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5篇

时间:2022-09-29 作者:Trick 备课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了保证上课进度预先撰写的文字载体,只有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深入分析后,我们写出的教案才是有意义的,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5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

2、体味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

1、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

2、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对联,导入正课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生澜。

诗圣杜甫笔下记载世上疮痍、民间疾苦的作品有哪些?《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春望》等,当然也包括我们今天要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简介创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三、朗读训练

1、学生自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2、朗读方法指导

①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

②韵脚读出延长音;

③以手指轻击大腿示拍子配合节奏法;

④边读边想象画面法。

3、进行朗读比赛

四、整体感知

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

明确:1、描写了四幅画面:秋风怒号图、群童抱茅图、娇儿恶卧图、遥望广厦图。

2、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五、感受秋天

1、先找出文中描写秋天的相关句子,然后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并感受其特征。

2、把你所想象的场面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提示:围绕秋天狂风肆虐、乌云密布、大雨如麻、凄凉肃杀的特征展开想象。

六、走进草堂

1、走进草堂看到了怎样的情形?找出描写的语句并感受其特征。

2、请位同学给我们当回导游,带我们去参观当时的草堂。

提示:草堂是一贫如洗的凄伤之地。千疮百孔、摇摇欲坠、摆设极其简陋、棉絮破旧不堪。

七、走近杜甫

把你想象中的诗人情形描述一下。

提示: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外貌和表情入手描述。

八、聆听杜甫

试想,堂堂一代诗圣,却落得如此境地。这是谁之过?那颗千疮百孔的心此时又发出怎样的呐喊?

九、遥寄杜甫

此时此刻你想对杜甫说些什么?

十、以诗赏诗,向课外延伸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政治腐败,贫富不均。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山河破碎,金瓯尚缺。

3、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垂老别》)

——战乱中子孙亡尽的老汉愤然参军告别老妻的凄惨场面。

4、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孝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连年战争重新被征召的士兵的哭诉,这是人亡村衰、空寂萧条的那个社会的缩影。

5、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756年))

——写安史之乱中逃亡和被俘长安的遭遇,痛诉妻离子散之苦。

6、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写战斗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就连老妇人也要被迫上战场。

十一、布置作业

如今我们生活的常州城内高楼林立,周边乡镇别墅幢幢,百姓安居乐业。假如杜甫看到这种生活情景,他会是什么心情?请发挥想像,从杜甫角度画一幅画,为画配小诗一首或一段心理独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篇2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诗中重点文言字词的音与意,如:怒号、三重、挂罥、布衾、丧乱、何由彻、庇、见、突兀等。

2、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

能力目标

掌握通过朗读品味诗歌情与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体味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前三节的描写与叙述在表现诗人情感上的服务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激趣引导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自拟对联一副,“踏雪寻梅只为一睹芳容,傲骨凌寒姿;读诗悟情但求百味愁心,忧国忧民绪”,激趣导入新课。

二、解题

1、质疑:同学们,杜甫的诗已经读到过了吗?现在请同学们把你所知道的有关杜甫的知识告大家!(待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杜甫也曾应进士考试,但不第。一身从未放弃过通过出仕为官为天下苍生贡献力量的宏愿,但生不逢时,遇上了安史之乱(755——763)。无奈之下携了妻小跑到四川去了。在辗转漂泊中就接触到了社会的底层,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最后在亲友帮助下,于西郊的浣花溪畔,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于是,诗人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写下这首诗歌的时候才49岁。(这一点请同学们注意!)

2、质疑:同学们,你来读一读诗歌的题目,看看有什么特点?(待学生思考)

教师明确:“……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题目的意思是茅屋被风吹破。歌: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二、整体感知

1、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

教师提示:怒号、三重、挂罥、布衾、丧乱、何由彻、庇、见、寒士、突兀等。

2、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教师明确:前三节基本用降调,但降中有逐层递升,语速宜缓慢,诗中“怒”“三”“洒”“挂““飘”“老”“忍”“抱”等字须重读,读出风之大、茅草翻飞的意境;“呼——不得——”“自——叹——息——”等字须拖长读音,读出杜甫面对群童抱茅无可奈何的情状来。后一节用升调,语速适中,“安得”“千万”“大庇”“寒士”“呜呼”“何时”“受冻”等字须重读,“死——亦足”中“死”字须拖长读音。这样处理,能读出杜甫心存社稷、意念苍生的思想感情来,较好地表达出诗歌的情意。

3、教师进行范读。(要注意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使课堂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

三、研读赏析

1、赏析第一节诗

(1)设疑引导:题目说茅屋被秋风吹破了,诗人在诗歌第一节用了一个词来描写秋风的情状,请同学们找出来。

教师明确:“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2)设疑引导:“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教师明确:“卷”字就让我们想起“旱地拔葱”,很形象化,有力度。

(3)设疑引导:接下来还有一系列的动词,哪些呢?它们有什么好处呀?

教师明确: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这些动词刻画了茅草漫天飞扬的动感画面。

(4)设疑引导:如果我要你给这节诗拟一个小标题,怎么才恰当?同学们想想。

教师明确:秋风破屋(描写)

(5)请男同学们齐读这节诗。

2、赏析第二节诗

(1)设疑引导:诗的第一节已经为我们描写了秋风破屋的景象,那么诗人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心情怎样呢?请女同学们齐读诗歌的第二节。

教师明确:诗人发怒、着急但又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2)设疑引导:着急和无奈之下,诗人叹声说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请注意前面提到说,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那用“老”来自况,是否准确呢?

教师明确:这是写心情。颠沛流离催人老,诗人心力憔悴,倍感未老先衰。

(3)设疑引导:同学们能不能猜想一下,群童“公然”“抱茅”是用来做什么?仅仅是调皮,在戏耍这个老头吗?

教师明确:诗人用茅草盖茅屋,群童或许也是用来做茅屋的,也有可能当柴火烧。总之,可见诗人周边生活的也是穷人。

(4)设疑引导:同学们想想诗人到底叹息什么?

教师明确:一叹自己命途多踹,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同病之人之苦,同是饥寒交迫。

设疑引导:要你模仿上一节拟的标题,同学们试一试!

教师明确:群童抢茅(记叙)

3、赏析第三节诗

(1)设疑引导:同学们这个夜晚,杜甫一家过得怎样?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诗歌第三节。

教师明确:长夜无眠。“何由彻”可以看出很难受。

(2)设疑引导:诗人有哪些描写交代了 “何由彻”的原因?同学们思考一下。

教师明确:“冷似铁”一个比喻就刻画出了布被的硬与冷。“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又冷又湿。

(3)设疑引导:“雨脚如麻”是由于“秋风破屋”,那么“布衾”“冷似铁”是为什么呢?

教师明确:原因是棉被使用多年即破又脏。足以见出杜甫生活的贫困,也见出“丧乱”给平民带来的苦难有多深。

(4)设疑引导:这下我们也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这节诗。

教师明确:冷湿难耐(描写)

4 、赏析第四节

(1)过渡引导:这么一个冷与湿交加的无眠的夜晚,诗人联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齐读第四节诗

教师明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设疑引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什么意思呢?

教师明确:如何能得到高楼大厦千万间,让天下爱冷受冻的人都喜笑颜开!我屋独破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3)设疑引导: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教师明确:“祈求广厦”(板书)

(4)设疑引导:这样推己及人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

教师明确:一个忧国忧民的伟丈夫,一个典型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读书人。

(5)师生齐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这正是“诗圣”的伟大之处。他不仅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更多像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爱到微出现真情,情自心底心底抵万语。诗人把自己满腔的忧国忧民的热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五、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写一篇以“杜甫的忧国忧民”为主题的读后感,字数不限。

六、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现实主义诗人 诗圣 诗史

“三吏”: 《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秋风破屋(描写) 群童抢茅(记叙) 冷湿难耐(描写)

↓ ↓ ↓

—————————————————————

(推己及人)

祈求广厦(议论)

忧国忧民(抒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篇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本诗描述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诗人关心百姓疾苦的宽广胸怀和济世情怀,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情感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

[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战鳌头,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有《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春夜喜雨》等九篇作品。

这节课,我们学习杜甫(板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解题

1、“茅屋”:指诗人求亲告友,于公园761年春,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造的一座草堂。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

杜甫草堂至今犹在,诗因秋风破屋而作,茅屋凭诗人高风亮节而传。千百年来,杜甫草堂是人们瞻仰的圣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众口传颂的诗篇。多少名人大家为此作诗题联,咏志赞叹,现在,我们以名家的诗作题联及诗人自己相关的诗句作引子,来共同欣赏学习这一名篇。

2、写作背景:

从公元755年安禄山叛变以来,流转兵间,奔波秦陇的杜甫,总算暂时歇下脚来。这时,他已经四十九岁了。可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公元761年2月,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崔光远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家伙,是个毫无学识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杜甫心情恶劣。这年八月,恰恰遇到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不止一次遭遇暴风雨袭击。一次堂前临江一棵两百岁的楠木也被连根拔起,屋漏把诗人搞得十分狼狈。在那个狼狈的夜晚,诗人想得很多很多,留下了这一名篇。

三、学习新课

(一) 读

1、 教师范读

2、 学生自由朗读

3、 齐读

(二) 译

1、阅读课文提示,边诵读课文,边参看注释,有的,有的翻阅资料,有的互相询问、讨论;教师在学生行间查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

2、讲清特殊词意

3、参考翻译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象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象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象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三)析

1、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

明确:

秋风卷屋

群童抱茅忧国忧民

夜雨湿屋

2、挑出你们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1)赏析生动传神的字词:

如:第一节“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写出风的迅猛,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换成“吹”,风的力度不够;“掀”表现不了茅草的动态。

“三”是虚数,“几”的意思,有时形容多,有时形容少,在这里说的是茅屋盖得很薄,经不起风吹。

第三节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铁”表示a、很凉、很硬(天寒冷);b、色彩: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洗(贫穷)。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

(2)品位含义丰富的词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方面理解。

如:第二节中“归来倚仗自叹息”,“叹息”的含义是什么?

a、叹息天公无情毁屋。b、叹息儿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

c、叹息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初显忧民思想。

再如:“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四)总结迁移:

全诗共四节,前三节描写了秋风卷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三幅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杜甫一家的不幸遭遇。然而令人佩服的是诗人在自己经受生活上、精神上的痛苦折磨时,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普天之下千千万万像他这样处于困苦境地的“寒士”,表现了只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美好愿望,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尽管在当时的社会里,诗人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宽阔的胸襟却永远闪耀着光芒,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不忘的绝不仅仅是他的诗,更是杜甫他这个人。

今天,你从杜甫的胸襟中得到了哪些启示?主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切身的感受。

四、结束语

忧国忧民的诗人,永远会受到人们的爱戴。最后,让我们怀着对杜甫的爱戴和敬仰,有感情地诵读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篇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教学目标

l.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l.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难点:

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课文导入

唐代诗歌谱写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唐代的诗人灿若繁星。今天大家就一起来学习其中最负盛名的大诗人之一——杜甫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精品课件】展示杜甫草堂图片、杜甫头像。

二、整体感知

?精品课件】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诗作流传至今约1400多首。代表作有“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可参考【影音资源】《杜甫》

2.了解背景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可参考【知识总汇】

3.初步感知

(1)播放【音频课文】。声情并茂的朗读,唤起学生的情感,以便引导学生快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要求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

提示

①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

②挂罥(juàn)塘(táng)坳(ào)俄顷(qǐng)布衾(qīn)

丧(sāng)乱踏(tà)里(lǐ)裂(liè)庇(bì)突兀(wù)

可参考【知识总汇】

(2)自己放声朗读,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

(3)结合注释,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参考:深秋八月,狂风怒吼,卷走了我的草屋上的几层茅草。茅草飘飞,飞过浣花溪,散落在江边,高的挂在高大树林的枝头,低的落在水塘和水边地里。

南村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无力,竟狠心这样当面做盗贼,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燥再也喊不出声来了,只好回来靠着手杖自己叹气。

一会儿狂风停息,乌云像墨一样黑,秋日的天色灰蒙蒙的接近黄昏。被子用了多年冷得像铁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顶漏水,床上没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自从安史之乱之后,自己睡眠就不好,漫漫长夜浑身沾湿,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呢?

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大的房子,彻底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高高兴兴的,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岳一样呢?唉!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种宽大的房子,即使我的茅屋被狂风吹破,我自己被冻死了也心甘情愿!

三、重点探究

?精品课件】

(一)探究诗歌内容和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我们运用诵读法,逐节探究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

逐节理解步骤:①五个字概括诗节内容——②一个词概括诗人情感、心境——③哪些词语表达情感最形象——④应该怎样诵读——⑤尝试诵读——⑥师生点评。

思考探究,小组交流,展示,师生点评。

[第一节]

1.概括内容:秋风破茅屋。

2.情感:凄惨。

3.如何读出这种惨烈的境况,诗人悲痛的心情?

参考:抓住那些最有表现力的词语“怒号”“卷”“三重茅”重读。对于茅草的命运,诗人的心情是关切的,心随飘转的茅草而动。

4.背景点拨:草屋的来之不易(安史之乱中流亡颠沛,流落四川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才完成,草屋的`破败直接关系到全家的生活)。

5.找同学诵读,学生大声诵读,注意体会情感。

6.播放【影视课文】第一节,体会感悟。

[第二节]

1.概括内容:群童抱茅去(力求与第一节押韵)。

2.情感:无奈。

3.如何读出这种无奈的情绪?

参考:放缓语气;“自叹息”加重并延长。

4.此时的杜甫四十几岁,何以至此(老无力、倚杖)?

参考:生活的困顿,内心的悲伤。

5.诗人在叹息什么?

参考:一叹息天公无情毁屋;二叹息儿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三叹息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初显忧民思想。

6.学生齐读第二节,注意体会情感。

7.播放【影视课文】第二节,体会感悟。

[第三节]

1.概括内容:丧乱长夜苦(长夜难眠苦)。

2.情感:哀伤、悲戚。

3.如何读出这种悲戚之感?

参考:重读“冷似铁”“无干处”“未断绝”“少睡眠”;重读并延长“长夜何由彻”。

4.自行诵读体会。

5.理解质疑:为何冷似铁,而非冷似冰?

参考:“铁”一是很凉、很硬(天寒冷),二是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洗(贫穷)。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

6.为何长夜难眠,仅仅是屋破漏雨所致么?

参考:不是,是当时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造成的。

背景点拨:安史之乱前唐朝有5000多万人,安史之乱后人口从5000多万锐减到1000多万。在安史之乱前,唐朝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是安史之乱后,土地荒芜,粮食短缺,物价飞涨,仅以米为例,物价涨了三四倍还多,可谓民不聊生。

8.播放【影视课文】第三节,体会感悟。

[第四节]

1.概括内容:广厦庇寒士(受冻死亦足)。

2.情感:激昂(心潮澎湃,美好愿望)。

3.如何读出这种情感?

参考:语气:激昂、悲壮;重读“俱欢颜”“安如山”;重读加延长“受冻”“死”“亦足”。

4.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诵诗歌(配乐)。

可参考【影视课文】(无声配乐版)、【微教案】《“安得广厦千万间”赏析》

5.播放【影视课文】第四节,体会感悟。

(二)探究诗人的形象。

请在心中勾勒杜甫的形象,可以将杜甫放在诗句的背景中,也可以是对杜甫身体、容貌、神态等等的联想。

可以用“在面前,杜甫是一个的人”的方式表述。

示例:在卷草破屋的狂风面前,杜甫是一个无可奈何心情愁苦的人。

参考

在公然抱茅的顽童面前,他是一个万般无助内心痛苦的人;

在床头无干的漏屋面前,他是一个寒湿交迫心中悲苦的人;

在忧国忧民的思虑面前,他是一个胸怀博大激情奔放希望崇高的人;

……

四、课堂总结

学生个人梳理总结。

可参考【微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艺术特点》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然而杜甫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历经战乱折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因此彻夜难眠,“忧”,忧风忧雨,忧国忧民,忧天下。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自己痛苦生活体验中发出抑制不住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呼号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铮铮壮语。这样掷地有声的铿锵诗句,历史过去了已一千多年,但似乎仍在耳边回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搜集杜甫的相关资料,做一期以“走近杜甫”的宣传墙报。

六、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秋风破茅屋凄惨

群童抱茅去无奈

丧乱长夜苦哀伤忧国忧民

广厦庇寒士愿望

受冻死亦足胸?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篇5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副对联,猜猜歌颂的是谁: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学生回答)对,是杜甫。安史之乱爆发后,饿殍遍野,生灵涂炭,杜甫举家南迁,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但他不以个人的得失为重,仍用饱蘸感情的笔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与泪的诗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写于此时,当时杜甫一家辗转流亡到了成都。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他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茅屋。有了安身立命之所,诗人暂时结束了流亡的生活。可是,谁曾料,一场大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屋漏偏逢连夜雨,诗人长夜难眠,于是写下了这首伟大的诗歌。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2.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三、深入探究

1.诗歌第一段中你觉得哪个词语用得好?请说明理由。为何几根茅草会如此牵动诗人的视线?

明确:示例:“怒号”一词用得好。“怒号”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公元759年冬,杜甫弃官入蜀,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浣花溪畔暂时落脚。但是即使要盖一间简陋的草屋,他也是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才有了这么一个勉强能够遮风避雨的地方,所以几根茅草也会如此牵动诗人的视线。

2.诗人写这首诗时只有四十多岁,正当中年,为什么他说自己已经“老无力”?真的是指年纪大了吗?

明确:被吹落到平地上的茅草,还有可能捡回来,重新盖在屋顶上,但是却被小孩子给抱走了,在我们看来一文不值的几根茅草,在杜甫的眼中却是非常珍贵的,因为这关乎生计。所以,当时的杜甫虽然只有四十多岁,但是我们读到“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这两句时,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拄着拐杖的干瘦老人那老态龙钟的模样,原来他早已心力交瘁,未老先衰了。

3.杜甫一向怜民爱民,为什么要骂抱走几根茅草的顽童为“盗贼”呢?

明确:诗人忍不住要骂抱走茅草的小孩子为“盗贼”,实在是无奈之语、愤激之词,这并不是真心说他们是“盗贼”,只是因为诗人太贫穷了。诗人如果不是十分穷困,就不会面对大风刮走茅草而心急如焚;同样,“群童”如果不是十分穷困,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不值钱的茅草。

4.把被子比喻为“铁”好在什么地方?孩子为什么会“恶卧”呢?你从“娇儿”一词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写出了被子的硬和冷。据说杜甫本来有两个儿子,但是其中一个夭折了。杜甫曾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中写道:“入门闻号,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杜甫在长安困守了十年,在安史之乱前才终于获得一个小官职。这时就想着到妻子和孩子的寄居地奉先县去探望。没想到一路上看到的都是“路有冻死骨”的惨状,一进家门,才知道自己的小儿子也已经被活活饿死了。那么,现在就剩下这么一个儿子,却跟着自己颠沛流离,只能睡在这么一个家徒四壁,甚至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燥地方的屋子里,怎么可能会有好的睡相呢?恐怕还经常做噩梦吧!小小年纪却经历了那么多本不该经历的事情,身为父亲,面对这一切却无能为力,所以,他是多么羞愧和痛心啊!此时此刻,诗人已经肝肠寸断,他心里一定在心疼地呼唤:我娇弱可怜的孩子呀!

5.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是作秀还是真情流露?

明确:是真情流露。杜甫将自己的困境推己及人,表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拓展训练

读诗,就是读诗人的为人,读诗人的内心,读诗人的思想,读诗人的人格。同学们,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人说些什么?

五、课堂小结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一座破败的茅草屋,却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杜甫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的崇敬之情,再次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杜甫的其他代表诗作。

2.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对主人公的动作、神态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