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在上学期间一定都写过很多作文,我们在动笔写作文之前,不妨先列出一个大概的提纲,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练书法的作文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练书法的作文篇1
今天,我来到书法班里写字。
老师告诉我,今天要写一幅作品,我心里顿时有些慌张。老师拿来了照样子的书,在书本上找到了三个字:知、者、動。这三个字看起来都并不容易,让我原本有些着急的心情更是雪上加霜。老师把这三个字写在了练习纸上,我对照着一笔一画认真地写了起来,就这样一遍又一遍地练着,终于,我大概掌握了这几个字的写法。于是,老师拿过来一张很大的纸,上面折好了格子、并且又拿了一只很大的毛笔,让我用这支毛笔练习在大纸上写这些字。我拿着这支毛笔,因为还没有写过,所以手有些颤抖,写出来的字稍微偏离了一点位置。老师看了看我写的字,告诉了我位置该在哪儿,就又拿了一张绿色的、像布条似的纸,这张纸上也折好了格子,而且上面一闪一闪的,好像洒满了金子。阳光照进来,纸面上“浮光跃金”。看见这么漂亮的纸,我心想:一定要把这幅作品写好才行。于是,我鼓起了勇气,拿起大笔,把这三个字写在了这张纸上。这三个字位置没有偏,让我那颗悬着的心沉了下来。接着,老师说要用行书来写我的名字,于是,她把我的名字用行书的方式写了一遍。我对照着也写了一遍,接着,就直接写在了作品纸上。老师说这张作品写的不错,在下课时跟我妈妈商量了一下,决定暂时把这张作品留下来,等裱起来之后,再还给我。
在写作品的过程中,虽然特别紧张,但是,写完之后,我还是很开心的。
练书法的作文篇2
有人说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有人说老师是灯塔,告诉我们前进的方向;有人说老师是园丁,辛勤培育舍己为人。而我认为老师是小船,带领我们渡过难关,勇敢地面对狂风暴雨,找到希望。
我的书法老师是石老师,是她带领着我走上书法之路。至今我仍旧记得第一次接近书法,感受它那独特的魅力。
那是七岁,妈妈带我去西湖旁游玩。看到少年宫,我便迫不及待地想进去看看。我径自向离大门最近的艺术楼走去,那里面人声鼎沸。我瞥见那儿有段楼梯,便拖着妈妈“噔噔噔”上了楼。来到三楼,有个教室十分安静,哥哥姐姐都在安静地写着些什么,我仰起小脸,向妈妈问道:“妈妈,他们在干什么?”“哥哥姐姐正在练习书法。”闻着那淡淡的墨香,我的心中充满了憧憬,马上决定要报名,我也想成为书法的朋友。第一次上课,我十分紧张,写得一塌糊涂。我的手不断地抖动,自然写出来的字就不好看了。这简直成了个恶性循环。越紧张就越写不好,越写不好就跟紧张。我看看身旁同龄孩子的字,有的龙飞凤舞,有的刚劲有力,有的温文尔雅。跟他们比较一下,我的字简直就是天壤之别,我的心里不由得敲起了退堂鼓。
后来,我干脆丢下笔,看着方格纸上的格子,顿时觉得格子都变成了一个个小黑点,在我眼前晃动。幸好这时石老师来了,她摸着我的头,搂住我的肩膀,在我身旁轻轻地坐下,说道:“没关系,慢慢来!”我悬着的心落了下来,原本我还以为石老师会好好批评我一顿呢。石老师说:“我来教你怎么写吧。”石老师示意我跟着她一起写,我握住笔的上端,石老师握住笔的下端,成功地写了个“云”字。
看着那还算清秀的字迹,我紧张的感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自信。老师微笑着看着我,向我竖起大拇指,说道:“你看,写得多好呀,你只要放松就可以了。”石老师既和蔼可亲,又循循善诱,是她带我走向书法之路,我永远忘不了她!
练书法的作文篇3
什么是书法?在我看来,书法像一首美妙而又能不断变化的乐章,令我们陶醉其中;
书法是一股温暖而又舒适的春风,使我们心旷神怡;
书法似一副五彩缤纷的图画,让我们称赞不已。
而我的书法经历,更像是一场奇妙的旅行!
我第一次接触书法是在5岁时,那次姑姑来看我,带来了珍藏的笔、墨、纸、砚,她告诉我这些是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叫“文房四宝”。书法又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让我试着学一学,姑姑说,书法并非看上去那么枯燥无味,一旦你接触它,了解它,你便会发现它的魅力之处。从那时起,我便对书法开始了一点了解。
上小学时,学校安排了书法课。但是,我深知,这点儿书法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爸爸妈妈在了解了我的想法后,四处帮我找课外书法班,最后,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了蓬莱美术馆。这里不仅教得好,王老师也幽默风趣,我不仅很快熟悉了这里,还跟这里许多的同学成为了朋友。不到一个月,我的书法水平便有了明显的提高,只是和理想的“目无全牛”还差了几分。
王老师感觉到,便告诉我“熟能生巧”,只要你肯用功,肯努力,就一定没有做不成的事。
听了王老师的话,我便更加努力,写着写着,便发现学书法真的是一件快乐的事,学书法让我变得不再急躁,容易集中注意力,而且连续坐上几个小时,也不觉得枯燥。现在的我,已经学会写对联了,看着对联“大地風光好,萬方氣象新”,我觉得有了胜过全世界的成就感。
书法是什么?是一种体会,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在书法中获得知识,不仅是练字,更是对生活的一种品味,酸甜苦辣咸,每种味道,都是不一样的生活,都能带给我们不同的体验。古有司马迁,为辩护李陵被腐刑压在监狱。
他并没有因郁郁不乐而抑郁而终,而是利用自己的毅力编写了《史记》,虽然花了十三年的时间,但是《史记》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我们要学习司马迁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书法的道路上,一定是充满荆棘的,但我坚信:持之以恒,永不放弃,一定会取得成功!
练书法的作文篇4
我的书法老师是侯登峰,是我最尊敬的人。他年龄大概有50岁,浓浓的眉毛、一双不大却身份有神的眼睛。虽说课堂上他要求严格,但是在课余时,却和我们这些孩子们闹成一片。我们书法班上的女孩子也很喜欢捉弄他,她们会给侯老师扎个小辫,还给他带上头花······这时的侯老师开心的像个孩子一样,还冲着我们扮鬼脸,逗得我们笑的前仰后合的。我回去给妈妈他们说,妈妈说我们侯老师虽然年龄大,却拥有一颗不老的童心,所以才会让我们这些年龄不一(从6岁到10岁)的孩子们,对枯燥、单调的硬笔书法学习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侯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有一次,我在练字时总把竖勾写成斜勾,我一遍又一遍地改正,可总写不好,气的我把笔一扔。这时,他走过来说:“别急做事情不但要有恒心,更要有耐心!”说完,抓住我的手,手把手教我。终于在反复地练习中写正确了,这时侯老师也满意地笑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字写得越来越好。他还经常提醒我们在写好地同时要加快速度,做到又快又好。终于在05年冬季的首届少儿“星光杯”硬笔书法大赛中我获得了二等奖。
他替得奖的我们高兴,同时还不忘鼓励那些没有得奖的同学。买好看的文具、贴画做奖品,激励我们相互追赶,变着法儿的`提高我们练习书法的兴趣。
谢谢你,侯老师!你不但教我学会了写字,也让我懂得了许多作人的道理。虽然,我现在已不再学习书法了,但您的教诲让我一生受益!
练书法的作文篇5
俗话说:不经历风雨,怎会见彩虹。在去年暑假,我终于克服了毛笔这个顽固的家伙。
那时,我看见哥哥姐姐们写的毛笔书法作品十分好看,便回家跟妈妈说我想学书法。妈妈便去牛劲斋给我报了毛笔书法班。来到书法班,杨老师先给我们将坐姿,然后叫我们怎么拿毛笔,接着就开始练线条。记得老师教我写第一个线条。刚开始,我拿着毛笔,手总是抖,好像这手不是我的,我拿着毛笔,轻轻地在纸上写下了第一个线条,觉得还不错,我一气呵成写了满满一张线条,然后拿起来一看,差点儿叫出声来。线条不像线条,跟鬼画符一样,于是,我艰难地度过了两节课,便打起了退堂鼓。
回到家,我对妈妈说:毛笔太难了,手总抖,我不想学了。姝慧。妈妈语重心长地跟我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什么东西都要细心学,不能半途而废,你一定能成功的。我听了,自信地点了点头。果然又练了几节课,我的手已经不会抖了。
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在这次毛笔书法大赛中,终于获得了优秀奖。虽然这是一个小小奖,但这是经过我不懈的努力换来的,我终于学会毛笔书了,虽然我离书法高手的路还远,但我一定会坚持的。
练书法的作文篇6
dear leslie,
i'm delighted that you're coming to china as an exchange student. i'm writing to convey my warm welcome.
i know you show great interest in chinese calligraphy, so i'd like to recommend a course in calligraphy offered by our school. calligraphy is the art of producing beautiful writing using brushes, which is not only a technique for writing chinese characters but also a way to bring people inner peace. the course is given by mr. chen, who is experienced in this field and popular with students. it's given at 9a.m. every saturday in school library and is especially suitable for beginners, for mr. chen will teach the basic skills in calligraphy.
why not attend this course? i'm sure you will fall in love with calligraphy if you attend it and have a glimpse of the abunda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