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年前美军的圣诞节美梦被红军无情地击碎

时间:2021-12-27 作者:lcbkmm 宣传标语

文化战争,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利刃,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腐蚀着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自我认知。以下是范文社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71年前美军的圣诞节美梦被红军无情地击碎相关参考资料,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欢迎你的阅读。

71年前美军的圣诞节美梦被红军无情地击碎

1950年12月24日,兴南港,当最后一批美军部队登上撤离的运输船,人类战争史上最为艰苦卓绝的战役——长津湖战役正式落下了帷幕。

美军的钢铁巨兽怒吼着,将“无能狂怒”倾泻在这片无辜的朝鲜土地上,大地变成一片火海,整个港口都在燃烧。在整个撤退过程中,美军仅舰炮就发射了3.4万发炮弹和1.28万发火箭弹,其火力猛烈程度超过了仁川登陆;最后的士兵疯狂地破坏兴南港所有的设施和美军囤积的大量物资,留给这片他们不愿回首的大地一朵经久不散的蘑菇云。

运输舰上,那些死里逃生、失魂落魄的士兵依然沉浸在冰天血地的梦魇之中。对于他们而言,这个一生中最寒冷的冬天,失去的远远不是一场战斗的胜利。

“圣诞快乐!”不知是谁提醒,1950年的圣诞节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悄然而至。他们应该不会忘记,就在一个月前,狂妄的“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曾向他们许诺“圣诞节之前就能结束战斗,让小伙子们回家”。是的,他们如期回家了,但却没想到是以这种颇具讽刺意味的败退方式。或许此刻他们还想不到,经此一别,北纬38度线,终究成为他们这一辈子再难踏足的梦。

圣诞节这一天,战俘营中的俘虏化装成圣诞老人

美国战地记者大卫·哈伯斯塔姆在《最寒冷的冬天》一书中写道:“对于曾在那里战斗过的美国人和其他人来说,很多人一直把这段往事深深地埋藏于心,他们从来不向家人和老友提及这段残酷的经历,只把自己当作幸存者。刚从朝鲜回国时,他们都不愿意听到与这场战争有关的任何事情。”美国人不能理解,为什么数十万缺衣少粮的中国人能够在这样严寒的冬季生存下来,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小高岭阵地上的最后一个中国人会放弃生存的机会,而选择抱着炸药包和对手同归于尽。美国人搞不懂什么叫视死如归,搞不懂什么叫保家卫国。就像直至今日,我们也不能理解西方人为什么能够把这场彻彻底底的失败“丧事喜办”,包装成“敦刻尔克”式的伟大胜利。毕竟美军到朝鲜来,并不是为了表演一场“体面”的撤退,更何况这样的败退并不体面。

英雄为谁而战?

那个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志愿军战士叫杨根思,他是新中国第一位特等功臣、特级战斗英雄,也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之一。在入朝作战之前,他已经是一位屡立战功、全军闻名的战斗英雄。1950年9月,杨根思参加全军首届英模大会,被评为“一级战斗英雄”,见到了毛主席,还登上了天安门国庆典礼的观礼台。入朝作战时,他担任20军58师172团3连连长。

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第二次战役中,为切断美军的南逃之路,杨根思率3连3排死守下碣隅里小高岭阵地,连续打退了美军8次冲锋,在敌人第9次进攻时,只身一人的杨根思抱起10公斤炸药包冲进了敌群,与众多敌人同归于尽,践行了战前“人在阵地在”的慷慨诺言。

关于长津湖,在美国流传着一个“原木在移动”的故事:1950年底,长津湖畔,当美国士兵约翰钻进鸭绒睡袋准备就寝时,突然枪声大作。慌忙爬出的约翰惊呆了,他看到志愿军战士披着白布从树林里冲出来,美军的坦克、火炮和机枪一齐射向他们,他们像原木一样一排排倒下去,后面的战士又像原木一样一排排涌上来……“我被那些不畏死亡的灵魂震撼了,太可怕了。”

在杨根思牺牲的东山阵地,172团2连突击排坚持战斗至最后7名战士,在失去指挥和缺乏弹药的情况下,坚守阵地六个小时,杀伤敌人一个连的兵力,并最终与兄弟部队胜利会合。

在死鹰岭主峰1519高地,突围之敌以坦克火炮轮番进攻,阵地每平方米散布炮弹两发,59师177团6连打垮了敌人8次冲锋,坚守6天6夜。战后,这支部队没有归建,师长戴克林过问才知道,坚守阵地的勇士们被深雪覆盖,严重冻伤,无法转移。这位参加过长征、浴血过河西走廊的老红军动容了,他下令派出司令部直属部队将这60余名战士一个不落全都背下来了。那一刻经历了敌人6天6夜的狂轰滥炸没有动摇的钢铁汉子们哭了!

1081高地位于水门桥以南约1英里处,居高临下扼守3至4公里长的狭窄盘山公路,是美军逃离的必经之路。

在惨烈的黄草岭阻击战中,坚守主峰1081高地的60师180团1营2连在零下40多度的低温中,苦战竟日,弹药告尽,全部壮烈牺牲在阵地上。180团政治处组织股干事沈肇寿带着“人在阵地在”命令和最后的补给——十几斤土豆登上1081高地,见到了勇士们最后一面:“太冷,枪也打不响,只有靠手榴弹。”“工事都是雪堆的,战士们伏在工事里,一个个脸都冻紫了,有的用棉花捂着耳朵,有的用棉被裹着腿,几乎没有什么人讲话,只是转眼珠看着你。工事前边,摆着手榴弹,都揭了盖……带上去的土豆都冻了,想吃,却咬不动。”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仿佛要化作冰雕的队伍却在最后时刻爆发出了生命最壮烈的呐喊。韩国战史《长津湖战斗》中记录了这样的场景:“直到最后一刻,守军在投掷完手榴弹之后,(双方)展开白刃战,苦战至15时,(美军)终于攻占1081高地。”美军记录则称“此处的中国兵,没有一个人投降,全部坚守阵地而战死。”志愿军20军《1950年60师战役总结》中描述了打扫战场时的情景:“遗体全被敌自动火器枪杀,卡品汤姆弹全是空的,仅有几个梭子内有4-5发子弹,阵地上已没有我之手榴弹”。这些战士直到牺牲时,依然保持着战斗姿态,如傲然于风雪的冰凌花,盛放在异国他乡的冰天雪地中,活进了一个民族不朽的记忆里。

出现在多部影视作品中的美军向“冰雕连”敬礼的桥段属于艺术加工,事实上并不存在

战后有外国军事研究者试图分析,这些一个月内空着肚子,弹匣内只有几颗子弹的战士们,为何只要没有倒下,便一刻不停止战斗?他们认为:这就是毛泽东所提倡的“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的精神。但研究者忽略了一个核心问题:他们为谁而战?

杨根思生于1922年,爷爷、父亲、母亲在地主的压迫下先后含恨去世,十来岁杨根思跟着哥哥一路要饭从江苏到上海,去工厂当童工,不久哥哥也在资本家残酷的剥削下凄然离世。杨根思后来回忆说:我记不清多少次漆黑的夜里,自己在黄浦江边嚎啕大哭,哭爷爷,哭父亲母亲,哭哥哥,哭这个万恶的旧社会!直到后来有一天,他遇到了共产党……在人民军队中成长,在人民战争中历练,他明白了“为谁而战”。

他在唯一存世的一行文字中这样写到:“在党和毛主席领导下共同进步,为人民服务到底。”保卫祖国!保卫人民!保卫和平!这也是朝鲜战场上每一位和杨根思有着共同经历的志愿军战士内心的呐喊。

毋庸置疑的胜利

对于志愿军而言,长津湖战役的艰苦毋庸置疑,严寒是和美军一样要命的敌人:“由于我军入朝仓促,一切冬季物资未能补充齐全,如我军棉鞋、棉帽、棉背心、大衣,除一个师大部领有棉帽外,其余均未能穿上,弹药和手榴弹,全军平均每人只有二个,兵站未能及时设立,所以粮食未能运上。”这样的装备条件,面对的却是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在整个长津湖战役期间,九兵团因冻伤减员近3万人。

直到今天,网络上依然有人在长津湖战役孰胜孰败上纠缠不休。的确,因为主观思想和客观条件上的准备不足,此次战役志愿军没有实现全歼美陆一师和第七师的战役目的,而对手同样没有实现圣诞节前结束战斗的狂妄计划,被迫撤回到三八线附近。双方都没有实现自己最初的战斗意图。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在《第九兵团东线作战之检讨》开头一句就是:“这次作战打得很不好……”而相比于志愿军方面的冷静与客观,美方劫后余生的大表彰让人匪夷所思:美国军方为长津湖作战共颁发了17枚国会荣誉勋章、70枚海军十字勋章,这是美军战史上为一次作战颁发勋章最多的记录。西方的宣传机器“叭叭叭”开动了数十年,把这场战役完美地包装成了“美国军事史上最伟大的海上撤退行动”。在不同的文化思维下,我们不能理解美国人对于生存的执念,就像美国人不能理解中国人舍生取义去追求胜利的精神内源一样。

那么胜利者究竟是谁?长津湖战役是一场气与钢的较量,我军在双方实力完全不对等的极端困难局面下,志愿军中国人民志愿军将技术战斗水平和钢铁般的战斗意志发挥到了极致。参加过长津湖战役的美军陆战一师老兵艾德·里弗斯,在多年后回忆长津湖战役时仍心有余悸:“他们都没有鞋和袜子,许多人只穿单鞋,其他人的脚则裹着破布,他们的脚都冻僵了,又肿又黑,很难相信那些人还能走路,更不用说还能向面前的阵地发起进攻,从那一刻开始,我觉得这场仗是打不赢了。”

第二次战役之后,朝鲜半岛北纬三十八度以北的绝大部分地区得到收复,朝鲜战局彻底扭转,这一战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正如朝鲜战争亲历者美国作家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战争:我们第一次战败》中描写长津湖战役的最后一句话:“征服北朝鲜的巨大努力以失败而告终。”

在这场气与钢的较量中,我们赢得的不仅仅是战争。《芝加哥日报》记者比奇在战场上偶遇抗战期间在华担任武官的美国军官弗里曼,谈及对中国人的感受,弗里曼回答说:“他们不再是同一批中国人了。”正如毛泽东说过的那样:“帝国主义侵略者应当懂得,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代价是巨大的,胜利是伟大的。

胜利,毋庸置疑!

精神的传承

“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是杨根思在战场上立下的誓言,这位伟大的革命战士,不仅将誓言践行到生命最后一刻,也让“三个不相信”的精神传遍了朝鲜战场,在临清江反击战中涌现出了38个杨根思式的英雄。到了上甘岭战役,包括黄继光在内,有名有姓的杨根思式的英雄有68个。黄继光同志牺牲后,从他的饭包里发现三本连环画,第一本就是《杨根思》。

1951年12月,志愿军总部把杨根思生前所在连队命名为“杨根思连”,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支以英雄命名的连队。70年过去了,在汶川抗震救灾现场,在朱日和,在天安门广场国庆阅兵方队中,在艰苦的非洲维和现场,“杨根思连”的大旗依然高高飘扬,“三个不相信”的连魂依然响彻长空。

83集团军合成某旅某连前身是坚守黄草岭的180团2连,也就是网友们广为传颂的“冰雕连”,如今这支部队已经转型为新时代的数字化尖兵,时代在进步,装备在升级,战士也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坚决服从命令,誓死完成任务”的“冰雕连精神”始终不变。

中国人讲传承,长津湖战役后,杨根思连仅幸存4人,黄草岭阻击战中,除了后方留下伤员,战场上的180团2连指战员践行了与阵地共存亡的誓言。就算百花凋零,但只要有一颗种子,英雄的红色基因就会像冰凌花一样,在冰天雪地中发芽、盛开,英雄的血脉就能像“杨根思连”的连魂一样代代相传。

也许正如电影《长津湖》中所说:“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下一代就不用打了。”71年过去了,当和平的曙光依旧照耀着这片古老的土地,我们很想念他们,长津湖畔、清川江边、上甘岭上那些怒放的“冰凌花”,我们最可爱的人!

又是一年12月25日,对于无数不过圣诞节的中国人而言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天。我们在冬日暖阳中互道一声早安,开始一天的生活、工作,但这个世界其实仍然战火纷争不断。

有国家拿着一管“洗衣粉”当证据就敢入侵一个主权国家;有国家在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00多个生物实验室,却没人知道里面在搞什么试验;有国家面对疫情不好好应对只会嫁祸他人,不管不顾自己百姓的安危;有国家犯下种族灭绝罪行,却凭借舆论霸权开足马力对别人指指点点。

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可以安享没有动荡的生活。

前事不忘,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