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师首先你要明白什么是教学设计,在动笔写教学设计前,老师们需要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写作,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糖教学设计通用5篇,感谢您的参阅。
糖教学设计篇1
教材分析:
本次“语文天地”包括“畅所欲言”“初显身手”“笔下生花”三部分的内容。
教学要点: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和鉴赏能力。
2、学会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
教学设计:
“畅所欲言”环节,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带“马”字的成语和成语古诗,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课外积累的兴趣。然后再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提高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初显身手”环节,引导学生查找与马有关的绘画、摄影、邮票、雕塑、音乐等等,这是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对孩子的艺术鉴赏水平和综合素养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尤其是在交流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畅所欲??
1、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对马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也积累了许多关于马的成语,还有一些同学不仅积累了成语,还进一步了解的成语背后的故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马”字成语和成语古诗,谈谈自己的积累收获。
3、观看成语古诗《老马识途》。
4、完成课本练习:
二、初显身手
1、在上一周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利用网络搜集了许多与马有关的艺术品——绘画、摄影、雕塑、音乐等等。今天,就请你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介绍给老师跟同学。在说的时候,要注意:尽量做到口吃清楚,叙述有一定的顺序和条理,能谈出自己喜欢这件艺术品的原因。听的同学要做到: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话,从中吸取知识,并且能够给发言的同学提出合理的建议,让他说得更好。
2、学生分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各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交流,学生评议。
4、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评价的也比较到位,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多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三、作业:
把自己对艺术品的介绍,整理成一篇小短文,写在练笔本上。
课后小结:在教学“笔下生花”时,我先引导学生放手写作。在动笔前考虑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本单元的金钥匙,重在指导学生有条有理的写好本次习作。有条理既方便别人阅读,也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糖教学设计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自己的联想,感受画面构图意境的深远。
2、仔细观察作品,学习用语言和动作来表达自己对“奔马”的感受。
3、了解水墨画中的中锋和侧锋所画线条的不同。
活动准备
1、徐悲鸿的自画像以及其他作品。
2、徐悲鸿的《奔马》图。
3、“赛马”的磁带、录音机,投影仪。
活动过程
1、教师播放“赛马”的音乐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师:听听,这是什么声音?你们有没有看过马奔跑时是什么样的?
2、出示徐悲鸿的`作品《奔马》,师幼共同欣赏。
(1)欣赏、感受马强健有力的形象和奔跑如飞的形态。
师:画面上的这些马在干什么?看上去怎么样?画家画了几匹马?这些马是怎么跑的?(幼儿模仿)马飞奔时会发出什么声音?(幼儿模仿)
(2)欣赏这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造型美。
师:这幅画时用什么工具画的?这些线条看上去有什么不同?你知道是怎么画的吗?画家哪些地方用了浓墨?那些地方用了淡墨?为什么要这样用?
(3)感受“奔马”的构图美。
师:大家能不能从画面上看出马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3、出示徐悲鸿自画像,简要介绍画家及他的作品。
师:这就是画这幅《奔马》的画家和他其它的一些作品。你喜欢他画的画吗?这是我们国家著名的画家徐悲鸿爷爷。他画过很多很多画,他画的马是人们最喜欢的,也是最著名的。
4、播放“赛马”音乐,自由结束活动。
活动提示:
1、师幼共同收集一些马的装饰品,让幼儿了解更多关于马的不同造型。
2、在班级环境中布置一个国画展示区,加深对国画这一绘画形式的认知。
糖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学会8个生字;理解文章中的成语,并学会用成语说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能够根据提示练习给课文分段。
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人类纯朴的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对小伙伴们性格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请同学们回忆自己从小到大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境,以及当时是怎样走出困境的。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回忆自己从小到大在生活中有哪些难忘的往事。
2、有一个人在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在荷塘也发生了一件难忘的事,今天我们来学习《荷塘旧事》
二、初步了解课文。
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己出声朗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音画出来。
三、汇报学习生字、生词的情况。
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互相交流学习生字。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熟读课文,结合课后问题进一步预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读完了这篇文章,哪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3、同学们在来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大自然和谐的美是什么样的?
4、我们上学期也学到了一篇有关荷塘的文章还记得那个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的吗?
5、作者都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描写荷塘的?
6、这个地方美如仙境,但这是作者难忘的主要原因吗?那是个什么原因。
7、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当是作者遇到了什么危险?
8、结合你同学们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被水淹的了解。
9、小朋友们是怎样做的呢?
三、情感升华。
我们再来看这个中心句,学完了文章你对它又有了哪些新认识。
四、布置作业。
请你做个小调查,看看你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童年的乐趣是什么,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糖教学设计篇4
教学要求:
1、 认读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了解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成语故事。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认读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方法:
指导法、归类法
教学过程:
一、列举孩子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
师:孩子们听说过这些故事吧,这些故事还有个共同的名字叫成语故事。
二、简介“成语”
1、简介“成语”,举例,如:自相矛盾。
2、你知道有哪些成语。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成语故事,名字是程门立雪。(板书课题)
三、听师范读成语故事,学习生字。
1、听范读,圈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2、学习词语。
(1)读生字:
杨、尊、尽、冒、敲、等、默、久、疼
(师:这个词常用来形容老人)慈祥、容
(2)不看拼音,再齐读上面的生字;
按顺序齐读;打乱顺序齐读;
自由读;
指名读。
(3)给“容”组词。
(4)了解“酉”部首。
教师示范写“醒”字部首和“冒”字。
提醒学生注意哪些地方。
(5)学生书写生字(老师适时评价)
四、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表扬姿势正确,读得快,读得响的学生)
提要求:
(1)标自然段。
(2)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分别是谁?
2、小组交流自学结果,并纠错。
3、小组反馈交流结果。
4、师适时评价。
5、抽学生分自然段读、师适时指导、纠错读音。
6、评价。
五、作业布置
1、讲田字格中的字组一个词语。
2、找一找你还读过哪学成语故事。
板书设计:
程门立雪
醒 容 急
糖教学设计篇5
教材分析:
?动物的睡眠》这篇文章是出自语文a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它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层次十分清晰,分别了介绍了蝙蝠、海参、蜗牛这三种动物的睡眠原因、时间和方式。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3、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介绍动物的睡眠方式.
重点、难点:
1、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进行精彩的介绍。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大家都知道人一般都是在晚上睡觉,白天工作,不会一睡几天不吃不喝。可是大家是否知道有的动物就能一睡几个月不吃不喝,这是不是很有趣呢?这些动物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呢?学完这课,你们就会知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1)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2)想一想课文写了哪几种动物的睡眠。
2、学生汇报。(ppt课件展示三种动物的睡眠)
三、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第1~3自然段,思考问题。(同学之间可相互讨论)
动物睡眠是为了什么?
蝙蝠是怎样进行冬眠的?
(2)学生汇报。
(动物睡眠是为了休息,但又不全是为了休息)ppt课件展示
老师引导:动物睡眠,特别是进入休眠期。睡眠的目的就不是为了休息,而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
老师总结:蝙蝠睡眠比较奇特,一是集体睡眠奇,二是睡觉方式奇,三是睡眠时间奇。
(3)观看蝙蝠冬眠的ppt幻灯片,增强对课文理解。
2、自主学习课文第4~7自然段,看看海参是如何冬眠的。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看看海参是如何冬眠的,并作汇报。
(海参靠吃海底下的虫子——浮游生物维持生命)
(2)老师总结。
因为海参是一种生活在海底的动物,靠吃海底的浮游生物维持生命。到了夏天,海底浮游生物都浮出海面,而海参只能蠕动,不能浮出海面,所以要进行夏眠。
(3)观看海参夏眠的ppt幻灯片,理解海参的睡眠。
3、合作学习第三部分,自由探究蜗牛的睡眠。
(1)自由朗读。
(2)自由组合合作探究蜗牛的睡眠,并作汇报。
(蜗牛在冬天的时候要进行“冬眠”)
(蜗牛在夏天天不下雨时要进行“夏眠”)
(蜗牛称得上是“睡觉大王”)
(3)观看蜗牛冬眠和夏眠的ppt幻灯片,加深对课文理解。
四、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睡眠方式?请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用幻灯片展示其他一些动物的睡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