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教学设计5篇

时间:2022-12-31 作者:tddiction 教学计划

老师一定都学会制定教学设计,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大家在写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多用点心,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11=2教学设计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11=2教学设计5篇

11=2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2、通过自读自悟,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2、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说出美丽的鹿,学生畅所欲言;

2、导入:课文中的这只鹿它欣赏自己的身段和鹿角,却抱怨自己的腿长得不好看。可一只狮子的出现却让它彻底地改变了它原先的看法,板书课题:狮子和鹿。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

1、读字词,正音。

2、自由读文,要求把字音读准。

zhng s

3、找多音字:挣、撒

zh…ng s

三、独立阅读,相机指导,理解课文

1、鼓励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语气的不同。

2、交流朗读体会:

结合具体语段谈出自己的朗读体会,说完后,让他完整地示范读,鼓励学生加上动作,其它学生评议,老师指导后集体朗读该句,相机板书。

四、结合课文与实际生活,谈体会

1、从鹿的经历中你受到什么启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a、物有所长,有所短

b、东西各有优缺点,优点可能变成缺点,缺点也可能发挥优点

c、不要光讲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

d、美丽和实用对我们都有用

……

2、可以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五、作业:

朗读课文。

11=2教学设计篇2

教学要求:

1、 认读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了解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成语故事。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认读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方法:

指导法、归类法

教学过程:

一、列举孩子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

师:孩子们听说过这些故事吧,这些故事还有个共同的名字叫成语故事。

二、简介“成语”

1、简介“成语”,举例,如:自相矛盾。

2、你知道有哪些成语。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成语故事,名字是程门立雪。(板书课题)

三、听师范读成语故事,学习生字。

1、听范读,圈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2、学习词语。

(1)读生字:

杨、尊、尽、冒、敲、等、默、久、疼

(师:这个词常用来形容老人)慈祥、容

(2)不看拼音,再齐读上面的生字;

按顺序齐读;打乱顺序齐读;

自由读;

指名读。

(3)给“容”组词。

(4)了解“酉”部首。

教师示范写“醒”字部首和“冒”字。

提醒学生注意哪些地方。

(5)学生书写生字(老师适时评价)

四、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表扬姿势正确,读得快,读得响的学生)

提要求:

(1)标自然段。

(2)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分别是谁?

2、小组交流自学结果,并纠错。

3、小组反馈交流结果。

4、师适时评价。

5、抽学生分自然段读、师适时指导、纠错读音。

6、评价。

五、作业布置

1、讲田字格中的字组一个词语。

2、找一找你还读过哪学成语故事。

板书设计:

程门立雪

醒 容 急

11=2教学设计篇3

【习作要求】

1、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人、事、景、物的巨大变化,学习用人事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怀念之情。

2、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3、导学生修改习作,并把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2、引导学生学习本组课文用具体的人、事、景、物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家乡对于一名游子而言,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来写二十年后的故乡。二十年后,我们和周围的一切会怎么样,家乡会发生变化?我又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再聚在一起,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2、提出习作要求,明确想象重点和习作重点。

二、推想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建构文源

1、师例举一方面指导学生想象,比如侧重变化想象,可以写房屋道路变化,可以写家乡伙伴的变化;比如侧重场面描写,可以写与好朋友久别重逢的场面;可以写回家的历程;还可以家乡的某处景观……

2、提示思路,让学生自主想象,建构文源:

⑴ 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

街道──商场──广场──公园──河流──家及家人。

⑵ 十年后与亲人团聚的场面:

家的变化(环境)──爷爷奶奶外貌、言行的变化──爸爸妈妈外貌、言行的变化──诉说家乡的变化、离别情。

⑶ 十年后与同学聚会的场面:

我回到家乡──与同学联络、聚会地点──与同学、老师见面、交流(外貌、言行、工作情况、生活情况)──主题活动──依依惜别。

三、师生合作,探索表达方法

1、交流网上、作文书上、教科书中同类文章的表达方法:

(开头、结尾、怎样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2、说说自己文章的精彩片段、写作思路、开头结尾。

3、指导学生编写作文提纲:

(老师举例──学生编写──集体示导──个别辅导。)

四、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2、教师巡视,提示用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五、小组评议,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修改步骤:

思路──重点(家乡人事景物的变化)──开头、结尾──字词句(是否通顺)

六、佳作赏评

1、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它同学进行启发。

11=2教学设计篇4

?小熊住山洞》这篇课文讲的是住在山洞里的小熊一家想造一间木房子,可走进森林,他们始终舍不得砍树,多少年过去了,他们仍然住着山洞。森林里的动物们很感激小熊一家,给他们送来一束束美丽的鲜花。这是一个意在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故事,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连环画形式出现,语言浅显,符合儿童特点。教学时我的教学思路如下:

1、由于本课语言浅显,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出现,虽然全文不注音,但可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学习课文。故在设计上应注重教材的整合。主要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演一演、想一想的方法来学习课文。通过读感悟林中环境之美,小熊一家行为之美。从而欣赏美、感悟美、表达美。

2、注重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在3—6自然段的学习中学生喜欢哪个季节的美景就说哪幅图,并把相应的段落读好。不必按部就班的按课文内容进行,给他们自主选择的空间。

3、注重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

4、在读完“一束束美丽的鲜花后”,练习课后的读读说说。

5、情境模拟,运用语言。思维拓展:小动物在给小熊送鲜花时会说些什么?

(你喜欢哪个小动物就选哪个说。)

6、联系生活,深化主题。

⑴ 学生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环保资料,并询问学生从哪里了解的这些信息。

⑵ 小熊一家为了保护森林一直住山洞,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11=2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文章生字词。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和亡失后的情感。

3.初步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感知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概括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和亡失后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感知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用具:

多媒体班班通

教学方法:

讨论法,提问法,引导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情趣导入

多媒体放映小猫的照片,观察小猫的可爱,引入动物——小猫。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小动物,班上很多同学都养过它,那我国著名的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经养过小猫,从小猫的养护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郑振铎先生《猫》的学习。

二、预习检查

(1)作家作品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2)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标好段序,圈出重点词语,梳理字音词意。

(3)教师点拨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一)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根据要求找出相关信息,用笔划出关键词句。

根据表格要求,分组找出三只小猫的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