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一定都学会制定教学设计,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为了实施优秀的教学计划一定要做好教学设计,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11=2教学设计模板5篇,感谢您的参阅。
11=2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语,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吹肥皂泡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和作者的情感。
3、体会作者描写肥皂泡时用词恰当准确。
4、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吹肥皂泡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吹肥皂泡的乐趣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用具:
组织好课前活动(活动时要求1吹的过程,注意卫生。观察肥皂泡的颜色形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留了吹泡泡的作业,谁来说说你当时的心情怎样?(自由表达)
二、阅读理解。
作者是怎样吹肥皂泡的?我们去读第几自然段?(学习第三自然段)
轻声读课文,自言自语按照先后顺序说说“我们”是怎样吹肥皂泡的?
课件出示:先……然后……再……最后……
表示动作的词语:放、加、和弄、沾、吹、提
再读课文,边读边做动作,联系生活想象吹肥皂泡的过程。
指名读
吹出来的肥皂泡什么样?我们从哪个自然段能够了解?(第四自然段)
轻声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肥皂泡样子的词语,联系生活实际和小组同学说说你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了什么?
1、“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飞”
(1)发言:五色的浮光就是有很多种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么多颜色在泡泡表面。轻清透明说明泡泡重量轻,颜色透明、清透,这句话写出了泡泡的美丽的样子,非常惹人喜爱。(抓重点词语,谈体会感受。)
(2)朗读,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2、“分裂成两三个玲珑娇软的小球,四散纷飞。”(联系生活,发挥想象,体会有趣)
(1)发言:玲珑娇软:玲珑是小巧、精美的意思,娇软是美丽娇嫩的意思,说明泡泡很漂亮,而且吹泡泡很有趣,用扇子扇还可以从一个变成两三个,真有意思。
(2)朗读:突出玲珑娇软,读出有趣来。
3、有时吹得太大了,扇得太急了,这脆薄的球,会扯成长圆形状,颤巍巍的,光影凌乱。
(1)发言:光影凌乱的意思是表面的光泽和颜色变化快,变化多,很漂亮,随时都有可能要破掉。(发挥想象,联系自己吹泡泡的情景,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2)朗读、吹出来的泡泡这么漂亮,这么惹人喜爱,我们要好好感谢冰心奶奶为我们写下了这么美好的文章,再读一读,记下这美丽的文字。我们能够从第5自然段中感受到什么?轻声读一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写了什么?
(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本段的理解:写出了冰心奶奶的心情,充满快乐、希望、自由……)
师生对读
同桌对读[积累语言]
三、拓展延伸。
背诵课文
你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
把自己吹肥皂泡的情景写下来
板书设计:
11=2教学设计篇2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喊数抱团的游戏,了解玩法。
2、在玩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增强团的意识。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准备
音乐、对游戏的认识、带领幼儿做准备活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师:"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去玩一个好玩的游戏叫《好朋友抱抱团》,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幼儿一个个纷纷议论说着自己的想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渴望游戏的乐趣。)
师:"这个游戏其实很简单,当老师说到某一个数字宝宝的时候例如3,你就要寻找到三个小伙伴抱在一起组成一个团。当说到4的时候你就要寻找四个小伙伴抱在一起。"
2、开始游戏,师:"在圆圈的线上找到一个自己的位置,一起围着圆圈走,当听到指示的时候,抱起来组成团、最后数数看是不是对的。错误的小朋友和没有找到小伙伴的小朋友就会被淘汰退出,最后我们来看看是那几个小朋友留在最后。
3、游戏结束,带领幼儿做放松运动。
四、教学反思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幼儿爱游戏,活动中,幼儿情绪很高,他们在生动、活泼、愉快的情绪中积极、主动地进行锻炼,充分体现了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活动量适中,是一节成功的游戏教学课。
11=2教学设计篇3
小朋友是不允许玩儿火的,因为小孩子是不允许玩儿火的,小孩子还没有对火很好的认识,因为小孩子不能对火控制好,所以小朋友们不要随便玩儿火哦!通过本次幼儿园教案让幼儿认识玩儿火的危险,火灾会对人民的财产安全受到威胁,从小培养幼儿的防火意识。
活动目标:
教育幼儿不玩火,避免发生火灾。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初步了解简单的消防知识。
活动准备:
有关灭火的录像,蜡烛2根,打火机一个,水、沙子、湿布、扇子等,人手一份操作图片(图上画的是在着火的时候,几个小朋友采取的不同的灭火方法)。
活动过程:
1.游戏:灭蜡烛
教师出示蜡烛,点燃。
“请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把蜡烛熄灭呢?”
幼儿想出办法后,教师提供备有的材料,请幼儿到前面试一下,教师小结。
2.讨论:“出现了火情,该怎么办?”“现在天气干燥,如果出现火情,我们小朋友该怎么办呢?”
引导幼儿说出各种灭火的办法。
小结;刚才小朋友想出的.办法都不错,如果出现了火情,我们可以用水泼灭火、用湿布扑灭火、用沙子灭火、用灭火器灭火……但小朋友要记住,如果出现大火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先拨打119电话。
3.请幼儿看录像。
“前几天,有个地方着火了,我们来看看他们想出的办法和我们想出的办法一样不一样?”
看完录像,提问:“他们想到了哪些办法?”“哪些办法是我们没想到的?”(开窗,捂着嘴、鼻跑出烟火区)。
小结:火小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开窗,用水、沙子、湿棉被、灭火器等灭火,火很大的时候,我们拨打119电话,消防叔叔还没到,我们小朋友一定要把嘴巴、鼻子捂上,以最快的速度跑出烟火区,学会保护自己。
4.幼儿操作
“请小朋友看操作图片,图上画的是几个小朋友在着火的时候采取的不同的办法,每幅图的左下方有一个圆圈,你认为办法好的就在圆圈内打上“?”号。
讨论:用扇子扇,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小朋友想一想,爷爷、奶奶生炉子的时候,用扇子轻轻地扇,火就越扇越旺了。如果火很大,用扇子扇来灭火行不行呢?着火的时候,我们可以想别的办法。
11=2教学设计篇4
活动领域:
语言、艺术
活动目标:
1、 学习有节奏地朗读儿歌。
2、 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妈妈的感谢。
活动准备:
1. 名画欣赏:《母与子》
2. “儿歌”:《小板凳》
3. vcd磁带《小板凳》
4. 蜡笔 书面纸 剪??
活动过程:
一、 欣赏名画《母与子》,请幼儿猜一猜:
——画中有谁?猜猜这个阿姨是这个孩子的什么人》?为什么?
二、和幼儿一起欣赏vcd,念唱儿歌《小板凳》。
三、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
——妈妈平时很照顾我们,我们应该怎样跟她说谢谢呢“
——儿歌里的小朋友是怎样感谢妈妈的?
——与幼儿讨论向妈妈表达谢意的方式,如捶背、帮忙拿东西,送卡片……
四、 制作心意卡,想妈妈表达感谢。
——协助幼儿将书面纸对折。画上心形剪下来,并画上对妈妈的感谢;帮幼儿写上给妈妈的甜甜话,回家时送给妈妈。
——一边制作一边欣赏儿歌音乐。
五、 请幼儿回家除了送爸爸妈妈礼物外,也帮爸爸妈妈捶捶背或做点其他事。
区域活动:
1、 美工活动区
展示名画《母与子》,引导幼儿感受画面传递的母子情。让幼儿画画母亲和自己。
2、 语言活动区
将儿歌制成挂图让幼儿欣赏,鼓励幼儿按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改编儿歌。例如:小沙发,真舒服,我请爸爸歇一歇,我给爸爸捏捏肩,爸爸说我乖宝宝。同时,将幼儿自编的儿歌记录下来。
活动评价:
1、 会念唱儿歌
2、 会至少使用两种方式表达对妈妈
11=2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小男孩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2、巩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训练要点。
3、了解课题与中心、内容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简介时代背景,导入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述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二、揭题、审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请问:课文中真的是指夜莺鸟的叫声吗?
“夜莺”指的是谁?(小男孩)
“夜莺的歌声”什么意思?(小男孩模仿夜莺的叫声,给游击队传送情报。)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写到夜莺歌声的句子。
2、出示句子:
读句子,思考夜莺的歌声有什么作用?
四、理解课文
1、初读:
⑴ 读“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歌声有什么作用?
⑵ 从哪儿可看出小男孩是有意让敌人发现的呢?读第2、3自然段。
⑶ 指名分角色读军官和孩子的对话,思考: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儿体会到的?
理解“刚刚一开火,……就都跑了。”“野兽”实际指什么?
⑷ 再分角色齐读对话。
2、过渡:由于孩子巧妙的回答了德国兵的盘问,德国兵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路上,小男孩又唱起了夜莺的歌。
⑴ 指名读句子“他有时候学……”,此时,他学夜莺唱是为了什么?(为了麻痹敌人,以便他后来用鸟叫向游击队传送情报时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⑵ 他还用了哪些办法麻痹敌人?小组读第二部分。(一甩一甩……答非所问……故意装做不懂事、天真贪玩,其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取得敌人的信任。)
⑶ 齐读第二部分。
3、夜莺是怎样向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
⑴ 小声自由地读课文第三部分,边读边思考,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⑵ 读“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歌声的作用是什么?(传递情报)
⑶ 从“如果我们……不要忘了……”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说明小夜莺的重要作用,他不止一次用这种方式同游击队联系,还说明游击队对他安全的关心。)
⑷ 分角色齐读课文,体会歌声的作用。
⑸ 孩子的举动,以及巧妙地对付德国军官的问话,都体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害怕吗?为什么小男孩能如此沉着、机智、勇敢呢?用上以下词语,说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憎恨 临危不惧 热爱 应变自如 祖国 敌人 毫无惧色 坦然自若
4、再读:
⑴ 指名读最后两部分。
⑵ 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执行新的任务)
⑶ 齐读“从孩子的嘴里……”,这歌声有什么作用?与哪里相照应?读。
五、巩固,总结
1、找出文中其他相照应的地方。
2、文章为什么以“夜莺的歌声”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