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上教案8篇

时间:2023-03-29 作者:Brave 备课教案

教案是教师备课必须要写的书面文件,优秀的教案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做为一名工作多年的教师,你写教案时一定特别用心,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人教版语文八上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人教版语文八上教案8篇

人教版语文八上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认识8个字,会写3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随文识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感受泉水的美。

教学重点:

识字

教学难点:

缶字旁,在具体环境中理解字义。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学习第一段的三个生字

同学们,开学已经一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你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了吗?对于北方来说,春天来得比较晚,进入四月,春天的脚步就越来越近了。你们听,(播放流水的声音)看画面(泉水从山上流下来),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出示课文第一段,自由读,贴出生字:哦股缝

1、读准字音

2、用多种办法识记生字:

“哦”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吗?这个词表示明白了,在句子中该怎样读呢?个别读。师生对读。

怎样记住“股”字?月字旁的字大多跟身体有关,“股”指的是大腿,在这句话中指什么呢?读一读,用“一股”说话。指导书写。

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看看自己的手指缝,缝,就是物体间的空隙,谁还能用这个字组词?贴卡片:石缝。

过渡语:泉水就是从岩石的裂缝或地下涌出地面的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泉水》。齐读课题。泉字大家已经认识了,怎样写呢?教师范写。

二、初读课文画出生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对照屏幕画出生字。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读音节,纠正字音。

(2)把生字的音节去掉,找朋友。

(3)齐读生字

三、随文识字

1、请大家借助小组内的生字卡片,用多种办法记住字形,看哪个小组最会合作。

2、小组汇报生字

“塔”我们用三种办法记住了“塔”字,(换一换)(加一加)(想象记字),指导书写。看看图片,发现塔有什么特点了吗?谁能用这个字组几个词?指导书写。理解“水塔”的意思,“天然水塔”指的是什么呢?请大家读读课文。泉水从山上源源不断的流淌下来,整个样子就象一座自然形成的水塔,可见,泉水真的是很多很多。怎样读出泉水的多呢?指导读文。

“罐”泉水很多很多,所以,山里的姐姐就提着瓦罐来打水了。出示“瓦罐”的图片,怎样记住罐字?罐是缶字旁,缶是什么意思呢?出示课件,知道缶是一种大肚子小口的器皿。所以,带有缶字旁的字大多跟器皿有关。

泉水从山腰流向平地,他又看见了谁呢?指读第三段。

出示“杜鹃花”的图片,由鹃字的鸟字边,你想到了什么?出示“杜鹃鸟”的图片。可见,鹃字也是形声字。师生对读第三段。

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4、5自然段,看看泉水又遇到了谁,说了什么?

让我们来听听画眉鸟的叫声吧!(播放课件)学习“脆”字。在哪里见过这个字?还能用“清脆”说话吗?

四、巩固练习

1、这些字跑到别的地方,认识吗?游戏,点击花朵,读出句子或词语。

2、配乐读全文。

教学反思:

在教学《泉水》一课中我将识字教学与儿童熟识的语言环境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力求达到的教学效果。现将教学《泉水》一课时得失反思如下:

优点:

1、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识字的方法,并提倡方法多样化,我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自主识字、合作学习等方法去尝试识字。学生们利用学过的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给认识的熟字加偏旁、去部件或换偏旁。例如:在学习“杜”字时,学生换成了“月”“口”变成了“肚”、“吐”。

2、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识字。例如:学习“罐”和“鹃”这两个字时,我出示了瓦罐的图片和杜鹃的图片,让学生借助图片形象直观的识字。

3、识字教学过程中注重了生字“音、形、义”的结合。例如:教学“哦”这个生字时我除了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识字方法外,还利用大屏幕出示课文中带有此字的句子,通过学生的多次朗读,使他们明白这个字是语气词,在课文中表示明白了的意思。

4、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各种游戏,如:开火车读、找朋友等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的识字环境,优化教学过程,巩固识字效果。

缺点:

1、本节课中我的失误就是没有朗读课文这个环节。低年级学生一节课精力集中只有20分钟的时间。我不应该把识字、写字集中的放在一节课中完成。这样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是一篇很美的课文,不管是她的内容,还是文字,她都像一股清泉,涓涓地流淌着,沿路洒下一片片爱心。我应该拿出10分钟时间让学生美美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在识字教学时我没有注重字、词、句朗读的指导。教师应在课堂中点点滴滴地渗透朗读方法和朗读指导,使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朗读的技巧。

3、在写字教学时我不应该对每一个生字都面面俱到的详细分析。二年级学生已有以前写字的基础,在指导时,老师要有选择,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指导一个,带动一批,以提高写字的效率。同类的选一两个重点指导,其它的按这一规律自己写就行了。

人教版语文八上教案篇2

教学重点:

一、体会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二、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三、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四、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一、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进而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理解结构。

二、在把握全篇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对说明文的分析掌握。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说明文知识

2、作者简介及写作缘由

3、字词

4、朗读课文,找出说明对象

5、理清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找出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并分析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来突出这几个特点的。

2、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

3、以课文第4、5节为例,指导学生掌握说明文阅读重点。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同学们已经提前预习了《苏州园林》,那么请大家先看两段影片,请你们猜一猜哪段影片是苏州园林?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你认为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下面,我们共同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看看他是

怎样抓住苏州园林的特点来进行说明的。

二、朗读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分析。

明确:标本——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三、朗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才能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提问:为了达到这一标准,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功夫?

明确:四个讲究。

四、分析第三自然段

提问:本段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哪个特点?

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什么?

为了什么这一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

五、阅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学生思考、讨论)

(1) 用“||”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

(2)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其中又以 为主。

(3) 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

(4) 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 。

(5) 分几个方面介绍池沼?

(6) 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

(7) 这段文字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8) 文中“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中的“艺术”和“技术”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互换?

六、配合图片,简要分析第五、六自然段,回答问题:

(1) 概括本段的段意

(2) 指出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

(3) 这段文字除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还用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4) 本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七、提问:作者在写完苏州园林的四大特点后,为何又写了7、8、9段?

这三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

八、整理说明顺序:概括——具体 主要——次要

九、归纳说明文阅读的重点:

(1) 明确说明对象

(2) 弄清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

(3)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

(4) 了解使用的说明方法

(5) 明确说明顺序

(6) 把握说明文的结构

(7) 在说明文中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效果

(8)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十、本课小结

十一、布置作业:作文《我们的校园》

要求: 1、认真观察,抓准特点

2、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

3、用3~4种说明方法

4、字数:500字

人教版语文八上教案篇3

?我要的是葫芦》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认识“葫芦”两个生字。告诉学生“芦”在“葫芦”一词中读轻声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故事名字叫《我要的是葫芦》,小朋友读了课题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呢?指名说。这个故事讲的就是一个人种了葫芦,这颗葫芦长得什么样呢/请小朋友们自已读故事,看和你想的一样不一样。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观察课文插图,认识“藤”字。观察课文插图中的人物,出示“哇”、“盯”。

2、自读课文,自学字词。

(1)初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交流记字方法。

(3)找出带生字的句子来读,要求读通顺。

3、生字的巩固。

(1)巩固会认的字。

我会读:细长的葫芦藤

雪白的葫芦花

可爱的小葫芦

我会找:

哇-(蛙)-(娃)-(洼)

盯-(丁)-(顶)

(2)巩固会写的字。

谁读得准?

言每治棵挂哇怪慢

谁会发现?

同结构的字:治、棵、挂、哇、怪、慢

同偏旁的字:怪、慢

同部件的字:挂、哇

谁会看?(观察老师范写,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

左窄右宽的字:治、棵、挂、哇、怪、慢

从上到下的字:言、每

谁写得好?

学生练写,互相评价。重点讲解:“挂、哇”二字右边的“圭”,是由上下两个“土”字组成的;“言”字第一横长,下面两横短;“每”字的笔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出示葫芦,小朋友,你们见过葫芦吗?能把你知道的有关知识说给大家听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葫芦的故事。《我要的是葫芦》小朋友们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了?

二、看图

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故事中的葫芦,先看第一幅图,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哪个小朋友能说说这幅图?下面请小朋友再看一幅图,出示第二幅图,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三、说话:

1、你发现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

(1)、人的表情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2)、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3)、葫芦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2、看了这两幅图,小朋友的心中是不是有个大问号产生了呢?(学生发表意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故事。学了故事后呀你就明白了。

四、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找出描写这两幅图的段落。

2、描写第一幅图的是哪个自然段呀?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说说自已听了以后的感受。

3、你觉得哪些词写得很好,让人一读就感到葫芦长得很美?(细长、长满、雪白的、小葫芦)小葫芦真是太美了,所以呀那个人就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4、哪个小朋友能把小葫芦读得更美更漂亮?让人一听就喜欢上它。指名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读第一段。其它同学评。他就把描写葫芦美的词读得很优美。还有哪个小朋友能读得更美呢?

5、小朋友你们想当小老师吗?下面请把你的同桌当作小老师美美地读给他小老师听一听。

6、这么美的小葫芦,最后变成什么样子了呢?请在课文中找一找这些句子。齐读最后一段。出示图:多可惜呀!

7、小葫芦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小朋友读课文2、3自然段从故事中找答案。学生自由说。

8、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9、读读下面两句话,猜猜这个种葫芦人的想法?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认为:———(了解蚜虫,并进行指导朗读)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他想的是:———

小朋友认为他想得对不对,大家讨论一下叶子上的虫到底用治不用?小组讨论汇报。

10、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并指导,小组学生分角色,老师和学生合作读。

五、课堂扩展

1、想象那个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2、一棵葫芦从发芽到成熟,还会遇到哪些危害,还需要为它做些什么呢?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续编故事)并把第二年他又种的葫芦画下来。看谁想得好,画得好。

3、学了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4、请小朋友课后把自已又编的这个故事讲给自已的爸爸妈妈听。

人教版语文八上教案篇4

一、 教学目标:

(一) 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提高鉴赏古典戏曲的艺术素养。

(二)、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三)、认识封建社会官吏昏聩,法制的黑暗现实以及人民的反抗精神。

二、 难点和重点:

(一)、这曲戏由几部分组成?彼此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二)、如何理解窦娥这一人物形象的反抗精神?

三、教学方法安排:

点拨、研讨、赏鉴

四、 学时量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斋叟,金未元初大都人(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箫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尘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的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60多部,但大都散失了,现仅存18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子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二、讲授课文

1、 提问:在课文共出现了多少曲牌?都属于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有属于正宫调。

2、 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三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宣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一层[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二层是[倘秀才]至[鲍鱼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层[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三、 作业设计:背诵[端正好][滚秀才]两个曲子

四、 板书设计

一关汉卿

二、情节结构:窦娥指斥天地鬼神——告别婆婆——发下三大誓愿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和内容:研学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一层

齐读课文第一层的两支曲子

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天地惊鬼神。”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的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筑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二、分析第二层:

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的善良与淳朴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的一面。

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情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并试做分析

(原文略)

三、提问: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明确: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戏情的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对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四、阅读[快活三][鲤鱼儿]

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婆婆提出的希望的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受冤屈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五、 阅读第三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桩誓愿是六朋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苍得到反应。第三桩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介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 恶。

六、 她的三桩誓愿与第一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是否矛盾?

明确:窦娥对天地的指斥和感受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者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斥天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动动容不定期昭雪窦娥的冤案。

归纳主题

本剧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

七、 作业设计:

如何分析理解窦娥的反抗精神?

八、 板书设计:

窦娥冤

1、 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2、 三桩誓愿是什么?表现了窦娥什么样怕精神?

3、 归纳主题

4、 作业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上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教学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课前预习】

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二、学生预习后提出问题,教师解决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三、作者介绍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

四、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五、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3、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六、摘抄、仿写

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再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人教版语文八上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本诗进行赏析,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难点)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串讲法、赏析法。

四、2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在我国的历,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1、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②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2、教师范读这首诗,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把握诗中比较生僻的读音和本诗的句读

噫吁嚱(yixūxi)鱼凫(fú)秦塞(sai)萦绕(yíng)

石栈(zhàn)猿猱(náo)参(shēn)峥嵘(zhēngróng)

抚膺(yīng)巉岩(chán)飞湍(tuan)咨嗟(zījiē)

喧豗(huī)砯崖(png)崔嵬(wéi)吮血(shǔn)

2、在教师范读学生听读的基础,有学生齐声朗读本诗,教师检查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读音和句读,在学生有失误的地方予以纠正。在学生朗读的基础,教师对本诗中比较重要的字词予以解释,疏通文意。

噫吁: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

3、①在教师串讲重要字词,学生已经能够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结构。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高峻

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②在总体把握文章的过程中,以把握文章结构为线索,鉴赏本诗。

(1)、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这样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4、在学生已经能够掌握全诗结构和对文章有一定赏析的基础上,探讨文章的艺术风格。

本诗用了大量散文人的诗句,字数从碱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长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的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变幻莫测,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5、在学生已经深入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再次诵读全诗。

六、作业:背诵全诗

人教版语文八上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⑵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2、能力目标:

⑴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⑵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⑶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要从少年的视角解读,不要过分成人化,着重点是成长。

2、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很多,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仔细体会。

?教学步骤】

一、导入设计

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板书文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谈谈你阅读课文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⑴小说中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⑵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⑶小说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⑷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三、探究学习

1、主旨探究:

⑴题目《孤独之旅》有何深刻含义?

①情感世界的孤独。

②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

⑵概括杜小康的心路历程:

茫然、恐惧──害怕、胆怯──感到孤独──不再恐惧──坚强成熟

2、语言探究:

⑴学生默读文中有关杜小康的语段,体味有关的细节描写,思考:

①在离家牧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

②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③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①心理活动的发展:

A、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B、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

C、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D、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

E、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

F、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G、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H、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I、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J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杜小康在放鸭的生活中,经历了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的害怕、胆怯,安顿之后的感到孤独,时间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的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走过了“孤独之旅”。

②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可以概括为两点:

A、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

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

B、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这样的恐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二是对前途的恐惧,情感的孤独,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和无奈。

⑵品味语句:

学生细读全文,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请找出并点评你认为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

学生发言,教师归结:

①“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荡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②“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③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④“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状物准确、细致,描写周到入微。

⑤“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系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⑥“鸭们也长大了”一段,描写生动、形象,映衬出主人公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

⑶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①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②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人教版语文八上教案篇8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我爱阅读"为专题进行编排,安排了二篇精读课文,二篇略读课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全册语文教案。《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划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我的"常生果"》通过著名作家叶文玲童年时读书、作文的经历,点明了读写中吸收与倾吐的关系。

本组教材将"我爱阅读"作为一个专题,目的一是要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二是在阅读中要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发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生。

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面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多项训练内容,即引导学生开展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与爱读书人交流读书体会;了解图书种类;给自己的图书归类并做书目;选择不同角度说、写读书经历或访谈、辩论等;并紧密结合本组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交流读书收获和体会。

学习这组关于读书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围绕"我爱读书"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加强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的融合,努力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本组学习,力争让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学会一些读书的方法,把阅读作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使阅读成为生命内在的需要。

1窃读记

教学目标: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让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2.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同学们,书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那么,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与感受呢?

(学生放谈读书的经历与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联系生活放谈感受,由生活走向文本,激发学生阅读乐趣。]

2.刚才,同学们谈得非常好,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读书的乐趣。是啊!读书能使人奋进,使人进步,读书也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有这样的一个小女孩,非常喜欢读书,竟然去"窃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窃读记》。

3.板书课题,教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全册语文教案》。

4.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测:为什么要窃读?

是怎么窃读的?

窃读是怎样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刚才同学们提出了那么多问题,那么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自学生词新词。

4.自学检测:

a.认读生字与写字。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和字形。如"目的地"的"的"读dì;"踮起脚尖"中的"踮"diǎn读;"暂时"中的"暂"读zà;有一些字的'笔划较多,如"饿""惧""檐""酸""撑"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还有一些字虽然笔划较多,但是形声字,要引导学生根据这一特点进行记忆。写字要认真,注意书写的习惯。)

b.体会词语的含义。

适宜--适合,相宜。文中指在书店人多,无人注意到我的这种环境与我只读不买的窃读行为相适合。

知趣--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这里指知道常常这样只读不买是惹人讨厌的,每当感觉到书店里店员态度变化时,我就会放下书离开。

饥肠辘辘--饥饿得肚子发出肠鸣音。

白日梦--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文中是说作者在饿着肚子站着苦读中,也幻想着能够有钱;而有钱也不过能吃上一碗面条,再坐下来舒服地读书。这种最简单的需求对一个穷学生来说像"白日梦"一样不可能实现。

依依不舍--留恋,不忍分离。

二、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记叙的线索

1.学习一篇课文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读懂意思,读出味道。下面,就让你们就反复地读一读吧!

2.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3.让学生概括地说说课文是怎么记叙"我"窃读的经历与感受的。

4.整理课文记叙的线索:

放学后--边走边想--跨进店门--打开书阅读--恐惧被发现--饥饿难耐--放回书架--走出书店

三.品读课文,体会走进书店的经历

1.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或关键词。

2.课件演示第3自然段。指名学生朗读,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跨进店门,暗喜","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急切地寻找",写出了她读书的渴望与急切,这些都说明了她特别喜欢读这本书。)

3.想像当时"我"找书的样子。表演体会。[把鲜活的文字转化成直观的想像与表演,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体验。]

4.她这样去窃读,你们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5.引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读出暗喜、渴望、急切的心情。

四、置留问题,布置作业

1.她是一个多么爱读书的小姑娘!当她找到那本想读的书,又是怎样阅读呢?她有怎样的心理感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初步体会句子的含义。

板书设计:

1窃读记

放学后--边走边想--跨进店门--打开书阅读--恐惧被发现--饥饿难耐--放回书架--走出书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词语"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渡: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小姑娘,为了读到自己喜欢的那本书,费劲了力气才找到。那么,她是怎样阅读呢?有什么感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指名读第3自然段,体会我读书的样子与内心。

(1)体会"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课件演示句子)

a.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b."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感悟写法,体会语言精妙,训练语言运用能力。]

(2)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课件演示句子)

a.快乐的是什么?恐惧的是什么?

b.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联系生活说一说)

(3)引导学生读出这种复杂的内心。

2.默读5--10自然段。体会"我"窃读的滋味,交流自己的感动。

(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动,然后,自主交流,师生对话,联系生活,关注体验。)

(1)"害怕书店老板发现"是什么滋味?

(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不注意她的时候窃读,因为是窃读,所以当人少了,她就会丢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其它书店。这种奔波的滋味也不好受。)

(2)"把自己隐藏起来"是什么滋味?

(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还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3)"赶上天下雨"是什么滋味?

(为了读书,却庆幸下雨,并且希望越大越好,还装着邹眉头,望街头。这样的窃读方式令人感动。)

(4)"饿得饥肠辘辘"是什么滋味?

(作者读书太饿了,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5)"日光灯亮起来"是什么滋味?

(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6)"我走出书店时"是什么滋味?

(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3.联系生活实践说说"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三.感悟写法

1.引导:这篇课文真实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

(学生讨论,相机引导学生朗读)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品悟语言,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落实语文的基础。]

2.小结:这篇语言朴实而又生动感人,特别动作和心理描写极为传神,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酷爱。

四、拓展延伸

1.以后你应该怎样来读书。

2.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