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在制订的过程中,你们一定要注意讲授内容要点,优秀的教案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都不是什么难事,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语文教案范文优秀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范文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积累文中优美的词语,获得言语美感。
2.品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感悟九寨沟的迷人,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了解九寨沟如童话世界、人间仙境般的美丽神奇是教
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九寨沟》。(齐读课题)
这课的四字词语比较多。谁来读?出示词语,组织认读。(认读词语)
2.每一个词语都蕴涵着很美的意思,你能边读边想它的意思,再读读吗?
(边读边想意思,再读。)
二、精读感悟,感情朗读
1.从学生的朗读中,老师觉得大家还记得“九寨沟”的美。那你能从课文中找到一个最能概括和赞美“九寨沟”的美的词语或句子吗?
(快速地默读课文。边读边找。)
2.组织交流。相机板书:神奇。
出示“童话世界”和“九寨沟真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3.你觉得“童话世界”“人间仙境”是怎样的?(表达自己的感受。相互补充。联系生活经验,谈谈对“童话世界”及“人间仙境”的理解。)
过渡:那九寨沟又是一个怎样的童话世界、人间仙境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到九寨沟旅游一番,好好感受一下那里的神奇风光。(自由读第三段。)
●创设情境。请同学们边走边看,遇到自己喜欢的景色,不要忘记用照相机拍下来。
●组织交流(引导抓住山、水、木等方面)。
⑴、刚才在游览的过程中,什么景色吸引着你?你用照相机拍下了什么景色?⑵、相机出示句子。
能说说这里的景色是怎样的吗?你觉得那里的什么地方最吸引你呢?你从中又体会到了什么?
⑶、播放课件,出示图片。
你觉得怎样?你觉得怎么读这句话更好?(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把你领略到的神奇美丽用朗读表达出来让大家欣赏。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竞赛读,比比谁读得最传神。边读边想像。)
▲重点指导体会“雪峰插云”中的高;“平湖飞瀑”的数量多、湖水清、色彩丰等美丽壮观景色;“古木参天”中的密。“五花海”的形成。
▲随机点题“神奇”“童话世界”“人间仙境”。
▲再次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导朗读。
▲播放课件,将各部分连起来欣赏。指导配乐朗读。(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整段。)
过渡:九寨沟的神奇景色如诗如画,引人入胜。我们不要停下脚步,前面还有很多美景等我们去欣赏呢。我们继续向纵深行进,(自由读课文第四段。)……我们会看到哪些珍稀动物?(交流有哪些动物?)
⑴、你最喜欢作者介绍的哪种动物呢?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边读边找,边想边体会。)
⑵、组织交流。(读读有关句子。谈自己的感受。相互补充。)
你喜欢哪种?为什么?出示句子和图片。指导体会不同的特点。
(演一演,体会“憨态可掬”。)
⑶、你能读出你喜欢的原因吗?指导朗读。(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出各自的特点。)
⑷、出示四句。你从这四个“也许”知道了什么呢?组织分角色读。(齐读,分组读。)
▲出示第五段,再次总结,引导学生朗读。(有感情地朗读。)
三、实践作业
1、寨沟的美相信已经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你想为自己布置一个什么作业呢?(为自己布置一个作业。交流,相互补充。可读、可背、可抄、可画、上网了解更多的九寨沟风情。)
2、小结下课
板书设计:
雪峰插云
古木参天
9、九寨沟(人间仙境)
平湖飞瀑
异兽珍禽
语文教案范文篇2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
〖德育目标〗
?世说新语》作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鲁迅语),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们应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两课时教读,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 cai 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和聪明树
同学们,老师在黑板上画一幅画,大家猜猜老师想画的是什么?(老师画一简笔画树,树干上的枝叉手面用来写人名,几个直线就可完成此棵树)学生答:树。教师:真聪明!对!这是一棵树,而且是棵“聪明树”!凡是名字被写到树上的人表示他非常的聪明!我们在小学学到了我国古代哪些聪明少年?请告诉老师,我将把他的名字写到“聪明树”上。像这样的'少年我国古代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学习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中的两则,再去认识几位这样的少年。(板书课题)
二、字词识读,理解文意
1、读──学生自读,把握节奏:请大家先自由的将课文读一遍,当你能够流利朗读的时候请举手,最先举手并流利朗读课文的同学,你的名字将被写在“聪明树”上。(待学生举手后请学生朗读,师生订正后并请其他同学评判是否可上“聪明树”。)
2、问──自读提问,词句积累:俗话说,学习贵有疑问,没有疑问就没有学问。现在请大家结合书下的注释看书,看看有没有不懂的词句,如果有请举手告诉大家,由同学和老师帮你解决,问题提的最好的同学,你将是最会提问的聪明学生,“聪明树”上的位置已经帮你留好了!(学生提问,师生互答)
3、背──比赛背诵,培养能力:大家问题提的都很好。老师还想知道我们班上哪位同学最会背书。《咏雪》一文只有六句话,现在请你开始背诵这则故事,当你能的时候请举手,你的名字将会从“聪明树”会背的枝丫上长出来。(学生读书、背诵、上“聪明树”)
4、述──创新讲述,发展思维:我们都喜欢听故事,老师想请一个同学把第二个故事讲给我们听一下,不过你想上“聪明树”的话就必须创新,试着用陈元方或友人的口吻讲述。(老师提示故事中人物说话的语气,这样才能讲的生动。讲的好的上“聪明树”)
三、问题研讨,拓展思维
1、分组讨论一:现在“聪明树”上已有了许多聪明的少年,《咏雪》一文中也有两个聪明的少年,现在如果他们两人中只有一个人可上“聪明树”,你同意谁上?为什么?
2、分组讨论二:第二则故事中友人已下车向元方道歉,但元方仍入门不顾,这是否失礼?如果失礼他将不能上“聪明树”,你是否同意陈元方上“聪明树”?说说理由。
四、知识迁移,搜理积累
现在“聪明树”的顶端还有两个位置,名字被写到这个位置的人你将是最聪明的。谁是我们班最聪明的学生?现在老师出个题目考考你。
思考:《咏雪》中谢朗和谢道韫将“纷纷白雪”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你还能不能说说“纷纷白雪”像什么?说的好,你的名字将被写到聪明树的顶端。
五、总结
今于老师有幸同大家一起认识了才华出众的谢道韫,明白事理的陈元方;老师更有幸的是认识了我们班上许多会读、会问、会背、会讲、会说的聪明学生!让我们今后每节课都能像今天这节课这样聪明,把属于我们自己的“聪明树”浇灌的更高更大!
语文教案范文篇3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7个生字。
2.感受张家界迷人的自然风光,增强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3.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张家界迷人的自然风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你们喜欢旅游吗?你都到过哪些地方去旅游呢?那你听说过张家界,知道它在哪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迷人的张家界》这篇课文,跟随着作者一起来领略这迷人的自然风光。
板书:
迷人的张家界
提问:从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你想知道些什么?
2.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
①检查生字词的预习
读生字组词:絮、劈、纤、杉、皆、锦、怡。
学生互相提示易错的地方
絮:注意读音
区分"锦、棉、绵"
提出不懂的词语,互相讲解。
②快速阅读全文,找出文中与课题相照应的句子。
(这次来张家界,我才真正领略了这仙境般迷人的景色,迷人的张家界,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
板书:
仙境般迷人人间仙境
这种写法称作什么?(首尾呼应)
③文章是什么结构?(总分总)怎样分述?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张家界的迷人景色。
板书:
山奇、水秀、物丰
3.引导学生理解首句的作用
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找出课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山峰?说说你快的方法。
小结:中心句的作用:提示全段的主要内容,承上启下,提示了张家界的奇山秀水和其间生存的珍贵动植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4.品读交流,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①品读"奇山部分"自由读2-4自然段,把你喜欢的部分找出来,与同学交流
a."重重叠叠的山峰……一首优美的诗。写出山多、山高、山之千姿百态,美妙神奇。(总写)(反复读,读出赞叹的语气,相同句式的句子,要注意声调高低或语速成的快慢区别)
b."金鞭岩高出峰林之上……神鹰护金鞭。"(边读边想象)
c."我们来到……在等待着出征的号令。"既写出了山峰像将军一样威武,又给人一种动感。(个别读)要读出气势。
小结。
②品读"秀水"部分
"……清澈见底,纤尘不染的碧水中……安谧静美的享受。"
写出了金鞭溪的清澈、静美。(指导朗读)
③品读"物丰"部分
总结文章的表达方法:
a.总分总的结构
b.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5.情境再现
①播放介绍张家界的vcd,感受张家界的迷人。
②有感情地朗读你喜欢的段落
6.课外延伸作业:
(1)查阅有关张家界的资料
(2)学习本课的方法,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学校。
附: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范文篇4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de)。
2、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花园的环境和砸缸的词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思路:
?司马光》是本单元最后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的图是一幅单幅图,学生不了解故事内容是不易看懂的。因此在教学时可先启发学生看图。在简介故事内容后再提出几个问题,如: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讲图画上的故事的。
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带领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课文。先学习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让学生知道“古时候”是很久以前。这一部分重点讲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借助图画和课文弄清缸在假山的什么地方,以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缸。然后启发学生想想这个小朋友是怎么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如不及时救出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弄清事情的起因及当时的危急情况。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四至六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找出“有的……有的……”及“哭、喊、跑、叫、找”等动词,想象当时玩耍的小朋友着急的心情,动作忙乱的情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后再仔细读第五自然段课文,说说是如何砸缸的。读完第六自然段,小朋友得救了。还可启发学生想想除了砸缸外还可用什么办法救那个小朋友?
朗读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重点句、段,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反复体会。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简要介绍——姓司马,名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900多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我们就是要讲一讲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为什么要救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图画上的故事的。
1、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2、说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读讲一至三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古时候”,帮助学生理解“古时候”就是很久以前。
(3)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要写谁的事情。
(4)回到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作为课题的。
2、第二自然段。
(1)第二段有几句话,这两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借助图画学习第2句话,弄清缸与假山的位置,看清缸是一口大缸,强调是装满了水的大水缸。
卡片出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3、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思考:
①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学生回答思考题后,教师略作小结,为突出遇事不慌,聪明果敢作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学习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1、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从哪里看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
(3)出示卡片: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4)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让学生表演第4段的内容。
(5)小结:别的小朋友心里着急,动作忙乱,表现怎么样呢?
2、第五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用笔画出砸缸的动作。
(2)出示卡片: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3)讨论:
①没有慌,他是怎样做的呢?
②“举起”与“拿起”作比较,“举起”说明什么?
③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④“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4)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①为什么要砸缸?
②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
(5)小结:砸缸救人这件事可看出他是个遇事不慌、聪明、果敢的孩子。
3、第六自然段。
(1)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得(dé)”的读音。
(2)让学生代得救的小朋友向说一句感谢的话。
二、朗读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
2、看图复述故事。
3、让学生说说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
1、卡片出示两组句子:
(1)他跟几个小朋友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2)砸缸。用(石头)砸缸。
2、要求学生找出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1)第1组的第2句写明在什么地方玩,并体会表示地点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2)第2组的第2句写清楚了用什么东西砸水缸。
三、指导学生识记字形并书写。
1、让学生自己说说如何识记本课的10个生字。
2、指导书写。
“候”注意右上不要写成“工”字。
“孩”右半边的笔顺是“亠亥”。
“回”是大口套小口,注意大口的最后封口。
“朋”由两个“月”组成。
“跑”“足字旁”,右边是书包的“包”。
语文教案范文篇5
一、教学目标
①、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②、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③、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1、出示小黑板,朗读生字。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二:合作交流
1.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2、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4、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品读体验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
说。(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8、观看录相,亲自感受。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
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四:巩固延伸
金华城的浏览路线还有吗?
第二课时
一:预习探究
1、出示小黑板,朗读生字。
2.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
三:品读体验。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板书: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板书: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板:险)
3、小结: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6、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7、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五、小结:
第三课时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2、归纳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概括中心思想,指导给课文列写提纲。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名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
二、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可爱河山美丽奇特指导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指导给课文列提纲。(先自由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再汇报讨论)
四、质疑,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
五、堂上检查,背诵第五自然段。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欣赏了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领会到了祖国山河的可爱。课后大家要认真读读课文,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我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