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作文更具吸引力,我们需要学会使用生动的语言和恰当的例子,作文是情感的纪念,让我们在文字中铭刻那些珍贵而动人的回忆,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风俗类作文推荐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风俗类作文篇1
提起中秋节,谁都知道,“八月十五中秋节”嘛。可我们x人过中秋节却在农历的八月十六日。那么,我们x人过中秋节的习俗是什么呢?吃月饼、赏月、和家人团聚……这些都已成为我们x人必不可少的习俗。
在八月十六这一天,多数人家的餐桌上都会有一碗传统小菜“芋艿鸭”。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传说在很早以前x人不知有芋艿,到后来食用芋艿,这中间与明爱国将领抗倭有关。明嘉靖三十二年八月十六,琼州参将俞大猷奉命在x围歼倭寇,不料在离x不远的海面上遭到袭击。幸亏俞大猷指挥有方,将部队安全撤退到普陀山附近一个小岛驻扎,只是运粮船被倭寇劫走,吃饭成了问题,当时实行海禁,岛屿上居民已被强迫迁走,岛已变为荒岛,部队面临粮草断绝的困境。士兵们饿得发慌,遍地去找可吃之物,发现沼泽地里有种野生植物,根部长有球茎,于是便挖来煮着试吃。一吃味道很好,且又耐饥。俞大猷得知后发动大家都去采挖。就靠这种球茎,俞大猷的部队渡过了难关。所以俞大猷把这种不知名的食物取名为“遇难”。第二天,俞得到情报,那些枪粮的倭寇在普陀集结,设计水陆夹击大败倭寇,普陀山潮音洞畔到今留有纪念明将抗倭石刻,上镌“明嘉靖癸丑秋,副使李文进,参将俞大猷,都司刘恩至,督兵灭倭于此”字样。
x人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风俗类作文篇2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嘉兴西塘,虽然我们现在常驻在上海,也融入了上海的海派文化,但我还是忘不了家乡的美好,还有家乡那美味的“八珍糕”。
我依稀记得孩提之时故乡在我脑海中的画面:美丽的小镇,有桥,有河,有香糯的粽子、甜脆的水菱,有邻家慈祥的奶奶、隔壁调皮的哥哥,但最让我难忘的却是外婆做的八珍糕,那是我儿时最爱吃的美食!
我在外婆腿边踮着脚伸着脖子,望着灶台,只见她把八种药食兼用的药材放在石碾里打磨,那一下下缓慢又有力,渐渐地,药材磨成了粉。接着外婆又把几块冰糖和水一起放进锅中煮。加水,放糖几个动作一气呵成。最后将大米面、糯米粉放进盆中,加上热糖水,和成面团,静置二十分钟后切成糕,就完成了。每当这时,我就会催:“外婆好了没呀,我饿了。”外婆总是慈爱地说:“急不得啊!等它干了才能吃。”二十分钟一到,外婆将面团切了几刀变成糕,我一手抓过一个咬下——好吃!草药味和冰糖交融在一起,一股中草药特有的清香沁人心脾,而白糖又甜得恰如其分,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几年过去,物是人非,此时的我已是少年了。在去年春节我们回了老家,外婆说:“成成,你过来学学做八珍糕吧!”“我才不要呢!”我颇有些不耐烦。“再不学就没人会了。”外婆皱了皱眉。我忽然想到了什么,来到外婆身边说道:“好,我学!”
说干就干。外婆拿出那个表面龟裂了的石碾,把药材放进去:“来,把这些药磨成粉吧。”这可不是轻松活,很累,但想到吃着自己亲手做的八珍糕,我不禁加快了手脚。接着是煮糖水,和面,静置,成型,切糕,在外婆手把手的指导下,我也像模像样地完成了八珍糕的制作。整个过程中,外婆一直都是微笑着看着我的,是不是因为外婆感觉八珍糕的制作后继有人了?我也忍不住微笑起来。家人们吃着我的八珍糕赞不绝口,而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那份浓浓的情感。
这八珍糕不仅是一种极佳的养生补品,据传说还治好了慈禧老佛爷的.病,但这对我来说更是故乡的味道。虽然现在我离开了家乡,而家乡也因为电影“碟中谍”变成了网红小镇,失去了往日的安静和平和,但石碾上的裂纹、八珍糕的美味,无不印刻着时光的年轮,凝聚着传统的坚守,我们家和家乡那份淳朴的气息永远不会变。
我爱八珍糕,我爱外婆,我爱我那美丽的江南水乡:西塘。
风俗类作文篇3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
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风俗类作文篇4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随着春姑娘的到来,我们将迎来一个岁时节令——清明。
每年清明节,无论有什么事情,我和爸爸妈妈都会赶到奶奶家去,因为在这一天,要祭拜我们死去的亲人。在绍兴我们基本不叫扫墓,而叫“上坟”。我们绍兴人对上坟时间也有特别的讲究,在当天一般只是给这三年内或者当年过世的亲人上坟,俗称“应清明上坟”;而清明前后15天,选定日子上的坟是“老坟”,到谷雨后一般不会再上坟了。
按照传统习俗,上坟时,各家会根据经济情况携带上水果,老酒,纸钱,报纸等物品。把报纸铺在坟前,将这些食物摆在上面,点上烟,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中,然后全家人一个一个叩头行礼祭拜。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清明节根据传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并且,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会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风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这些风俗习惯,给了我深深的启示:祭祖,告诉我们要牢记出心,不能忘本。
风俗类作文篇5
我的家乡就这样被喻为“天津的后花园”的美丽县城--天津蓟县,她依山傍水,独特的地理环境让她风景如画,美不胜收,我从小就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小城里,我爱我的家乡!
夏天的傍晚,我最喜欢和妈妈出去散步,吃完晚饭,路上散步的人很多,路两旁都这样茂盛的花花草草,花儿一种比一种美,草儿一种比一种绿,真这样漂亮!我们常常一边走一边讨论身边的新变化,城边新开发的居民小区啦,那里楼房整齐排列,四周环境优雅整洁;县城中心鼓楼那里修建了文化广场啦,古香古色的,广场上的`音乐喷泉美伦美奂,吸引了小朋友去那里玩耍,吸引了大人们到那里纳凉,如果你走到那里,必须会被悠闲的人群吸引,不由自主的加入其中呢!还有街上的汽车越来越多,为了缓解交通拥挤,县政府又拓宽了马路,修建了环城路,六车道的环城路平坦又宽敞,此时路两边的绿化带设计得桃红柳绿,让人赏心阅目,不仅仅疏通了车流,还为人们带给了休闲散步的好去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也要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身体的健康、精神的愉快,看街上那些乐呵呵扭着秧歌的爷爷奶奶们,看路上方带微笑聊天散步的叔叔阿姨们,看广场上奔跑嬉耍的小朋友们,他们都在提醒我们,生活多完美!
妈妈常对我讲,十几年前她和爸爸从学校毕业刚来那里工作的时候,街上还没有这么多的楼房和商铺,更没有这么多的汽车喽,人们早出晚归,为一家老少的生计奔波,哪有谁没事走在大街上闲逛呢,兜里没有钱,进商店买什么呀?此刻,当然不用说了,光看就明白,经济发展的如此迅速,仅县城面积就往外扩大了好多!城里新开发的住宅小区一个比一个高档,路上跑的汽车越来越多,越来越好,人们的穿着打扮越来越美,越来越时尚!
如果你十年前来过那里,此时欢迎你再来一趟,感受一下,你必须惊叹,这绝对称得上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你像我一样一向生活在那里,随着这些改变一块成长,那么你必须会和我一样,自豪又深切的爱着这个小城――蓟县,不这样吗?
风俗类作文篇6
河南人,过年时的风俗非常传统,处处体现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悠久文化。
一般,我们腊月二十三便开始准备去了。
二十三,我们便打扫房子,把各个房子里的东西都搬到院子里来,开始洗洗刷刷,然后把屋子里积了一年的灰尘全都打扫干净,再把洗好的件件东西搬回屋里去。看起来确实有些累人,但那又怎么办呢?谁让我们有一颗质朴的心呢?比较后也就是晚上啦,老人都在厨房里贴上灶王爷的画。到了过节那一天,便要把画拿下来,点上香,然后烧掉,意思是让灶王爷上天汇报情况。所以,当过节时,我便知道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届保平安”。
到了二十四,便要把那些需要做的,鱼啊,肉啊,鸡啊,菜类等年货齐全,然后能洗的拿出来洗,活的要宰杀为后面要做的几道食品,做准备,而二十五时,变无事可做,而这天更多的是休息。
腊月二十六到了,这一天可没前一天舒服了,人们又忙活开了。这不,开始发面,和面,蒸馒头。满满的几大盆子面要一个一个的把馒头做的圆圆的,光溜溜的,很好看。有的时候,还要蒸上两三袋(面粉袋),因为在过年之前,就只做一次馒头,所以要多蒸一些为平常日子做一次补充。
到了二十七,也是人们在厨房里徘徊奔忙的日子。这天要煮肉,先买来猪肉,切成像要上供那样的方块,然后便放在锅里煮,只闻到空中弥漫着阵阵肉香。等肉煮熟了,瘦的.肉,和带骨头的肉便进了小孩子们的肚子里。嘻嘻!吃了!然后,大人们用一些可以煮的干菜,用肉汤“红烧”一下,比较常见的一些干菜;海带,黄花菜,干豆
角,然后把肉片放在一起爆炒,做成了一道菜。
腊月二十八,炸家里的鱼,炸了以后再吃。然后,还有什么:炸鸡块,炸虾,炸绿豆丸子,炸大丸子,炸素鸡…… 太多了。而这些炸食,都让我们这些孩子口水流三尺。爸妈爷奶们忙着做,而我们也忙着吃,吃的时候如果渴了,也不能说出来,不然是要挨骂的,可能是因为风俗的崇尚吧。不知道是啥原因,等炸出来好多好吃的东西时,我们也已经吃饱了。
到了二十九,可以说是“忙上加忙”,毕竟这天过完就要真真正正的过年了,老爸老妈带着我们几个姐妹去别人家道喜串门。
大年三十到了,这天要包饺子,在家里基本是奶奶包的。然后,我们也帮一下小忙。做的饺子,啥馅儿都有。下午,便要开始贴对联,在大门上贴上上、下联还有横批。然后在院子里的每个屋门上贴上喜庆的对联和年画,便差不多大功告成了。然后小孩子们便穿起新衣,先出门“炫耀”,到了晚上吃饺子,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年夜饭,看看春节联欢晚会,而同时,屋外鞭炮声和烟花绽放时的声音同样给这美好的夜晚留下了一个定格,定格住了当时的喜庆、祥和、和温馨。
照我这样讲了,河南的春节似乎要很长,不错,时间确实很长,但这也更加体现了我们河南人对家乡风俗的喜爱之情。而我们也要更加保护这些风俗,使我们不断延续下去,使子孙也能看到这中国文化的一大魅力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