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写好教学设计,就要充分的了解教材和学生情况,教学设计是很考验教师的个人综合能力的,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篇1
知识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3、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谈话。
一个暑假过去了,你的暑假生活过得怎样呢?《快乐的暑假》这首诗描绘了学生们怎样的暑假生活呢?
(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3、检查自学效果。
①会认的字
锁 suo 憧chong憬 jing 泼 po率 shui
②词语
严肃 真切 绽??
无拘无束 欢腾跳跃
三、朗读感悟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引导交流。
说说你在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快乐?你希望怎样度过自己的寒、暑假?
3、展示:以自己最好的水平把这首诗朗诵听。
1、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 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2、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了望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第二课时
一、配乐读课文,理解感情。
1、个人自由读。
2、小组读
3、班内读。
二、巩固练习
1、填合适的词语
无拘无束的( )
四处飞溅的( )
放下学生的( )
( )的画面
( )的笑脸
( )的笑声
2、仿写词语
蹦蹦跳跳( )
无拘无束( )
3、连线。
悦耳的 欢乐
丰收的 歌声
漂亮的 小鸟
觅食的 贝壳
培养 态度
指挥 习惯
开展 战斗
端正 活动
反复朗读仔细体会
并让学生尝试评价,学生夸讲,与评价的语言。
4、找出反义词并写下来。
憧憬 严肃 感觉
严格 感受 向??
( )----( )( )----( )( )---( )
5、根据意思说出课文中的词语。
①向往。( )
②不受任何约束,形容自由自在。( )
③裂开。本课形容脸上露出了笑容。
④直爽而诚恳。( )
6、写出反义词。
忧愁-----( )
普通------( )
丰收-------()
围拢--()拘束――-()
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
教学教程
教师的活动及教法
学生的活动及学法
设计意图
7、补充词语。
清热()目
流光溢()
浩浩()
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补充资料:
憧憬:向往。
无拘无束:不受任何约束,形容自由自在。
绽开:裂开。本课形容脸上露出了笑容。
率真:直爽而诚恳。
?语文同步读本》指导:
引导学生自学《妈妈,不要阻拦》、《童年游戏》。《妈妈,不要阻拦》是诗歌,这首诗在孩子渴望长大的呼喊中,告诉家长孩子们的成长需要自立自强。这两篇课文通过文章后的“读一读想一想”都着重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生活的乐趣。
板书设计
4快乐的暑假
第一节:找回童年的自我。
第二节:我们暑假的具体描绘。
第三节:我们的美好心愿。
教学后记
这是一篇反映儿童生活的诗歌,教学中我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篇2
一、教学要求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掌握课文中的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提心吊胆、尝试造句。
3、在朗读中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进而体会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力量。
4、模仿最后一段的构段和表达的方式写出一位自己所敬仰和赞颂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羊皮筏子的特点和功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合作讨论去感受、去发现、去体会艄公的形象内涵。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准备
1、预习
(1)读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朗读要正确,通顺。
(2)通过结合上下文和理解生词,无法自己理解的词语或句子请做上记号。读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可通过问题的形式记下来,准备课上讨论。
(3)收集课文中和课外书中描写黄河的词语和句子,准备课上交流。
(4)从课外书或网上去寻找黄河上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了解它的制作、特征和功能,最好能附上图片。
(5)在人与外界的各类挑战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以外,你最敬佩哪一种人,请你收集一些介绍他们的有关资料。
(6)理解词语(带点的字先理解)
筏子 竹篙 胆战心惊 惊涛骇浪 如履平地 提心吊胆
2、课件制作
3、其它准备工作
(1)课前教师提供一些关于羊皮筏子和艄公的资料,分发给学生。
(2)课上准备好电脑,实物显示频、投影仪器等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解题质疑
1、谈话引入,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与黄河有关的课文,(板书:黄河)同学们,在你脑海中,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请谁来说一说。
2、课文写到了黄河,作者面对黄河时,他的所见所感也是通过丰富的语言传达出来的,出示:黄河滚滚 万马奔腾 浊浪排空 波浪滔滔惊涛骇浪 激流 湍急 汹涌 胆战心惊 提心吊胆 如履平地。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篇3
?七月的天山》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的第一篇略读课文。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上学期起,开始出现略读课,形成了与精读课并重的基本课型。教学《七月的天山》,必须兼顾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一、美美地读(12分钟左右)
第一遍为朗读,要求读通读顺,读得流畅自然。说一说七月的天山给我们总的印象。
第二遍为默读,要求读出线索来。
课文开头说“骑马上天山”,二三四自然段均有关于“骑马上天山”的表述,这是明显的一条线索。划出表示课文明线的句子,然后读起来,读中理解段落的两层次构成(但不予深究)。
另一条线索是隐伏的线索,课文在二三四自然段都写到了“水”,寻读这些写水的句子,体会这条隐伏的线索。
第三遍为默读,读中想象画面,拉出教学线条:第二自然段侧重写水,第三自然段写树,第四五自然段侧重写花。
二、美美地品(12分钟左右)
1.开展美点寻踪活动:这篇课文充满了“美”。请同学们默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用课文“美在……”这样的句式说话。
2.同学们自由发言。
3.综合同学们的发言,教师小结:
课文的写景之美:水之美、树之美、花之美,动静结合之美,景物色彩之美……
课文的意境之美:在绚丽多彩的景物中,诗人骑马游天山,也成了天山美景的一部分,这是意境之美。
课文的情景交融之美:作者的情,表现在临溪观水之际,雪水飞泻,涡流洄漩,鱼群清流,生机无限;作者的情,表现在打马穿林之时,翠林蜿蜒,重重叠叠,那么幽静;作者的情,表现在走马观花之中,花海无边,五彩缤纷,满心喜悦。这些景中饱含着作者的喜悦、热爱与赞美,情景交融,十分动人。
课文的线条之美:首先是写作线索明晰,“骑马游天山”和“天山溪流”贯穿全文;其次是游踪清晰,移步换景,“进入天山”“再往里走”和“天山深处”交待得清清楚楚。
三、美美地记(16分钟左右)
1.出示、比较几个比喻句:
①太阳下,雪峰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②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③(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④满山都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先由学生交流比喻之美妙,再比较四个比喻之不同:第一句是静态的比喻,第二三句是动态的比喻,第四句是多角度比喻。
2.选择自己喜爱的一个自然段练习摘抄,指导学生梳理画面:
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空间方位变化的顺序;
第三自然段:重点感受修饰语的作用;
第四自然段:重点指导空间方位变化的顺序。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形成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略读课文。相比于精读课,本课的教学应该有其独当之任。
崔峦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略读,即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旨在通过比较快的阅读,粗知文章大意。”《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对于略读课的学段目标有明确的表述,其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则在学习略读的基础上“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将相同学段精读课目标与略读课目标,乃至不同学段略读课目标相比较,可知第二学段略读有这样的特点,即阅读要有速度,应该更多地训练默读,在默读中训练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如果纯粹复制精读课的阅读方法进行教学,是对这一学段略读课教学的越位。
?七月的天山》就是一篇略读课文。其阅读提示指出了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阅读结果以及可以运用的阅读方法:
(1)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北国的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2)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3)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可以这样进行解读:(1)用一个过渡性语句,提示学习这篇略读课文,应该用略读的方法,形成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性印象,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2)仍然是运用略读课文的方法,概括出文本的主干信息及其特点,丰富和印证文本内容的整体性印象。
(3)是提示摘抄优美语句,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根据学生实际,我们制订了这样的教学目标,主要是(1)学习略读的方法,能够通过比较快的阅读,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物,交流景物有何特点。
(2)摘抄、默诵文章的优美句段,积累课文语言。同时本课是一篇美文,词汇量丰富、文采斐然,又是本册第一篇略读课文,因此,从阅读方法考虑,通过诵读交流语词理解和疏通文句又是非常必要的。
二、关于教学活动展??
教例删繁就简,通过三个颇有空间的学习活动展开教学过程:
一是“读”。在这个教例中,“读”是作为一种点拨手段而存在的。读了三遍,从诵读到默读,任务有不同,方法在变化:第一遍是诵读,主要训练概括能力,第二遍是默读,主要是训练寻读、择读的能力,第三遍还是默读,读中训练想象画面的能力。读懂了文章,拉出了教学线条,教学简洁明了,但读得丰富饱满。
二是“品”。学生毫无预设地边读边品,字词句段篇情感意蕴,构成了品读的精妙的角度,教学生成丰富,教学结构灵动。在读中品析,边读边品,学生你说我说,说着说着大家就弄懂了课文,说着说着大家就有了新的见解和感受,最后老师的小结,有力地推动学生品读上升到新的高度。
三是“记”。主要是积累丰富的课文语言。教师从文中撷取几个不同角度的比喻句,梳理记忆内容,目的是为帮助学生呈现出丰富背景中的醒目的信息、主干信息,增强记忆的美感,提高记忆的效率。
从这个教例展开的“读、品、记”三项活动,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三要素”。把握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能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是阅读课的基本教学内容;把握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能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阅读教学的基本价值,并努力实现这个价值。
而这三要素被设计成三项主体活动,时间跨度大,在教学过程中明显起支撑作用,突出了阅读方法的运用,表现出了扎实的训练力度,简洁地表达出阅读教学的美。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森林为什么实在是太重要了。”
3、会用“可以……也可以”说话。
教学内容:
?云雀的心愿》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小云雀为什么许下“植树造林”这个心愿。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森林的重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0课。同学们齐读课题:云雀的心愿
2. 上节课我们初了这篇课文,你们知道云雀的心愿是什么吗?从课文中找出句子并读一读。
3. 多媒体出示云雀的心愿:让我们一齐把云雀的心声读出来吧。
4. 小云雀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愿?原来是因为它跟妈妈到外面转了一圈,认识到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在书中找到用双线画出来)
二.精读
1.过渡:那么,小云雀.到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才认识到“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请同学们先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读后再用“——”画出有关语句。
2.小云雀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
出示第二自然段。(你读得真好,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黄沙铺天盖地地席卷而来。)
3.出示沙漠图:让我们也走进沙漠去看看吧。“这里没有——,没有——,没有——”填空。你能用几个词来形容一下吗?
4.让我们再来读段话,感受沙漠的荒凉。
5. 它们还飞过哪里?看到了什么?(你的声音真好听,老师想请你再读一读。其他同学要仔细听了,边听边思考,从这段文字里你感受到了什么?)试着读出你的感受。听了你的朗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洪水泛滥的情景,你们想去亲眼目睹一下吗?(出示洪水泛滥的图片)
6.如果你被洪水围困,你又会想到什么?
三.森林的作用
1.出示漫天飞舞的沙漠、浑黄的河水的图片。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同学们从课文中找一找、读一读,并用“~~~~~”画出有关的语句。
2.指名回答。看到茂密的森林逐渐变成贫瘠的沙漠你有什么感受?(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
3.看到此情此景,我们真是心疼呀,让我们一起读好这段话。
4.小结:没有了森林,土地变成贫瘠的沙漠,小云雀感受到(同学们齐读)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5.“森林就是森林,怎么能说是‘森林水库’呢?”老师也感到很奇怪,你们能帮助老师吗?
6.为什么会出现洪水泛滥呢?(用“因为————所以————”说说。)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7.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和你们合作来读一读,好吗?
8.小结:有了森林,可以蓄水保土,小云雀再次意识到——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9.过渡:森林真的是非常重要,云雀妈妈和小云雀飞累了回到了森林——它们的家。问:为什么小云雀的家这么凉快呢?我们一起读读云雀妈妈的话吧。
10.听了妈妈的一席话,你们明白了什么?你们说森林像不像空调器?可见,森林还有什么作用呢?
11.小结:有了森林还可以调节气温,这回小云雀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四.拓展
过渡:小云雀一边听妈妈的话,一边不住地点头,这时它也有了自己的心愿。让我们再次齐读云雀的心愿。
1.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它能挡住风沙、保护土壤等作用,其实森林还有其它的作用,你们知道吗?
2.学了这篇课文,如果你在看见有人在乱砍滥伐森林,你会怎样劝阻他们?
3.“森林需要人类的呵护,我们要珍惜她、抚育她健康生长。”同学们想不想也设计这样的广告语呢?请各小组分工合作设计一份绿化的广告与,比一比哪组作品最有新意。
板书设计:
20.云雀的心愿
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2、抓住语言描写体悟人物高尚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表达方法。
3、进行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人文熏陶。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语言描写体悟人物高尚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与捐赠角膜有关,课文题目是《永生的眼睛》。
看了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呢?题目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二、整体感知
1、大家已经预习课文了,现在检查一下你对文中字词的掌握情况。
个人读(1)读准音,②带着感情读四字词语。齐读。
2、复述课文内容,可以用到上面的词语。
三、探究文本
1、琳达一家人的行动让我们感到骄傲。文中有两处出现了“骄傲“这个词,请找出来读一读。出示:
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2、琳达一开始就愿意捐赠的父母的眼角膜吗?琳达开始的态度是怎样的?学习第四自然段。
3、此时的琳达对捐赠角膜是什么态度?那么是什么使她改变了态度?画下父亲的话,你觉得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有许许多多的人像父亲一样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孩子们,我看到泪水在你们眼眶中打转,就把你们的感情带到句子中,再读父亲的话。
?就是父亲的话影响了我,在父亲与世长辞后,我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角膜,不仅如此,这些话,这一切行为还影响了——温迪,所以温迪才会说(出示):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5、出示: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那还留下什么呢,谁能说一说?课前我们提出的“永生”是什么意思?现在你明白了吗?(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爱心)
四、升化主题
琳达这一家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令我们感动,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这样的事例,请看:
出示:
1、邓小平爷爷逝世之后,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爱戴他的中国人民。
2、在广东省中山市,一个普通农民工郭光明在他发生车祸死亡后,家人将郭光明的心脏、肝脏、肾脏、眼角膜让北京、上海、广州的6名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或重见光明。
让我们来齐读这首诗,感受捐赠者的伟大与受赠者的快乐——
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是清泉,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通过流水的闪烁,宛如水底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