数学必修3教案5篇

时间:2022-10-03 作者:betray 备课教案

想要写出内容具体的教案就必须认真思考自己的教学能力,凭借准备好教案,可以更好地根据实际状态对课堂进度有合理安排,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数学必修3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数学必修3教案5篇

数学必修3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概念,把握有关证实和判定的基本方法。

(1)了解并区分增函数,减函数,单调性,单调区间,奇函数,偶函数等概念。

(2)能从数和形两个角度熟悉单调性和奇偶性。

(3)能借助图象判定一些函数的单调性,能利用定义证实某些函数的单调性;能用定义判定某些函数的奇偶性,并能利用奇偶性简化一些函数图象的绘制过程。

2、通过函数单调性的证实,提高学生在代数方面的推理论证能力;通过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从非凡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3、通过对函数单调性和奇偶性的理论研究,增学生对数学美的体验,培养乐于求索的精神,形成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1)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包括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单调区间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的判定方法,函数单调性与函数图像的关系。

(2)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包括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函数奇偶性的判定方法,奇函数。偶函数的图像。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概念的形成与熟悉。教学的难点是领悟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本质,把握单调性的证实。

(2)函数的单调性这一性质学生在初中所学函数中曾经了解过,但只是从图象上直观观察图象的上升与下降,而现在要求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去刻画它。这种由形到数的翻译,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变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要在概念的形成上重点下功夫。单调性的证实是学生在函数内容中首次接触到的代数论证内容,学生在代数论证推理方面的能力是比较弱的,许多学生甚至还搞不清什么是代数证实,也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所以单调性的证实自然就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法建议

(1)函数单调性概念引入时,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象出发,回忆图象的增减性,从这点感性熟悉出发,通过问题逐步向抽象的定义靠拢。如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图象怎么就升上去了?可以从点的坐标的角度,也可以从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关系的角度来解释,引导学生发现自变量与函数值的的变化规律,再把这种规律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对一些关键的词语(某个区间,任意,都有)的理解与必要性的熟悉就可以融入其中,将概念的形成与熟悉结合起来。

(2)函数单调性证实的步骤是严格规定的,要让学生按照步骤去做,就必须让他们明确每一步的必要性,每一步的目的,非凡是在第三步变形时,让学生明确变换的目标,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断号,在例题的选择上应有不同的变换目标为选题的标准,以便帮助学生总结规律。函数的奇偶性概念引入时,可设计一个课件,以的图象为例,让自变量互为相反数,观察对应的函数值的变化规律,先从具体数值开始,逐渐让在数轴上动起来,观察任意性,再让学生把看到的用数学表达式写出来。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再得到等式时,就比较轻易体会它代表的是无数多个等式,是个恒等式。关于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的问题,也可借助课件将函数图象进行多次改动,帮助学生发现定义域的对称性,同时还可以借助图象(如)说明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只是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数学必修3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奇偶性的概念,回会利用定义判定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2、在奇偶性概念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和非凡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在学生感受数学美的同时,激发学习的爱好,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奇偶性概念的形成与函数奇偶性的判定

难点是对概念的熟悉

教学用具

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函数的单调性,它是反映函数在某一个区间上函数值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性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函数的另一个性质。从什么角度呢?将从对称的角度来研究函数的性质。对称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在生活中有很多对称,在数学中也能发现很多对称的问题,大家回忆一下在我们所学的内容中,非凡是函数中有没有对称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举出一些数值上的对称问题,等,也可能会举出一些图象的对称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函数具体化,如和等。)

结合图象提出这些对称是我们在初中研究的关于轴对称和关于原点对称问题,而我们还曾研究过关于轴对称的问题,你们举的例子中还没有这样的,能举出一个函数图象关于轴对称的吗?

学生经过思考,能找出原因,由于函数是映射,一个只能对一个,而不能有两个不同的,故函数的图象不可能关于轴对称。最终提出我们今天将重点研究图象关于轴对称和关于原点对称的问题,从形的特征中找出它们在数值上的规律。

二、讲解新课

2、函数的奇偶性(板书)

教师从刚才的图象中选出,用计算机打出,指出这是关于轴对称的图象,然后问学生初中是怎样判定图象关于轴对称呢?(由学生回答,是利用图象的翻折后重合来判定)此时教师明确提出研究方向:今天我们将从数值角度研究图象的这种特征体现在自变量与函数值之间有何规律?

学生开始可能只会用语言去描述:自变量互为相反数,函数值相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把它们具体化,再用数学符号表示。(借助课件演示令比较得出等式,再令,得到,详见课件的使用)进而再提出会不会在定义域内存在,使与不等呢?(可用课件帮助演示让动起来观察,发现结论,这样的是不存在的)

从这个结论中就可以发现对定义域内任意一个,都有成立。最后让学生用完整的语言给出定义,不准确的地方教师予以提示或调整。。

(1)偶函数的定义:假如对于函数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都有,那么就叫做偶函数。(板书)

(给出定义后可让学生举几个例子,如等以检验一下对概念的初步熟悉)

提出新问题: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它的自变量与函数值之间的数值规律是什么呢?(同时打出或的图象让学生观察研究)

学生可类比刚才的方法,很快得出结论,再让学生给出奇函数的定义。

(2)奇函数的定义:假如对于函数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都有,那么就叫做奇函数。(板书)

(由于在定义形成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熟悉,故可以先作判定,在判定中再加深熟悉)

例1、判定下列函数的奇偶性(板书)

(1);(2);

(3);;

(5);(6)。

(要求学生口答,选出12个题说过程)

解:(1)是奇函数

(2)是偶函数

(3)是偶函数

前三个题做完,教师做一次小结,判定奇偶性,只需验证与之间的关系,但对你们的回答我不满足,因为题目要求是判定奇偶性而你们只回答了一半,另一半没有作答,以第(1)为例,说明怎样解决它不是偶函数的问题呢?

学生经过思考可以解决问题,指出只要举出一个反例说明与不等。如即可说明它不是偶函数。(从这个问题的解决中让学生再次熟悉到定义中任意性的重要)

从(4)题开始,学生的答案会有不同,可以让学生先讨论,教师再做评述。即第(4)题中表面成立的=不能经受任意性的考验,当时,由于,故不存在,更谈不上与相等了,由于任意性被破坏,所以它不能是奇偶性。

教师由此引导学生,通过刚才这个题目,你发现在判定中需要注重些什么?(若学生发现不了定义域的特征,教师可再从定义启发,在定义域中有1,就必有1,有2,就必有2,有,就必有,有就必有,从而发现定义域应关于原点对称,再提出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什么条件?

可以用(6)辅助说明充分性不成立,用(5)说明必要性成立,得出结论。

(3)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板书)

由学生小结判定奇偶性的步骤之后,教师再提出新的问题:在刚才的几个函数中有是奇函数不是偶函数,有是偶函数不是奇函数,也有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那么有没有这样的函数,它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呢?若有,举例说明。

经学生思考,可找到函数。然后继续提问:是不是具备这样性质的函数的解析式都只能写成这样呢?能证实吗?

例2、已知函数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求证:。(板书)(试由学生来完成)

证实: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

证后,教师请学生记住结论的同时,追问这样的函数应有多少个呢?学生开始可能认为只有一个,经教师提示可发现,只是解析式的特征,若改变函数的定义域,如,,,,它们显然是不同的函数,但它们都是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由上可知函数按其是否具有奇偶性可分为四类

(4)函数按其是否具有奇偶性可分为四类:(板书)

例3、判定下列函数的奇偶性(板书)

(1);(2);(3)。

由学生回答,不完整之处教师补充。

解:(1)当时,为奇函数,当时,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2)当时,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当时,是偶函数。

(3)当时,于是,

当时,,于是=,

综上是奇函数。

教师小结(1)(2)注重分类讨论的使用,(3)是分段函数,当检验,并不能说明具备奇偶性,因为奇偶性是对函数整个定义域内性质的刻画,因此必须均有成立,二者缺一不可。

三、 小结

1、奇偶性的概念

2、判定中注重的问题

四、作业略

五、板书设计

2、函数的奇偶性例1、例3。

(1)偶函数定义

(2)奇函数定义

(3)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例2。

小结

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

(4)函数按奇偶性分类分四类

探究活动

(1)定义域为的任意函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奇函数和一个偶函数的和,你能试证实之吗?

(2)判定函数在上的单调性,并加以证实。

在此基础上试利用这个函数的单调性解决下面的问题:

数学必修3教案篇3

一.随机事件的概率及概率的意义

1、基本概念:

(1)必然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必然事件;

(2)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不可能事件;

(3)确定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相对于条件s的确定事件;

(4)随机事件:在条件s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随机事件;

(5)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na为事件a出现的频数;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p(a),称为事件a的概率。

(6)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随机事件的频率,指此事件发生的次数na与试验总次数n的比值,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总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且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这种摆动幅度越来越小。我们把这个常数叫做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从数量上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频率在大量重复试验的前提下可以近似地作为这个事件的概率

二.概率的基本性质

1、基本概念:

(1)事件的包含、并事件、交事件、相等事件

(2)若a∩b为不可能事件,即a∩b=ф,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斥;

(3)若a∩b为不可能事件,a∪b为必然事件,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

(4)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p(a)+p(b);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

p(a∪b)=p(a)+p(b)=1,于是有p(a)=1—p(b)

2、概率的基本性质:

1)必然事件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概率为0,因此0≤p(a)≤1;

2)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p(a)+p(b);

3)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p(a∪b)=p(a)+p(b)=1,于是有p(a)=1—p(b);

4)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互斥事件是指事件a与事件b在一次试验中不会同时发生,其具体包括三种不同的情形:(1)事件a发生且事件b不发生;

(2)事件a不发生且事件b发生;

(3)事件a与事件b同时不发生,而对立事件是指事件a与事件b有且仅有一个发生,其包括两种情形;

(1)事件a发生b不发生;

(2)事件b发生事件a不发生,对立事件互斥事件的特殊情形。

数学必修3教案篇4

1.1.1 任意角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 与区间角的概念.

(二) 过程与能力目标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 情感与态度目标

1. 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③角的分类: a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④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下列各角,并指出它们是第几象限的角.

⑴ 60°; ⑵ 120°; ⑶ 240°; ⑷ 300°; ⑸ 420°; ⑹ 480°;

答:分别为1、2、3、4、1、2象限角.

3.探究:教材p3面

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s={ β | β = α +

k·360° ,

k∈z},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α与整个周角的和. 注意: ⑴ k∈z

⑵ α是任一角;

⑶ 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终边一定相同.终边相同的角有无限个,它们相差

360°的整数倍;

⑷ 角α + k·720°与角α终边相同,但不能表示与角α终边相同的所有角.

例2.在0°到360°范围内,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等的角,并判断它们是第几象限角.

⑴-120°;

⑵640°;

⑶-950°12’.

答:⑴240°,第三象限角;

⑵280°,第四象限角;

⑶129°48’,第二象限角;

例4.写出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用0°到360°的角表示) . 解:{α | α = 90°+ n·180°,n∈z}.

例5.写出终边在y?x上的角的集合s,并把s中适合不等式-360°≤β<720°的元素β写出来.

4.课堂小结

①角的定义;

②角的分类: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③象限角;

④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法.

5.课后作业:

①阅读教材p2-p5;

②教材p5练习第1-5题;

③教材p.9习题1.1第1、2、3题 思考题:已知α角是第三象限角,则2α,

解:??角属于第三象限,

? k·360°+180°<α<k·360°+270°(k∈z)

因此,2k·360°+360°<2α<2k·360°+540°(k∈z) 即(2k +1)360°<2α<(2k +1)360°+180°(k∈z)

故2α是第一、二象限或终边在y轴的非负半轴上的角. 又k·180°+90°<

各是第几象限角?

<k·180°+135°(k∈z) .

<n·360°+135°(n∈z) ,

当k为偶数时,令k=2n(n∈z),则n·360°+90°<此时,

属于第二象限角

<n·360°+315°(n∈z) ,

当k为奇数时,令k=2n+1 (n∈z),则n·360°+270°<此时,

属于第四象限角

因此

属于第二或第四象限角.

1.1.2弧度制

(一)

教学目标

(二)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弧度的意义;了解角的集合与实数集r之间的可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熟记特殊角的弧度数.

(三) 过程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之间的换算,能推导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及扇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新的度量角的单位制(弧度制)的引进,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精神;通过对弧度制与角度制下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弧长及扇形面积公式在弧度制下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

弧度的概念.弧长公式及扇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与证明. 教学难点

“角度制”与“弧度制”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度制:

初中所学的角度制是怎样规定角的度量的? 规定把周角的作为1度的角,用度做单位来度量角的制度叫做角度制.

二、新课:

1.引 入:

由角度制的定义我们知道,角度是用来度量角的, 角度制的度量是60进制的,运用起来不太方便.在数学和其他许多科学研究中还要经常用到另一种度量角的制度—弧度制,它是如何定义呢?

2.定 义

我们规定,长度等于半径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用弧度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做弧度制.在弧度制下, 1弧度记做1rad.在实际运算中,常常将rad单位省略.

3.思考:

(1)一定大小的圆心角?所对应的弧长与半径的比值是否是确定的?与圆的半径大小有关吗?

(2)引导学生完成p6的探究并归纳: 弧度制的性质:

①半圆所对的圆心角为

②整圆所对的圆心角为

③正角的弧度数是一个正数.

④负角的弧度数是一个负数.

⑤零角的弧度数是零.

⑥角α的弧度数的绝对值|α|= .

4.角度与弧度之间的转换:

①将角度化为弧度:

②将弧度化为角度:

5.常规写法:

① 用弧度数表示角时,常常把弧度数写成多少π 的形式, 不必写成小数.

② 弧度与角度不能混用.

弧长等于弧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弧度数)的绝对值与半径的积.

例1.把67°30’化成弧度.

例2.把? rad化成度.

例3.计算:

(1)sin4

(2)tan1.5.

8.课后作业:

①阅读教材p6 –p8;

②教材p9练习第1、2、3、6题;

③教材p10面7、8题及b2、3题.

数学必修3教案篇5

一:算法初步

1:算法的概念

(1)算法概念:在数学上,现代意义上的“算法”通常是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是程序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

(2)算法的特点:

①有限性:一个算法的步骤序列是有限的,必须在有限操作之后停止,不能是无限的.

②确定性:算法中的每一步应该是确定的并且能有效地执行且得到确定的结果,而不应当是模棱两可.

③顺序性与正确性:算法从初始步骤开始,分为若干明确的步骤,每一个步骤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步骤,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只有执行完前一步才能进行下一步,并且每一步都准确无误,才能完成问题.

④不唯一性:求解某一个问题的解法不一定是唯一的,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算法.

⑤普遍性:很多具体的问题,都可以设计合理的算法去解决,如心算、计算器计算都要经过有限、事先设计好的步骤加以解决.

2:程序框图

(1)程序框图基本概念:

①程序构图的概念: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规定的图形、指向线及文字说明来准确、直观地表示算法的图形。

一个程序框图包括以下几部分:表示相应操作的程序框;带箭头的流程线;程序框外必要文字说明。

②构成程序框的图形符号及其作用

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要掌握各个图形的形状、作用及使用规则,画程序框图的规则如下:

1、使用标准的图形符号。

2、框图一般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向画。

3、除判断框外,大多数流程图符号只有一个进入点和一个退出点。判断框具有超过一个退出点的唯一符号。

4、判断框分两大类,一类判断框“是”与“否”两分支的判断,而且有且仅有两个结果;另一类是多分支判断,有几种不同的结果。

5、在图形符号内描述的语言要非常简练清楚。

3: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1)顺序结构:顺序结构是最简单的算法结构,语句与语句之间,框与框之间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的,它是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处理步骤组成的,它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一种基本算法结构。示意图中,a框和b框是依次执行的,只有在执行完a框指定的操作后,才能接着执行b框所指定的操作。

(2)条件结构:条件结构是指在算法中通过对条件的判断根据条件是否成立而选择不同流向的算法结构。条件p是否成立而选择执行a框或b框。无论p条件是否成立,只能执行a框或b框之一,不可能同时执行a框和b框,也不可能a框、b框都不执行。一个判断结构可以有多个判断框。

(3)循环结构:在一些算法中,经常会出现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一处理步骤的情况,这就是循环结构,反复执行的处理步骤为循环体,显然,循环结构中一定包含条件结构。循环结构又称重复结构,循环结构可细分为两类:

①一类是当型循环结构,如下左图所示,它的功能是当给定的条件p成立时,执行a框,a框执行完毕后,再判断条件p是否成立,如果仍然成立,再执行a框,如此反复执行a框,直到某一次条件p不成立为止,此时不再执行a框,离开循环结构。

②另一类是直到型循环结构,如下右图所示,它的功能是先执行,然后判断给定的条件p是否成立,如果p仍然p成立为止,此时不再执行a框,离开循环结构。

当结注意:1循环结构要在某个条件下终止循环,这就需要条件结构来判断。因此,循环结构中一定包含条件结构,但不允许“死循环”。2在循环结构中都有一个计数变量和累加变量。计数变量用于记录循环次数,累加变量用于输出结果。计数变量和累加变量一般是同步执行的,累加一次,计数一次。

4:输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

(1)输入语句①输入语句的一般格式

②输入语句的作用是实现算法的输入信息功能;③“提示内容”提示用户输入什么样的信息,变量是指程序在运行时其值是可以变化的量;④输入语句要求输入的值只能是具体的常数,不能是函数、变量或表达式;⑤提示内容与变量之间用分号“;”隔开,若输入多个变量,变量与变量之间用逗号“,”隔开。

(2)输出语句①输出语句的一般格式

②输出语句的作用是实现算法的输出结果功能;③“提示内容”提示用户输入什么样的信息,表达式是指程序要输出的数据;④输出语句可以输出常量、变量或表达式的值以及字符。

(3)赋值语句①赋值语句的一般格式

②赋值语句的作用是将表达式所代表的值赋给变量;③赋值语句中的“=”称作赋值号,与数学中的等号的意义是不同的。赋值号的左右两边不能对换,它将赋值号右边的表达式的值赋给赋值号左边的变量;④赋值语句左边只能是变量名字,而不是表达式,右边表达式可以是一个数据、常量或算式;⑤对于一个变量可以多次赋值。

注意:①赋值号左边只能是变量名字,而不能是表达式。如:2=x是错误的。②赋值号左右不能对换。如“a=b”“b=a”的含义运行结果是不同的。③不能利用赋值语句进行代数式的演算。(如化简、因式分解、解方程等)④赋值号“=”与数学中的等号意义不同。

5:条件语句

(1)条件语句的一般格式有两种:①if—then—else语句;②if—then语句。

①if—then—else语句if—then—else语句的一般格式为图1,对应的程序框图为图2。

图2

分析:在if—then—else语句中,“条件”表示判断的条件,“语句1”表示满足条件时执行的操作内容;“语句2”表示不满足条件时执行的操作内容;endif表示条件语句的结束。计算机在执行时,

首先对if后的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条件符合,则执行then后面的语句1;若条件不符合,则执行else后面的语句2。②if—then语句

if—then语句的一般格式为图3

注意:“条件”表示判断的条件;

“语句”表示满足条件不满足时,结束程序;endif表示条件语句的结束。计算机在执行时首先对if后的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条件符合就执行then后边的语句,若条件不符合则直接结束该条件语句,转而执行其它语句。

6:循环语句

循环结构是由循环语句来实现的。对应于程序框图中的两种循环结构,一般程序设计语言中也有当型(while型)和直到型(until型)两种语句结构。即while语句和until语句。

(1)while语句

①while语句的一般格式是

②当计算机遇到while语句时,先判断条件的真假,如果条件符合,就执行while与wend之间的循环体;然后再检查上述条件,如果条件仍符合,再次执行循环体,这个过程反复进行,直到某一次条件不符合为止。这时,计算机将不执行循环体,直接跳到wend语句后,接着执行wend之后的语句。因此,当型循环有时也称为“前测试型”循环。

(2)until语句

①until语句的一般格式是对应的程序框图是

②直到型循环又称为“后测试型”循环,从until型循环结构分析,计算机执行该语句时,先执行一次循环体,然后进行条件的判断,如果条件不满足,继续返回执行循环体,然后再进行条件的判断,这个过程反复进行,直到某一次条件满足时,不再执行循环体,跳到loopuntil语句后执行其他语句,是先执行循环体后进行条件判断的循环语句。

分析:当型循环与直到型循环的区别:(先由学生讨论再归纳)

(1)当型循环先判断后执行,直到型循环先执行后判断;

在while语句中,是当条件满足时执行循环体,在until语句中,是当条件不满足时执行循环

7: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

(1)辗转相除法。也叫欧几里德算法,用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的步骤如下:

①用较大的数m除以较小的数n得到一个商公约数;若r0s0和一个余数s1r0;②若r1r0=0,则n为m,n的最大r1≠0,则用除数n除以余数≠0,则用除数r0r0得到一个商和一个余数;③若=0,则r1为m,n的最大公约数;若r1除以余数r1得到一个商s2和一个余数r2;??依次计算直至rn=0,此时所得到的rn?1即为所求的最大公约数。

(2)更相减损术

我国早期也有求最大公约数问题的算法,就是更相减损术。在《九章算术》中有更相减损术求最大公约数的步骤:可半者半之,不可半者,副置分母?子之数,以少减多,更相减损,求其等也,以等数约之。翻译为:①任意给出两个正数;判断它们是否都是偶数。若是,用2约简;若不是,执行第二步。②以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接着把较小的数与所得的差比较,并以大数减小数。继续这个操作,直到所得的数相等为止,则这个数(等数)就是所求的最大公约数。

(3)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的区别:

①都是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计算上辗转相除法以除法为主,更相减损术以减法为主,计算次数上辗转相除法计算次数相对较少,特别当两个数字大小区别较大时计算次数的区别较明显。

②从结果体现形式来看,辗转相除法体现结果是以相除余数为0则得到,而更相减损术则以减数与差相

等而得到8:秦九韶算法与排序

(1)秦九韶算法概念:

f(x)=anxn+an-1xn-1+….+a1x+a0求值问题

f(x)=anxn+an-1xn-1+….+a1x+a0=(anxn-1+an-1xn-2+….+a1)x+a0=((anxn-2+an-1xn-3+….+a2)x+a1)x+a0=......=(...(anx+an-1)x+an-2)x+...+a1)x+a0

求多项式的值时,首先计算最内层括号内依次多项式的值,即v1=anx+an-1然后由内向外逐层计算一次多项式的值,即v2=v1x+an-2v3=v2x+an-3......vn=vn-1x+a0这样,把n次多项式的求值问题转化成求n个一次多项式的'值的问题。

(2)两种排序方法:直接插入排序和冒泡排序

①直接插入排序

基本思想:插入排序的思想就是读一个,排一个。将第1个数放入数组的第1个元素中,以后读入的数与已存入数组的数进行比较,确定它在从大到小的排列中应处的位置.将该位置以及以后的元素向后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