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写作文是一种探索自我的过程,帮助我们发现内心的声音,真实的作文记录能够成为我们人生旅途中重要的里程碑,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推荐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篇1
快要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忙得热火朝天,买菜、烧饭、贴春联、挂灯笼……空气中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
我的家乡有个风俗,一过年,每家每户都要炸鱼丸,弄得满屋子鱼香。这不,我妈正在厨房炸鱼丸呢!
刚进厨房,就见妈妈手握一把锃亮的菜刀,正在给一条大草鱼剔骨。剔完过后,就开始备馅料了。妈妈把嫩滑滑的鱼肉倒入一口大盆,然后再往盆里掺点猪肉、豆腐和红薯淀粉,妈妈说这样鱼丸更有嚼劲,味道更别具风味。接着把大盆放在一旁,来准备调料。把大蒜和生姜榨成汁,倒入大盆。然后陆续加入盐,酱油,生抽,老抽等来调味。
备好馅料、调料,接下来要搅拌了。搅拌要有仪式感,妈妈带上白手套,拿出搅拌机,装上,一合,关紧,按下按钮,不一会儿就就好了。
到了最最最重要的步骤了——炸鱼丸!只见妈妈手里握着一团肉,轻轻一捏,拳眼里便冒出了一个粉嘟嘟,圆滚滚的小肉球,再把勺子沾下水,一挖,一个可爱的小鱼丸就做成啦!把它小心翼翼地放进已经热好的油锅里,不一会儿,便“吱吱吱”响了。妈妈的手法很娴熟,吃块儿饼干的功夫,油锅里就已经装满了小鱼丸儿了。
妈妈拿出一个铁漏勺不停地翻动着鱼丸,不一会儿,那一个个小鱼丸就争先恐后地浮上油面,好奇地看看外面的世界。
“出锅啦!出锅啦!”我开心地叫着。你瞧它们,油光发亮,金灿灿的,活像一个个小金球,咬上一口,外面的壳脆脆的,里面的肉嫩嫩的,香气扑鼻,美味极了。
妈妈炸了一锅又一锅,足足装满了两大竹篮呢!香气从油锅里溢出来,满屋子油香,馋得我口水都流下来了。
这鱼丸可以烧汤,也可以烫火锅吃,咋吃都美味!过年了,请你到我家吃香喷喷的小鱼丸!
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篇2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新年里,我的家乡——陆丰,也有不一样的习俗。
在我的家乡准备过年时,家家到几十里买年货,要准备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八就开始大扫除了,家家都忙得不亦乐乎。将垃圾、灰尘扫走后,就把买的吃的摆上桌,让客人和家人吃。在这一天,已经渐渐会有客人来做客了,无论是隔一面墙的邻家亲戚,无论是百里相隔的朋友,都会赶来做客。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海鲜与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这一夜,在广场上会演“潮剧”,会有很多人前往观看。不仅如此,在广场上还会有人在赌“鱼虾蟹”,时不时连小孩子也会拿着十块、五块前往去赌一赌,因为过年开心。此时此刻,大部分店铺已经关门,因为都去看戏了。
正月初一与除夕截然不同。这一天,大人们都在家中看看电视什么的,只有小孩偶尔去找朋友一起玩。
元宵来临,有一个高潮到了,许多的人都蜂拥而至、三五成群到自己的亲戚家拜年,小孩子都应接不暇,嘴里不停说着“新年快乐”等吉言,然后不停收着红包,到下午时会有舞狮不断进入一户户人家,舞狮代表吉祥,意味福气来了,大家都十分乐意它们进入自己家中。
一眨眼,新年就要过去了。在正月十七过去,家乡的新年也就算过去了。学生们该去上学,大人们又去照常工作了。虽然新年过去了,但小孩还会放放鞭炮,还有零零散散的客人前来做客,大家都不舍得新年过去。
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篇3
“在唐末,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而在清朝被称为灯节。一些有权有势的贵族们请民间艺人为他们扎灯笼,谁家的灯笼扎的最好谁家就是最富有的。”
我对农历一巧不通,有些二丈和尚摸不着头脑。听到“元宵”二字,才明白。原来年年的元宵节又快来临!
每到元宵这一天,奶奶和妈妈就会张罗着做汤圆。我呢则在一旁看热闹。只见她们把糯米粉与少许的水柔成面团。再拿出一小部分,用双手搓成圆状,当中挖出一个洞里面放芝麻豆沙和少许的油,再加一些香料,比如桂花。然后再将洞口合上捏拢。然后奶奶把做好的汤团放在沸水中煮,汤团在沸水的锅中欢腾一些时间,方可捞起来大吃特吃。那袅袅的热气和清清桂花香,怎不叫人口搀!,每到哪个时候我会看着奶奶给我盛汤圆。奶奶则会在一旁看着我狼吞虎咽......“慢点吃,慢点吃。小心烫着!”
吃完汤圆,我们全家人就会围着电视机看元宵“盛宴”瞧!舞台被装的火树银花,五彩缤纷。各色各样的争艳斗奇。演员们精彩的表演更是舞台的一大亮点。有小品相声歌曲舞蹈等等别出心载的表演,真是大饱眼福!
此时,我真想说:正月十五,是一个团圆的日子,是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日子。是一个张灯结彩的日子,礼花绽放的日子!
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篇4
清明,象征着春天的开始。清明节这天,人们踏青、扫墓,吃清明节特有的美食——清明粿。
制作清明粿,看似简单,实则工序复杂。青是做清明粿的关键。在外婆家河对岸的路旁,有许多青,这种不起眼的野菜,就是给清明粿染色的关键。到清明节的前几天,外婆就会采摘一大桶青回来,剪下嫩的部分,研磨成粉。外婆告诉我:这种草长相普通,很难发现,但只要上面没有白色细绒毛,就一定是假的。
磨成粉之后,把青粉与糯米粉、米粉、水和在一起,这一步,也需要细致的手法。青粉是一小团一小团的,需要用手把青捏碎捏细,不然吃起来就有疙瘩。揉好的面团搓成长条,切成小块,在里面包由笋、雪菜、肉、豆腐干炒成的馅。粿上的花边很独特,要包成类似锁形的形状,这种包制手法,外婆和妈妈总是很熟练,而我学了好多次都还没学会。一个个精致的清明粿排排摆放在桌上整张桌子都摆满了。每每到这个时候,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吵着要吃了。大人们就在蒸笼上放上一小段一小段的粽叶,一段粽叶上面放一个清明粿,这样吃的时候不粘手。
待那清明粿蒸好时,一揭锅盖,满厨房都飘着青的清香。锅里躺着的,是一个个晶莹透亮的墨绿色的清明粿,而孩子们早已垂涎欲滴,一人一个抢去吃了。一口下去,满满的馅料,还有油流出来。粿的味道美味可口,让人吃了还想吃。
做好的清明粿冷冻在冰箱,可以保存半年以上,但通常一桌的清明粿,在六月底就吃完了。
清明粿,一道舌尖上的传统美食。是我记忆深处的美味。
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篇5
我家乡四面就是美丽宽阔的武山湖,人们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龙舟比赛和包粽子。这个传统习俗不知道延续了多少年。
去年端午节那天,天空晴朗,艳阳高照,天气很是炎热,可是我们依然心致勃勃。我早早吃过早饭,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湖坝上。没想到,湖坝上早已挤满前来欢看赛龙舟的人们,他们有的撑着花伞,有的戴着太阳帽……远远望去就好像一条婉蜒舞动的花龙。
我好不容易从人缝中钻进去,找到一个有利的位置坐下来,放眼望去,湖面上早就停泊着许多参赛的龙舟,每条龙舟都有十米多长。龙头形态各异;有的长着犄角,睁着眼睛,有的口含珍珠,有的龙头高昂,黑须长飘,龙舟一字排开,龙舟上的队员整装待发,都穿着红色救生衣,好像是等待冲向战场的战士。
只听一声令下,龙舟比赛开始啦!一只只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向前冲去,顿时,锣鼓声、呐喊声、鞭炮声混成一片,好热闹。那些龙舟你追我赶,争先恐后,谁也不肯让谁。“咚锵……咚锵……”随着急促的鼓点,队员们一起有节奏地划动着船桨,他们的'身姿那么矫健,动作那么整齐,随着队员身体一俯一仰,航桨入水,激起了片片水花,龙舟就飞一样向前冲去。这时只听见“咳嗬,咳嗬”的呐喊声响起,一条十二半长的e龙冲在最前面,你瞧,那指挥的人,用力击打着鼓面,身体一蹲一起,鼓声咚咚,鼓点越来越急,指挥的人还用力大喊“加油!加油!”队员们航桨入水的节奏也在加快……湘坝上的人们使劲鼓着掌,高声呐喊“加油!加油……”龙舟飞一般地冲到了终点,这是我们村“猛虎”队的龙舟,他们获得了比赛的第一名,队员们高声欢呼着,喊叫着。平静的湖面好像被激起了一圈一圈的波纹。
龙舟比赛结来了,湖坎上的人们陆续离开,参赛的龙舟也回到了各自村,湖面上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我也依依不舍地回了家。
就是我们家乡的家乡风俗活动,你们的家乡风俗又是怎么样的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篇6
我的家乡吉林省汪清县,是个美丽富饶的小县城,这里居住着热情豪放的东北人,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民风民俗。
东北最不同与其他地区的就要数房屋了,别的地区都睡软绵绵的大床,而东北则睡在那长6至7米,宽3至4米的大硬炕上,据说有利于腰背。炕下有一条空洞连接着灶台,烧火时,煮饭和热炕两不误,坐在热腾腾的坑上吃着香喷喷的米饭,别提多享受了。东北几乎每家每户的都有口地窖,规模也不大,就是用来存放些土豆、白菜类食品。我还经常下去探险呢!东北的房屋体现了东北人的性格,根本不分那些厨房、卧室,中间只是一墙之隔而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北的房屋其实没有客厅,客人来了就把他往炕上招待,绝对会让你倍感亲切。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我最爱吃的就是小鸡炖蘑菇,还有猪肉炖粉条,相信也是每个东北人的最爱。大概是因为东北气候偏冷,所以才爱吃这种高热量的食物吧。,特别是酸菜,绝对口味独特,独一无二,每当有客人来时主人都要做酸菜炖排骨再加上味道独特的小菜来招待客人,保证你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不仅东北的美食让人赞不绝口,东北的“二人转”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独特的唱腔和奇妙的舞步构成了小到十几岁儿童,大到七八十岁老人的群众舞台。每个东北人都“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可见二人转对东北人的影响尤为深刻。“二人转”不用舞台,不用服饰,随时随地都能来上一段,怪不得人人都喜欢。最让我骄傲的是连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也来自东北,唱的一手好二人转,红遍大江南北。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东北的这片土地养育了豪爽、不拘小节的东北人。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民族文化构成了我们美好的中国。欢迎大家来我的家乡体验独特的风俗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