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5的认识认识教案模板8篇

时间:2023-01-10 作者:Iraqis 备课教案

只有认真写好适合自己教学任务的教案,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加生动有趣,教案在完成的过程中,你们需要强调逻辑思路清晰,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1到5的认识认识教案模板8篇,感谢您的参阅。

1到5的认识认识教案模板8篇

1到5的认识认识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亲身体验和经历中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简单的转化。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及操作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激发求知欲。

4、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在教学了克、千克、吨这三个重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的探索教学。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第一个环节:教学1吨有多重,特别是"1吨"的现实意义是教学的难点。如果没有相应的经验支撑,纯粹记忆1吨的概念是无意义的。因此本节课设计了一个学生乐于参与,容易参与的活动。全体学生在经历了470克——1千克200克千克——5千克——10千克(1吨)的感受过程(很轻——轻——重——很重)。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从游戏中感受。通过用吨作单位的物品的展示和为什么不能带这样的物品到现场的提问,以及与带来的物品比较初步感受到用"吨"作单位的物体是很重,很大的。

第二个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践作业《一吨有多重》在合作者用到了推算,精算,和估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三个环节:小组汇报合作结果,让学生用准确、完整的语言来汇报小组推算的过程。用课件出示给学生从视觉上带来更大的冲击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及推算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激发求知欲。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感受

师:我们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老师准备了四样物品,分别是一袋大米、一盆花,一个篮球、一个铅球。它们的重分别是470克、1千克200克、10千克、5千克,谁能来拎一拎,猜一猜给他们找出对应是物品。

师:你能来说说你是怎么猜的

师:一吨的物品你能拎起来吗,

生1:太重了,拎不动

师:那么一吨有多重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一吨有多重?》(出示课题)

活动2【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实践

二、小组合作、探究实践

(1)、实践

师:老师这里有四样物品,请同学们选择一样物品的重量进行推算,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物品的重量大约是一吨,也就是1000千克。并在课堂上完成这张实践作业。

师:小组内先商量一下,你们选择哪个物品的重量?

生:10千克、5千克

师:为什么不选这两个?470克和1千克200克

生:不好算。

师:办法总比困难多,想一想怎样把它变成容易算的?哪个小组愿意来挑战困难?

师:鼓励表扬

师:出示小组合作要求,请同学上前大声阅读并逐一解释要求

生:小组合作

(2)交流感受

小组合作完毕

师:那组愿意上来交流你们的想法?

生1:10千克10个10千克就是100千克,100个10千克就是1000千克,

师:我们来看大屏幕,(出示动画演示)

10个10千克就是100千克,100个10千克就是1000千克,

生:2:2个5千克时10千克,20个5千克就是100千克,200个5千克就是1000千克就是1吨。

生3:1千克200克看成1千克,10个一千克就是10千克,100个1千克就是100千克,1000个1千克就是1000千克。

生4:470克约是500克2个500克是1千克,20个500克是10千克,200个500克是100千克,20xx个500克就是1000千克。

活动3【练习】练习

师:出示课件动画演示如果老师把20个篮球装一筐,能装多少筐呢?

活动4【讲授】小结

师:今天我们通过掂一掂。算一算感受了一吨的重量,在生活中还有更多有趣的数学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

1到5的认识认识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能说出球体的名称,知道球体的外形特征,即不论从哪个方向看球体都是圆的,不论向前、后、左、右它都能转动。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个小筐子,筐内有乒乓球、圆片纸、铅笔、操作材料各一。

2、教师演示用的大范例,教室内角落放有球体形状的物体。

活动过程:

1、请幼儿拿乒乓球,从上(下)面、前(后)面、左(右)边等方向看乒乓球是什么形状的。请幼儿观察后回答。

教师小结:乒乓球从各个方向看,它都是圆的。

2、请幼儿拿圆片纸,比较圆片纸和乒乓球的不同,进一步了解球体的特征。

引导幼儿从各个方向看圆片纸,从旁边看是一条线,幼儿观察回答,教师小结。

3、把球放在桌子上,让幼儿玩球。注意不要让球离开桌面,引导幼儿把球向前(后)、向左(右)等方向滚动,并启发幼儿说出:球向前,向后,向左,向右都能滚动。

教师小结:球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小结:球体的外部特征,从各个方向看都是圆的,能往各个方向滚动的,这样的形状叫球体。

4、找找哪些东西是球体的?

请幼儿想想并找找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的球体形状的,说说为什么要做成球体形状?

5、作操作材料,三个图例中,找找哪个是球体,为什么?

6、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在找找、做做、说说这一环节中,目的是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培养幼儿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从幼儿的操作结果来看,幼儿对于球体的认识是比较到位的,只有个别幼儿出了点小错。

1到5的认识认识教案篇3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教学难点:认识整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动手操作。

教学准备:课件,钟面模型等。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位新朋友,你们看,他来了。(大屏幕上跳出一个小熊:嘿,大家好,今天我准备帮我叔叔照看一下钟表店,跟我来看看吧!)

大街上的店可真多啊!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哪个店是小熊叔叔的钟表店呢?(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

你真聪明,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因为钟表店里有好多钟表。)

小朋友们都是在哪儿见到过钟表呢?(相互交流)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钟,钟的作用可大了!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认识钟表

1、(出示钟表店门上的一个钟),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呢?(让学生充分说一说)(长针、短针、数字、方格)

我们把长针叫做分针,短针叫做时针(板书)

2、你能在学具钟上找出时针和分针吗?(同桌相互指一指,再让学生指出老师模型钟上的分针和时针。)

认识整时

钟面上用时针和分针来表示时刻,那么这个钟面表示的是几时呢?有谁知道?

(出示7时整钟),再点击出示一组钟(1时、4时、)让学生认,学生快速认出后,哎呀,你们真聪明啊!怎么一下子就认出这些时间呢?是啊,小朋友们是怎么认出这几个钟面上的时间的呢?把你的方法向其他同学介绍介绍吧。(一起来交流认识整时的方法。)

小熊: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知道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板书)那下面的钟面各表示几时呢?

配场景的钟8:00(升国旗)11:00(放学)4:00(体育活动)(中的时针和分针在转动)学生认一认,并强调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数学上说8时,生活中一般说成8点。)

拨一拨

小猫说:“钟真好,我也要买一个。”小熊说:“现在是2时,你能拨出这个时间吗?”小猫说:“能。”

小猫会拨了,同学们会拨吗?试一试

同学们试拨,请一个小朋友到老师的模型钟上拨一拨,并演示拨钟的方法。我们可以先把分针拨到12,再把时针拨到2。

请小朋友们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整时,并说一说这时你可能在干什么。(结合情景进行时间教育)

修一修

看着小朋友们又说又拨的,小狗有点急了,它说:“我也要拨一个3时,可是我,我,我怎么拨啊?”我们来看看它的钟表怎么啦?(老师展示一只缺少分针的钟,时针指着3时的钟)看怎么啦?(生:缺少分针)应该如何添呢?请同学到黑板上为它添上分针,(出示3根针,分针、时针、还有比时针还短的一根),让学生在展台上贴针,我们书上也有象这样的缺少分针或时针的钟,同学们也来帮忙添一添吧!(让学生做书85页第5题,为时钟添上分针和时针)做完后选择一些到展台上点评。

认识大约几时

去年在我国有一件大事,神舟6号飞船10月12日成功发射,并于10月17日安全返回,你们想看吗?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成功发射的情景,感受那激动的时刻吧!

1到5的认识认识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第8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了解角各部分的名称。

2、知道角有大小,初步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张口)的程度有关,会用观察或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直观地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教学难点: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张口)的程度有关。

教学具准备:

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纸片、两根硬纸条和图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出示被遮盖中间部分的三角形纸片、五角星纸片、长方形纸片圆形纸片)你们能猜猜她是什么图形吗?

2、谈话:同学们真棒!老师还想考考你们,敢挑战吗?(出示只露出一个角的图形)提问:你们还能猜猜她是什么图形吗?追问:为什么不猜圆?(预测:圆没有角,其他图形有角)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另一个平面图形——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猜图形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引入新知,激发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1图。

(2)提问:谁能指出三角尺上的角?(指一指、摸一摸,初步感知角)

(3)谈话:刚才同学们指认了物体面上的角,如果把这些角从物体上移下来就成了数学上的角,下面大家看看数学上的角是怎样得到的?这三个图形都是角。(课件展示角的抽象过程,屏幕上只留下三个角)

(4)折角。

谈话:在生活中我们能找出很多角,你能用一张纸折出一个角吗?

要求:①用笔描出角的顶点和边。

②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

(5)画角。

先画一点,再从这一点开始画两条直直的线,再在这里画弧线,这样就画成了一个角。这一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都是角的边。

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预设:角有一个顶点,2条边。

?设计意图:认识物体面上的角时,注意示范指角的方法,为认识角做好了准备。用课件展示抽象出角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角来源于生活】

2、教学“试一试”。

(1)制作角

拿出两根硬纸条和图钉,用图钉把两根硬纸条钉在一起做成一个活动角。

(2)观察角

你能把这个角变大一些吗?变小一些呢?试一试,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我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张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3)比较角的大小

提问:谁知道这两个角谁大?

追问:你是怎样比较的?(预设:重叠)

谈话:重叠法比较角大小要注意:

角重叠的时候,首先把这两个角的顶点重合,然后让角的一条边重合,再看角的另一条边,如果重合了就说明两个角一样大;如果没有重合,另一条边在外面的角比较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做出大小不同的角,进一步感受角的大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对所学知识有新的体验和感悟】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一个角有( )条边,( )个顶点。

(2)画角时先画( ),再画( )。

(3)三角形有( )个角,正方形有( )个角。

2、下图中,是角的在括号里打√,不是的打×。

3、判断。

⑴边越长,角就越大。 ( )

⑵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 )

⑶一个角只有两条边,一个顶点。 ( )

4、数一数,下图中各有几个角。

()()()

5、把下面这四个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填序号)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角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课末总结所学知识点,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回顾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叉开(张口)的大小有关

1到5的认识认识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类推和迁移,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和加法的关系,能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能根据情境图写出乘法算式。

2.使学生认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3.初步学会利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利用小组合作,交流巩固知识。

情感与态度

在练习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采用多种方式巩固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运算,是什么?(板书出来)你对乘法有了哪些了解呢?这节课我们来练习有关乘法的知识。

二、基本训练

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4+4+4= 6+6+6+6= 2+2+2+2+2= 学生独立做后订正。

把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的改写出来。 3+3+3+2= 5+5+5+5+5= 2+2+2+2= 4+4+4-4= 先自己做,同桌间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专项训练

1.开火车读乘法算式。 2×3 7×5 6×4 9×1 8×3 3×4 1;学生读乘法算式,注意不要把乘读作乘以。

2.43页2题。让学生看图,独立做,师巡视。学生看图独立填空,汇报自己的想法。

3.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4个2相加5个3相加2和6相乘

4.填空:

(1)3个8相加,和是( )。

(2)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 )。

5.综合练习:

p43第3题,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都非常好,还有什么问题吗?

1到5的认识认识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0”的两种含义:没有的含义和起点的含义;

2、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较整洁地书写“0”;

3、经历观察与实践活动,体验0在生活中的含义,培养学生想象力、探究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理解0表示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0的两种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头饰、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找找苹果后面的数。

2、猜硬币个数激趣,知道“0”可以表示没有。

3、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1、揭示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1)创设情境,理解含义

(2)发散思维,巩固含义。

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数字“0”呢?(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2、揭示第二种含义——0还可以表示起点。

(1) 创设情境,引起认知冲突。

(2) 认识尺:

3、学习0的写法。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拓展:你能用0说一句话吗?

五、板书设计:0的认识

0的两种含义:①表示没有 ②表示起点。

1到5的认识认识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初步同学认识分米、厘米、毫米,知道这些单位的实际长度,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以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2)掌握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用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3)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概括等方法,培养同学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明、能力。

教学重点 让同学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这也是难点所在。

课前谈话

1.谈话(出示直尺):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直尺)对,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直尺,那你们知道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直尺呢?

过渡:人们为了准确的知道物体的长度发明了直尺。那直尺是通过什么信息告诉我们物体的长度的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直尺。

2.同学观察自身的直尺,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整理。

(1) 同学观察直尺上有什么?(尺子上有长长短短的线,有数字,大格,小格。)

指导并板书:直尺上这些长长短短的线有个名字叫做刻度线。(板书 刻度线)

(2)找一找:数字和线是怎么排列的?

指导并板书:数字0对的长刻度线取名叫0刻度线,你知道这个0表示什么意思吗?(这里的0不是表示没有,而表示起点)你也能学着给数字1对长刻度线取名吗?(1刻度线),数字5对的长刻度线就叫( )?

(3)描述:相邻的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小格的长度怎样?相邻的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大格,数一数你的直尺一共有( )个大格。一个大格里面有( )小格。

3.小结:直尺就是通过这些刻度线和数字告诉我们长度的。

1到5的认识认识教案篇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的内容,课堂活动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把几个相同数的连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会写乘法算式。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3.初步感受乘法与加法的联系,激发学生对乘法学习的兴趣。

?教学难重点】

教学重点:经历把几个相同数的连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会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感受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课件展示情境图

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提出数学问题

根据图中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

3.解决问题

谁能解决这第一个问题?(1)每层楼有9扇窗户,我想问3层楼共有多少扇窗户?(共27扇窗户。)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再抽学生说一说怎么解决其他问题的,同步在相应的问题后面板书算式。

4.感知“几个几”

观察上面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为什么用的加法?在“9+9+9=27”中,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相同的加数?

这个算式可以说是几个几相加?其余的算式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

3.设置认知矛盾,引出课题

(课件展示主题图中3位同学踢毽的情境)

每组有几人踢毽?

课件出示很多组同学踢毽(展示部分)

如果有这样的100组同学同时踢毽,一共有多少人在踢毽呢?

(学生列算式)

列完了吗?你有什么感觉?有没有简便方法?

4.揭示课题

像上面这样的算式,在数学上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计算,想学习这种方法吗?(停留片刻)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新的运算方法——乘法。(板书课题:乘法),乘法要学习的内容还很多,今天只是初步认识。(完善板书:的初步认识)

二、自主构建,理解意义

1.教学例1,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1)出示第2页例1的植树情境图。

看到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并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同步板书:

(2)揭示联系引出乘法算式。

像这样求4个8相加是多少,除了可以用连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用8×4或者4×8来表示。

板书:

8×4读作:8乘4

4×8读作:4乘8

想一想,8×4等于多少?4×8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叫乘号。

4+4+4+4+4+4+4+4=32用乘法应怎样表示?你是怎么想的?

(3)引导学生体会乘法算式更简便。

你喜欢用加法算式还是乘法算式?为什么?

2.教学例2,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例2的情境图。

观察图,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一共有多少盆花?)

发现:每次摆3盆,摆了6次,所以是6个3。

加法算式就是:3+3+3+3+3+3=18(盆)

写成乘法算式怎么写?

(2)认识因数。

板书:在乘法里,乘号两边的数叫“因数”,乘得的结果叫“积”。

观察上面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像这样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练习应用,巩固内化

1.课堂活动第1题。

看算式读一读,巩固乘法算式的读法,注意通过卡片与小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课堂活动第2题。

同桌合作,一人先说算式,另一人根据所述摆小棒,然后交换角色活动。

3.课堂活动第3题。

前面我们遇到了:100个3连加的问题,现在你会解决了吗?怎样写比较简便?

四、反思总结,概括提升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