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鲸的教案6篇

时间:2023-04-01 作者:Gourmand 备课教案

教案在撰写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讲授内容要点,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我们首先要提前制定好相关的教案,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课本鲸的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课本鲸的教案6篇

课本鲸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明白“知音”的含义:能够懂得对方的思想感情;体会伯牙断琴的意义:知音是很难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四五自然段,明白知音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知音为人生带来的美妙享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在阅读期待中激疑

1、导语:同学们,走进课文之前,让我们闭上眼睛,进入音乐的殿堂,仔细聆听那来自“高山流水”的天籁之音。(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2、优美的旋律背后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让我们走进课文《伯牙断琴》。

3、(过渡)伯牙为何断琴呢?带着大家的疑问。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探寻伯牙的内心世界。

二、品读精思,在感悟交流中怡心

1、勾画。学生在整读段落的基础上,思考本段主要围绕哪几句话来写?勾画出本段的总起句

2、体会句子:无论伯牙弹奏什么乐曲,钟子期很快便能道出曲子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1)指名读,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钟子期特别善于听琴?

(2)指导朗读,强调“无论”“很快”这两个词。

3、引导学生体会“高山曲”

(1)指名读句子。

教师引导:伯牙用琴声表现了怎样的一座高山呀,让钟子期如此赞叹?

(2)学生交流听完表现高山的乐曲后的感受。(出示图片,品析“巍峨”)

(3)出示钟子期听完伯牙弹奏高山曲子后说的话。

钟子期立刻兴奋地说:“好一座巍峨的高山哪!我好像登上了泰山,亲身感受到了那雄伟的气魄呢!”

(4)指导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前面的“立刻”与“兴奋”。强调突出子期欣赏水平之高)

4、学习“流水曲”。

(1)出示句子,指导学生读:“好一条滚滚大江啊!那江水滔滔,汹涌澎湃,多么壮观哪!”学生自由读。(播放音乐)

(2)出示“江水滔滔,汹涌澎湃”的画面,学生交流:看到画面,听着琴声还想到了些什么?指导学生将“江水滔滔,汹涌澎湃”的情形与伯牙的内心情感联系起来想象。

(3)再读句子,突出气势,体现遇到知音后内心跌荡之情。

5、学习“雨中曲”。

(1)出示“乐曲声时而表现大雨滂沱,时而表现狂风怒吼,时而表现山崩地裂。

钟子期听了,一一说出了琴声的含义。”

(2)播放这三段音乐。听着音乐,想想伯牙弹奏不同的曲子时,子期会怎样赞美他呢?学生讨论交流

(3)说话练习:伯牙弹奏一首表现的曲子,子期赞赏道:!”

(4)再读句子,然后引读:“子期,你真是我的知音!我在琴声中要表达的感情,你全都能领会。”

(5)理解“知音”的内涵。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感受伯牙失去知音内心的痛苦

出示:后来,钟子期去世了,伯牙悲痛万分,他扯断琴弦,把琴摔在地上,说:“知音已去,我弹琴还有什么意思呢?”从此伯牙不再弹琴。

指导朗读

1、理解“扯”“摔”包含的情感。

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

四、课外延伸,在抒写心声中明理

1、讨论:你怎样看待伯牙断琴?

2、欣赏乐曲《高山流水》,在美妙的《高山流水》中结束新课!

五、作业

1、有感情地读课文,收集赞美知音的名言名句。

2、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到汉阳古琴台游览,了解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动人故事。

课本鲸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诵读,想象,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读中感悟诗歌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诵读、想象等方式,用心感受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诗歌吗?谁能来背几首诗歌,可以是古诗,也可以是现代诗歌。

指名学生背诵。

2.相对于古诗来说,你们觉得现代诗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指名交流。

交流内容可能会说到:现代诗歌语言浅显明了,形式短小活泼,富有生活情趣,易于接受。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经验,若说得有理,教师都应肯定。

3、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现代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营造氛围,反复诵读。

1.打开课本,好好读读诗歌,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尽量能读出自己最好的水平。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倾听学生个别朗读,并及时作出鼓励和指点。)

2.采用多种读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营造一种乐读的氛围。

①个人展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来读。

②小组展示:小组合作朗读,读的形式由小组自己决定,展示小组实力。

③男女生赛读:在比赛中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促进读的水平提高。

三、品味诗歌,领会“感受”。

1.从同学们的读中,我已经感受到大家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在读了,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展开学习,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尽情地再读一读,用心体会,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的感受。)

2、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究竟有着多少神奇的景象和奥秘,又带给我们多大的收获和欢乐?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和欢乐与大家一起分享。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时可引导学生围绕“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展开交流,把自己独特的体验与大家分享。

①第2节:可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感受“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想象“果园”的丰收景象和“沃野”的耕耘场面。

②第3、4节:抓住“联欢”、“相聚”体会孩子和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快乐;抓住“青山”、“绿水”的话语体会“自然”对孩子的启迪,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趣,并通过朗读展示出来。

③第5节:引导学生想象“片片云锦”、“阵阵微风”的意境之美,感受“明媚的早晨”、“愉快的黄昏”生活之乐,并通过朗读加深体验。

四、朗读全诗,总结回顾。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学完了全诗,你们能说一说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回味课文,了解、学习作者表达自我感受的方法。

2、拓展学习,并能运用学习到的方法学写诗歌,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领悟诗歌表达特点,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味课文。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领略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味这首诗歌,请同学自由组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诵读这首诗歌。

二、学习表达。

1、学了这首诗,同学们喜欢这首诗吗?老师也很喜欢这首诗,在我们眼中平平常常的大自然,在作者的笔下却像一位魔术师,神奇而充满魅力,作者是如何体味到这一切的呢?

(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作者在细细地看,静静地听,尽情地想中全身心感受到的。)

2、有时候,我们心中有了感受,可是,把它写下来以后,我们就觉得没有表达出来,你们有这种感觉吗?作者怎么就能把自己的感受写得这样清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也需要我们好好地读,细细地看,静静地想。

(生自读诗歌,探究发现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用各种表达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首尾反复,前后呼应。②有些诗句对仗、结构相似。③二、四句押韵。④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⑤丰富的想象。⑥有些字词用得特别妙。⑦借物抒情。学生的发现只要说得有道理,教师都应及时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品读选文。

1、选读:很多作家、诗人都很善于感受,也很善于用贴切、自然的语言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请同学们看老师补充的两首诗歌《庭院里的“舞会”》和《海》,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内容一起读,讨论:庭院里的“舞会”和海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作者是怎样描述自己的感受的?

庭院里的“舞会”

树叶喜欢跳舞 树叶乐了,挤在庭院角落

一到秋天就穿上彩服 羞羞答答对风儿说

从树上飘下来 吹吧吹吧,就请您

寻找舞蹈的场所 当本次舞会的伴奏

庭院说:快来吧 于是风吹:呼噜噜,呼噜噜

看我是个多好的舞厅 树叶轻快地跳起了快三步

环境优雅而舒适 风儿又吹:呼,呼,呼呼

舞池平坦又宽阔 树叶又接着跳慢四步

风儿说:快来吧 哎呀,风怎么不守纪律啦

看我是个多好的乐师 一吹起迪斯科

会吹奏多种美妙舞曲 就像浑身着了魔

能创造最佳音响效果 自说自话地跑进舞池

和树叶一同跳起了舞

从碧澄澄的天空, 摸到潮湿的衣角,

看到了你的颜色; 触到了你的体温;

从一阵阵的清风, 深夜醒来,

嗅到了你的气息;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2、交流:

①庭院里的“舞会”给诗人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作者是怎样描述这种感受的?读一读这首诗。

②海给诗人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他又是怎样描述自己的感受的?读一读这首诗。

交流时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独特的感受以及表达方式。

3、小结: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了,就能有独特的体验,并且能产生许多联想。

四、表达感受。

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诗的作者对青山、绿水产生了联想,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借青山、绿水来启迪少年儿童要不怕艰险,勇于攀登,要有广阔的胸怀,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景物,你看了会产生哪些联想呢?仿照诗歌的第四节,请你们也来写一写好吗?

学生仿写。

指名交流。

2、自然界中一草一木,一物一景,如果你能静静去感受,你一定会有许多独特的体验,本周我们就来写一首现代诗,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下周我们就举行一次诗歌赏评会,好吗?

细细地看

板书: 感受 静静地听

尽情地想

【教学总结】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苏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生动的笔触次第、有序地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而“去打开”的渴望自然也在情理之中。诗歌语言流畅而又饱含情趣,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描绘大自然绚丽多姿景色的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全诗看,作者神思飞扬,但又似散实聚,关键是作者写作中处处彰显、开拓“去”这个动作的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意义内涵。

在学生深入理解、朗读、体悟了诗歌意象后,我顺学而导,引导学生进行了诗歌意境的探究——“面对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你想说什么?”并以“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这一句作为情感突破口,逐层解构诗歌意境。就这样,学生的审美从“体验”层次顺势上升到“鉴赏”层次。诗中满怀的豪情、宽广的胸襟,成了学生正在扬起的理想风采——“绿色”虽然还是“绿色”,“课本”虽然还是“课本”,但“山已不是原来那座山,水也不是原来那个水”。“绿色”、“课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这是师生轻松愉快、自然而然得到的新义。学生在这里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用别人的态度来反观自己,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别人,用作者的诗情来体悟人生;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学生的阅读心境一下子与文本的语境打通、连接甚而同化。正因为跟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相关,就避免了被动的强加,从而形成对话和个体感悟,实现了内在主动性驱动下的学习活动。这种不设“围场”的课堂其实就是追求一种不确定性、生成性,弥漫其中的思想和生命的气息让课堂充满不可预料的魅力,使课堂成为一个思维激荡和灵感勃发的“场”。

大自然是本无字书,课堂又何尝不是呢?虽然身在小小的教室,孩子们却从生动的诗句中不经意间体察到了“宽广的胸怀”“辽远的视野”“生命的价值”,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也就在这种和谐的课堂里,学生轻松打开了“语文教学的课本”,打开了大自然的课本 ,也打开了人生的课本。

课本鲸的教案篇3

一、教学提示

本文是一首现代诗,语言流畅,清新活泼;构思精巧,首尾呼应;情感饱满,充满激情。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大体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呢?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流程

板块(一)引出话题

1同学们,大家好!先请大家看一个词语

※——课件(文字):大自然

(1)同学们,在你的头脑中大自然里有些什么呢?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课件:大自然的图片依次自动播放(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天空、早晨、微风、黄昏)

(2)面对这一幅幅迷人的画面,你想把大自然比作什么呢?请大家畅所欲言。

◎动画提示:说一说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的确,大自然像母亲,无私地给予人类一切;大自然像智慧老人,启迪人类不断创造,也有人说大自然像本无字书,写着无穷的奥秘……那么,在现代诗人孙友田的眼中,大自然又像什么呢?)

※——课件(文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一起读课题

2、咦,诗人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呢?这个“课本”里又写了些什么呢?

※ ——课件(文字):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阅读,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这首诗。

板块(二)了解诗意

1、 请每位同学先把课后的生字、词语读准确,然后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的时候,同学们特别要注意这些词语的读音:

——课件(文字): 饱 览lǎn 云 锦jǐn 胸 襟jīn

敞chǎnɡ开 微 风fēng 相xiāng聚

芬fēn芳fāng 苍cāng劲jn 黄hung昏hūn

先自己读读,能找到它们读音的特点吗?

◎动画提示:读准字音

(2)同学们真聪明,这里的绿色字都是前鼻音,而橙色字都是后鼻音;

(3)请跟我一起读一遍:第一行,注意前鼻音的发音……;第二行,注意后鼻音的发音……;第三行要同时注意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发音……。

2、 俗话说得好:旧书不怕百回读!请你默读全诗,看看一共写了几个小节,每一节又写了什么呢?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大家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阅读、思考、讨论。

◎动画提示:了解内容

(通过仔细的阅读,大家一定明白了,这首诗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节:写了祖国召唤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第二部分是第二到第五节:写了我们投入大自然,勇敢探索,就一定会收获成果。

第三部分是第六节:写了激发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动画提示:获得发现

你发现没有,哪几个小节的内容是相同的?

你们真有一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啊!回答正确,第一节和第六节的内容是完全相同的,

那么,这两个小节为什么要相同呢?请大家说说。

◎动画提示:请你说说

(3) 嗯,同学们说出了一点儿意思,确实,这两节都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课题。但是,这两节放在一头一尾,作者如此安排可是独有匠心的啊,相信大家通过学习,最后一定会明白其中的奥妙。

板块(三)品读感悟

下面,让我们一同深入诗歌的第二部分品读感悟: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都有些什么呢?

1、※——课件(文字)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都有些什么呢?

(1)大家带着问题认真地读读2—5节,一边读一边在书上画出来。把你找到的内容和同学交流交流。

◎动画提示:边读边画 一起交流

同学们一定都找到了吧!

※——课件(文字)点击后依次每行出示:翠竹 松柏 果园 沃野

鸣禽 野花

青山 绿水

天空 云锦 早晨 大地 微风 黄昏

(我们看到大自然的绿色课本内容丰富,有许多的事物:在第二节中,有翠竹、松柏、果园、沃野;第三节中有鸣禽、野花;第四节中有青山、绿水;第五节中有天空、云锦、早晨、大地、微风、黄昏。

这四组不同的事物就仿佛是大自然的4页书,都是大自然的文字,沟通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置身于原野、森林、高山……亲近大自然。)

(3)这每一节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我们应该怎样阅读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

2 ※——课件(文字)怎样阅读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

(1)请同学们在四人学习小组中,再细细品读2—5节,一同讨论,合作学习3分钟。然后,全班交流。

◎动

画提示:合作学习 共同探讨

(2)在共同的探讨中,同学们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我们发现了每一节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感受大自然的:第二节的翠竹、松柏、果园、沃野的美丽是亲眼所见的,第三节的鸣禽、野花的联欢是亲身参与的;第四节的青山、绿水的对话是亲耳聆听到的;第五节的天空、云锦、早晨、大地、微风、黄昏这些美好的事物是用心感受的。

我们调动全身心、动用各种感官,留心观察大自然,才能读懂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也正因为如此才要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课件(文字)点击后依次出现“破折号和后面的文字”:

翠竹 松柏 果园 沃野 ——亲眼所见

鸣禽 野花 ——亲身参与

青山 绿水 ——亲耳聆听

天空 云锦 早晨 大地 微风 黄昏 ——用心感受

3、读完第五节后,你一定发现这里还有个空,可以填上很多内容呢,我们还可以怎样去感受大自然呢?请你发挥想象,像诗人一样来创作一段。

◎动画提示:写一写

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

——课件(文字):挥动有力的双臂,

去触摸太平洋跳动的脉搏。

迈开坚定的脚步,

去丈量喜玛拉雅山的高度。

你受到启发了吗?看来诗歌的意境是无穷无尽的,可以填上很多内容。但是,诗歌就是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情感,意味深长。

板块(四)反复诵读

1、同学们体会得多准确啊,请你把刚才的体会融入诗歌中,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先自己读读。

(1)读的时候要注意:无论读到哪一节,都要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你的眼睛看到了翠竹松柏、你的耳朵听到了青山绿水的对话……带着想象来朗读,能把诗读得更美。请一位同学来读给我们听听,大家评一评,他读得怎样?

◎动画提示:读一读 评一评

2、面对充满魅力的大自然,我也情不自禁地想读读这首诗了,请各位小评委给我打打分吧。

※——课件(文字)分屏出示

4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

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

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让明亮的眼睛

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

用绚丽的色彩

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

鸣禽、野花要和你们联欢,

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

祖国的山水要和你们相聚,

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

青山说:攀登吧,

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

绿水说:前进吧,

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

去吧,天空会撒开片片云锦,

给你们送去明媚的早晨。

去吧,大地会吹来阵阵微风,

给你们留下愉快的黄昏。

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

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

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3、朗读诗歌真是一种享受啊!我感到快乐温馨、豪情壮志,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来,配上优美的音乐,我们一起分节朗读,2—5节分别请4位同学读,首尾两节一起读。

※——课件:音乐+大自然的图片依次自动播放(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天空、早晨、微风、黄昏)

4、同学们还记得一开始的发现吗,为什么这首诗的首尾两节要相同呢?现在大家一定明白了,谁来谈一谈。

◎动画提示:谈一谈

是的,正像大家所体会到的,文章首尾呼应,诗句反复,并非简单的重复。篇首是对主题的暗示,两个“去吧”,召唤少年儿童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绿色”点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篇末是对全诗的升华,激发少年儿童勇敢探索、勇于实践,朗读时要注意对比。

板块(五)活动拓展

※——课件:每人搜集一首描写大自然的诗歌,开个“大自然的赞歌”诗歌诵读会。

三 教学备注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因此,在大致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充分的想像,将文本读通、读实、读厚。

2指导朗读和启发想象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课本鲸的教案篇4

?整式的加减》教案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2、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3、关键:准确理解去括号法则。

三、教具准备。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课堂引入。

利用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个多项式化简,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列出的式子含有括号,那么该怎样化简呢?

五、新授。

现在我们来看本章引言中的问题:

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t小时,那么它通过非冻土地段的时间为(t-0.5)小时,于是,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t千米,非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20(t-0.5)千米,因此,这段铁路全长为100t+120(t-0.5)千米①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100t—120(t-0.5)千米②上面的式子①、②都带有括号,它们应如何化简?

利用分配律,可以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20t-60

课本鲸的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情感目标:在对课文语言的朗读品味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能力目标:能掌握诗歌反复的意义,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表达自身的理解。进一步巩固使用工具。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与美丽。初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

一、课前的领悟感受。

开学伊始,即带领学生走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身的眼耳口鼻去体会自然的神奇,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

二、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说说自身的感受,谈谈自身假期去贴近自然的感受。

三、揭题,感受题意与文题之美。

1、对于“课本”,你有何理解?他有什么用处?

2、大自然又怎会成为绿色的课本呢?

四、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感受诗的意境美。

2、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

3、同桌交流,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4、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

五、再读课文,掌握整体。

1、细读文章,

2、说说这绿色的课本中有些什么?用笔在文中划出来。

3、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身的感受。

4、再读课文,找找文章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这课本呢?

六、作业安排:熟读课文并试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感悟诗情。

一、复习导入:

1、说说学了课文,你知道这大自然的课本里有些什么?

二、细读品味,感悟诗情。

1、黩读课文,找找诗中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引导学生体会:“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请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等词中所饱含的深情。

3、联系自身的经历谈谈自身曾呼吸、发现、描绘、倾听等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

4、学习第一节与最后一节,从“敞开”一词,感受祖国的绚丽多彩。反复朗读这两节,体会诗的内涵。

5、体会开头与结尾反复的作用。

三、朗读体会,深化情感。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身最喜欢的一节,诵读,读出自身的理解。

2、在小组内交流自身的朗读。

3、全班朗读交流,先指名读,再研讨指导,读出诗的明快、豪情万丈、舒缓,读出诗的内在的旋律。

4、最后全班齐读。

四、作业:

a:完成练习册。预习下文。背诵这首诗。

b:选择学校一物进行仔细观察。并写下观察日记。

课本鲸的教案篇6

世界的文化杰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世界近代的文学艺术成就是世界近代社会生活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反映;三个代表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作品反映了世界近代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这些代表人物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善于观察社会生活,自强不息,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

现代青年应该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应该像托尔斯泰那样积极探索人生的意义,努力改造不合理社会;也要像梵高那样关心穷人、严谨治学、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热爱生活;还要像贝多芬那样自尊自强、热爱祖国、富于正义感列宁为什么称赞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梵高和《向日葵》;贝多芬和《英雄交响曲》。

教学难点托尔斯泰晚年对“平民化”道路的选择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指出:欧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导致激烈的社会变革,也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一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同样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列宁为什么称赞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你知道托尔斯泰哪些文学代表作?它们在俄国历起过什么作用?

2.梵高的人品怎样?他的绘画作品有什么艺术魅力?

3.贝多芬怎样“扼住命运的咽喉”?哪一首乐曲标志着贝多芬在艺术上和思想上的成熟?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文学巨匠

★(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再现历史情境,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

1.[设问自答]近代文学艺术方面为什么会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一定的社会文化建立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基础之上,近代世界激烈的社会变革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2.[学生提取信息]列宁为什么称赞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分层引导)

a.你知道托尔斯泰哪些文学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b.它们在俄国历起过什么作用?(它们深刻反映了19世纪后期倒到20世纪初期俄罗斯社会不平等的现实,揭露了当时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c.托尔斯泰晚年为什么选择“平民化”的道路?(他虽然出身于贵族家庭,却耳闻目睹着社会中的贫困和不幸、国家的动荡不安,所以立志探索人生的意义,寻找改造社会良方,走“平民化”的道路。)

美术名家

★(课件展示相关图片,为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服务)

1.梵高的人品怎样?(十分关心穷人,在逆境中依然执着地热爱生活、踏实地追求绘画艺术)

2.他的绘画作品《向日葵》有什么艺术价值?(该画用笔粗厚有力,色彩对比既单纯又强烈,产生了艳丽、和谐、优雅的画面效果,表达了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3.[课件演示梵高语录]“相信我吧,在艺术问题上,下面这句话是真实的:老老实实是的办法,宁肯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而不要投机取巧、哗众取宠。”这句话说明梵高的成功之路是怎么走出来的?(他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

★教师指出:由于梵高的作品包含了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所以他在世时,作品并不被看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梵高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为人们认识。1987年,日本安田火灾海上保险公司以399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向日葵》,创下了当时世界油画价格之最。

音乐家

1.哪一首乐曲标志着贝多芬在艺术上和思想上的成熟?(《英雄交响曲》)

2.这首交响曲反映了哪一个重大的社会题材?(这首交响曲以法国*为题材,表现出贝多芬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敬仰和对共和革命英雄的崇拜感情。原打算献给拿破仑,后因拿破仑称帝,贝多芬才愤而涂掉拿破仑的名字,改写成“为纪念一个伟大人物而作的英雄交响曲”。)

课后小结

欧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导致激烈的社会变革,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是文艺繁荣的先决条件。

板书

一、文学巨匠

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二、美术名家

梵高《向日葵》

三、音乐家

贝多芬《英雄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