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比例教案5篇

时间:2022-10-13 作者:loser 备课教案

教案在撰写的时候,老师肯定要考虑创新教学方法,工作以来,相信教师都具备着写教案的能力,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比例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比例教案5篇

小学比例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2.使学生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填空

1千米=( )米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30米=( )厘米 15千米=( )厘米 300厘米=( )分米

2.解比例(口述过程)

5/x=1/4 x/60=1/20

二、自主探究:

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出示一张校舍平面图。

说明:这是学校的平面图,它是按照我们所学的比例知识,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后画在图纸上的。图里所量出的长度叫图上距离,与图上对应的地面上的长度是实际距离。(再举例说明,并板书: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2.出示例1

让学生算出结果。指名口答.老师板书解题方法和结果。再让学生说说求这个问题时要注意什么问题?(统一单位)提问:从求出的结果来看,你知道这张平面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多少?(板书: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3.比例尺的意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经常要用到数学。像上面这样的问题,就通过数学方法,把实际的大小按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画了出来。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板书:叫做比例尺)提问:什么是一幅图的比例尺?根据黑板上这句话想一想,比例尺是怎样得到的?(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上面题里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板书:1 :50000)你现在知道比例尺是用什么形式表示的吗?强调比例尺是一个比。说明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为l的比,这种比例尺叫做数值比例尺。

4.线段比例尺。

提问:你知道上面所述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吗,(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50000厘米,也就是500米)说明比例尺还可以用线段来表示。提问:谁来说一说这幅线段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

三、组织练习

1. 判断下面这段话中,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为什么?

(1) 图上长与实际长的比是1/400。( )

(2) 图上宽与实际宽的比是1:400。( )

(3) 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1:160000。( )

(4) 实际长与图上长的比是400:1。( )

让学生做在作业本上,小组交流,再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你学到了什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什么体会?

小学比例教案篇2

教学内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比例的判断。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景影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根据下面各题,先口答列式及得数,后说数量关系式。

1、 一列火车2 小时行驶25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 一种布,买3米共要27元,平均每米布多少元?

3、 某印刷厂5天生产2.5万本练习册,平均每天生产多少万本练习册?

师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数量=单价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二、引新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上面这些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的关系等。现在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如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或者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正比例的意义。(板书)

三、新授

1、 教学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1 2 3 4 5 6 7 8

路程(千米) 90 180 270 360 450 540 630 720

(1) 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

(2) 边观察边思考下面问题:

(1) 表中有哪几种量?这两促量有没有关系?

(2) 这两种量是怎样设化的?(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页变化。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3) 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1)从表内找出几组相对应的两个数,求出比值,再比较比值的大小。指名口答,师板书:

90/1=90 360/4=90 540/6=90

(2)从下面的比式中,你能不能找出变化规律?这个90实际上就是这列火车的什么?(速度)

(3)师: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4) 小结。

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2、 教学例2

(1)出示例2,在布店的柜台上,有像下面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数量(米) 1 2 34 5 6 7

总价(元) 8.2 16.4 24.6 32.8 41.0 49.2 57.4

(2)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的数据。

(3) 回答下面风个问题:

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有关系吗?为什么?

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它们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比较这些比值的大小,相等吗?这个比值实际上就是花布的什么?

(4) 小结。

花布的米和总价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是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的。米数扩大,总价也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3、 概括正比例的意义及关系式。

(1) 比较上面的例1和例2,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 判断成正比例量的方法:是什么?

(3) 师:例1中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保持一定。年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大家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4) 概括关系式:

Y/X=K(一定)

4、 教学例3。

出示例3

师:大家能不能根据上面的判断成正比例量的方法说说?指名口述、师帮助纠正。关系式是:总重量/袋数=每袋面粉重量(一定)

5、 小结。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是看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否一定,如果比值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

四、巩固练习

第13页做一做

五、 总结。

1、 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

2、 怎样判断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六、 作业: 完成练习六第1-3题。

小学比例教案篇3

教学时间:

3月19日

教学内容:

p47 – 4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确求比值。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准备:

1、 列式计算。

⑴、 甲数是50,乙数是35,甲数比乙数多几?乙数比甲数少几?

⑵、 计算机小组有男生5人,女生有4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倍?女生人数是男生的

几分之几?

⑶、 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这辆汽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 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进行数量间的比较,这种比较有时采用减法计算,如(1),有时采用除法计算,如(2)、(3)。采用除法进行两数比较时,我们还用“比”来表示两数间的关系。(揭题)

二、教学新课:

1、 比的意义。

刚才说用除法计算两数量间的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那么什么叫做比呢?怎样用比来表两数量之间的关系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讲座这个问题:

⑴、 看书自学:课本第48 – 49页,思考:什么叫做“比”?

⑵、 自学反馈:

①、 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倍,也可以说成是谁和谁比,是几比几?

②、 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是谁和谁比,是几比几?

③、 汽车每小时的速度,也可以说成是谁和谁比,是几比几?

⑶、 归纳意义;

通过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比的意义)

⑷、 巩固练习:

①、某四间有男工32人。女工18人;

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倍?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

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分之几?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

女工人数是车间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

②、练一练 第1题

2、 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怎样规定的?比的读法、写法又是怎样的?请继续自学。

5: 4读作 5比4

前项 比号 后项

问: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

1 5 : = 1??比值 4

3、 试一试

根据题意写出比,并求出比值。

⑴、 李强植树6棵,张明植树5棵;

a.写出李强和张明植树棵数的比,比值是多少?

b.写出张明和李强植树棵数的比,比值是多少?

⑵、 3支圆珠笔的总价是6元,写出圆珠笔总价和支数的比,比值是多少?这里的比值

表示什么?

反馈小结:

1 前两个比的结果所表示的都是倍数关系:李强植树棵数是张明的1 倍,张明植5 5 树棵数是李强的 ;而一个比的结果是一个新的量,即圆珠笔的单价,想一想,你也6

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

三、练习

读出下面各个比,并求出比值:

1 2 120 :71 :11.6:1.8 55

四、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

一、 作业:

p493~5

教学反思:

“比”的这部分知识虽说是学生第一次遇到,但对其认识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很困难,所以我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学,老师只是从中提出几个问题,作为反馈调查,或起到加深理解的“画龙点睛”之笔。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自己学明白这部分内容,但个别学生没有弄懂。

上课之前我对这几个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是有所关注的,把最容易回答的问题留给他们,甚至让他们在课堂上“拾人牙慧”,但还是有两名学生连别人刚说

过的话也复述不出,对她们的学习得采用低难度、多重复的方法。

小学比例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2.在比的知识基础上引出比例的意义,结合实例,培养学生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学方法】引导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是比?

(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2)小明身高1.2米,小张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张身高的比。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 :16 1/3 :2/5 4.5 :2.7 10 :6

二、探索新知

1.用ppt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

(1)观察课本情境图。(不出现相片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②图中图片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你知道这些图片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3)这些图片的长和宽的比值各是多少?

a.6 ∶4= b.3∶2= c.3∶8 =

d.12∶8= e.12∶2=

(4)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怎样的两张图片不像?

①d和a两张图片,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相等,12∶6=8∶4,所以就像。 ②a长与宽的比是6∶4,b长与宽的比是3∶2,6∶4=3∶2,所以就也像。

2.认一认。

图d和图a两张图片,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相等,图a和图b两张图片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12∶6=8∶4 6∶4=3∶2

(5)什么是比例?

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

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

(6)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7)找比例。

在这四副图片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学生猜想另外两副图片长、宽的比值。求出副图片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

如:3∶2 =12∶8 6∶4= 12∶8

3.右表是调制蜂蜜水时蜂蜜和水的配比情况,根据比例的意义,你能写出比例吗?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1)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2)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三、课堂练习

1.⑴分别写出图中两个长方形长与长的比和宽与宽

的比,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⑵分别写出图中每个长方形与宽的比,判断这两个

比能否组成比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2.哪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5∶18和30∶36 4∶8和5∶20 1/4∶1/16和0.5∶2 1/3∶1/9和1/6∶1/18

四、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比例?(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板书设计】 比例的认识

12∶6 = 8∶4

内项

外项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小学比例教案篇5

教学内容:

p47~48,例7、正、反比例的比较。

教学目的:

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判断下面两种理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学习例7

(1)认识:“千米/时”的读法意义。

(2)出示书中的问题要求学生逐一回答。

(3)提问:谁能说一说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关系式?

(4)填空:用下面的形式分别表示两个表的内容。

当()一定时,()和()成()比例关系。

还有什么样的依存关系?

(5)教师作评讲并。

(6)用图表示例7中的两种量的关系。

指导学生描点、连线

观察:在表里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表示正比例关系的是一条什么线?a点表示什么?b点呢?

在这条直线上,当时间的值扩大时,路程的对应值是怎样变化的?时间的值缩小呢?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右表。

3、正、反比例的特点(异同点)

由学生比、说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2题

2、p49第1题。

四、课堂:

正、反比例关系各有什么特点?怎样判断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关键是什么?

五、作业

p49第2题(1)(4)(5)(6)(9)

六、课后作业

1、p49第2题(2)(3)(7)(8)(10)

2、收集生活中正、反比例关系的量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