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冬天教案6篇

时间:2022-10-13 作者:lcbkmm 备课教案

教案在撰写的时候,教师需要强调联系实际,在制定好一份教案之后,我们的教学水平也会有所提高,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画冬天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画冬天教案6篇

画冬天教案篇1

一、总体目标

1、能从周围环境的变化中,感知冬天明显的季节特征,尝试用多种手段表现自己对冬季的认识。

2、喜欢冬天,不怕冷,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能协调、灵敏地跑和跳。

3、继续学习用多种美术材料创造性地表现冬天自然景色的特征。

4、知道冬天天气寒冷,学会保护自己的皮肤,懂得一些御寒保暖的方法。

5、能根据音乐节奏变化,结合季节的特点,创编相应的歌词。能用连贯的语言,柔和、优美的情感演唱歌曲。

6、学习图形的二次分类。不受排列方式的影响,正确感知7以内的数量。

二、第一周活动目标及内容

活动目标:

1、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理解词语:飘、舞、挂满、铺满,学会关心他人,帮助别人。

2、知道企鹅是不怕冷的动物,了解企鹅的外形特征和习性。

3、能大胆设计画面,并用泡沫塑料等材料进行粘贴。

4、学习用球拍滚球,努力做到动作协调。

活动内容:

活动一:小雪花(语言)

活动二:老爷爷的帽子(语言)

活动三:不怕冷的企鹅(科学)

活动四:赶小猪(体育)

活动五:企鹅世界(美术)

活动六:宝宝不怕冷(音乐)

活动七:做事有始有终(社会)

活动八:帽子有什么不同(数学)

三、第二周活动目标及内容

活动目标:

1、学会分段复述故事,感受小动物间相互关心的友情。

2、能从高20——30厘米处往下跳,轻轻落地,保持平衡。

3、能辨别并喜欢自然界和生活中各种美的声音。

活动内容:

活动一:萝卜回来了(一)(语言)

活动二:萝卜回来了(二)(语言)

活动三:冬天的取暖用具(科学)

活动四:跳水运动员(体育)

活动五:我眼中的冬天(美术)

活动六:漂亮的围巾、手套(美术)

活动七:雪花和雨滴(音乐)

活动八:比较粗细(数学)

四、第三周活动目标及内容

活动目标:

1、学习故事中的对话,感受同伴相互关爱的情感。

2、会用…像…说一句话。

3、认识腊梅,能用语言正确描述腊梅花的形状、颜色和味道。

4、学会热情、主动地招待小客人,体验做小主人的自豪感。

活动内容:

活动一:雪房子(语言)

活动二:下雪天像过节(语言)

活动三:认识腊梅花(科学)

活动四: 学会热情接待客人(社会)

活动五:天气冷了怎么办(健康)

活动六:腊梅花(美术)

活动七:请你和我跳个舞(音乐)

活动八:比较厚薄、高矮、粗细(数学)

附:故事 老爷爷的帽子

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天气很冷。有一只小鸟真可怜,它在树枝上冷得直发抖。

一位老爷爷走来了,他看见小鸟冷得直发抖,心想:这只小鸟多可怜呀,这么冷的天,它一定会冻死的。小鸟看见老爷爷,说:“风把我的鸟窝吹走了,我没有家了,冷得直发抖。”老爷爷说:“别着急,我来帮你想个办法。”老爷爷就把自己的帽子给小鸟作鸟窝,老爷爷的帽子真暖和。

小鸟想:树林里还有许多怕冷的小鸟,它们也一定冷得发抖了,快把它们叫来。

于是,小鸟们都飞进了老爷爷的帽子里。老爷爷的帽子真暖和,它们非常感谢老爷爷,高兴地唱歌给老爷爷听。

以后,老爷爷天天来看小鸟,听小鸟唱歌,小鸟们非常高兴。

可是,有一天,老爷爷没有来。原来他病了。小鸟知道了这个消息,心想:一定是老爷爷把帽子给了我们,自己着凉生病了,我们快给老爷爷做顶帽子吧。小鸟们就用自己身上的羽毛做成一顶帽子送给了老爷爷,老爷爷非常感谢小鸟。过了几天,老爷爷的病好了。

故事:雪房子

雪花飘飘,飘呀飘呀,天上地上一片白茫茫......咕噜噜,不知道是谁捏的一个雪球,滚到了一棵大树底下。有只小松鼠,钻出树洞:“咦?

一座圆圆的雪房子!”它跳下了树,在雪球上开了一扇门,钻了进去:“嘻!风儿吹不进,雪房子里真暖和!”“咚咚咚!”谁在敲门?小松鼠开门一看,是小白兔!

“让我进你的房子躲躲雪好吗?”小白兔问。“好呀!”小松鼠说,“可是,房子太小了,你等等。”小松鼠推了推雪球,咕噜噜,雪球滚了起来,滚了一个大圈,变成了一个大雪球。小松鼠对小白兔说:“现在房子变大了,你进来吧!”小白兔很高兴,钻进了雪房子里。

“咚咚咚!”谁又在敲门?小松鼠开门一看:是小熊!“让我进你的房子躲躲雪,好吗?”小熊问。“好呀!”小松鼠说,“可是房子不够大,你等等。

小松鼠和小白兔一起推雪球,咕噜噜,大雪球滚了起来,滚了一圈又一圈,变成了一很大的雪球,小松鼠对小熊说:“现在房子变大了,你进来吧!”小熊很高兴,爬进了雪房子里。

“哟,房子里还挺挤哩!”大伙都说。咕噜噜,咕噜噜......大雪球滚呀滚呀,越来越大变成了一个很大很大的雪球。这下,雪房子变得可宽敞了,大伙儿住在一起,一点儿也不挤了。

北风“呼呀,呼呀”吹着,雪房子里暖暖的,大伙儿舒舒服服睡着了。不知道睡了多久,大伙儿醒来一看:啊?红红的太阳挂在头顶上,雪房子不见了,身旁是一片绿草地......“啊哈,春天来了”大伙儿高兴得又蹦又跳。

可是,大伙儿又都想念起雪房子来:“住雪房子又暖和、又舒服!”小熊说。“大家住在一起,真开心!”小白兔说。“是呀!”小松鼠说,“明年下雪的时候,我们再造一座房子,还在一起住!”

诗歌:下雪天,像过节

雪下了一夜,世界全变了样。

停着的小车,像鼓鼓的面包;

圆圆的屋顶,像涂满奶油的蛋糕;

一根根的树枝,像胖乎乎的薯条;

家家户户冲出了男孩、女孩、小狗、小猫;

下雪天,像过节一样热闹。

画冬天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能尝试用滴洒的方法绘画,能表现冬天的雪景,感受滴洒画呈现的独特效果。

2。能控制手部力量创作滴洒画。

活动准备:

水粉笔 水桶 水粉颜料 图片 挂图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名作,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出示波洛克的作品,请幼儿观察特殊的绘画效果。教师:“你看到什么?这样的画见过吗?猜猜看画家用什么方法画出来?”

2。教师讲述并演示滴洒画的方法。

(1)教师出示画好大树的画纸,边用水粉笔演示滴洒边讲述。教师:“看,冬天的风呼呼地刮着,把树叶都吹走了,带来很多雪花。”(启发幼儿将滴洒的颜料想象成雪花。)

(2)教师:“滴洒在树上的颜料像什么?让你想到了什么?(激发幼儿使用其他颜色进行滴洒。)

(3)找一找还可以在哪里滴洒颜料。(鼓励幼儿在树上、树下、空中、地面上洒上各色颜料。)

(4)教师鼓励幼儿用水粉笔滴洒,并注意控制手部力量及甩动方向。

3。教师强调活动注意事项,幼儿创作。

(1)教师:“这种作画的方法有意思吗?你想不想试一试?

(2)教师:“试一试向不同的方向甩,画面会出现怎样的不同的变化。(引导幼儿向不同方向甩)

(3)教师:“在滴洒过程中颜料不要太多,使颜料滴下来画面就不美观了。“

(4)鼓励幼儿使用不同颜色作画。

4。欣赏与评价。

(1)教师引导幼儿相互欣赏作品,感受画面的特殊效果。

(2)教师:“谁来说说你分别在哪些地方进行滴洒?这种绘画方法给你怎样的感受?

画冬天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朗读美文,在朗读中想象意境,体会情感,品味语??

2、继续学习朗读方法之重音和停连

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朗读美文,在朗读中想象意境,体会情感,品味语??

教学难点

继续学习朗读方法之重音和停连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布置预习:

(1)查阅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

(2)预习课文,正音、正字、正义,排除字词障碍

(一)导入

说起冬天,同学们脑海中有什么样的印象呢?(找学生说,出示冬天白雪皑皑的画面)其实在我国北方有这样一个地方,它的冬天与我们印象中很不同(出示济南的冬天的图片)。今天让我们跟随老舍走近他笔下的《济南的冬天》领略一下济南的冬天独有的特点吧(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济南的冬天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2)课文是通过哪些景物呈现这个特点的?

(3)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掌握字音、朗读情况。

3.学生回答问题(预设:温晴 山 水 喜爱和赞美)

4.教师小结:在老舍的眼中,济南是“温晴”的,他抓住了这个特点,具体描绘了山水等景物,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冬天的画卷,从而表达出对于济南的喜爱和赞美。

(三)细读片段: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引导学生细读第四自然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在朗读中完成目标

1.一读:读准字音,读得连贯、自然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出声读这段

(2)找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针对要求)

2.二读:读出美感,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学生在这段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找出来后读一读。自己先读,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读。要求:读出句子的美感,读出作者的感情

(2)学生先自己读,然后同桌之间交流读。

(3)找学生读,其他同学边听边评价(预设:学生可能很难读出美感)

(4)教师范读其中一句,边读边讲解重音和停连的方法(情感重音,感情停连)

(5)学生体会方法,再次朗读,完成目标

3.三读:读出特点,想象意境

(1)学生找出认为最能体现济南“温晴”特点的句子,并且在这句中划出最能体现特点的词或短语,读出来。要求:在这些重要词语中做重音和停连处理,读出“温晴”。

(2)学生找句子,做标记,读句子,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意境,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景物。

(3)教师总结朗读的方法

4.四读:配乐朗读,再次感受美景,美言,美情

全班学生配乐齐读这段

(四)迁移方法,读同类文章

读老舍的《济南的秋天》的风景片段,体会重音和停连

布置作业

1.根据你的理解,标出第三自然段的重音和停连,读一读。

2.写一写你家乡的冬天的景物,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画冬天教案篇4

主题的产生:

时间是一个可爱的小偷,无声之间就把秋天的最后一丝余温包裹在了冬寒冷的怀抱。当然孩子们并没放过这其中的变化。“路上到处冒着白色的烟是不是噢特曼怪兽来了,好可怕呀!”刘一诺一边说一边作出害怕的样子。尚英进不以为然地说:“不是,那是冬天来了要送暖气了。冒出的是热气不是烟,妈妈告诉我的。”不知不觉中“白烟”的话题竟吸引了不少的孩子参与讨论。他们各执己见互不相让,最后他们决定让老师来评一评到底是谁对谁错。当然,这个问题的追根问底还是归结到了“冬”的身上。大家开始围绕着冬天的到来展开了探寻,开始在生活的角角落落里寻觅冬的身影。孩子们找到了在洞里冬眠的各种小动物;找到了在阳台上结了冰的水等等。孩子们兴趣盎然的品味着冬爷爷带来的惊喜,并流露出自己的喜悦。

于是,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我们选择了“欢迎您,冬爷爷”作为我们本月的主题活动。

主题目标

幼儿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对大自然的变化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体验节日的快乐,初步了解人和动植物的过冬方式;能用多种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喜欢参加冬天的活动,锻炼意志,增强对冬季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

主题的开展

12月份主题“冬天”围绕冬天的动物、冬天的气候、冬天的人们及本月的节日,四个方面展开活动。环境方面突出的是我们有效、充分的利用了社区资源。

随着冬季的到来,我们主题墙上的“爱心树”的叶子慢慢的变红变黄悄悄的脱落,看着心爱的树一天天的失去色彩,孩子们非常心痛,户外活动时间,孩子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了,在寒冷的冬季依然绿意盎然的冬青,孩子们决心为我们的爱心树换上防寒的衣服,这个提议老师要求孩子们在区角活动中完成,孩子们在区角活动中创造着,有的孩子在用手撕着,有的在用剪刀剪,有的在用手折,作品都出来了,孩子们商议着哪种更适合我们的“爱心树”,在孩子们的共同意见下,他们选择了漂亮的折扇为“爱心树”的叶子,并为“爱心树”改名“坚强树”,区角活动中孩子们不断的创造着,“坚强树”在孩子们的努力下一天天的变的五颜六色漂亮了起来。寒冷的冬天人们是怎样过冬的呢?为此,我们发放了调查表让孩子们和家长一块搜索记录,孩子们搜索的答案非常的好。

常萧晗小朋友说:“寒冷的冬天来了,妈妈给我买了漂亮的羽绒服,穿上非常暖和,可是妈妈自己却没舍得买,我想给妈妈设计件漂亮的暖和衣服。”萧晗深情的话语感动了老师和小朋友,孩子们纷纷争着为自己的妈妈设计漂亮的暖衣,借此一节活动《冬天的衣服》展开了,黄佳奇为妈妈设计了保暖内衣,尚英进为妈妈设计了漂亮合身的压缩棉衣,热后脱下来可以放在口袋里携带非常方便。黄一辰说:“我妈妈特别爱穿裙子,我给妈妈设计了一件漂亮的太阳能裙子,在太阳下,它会变的特别的暖和”。

王莅迁在调查表中说道:“冬天虽然很冷,如果,锻炼身体,多运动,会暖和的”,孩子们一下投入了,锻炼身体的热潮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运动器械,一会孩子们玩热了,大袄脱了下来,身上还出了汗,他们玩的非常高兴,也正实了锻炼身体不但有利于健康,而且,还是取暖的一个好方式,我们把这个好消息反馈给家长,请家长陪同孩子们一块进行晨炼,家长反馈给教师的是,孩子们非常积极配合进行锻炼身体,而且,解决了早晨赖床的烦恼。

王子涵在调查表中说:“我家有暖气,有了暖气,我就不会冷了”,我家有空调,也不会冷。我家有电暖气,也很暖和……孩子们纷纷议论开来,看到孩子们的兴趣以至,我请孩子们设计了冬天的取暖工具,孩子们的想法很独特,李世正设计了太阳能空调,不但暖和而且省电。刘一诺设计了会走的房子,想去哪,在房子里就可以到达,不用出门,非常暖和。李锡雪说:“我设计了一个压缩的空调,虽然它看着很小,但是它的能量很大,我想把它送给灾区人们,我请小信鸽为我送去,小信鸽也会冷的,我给它穿上了暖水袋就不会冷了。”“冬天小鸽子,会换上厚厚的羽毛,它不会冷的”韩思鉴大声的回答,是真的吗?孩子们产生了疑问,小动物到底怎样过冬的呢?我们又发放了调查表,让孩子和家长一块来寻找答案。小朋友和家长通过多种途径,找到了动物过冬的方式,有的是冬眠、有的换毛、有的迁徙。

于是,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我们选择了“欢迎您,冬爷爷”作为我们本月的主题活动。

我们终于盼来了期待已久雪,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了漂亮的雪花,待雪停后,我们师幼和中二班一起联合在户外游戏场地玩起游戏,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有的在滚雪球…..老师和孩子们忘忽所以的在玩着不同的游戏,为了把这精彩的一刻能记下,回来后,孩子们进行了绘画记录,我们和孩子们做了实验,1、怎样让雪在雪地上保留的时间更长些?2、怎样才能让雪融化的更快一些?3、自然状态下的雪和处理过的雪有什么不一样?4、融化了的雪中有什么?其中孩子们最为感兴趣的就是下血的过程,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愿望,区角中我们为小朋友准备了充分的材料如泡沫、白纸等材料让幼儿制造雪花,体验下雪的快乐。

生成活动,户外活动中,孩子们发现了雪上漂亮的小印花,这是谁留下的?谁为冬天添上了漂亮的一笔?我们进行了探索,最后孩子们发现,原来是我们可爱的小鸽子留下的,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于是老师为孩子们创设了情景,引导孩子们发现别的小动物的小脚丫,并进行创作,在不断的创作中,孩子们还发现,小鸽子留下的小脚印被苦草捡了起来变成了一棵漂亮的竹子,小狗的小脚印被枯枝捡了起来变成了一枝漂亮的梅花……

在12月份“冬天”的主题活动过程中,我们充分的利用了社区资源和自然资源,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幼儿尝试着运用各种感官充分的感知冬天的基本特征,而且大胆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表达过程中培养。

画冬天教案篇5

课题: 济南的冬天(两课时)

课型

预习展示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理清文章的脉络,归纳景物描述方法;

3.赏析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和修辞手法对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习重点:抓住景物的特征,对自然景物倾注着真情实感,情景交融,生动细致的描写景物。

学习难点: 学习语言大师老舍用心体验美、用笔表现美的技艺。

环节:认定目标--学生自主预习--课上合作探究--分组展示(教师精讲、点拨)-- 梳理小结

教具:网络支持的多媒体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过《春》,对写景抒情的文章有一定了解,明白分析写景文的方法,但是对于饱含深情的句子中的“情”分析不够透彻。另外,对于济南特殊的地理位 置不是特别了解,需要借助网络了解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导学策略:

导思 第二课时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思考课文的遣词造句如何体现情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精读第三语段,归纳景物描写的方法。

2、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句子并能分析其在写景中的作用。

3、结合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及句子分析本文优美的语言特色。

二、文本分析,合作探究

1 请同学有感情地3朗读第三段,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的。

(学法指导 :可以分析描写顺序、修辞手法、写作角度等方面分析,可以回忆《春》的学习过程。不要忽略作者的情感。)

教师点拨:先总写“妙”。分写按空间顺序写山上、山尖、山坡、山腰。最后总写这些小山太秀气。

学生回答修辞方法时教师预设追问:为什么比作“看护妇”?秀气是怎样写出来的?“给山们”句子中的“们”能否去掉?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结合学生分析,此环节要有朗读品味。

2 薄雪覆盖下的小山是那么的温馨、可爱、美丽,那么阳光朗照下的山、城 外的远山和冒热气的水作者写得又怎样呢?我们来一起仔细品味。

例如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这句话中“ 风声”二字用得十分准确,“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只是没有那种发出呼啸之声的北风,如果说成是“没有风”,那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了。这就显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写出了作者亲身的感受。

例如2:“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比喻。“带水纹的花衣”这个比喻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 的美景,给读者以动态的生活实感。后文的“穿”则是拟人修辞,显得山、雪、草也是有情有意。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你也试着分析3个这样美点吧:

教师预设:2段中学生可能分析

a.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b.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教师追问:a “设若------”这句话在文中作用? b句子里有许多儿化音,有何作用?

教师预设学生可能分析:4段“小村庄”“小水墨画”将小村庄,雪人格化,形象生动的表现了村庄,雪的位置,营造了温暖、安适的氛围,抒发了作者赞美、喜爱的心情。

5段 学生可能谈到绿、暖、 清的特点,

教师追问 a“不忍”可以去掉吗?强调水的多情。b“冒着点”中“点”多余么 为什么?强调温暖的感受。

c结尾句 和标题表达的意思一样吗?强调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 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3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想想作者是怎样让笔下的景物生动起来的,请同学们归纳写景方法。

(学法指导:回忆《紫藤萝瀑布》、《春》的写景方法以及精 读第三段的收获归纳。)

教师点拨:抓住景物特征;巧用修辞;有顺序;写色、态、光;写景中渗透着情感。

拓展延伸,展示自我

思考:《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何异同?你更喜欢哪一篇?说 明理由。

不同点:①《春》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济南的冬天》是一幅完整的“山水画”。②《春》侧重于近处的细致观察,《济南的冬天》侧重于远景的观察,且从不同角度观察景物,特点有所变化。③语言运用的不同:《济南的冬天》一般都用整句,《春》是整句和散句结合。相同点:都是以散文形式来描写景色,两位作者都善于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该季节写的令读者身临其境,将景色写得十分美丽,十分迷人。

达标测评

1.下列词语中黑体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轻盈(yíng) 朦胧(méng) 伦敦(dūn) 旋律(xuán)

b.水藻(zho) 贮蓄(zhù) 均匀(yún) 抚摩(fǔ)

c.斑驳(bó) 镶嵌(xuāng) 着急(zhu ó) 温润(wēn)

d.稀疏(sū) 澄清(chéng) 惊诧(chà) 玫瑰(guī)

2.《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___________(体裁),本文紧扣了济南冬天的“______”这一特点,抒发了对济南冬天的__________之情。

3. 把下面这段话里的句子重新排列,使之成为一段意思连贯、句序合理的短文:

⑴绿是生命的颜色。⑵春雨过后,草尖上、树梢上冒出了一簇簇嫩绿的叶芽,更会使你觉得新的生命在跳动。⑶你看那春天的原野,绿油油的,生气勃勃,欣欣向荣,令人感到鼓舞和振奋。⑷道旁的树木,青翠欲滴;田间的秧苗,郁郁葱葱。⑸到了夏天,大地上一片葱茏。⑹面对着这充满蓬勃生机的大地,便会感到自己也增添了青春的活力。

正确的语序应该是:

推荐阅读《济南的秋天》。

第二课时环节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

上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文章结构,并欣赏了对比方式的开头。这样温馨的境界,作者怎样用笔墨来描写的呢?今天我们就细细品味这优美散文。

二、认定目标2’

三齐声感情朗读课文品味优美 的语句。5’

四、学生思考交流三个任务。10’

五、学生展示。20’

六、梳理小结5’

七、教师小结:2’

老舍写得精彩,同学们展示得更精彩,一篇优美的文章,不仅需要有魅力的语言,更需要作者用心去感受生活,老舍在济南的一段生活,是他一生的写作鼎盛时期,

事业的收获让他更加对济南情有独钟,所以他爱济南的冬天,更爱济南,所以,课后推荐阅读《济南的秋天》,感受作者的情感。

提示:可以从结构、观察点、语言、体裁等方面比较。

教学反思:

1.课上得很成功。

2.预习很关键,预习的指导要具体。

3.读很重要,“薄雪覆盖的小山”反复诵读。

4.课堂评价还要多一些激励性语言。

画冬天教案篇6

教材分析:

本文是语言大师老舍的一写景散文。文章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使笔下的山、水、城、人跟这“温晴”天气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幅温暖晴朗的济南冬天图景。

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掌握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并进行片段描写。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优美的语言。

学情分析:

前一课学习了《春》,学生对描写景物运用生动词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所体会,阅读这课文,宜引导学生自己理解。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②老舍是我国现代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

当“冬天”一词进入你的脑海时,你会产生哪些联想?(请学生各抒己见)

我们的省会“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随着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济南的冬天”。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简介作者、作品

老舍,现代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等。本文写于1931年春。

2、词语教学:读背“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

3、思考并分析

(1)、济南的冬天是(?)(把自己读了课文后对济南冬天的印象填上去,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加以印证。)

(2)、作者通过描写什么来表现济南的特点?(冬天的山,冬天的水)

4、朗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是什么?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济南的冬天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b、c、d、略)

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四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

b、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2、研读第2—5小节: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

[明确]

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五、课堂总结。

课堂小结: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六、布置作业。

掌握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巩固词语。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重点研读: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品味语言。

[问题]

a、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b、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c、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明确]

a、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b、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c、比喻、拟人句。(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过渡)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讨论明确]

a、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b、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2、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分析其中的精妙之处,学习语言分析的一般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仔细揣摩,尽量能口头表达,教师从旁点拨、补充。你喜欢文中哪些优美的语句?为什么喜欢?用简洁的语言来分析。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并模仿举例。你认为好的语言应当具备哪些特点?应当如何品位语言的精妙之处?在文字表达上应注意些什么?

三、体验反思。

[提问]为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明确]

a、细致观察

b、抓住特征

c、安排顺序(角度)

d、运用修辞

e、情景交融

四、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①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绚丽。《春》还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从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②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五、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六、布置作业。

1、写作练习:借鉴课文的写法,用你的笔描绘一副“校园秋景图”。

2、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七、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总特点:无风,响晴,温晴贯串全文

对济南的总感受:“温暖安适”的“理想境界”

阳光朗照下的山慈善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城外远处的山如诗似画

冬天的水色水藻之绿,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八、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