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与教学设计参考6篇

时间:2022-12-15 作者:Mute 教学计划

在日常教学工作开始前,老师们都需要制定教学设计,写好教学设计是可以提升课堂效率的,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教学论与教学设计参考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教学论与教学设计参考6篇

教学论与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

2、认识分数单位,感受到单位的价值。

3、体会到数学好玩,进一步喜欢数学。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调节气氛

二、简单提问,找准学生知识起点

师:这儿有一个关于分数的问题,一起来看看,说是猪八戒吃西瓜,他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吃了3份,怎么用分数表示猪八戒吃的西瓜?

生:

师:能说说是怎么想的吗?

生: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就是

师:那么,还有这样一个问题:孙悟空拔出一根毫毛,变成6只猴子,3只公的,3只母的,你想到了什么分数?

生:

师:说说怎么想的?这个分数表示什么?

生:表示公猴或母猴占猴子总数的六分之三

师:还想到了什么分数?

生:

师:说说是怎么想的。

……

三、探究新知

(一)、大头儿子的难题----引出单位

(课件播放动画片:小头爸爸出去买沙发套,到了商店发现忘了测量沙发的长度,于是打电话让大头儿子测量一下,可是家中没有尺子)

师:这可怎么办?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可以找个东西代替尺子测量。

师:一起来看看大头儿子是怎么解决的。

(课件继续播放故事:大头儿子想起可以找个东西代替尺子测量,于是他问爸爸戴领带了没有,爸爸回答戴了,于是他从家中找出一条爸爸的领带进行测量,他先将领带对折,发现不行,再对折,还是不行,又对折了一次,折出这很后放在沙发前)

师:你知道大头儿子将领带平均分成了几份吗?

生:8份。

师:那你知道沙发的长度了吗?

生:知道。

师:请大家独立把答案写在作业本上。

(指名交流结果)

生:

师:为什么是?

生:大头儿子把领带平均分成了8份,一份就是,沙发的长度占其中的7份,也就是有7个,所以表示为

师:爸爸叫大头儿子测量沙发长度,为什么大头儿子首先想得到的是找尺子

生:因为尺子有单位,比较容易看出长度

师:那大头儿子没有尺子上的单位,又怎么测量出了沙发长度的呢?

生:将领带平均分成8份,就有了这个单位,然后数数有几个这样的单位就可以了。

师:原来分数就是这样产生的,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认识分数。

(板书课题)

师:分数的再认识究竟是认识什么?你对分数有哪些问题?

生1:分数是什么?

生2:为什么要认识分数?

生3:怎么确定一个分数?

师: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认识分数。

师:大头儿子在测量沙发长度是产生了这个分数,那这个分数是怎么产生的?

生:先把领带平均分成8分,这样就有了八分之一这个分数单位,然后再数数有几个这样的单位就行了。

师:也就是说,首先要创造一个单位,这在测量中很重要,那么如果要量一个教室的长要用什么单位?

生:米。

师:量一枝铅笔的长用什么做单位?

生:厘米。

师:为什么你会做这样的选择?

生:因为测量较长的物体就会选择较大的长度单位,测量较短的物体就选择较短的单位

师:正是这样,不光是测量长度,测量面子、重量等都是这样的。也就是说不同的尺子就是单位不同。大头儿子用领带来测量沙发的长度,他创造了一把尺子,其实就是创造了一个新的单位。

师:一起来看一组分数,你知道他的单位吗?

(出示一组分数,指名说出分数单位,教室板书)

师:观察一下这些分数单位,你发现了什么?

生1:所有的分数单位分子都是1。

生2:分数单位与原分数比较,分母不变,分子都变成了1。

师:是的,像这样分子是1的分数又叫分数单位。你知道为什么大头儿子在测量沙发时要创造八分之一这个单位,而不是创造二分之一、四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单位呢?

生1:因为只有创造八分之一这个单位才好数。

生2:如果是二分之一、四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数不出有几个这样的整单位。

师:原来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单位呀!

师:古埃及人在进行分数运算时,只使用分子是1的分数,因此这种分数也叫做埃及分数。埃及分数,曾经是一个被人瞧不起的,古老的课题,但它隐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许多新奇的迷等待着人们去揭开。

(二)、大臣们的难题-----规定单位

(课件演示动画过程,古代君臣一行几人正在花园中赏景,皇帝一时心血来潮,询问大臣们眼前的池塘中有几桶水,并限时回答否则重罚,这下可忙坏了大臣们,大家七手八脚的拿桶来测量,可怎么也搞不清楚,这时旁边的一个小孩哈哈大笑说: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要这样大动干戈吗?我知道)

教学论与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地球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齐读课题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说说初读课文应该做什么?

1、标出自然段,画出认读的生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再读,画出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自学情况

1、读认读生字词 理解词义。

2、按自然段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1、分组观察地图和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师: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请你快速的读读第七自然段看看魏格纳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出示幻灯,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六、出示课文填空,回顾课文内容

七、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平平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八、留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好词。

2、课下去查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选作)

【教学反思】

本课是略读课文,但此文对于启发学生平时做事要仔细观察、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两个重点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1、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

2、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他又做了什么?我在课前准备了大陆漂移的有关资料、图片和动画,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的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接体会魏格纳的发现。学生在读中感悟,在看中体会,同时领悟出观察仔细的重要性。

教学论与教学设计篇3

?微课内容分析】

本节微课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第2子目“选官制”的内容。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建树,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对此的理解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这是确定科举选官制为本节微课讲授内容的主要依据。

?学情分析】

首先,学生对一些重要历史概念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和表面,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使认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其次,学生的一些学习能力还不完全具备,在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判断、评价等方面尚有欠缺。这些都是学生目前学习中的难点,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逐一解决,使能力获得提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世卿世禄制,察举与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历史概念。

学生通过对中国选官制的演变历程的学习,锻炼梳理知识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创立的特点和积极意义的分析,培养分析问题和评价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微视频课学习,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学习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发展和演变,是根据时代的需要而制定和不断调整的。

古代的制度为我们今天也提供了历史借鉴。

?教学重点】科举制创立与完善

?教学难点】科举制的作用与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微课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之一——科举选官制的创立。科举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结束,历经1300多年。这节微课我们就从背景、创立、演变、特点和影响五个方面来学习科举选官制。

设计意图:以解读课题导入,既点了睛又交代了任务,同时还希望能起到激趣、凝神的作用。

二、微课讲授:关于科举选官制的五方面的讲授,依次是背景、创立、演变、特点和影响。其中,背景和影响两部分有所侧重,创立、演变和特点这三方面稍略。

设计意图: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为出发点,五方面内容的设置呈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注重设问的技巧与作用,抽丝剥茧,深入浅出,希望能对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有所帮助。

三、微课结语:“一言概之,科举选官制的创立统一了价值,延续了文化;促进了教育,培养了人才;稳定了政治,推动了发展!同学们,今天的微课——关于科举选官制我们就学到这里,再见!”

设计意图:既结束了本课,又呼应了导入,既学到了知识,又略有回味。

教学论与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利用文中的对比展开讨论,层层剥茧,领会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教学重点:

文章的内容层次和作者刻苦求学、自大励奋进的精神。

教学难点:

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

教学方法:

读启发、比较法、感悟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简介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金华)人。早年家境贫寒,因能刻苦自学,终以文名称世。元末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隐居山中,潜心著述。明初应聘到应天(今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后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一,参与明初礼制重建,受到明达祖朱元璋的器重。后因事牵扯连贬谪四处茂州,客死茂州。作品有《宋学士全集》。

2、简介序

序是古文的一种文体,送别时賹之言明序。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叫赠序。本文就是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

3、我国古代文化中刻苦求学的故事

囊萤映雪:囊萤,以囊盛萤。《晋书·东胤传》:“(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以照书,以认继日焉。”《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北人,性敏好学,家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悬梁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址三引《汉书》:“孙花色品种字文宝,发学,晨夕不休。乃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时大儒。”

凿壁偷光:又作穿壁引光。《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画荻教子:《宋史欧阳修传》:“(修)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

教读新课:

一、教读1-2自然段

(一)自主学习

1、掌握重点词句

(1)、余幼时即嗜学。嗜:喜欢。

(2)、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致:得到。假:借。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游:交往。趋:跑。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到。

(5)、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被:披。腰:腰戴。

(二)、合作学习:内容理解

我求学时的有哪些不利因素,我是如何克服的,取得的效果如何?

讨论明确:

(1)、致书之难。

因为家中贫寒,没有钱买书。解决的办法是向藏书人家借,亲自抄写,并且从不超过约定的期限,艰守信用。在抄书过程中,天寒地冻,砚池中的水结成冰,手指都不能伸直,但我依然不敢懈怠。所以,因为我讲信用,所以大家乐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有机会博览群书。

(2)、从师之劳。

所居之处地名人硕师和他交往,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难以得到解答。解决的办法是跑至百里外求师,且对待老师的态度是毕恭毕敬,对老师要察颜观色,等到他休息好了,还要等到他怒气消了,心平气和了,才敢去请教。所以最终结果是“卒获有所闻”。

(3)、奔走之苦。

奔走的路途遥远,季节又是寒冬腊月,路又崎岖不平,还有大风大雪,走到目的地后,手和脚被冻裂了而全然不知,四肢都冻僵了,要旅店的人用热水温棉袄覆盖才能暖过来。

(4)、生活之艰。

比较点

同舍生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日多食,有鲜肥滋味之享。

穿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感受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教学论与教学设计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探究发现桔子的特征及桔子制品。

2、尝试制作桔子制品,并对制作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实物桔子若干,榨汁机一台,杯子、吸管若干。

2、封闭的盒子一个(只可以一只小手伸进去),里面放一个桔子。

3、幼儿了解许多种水果的形状及吃法。

活动过程

1、猜一猜

(1)第一次猜想:有一种圆圆的水果,它是谁?

让孩子们将自己平时所认识的水果在头脑中过滤一遍。

(2)第二次猜想,在第一次的基础上缩小范围 :有一种水果圆圆的,要剥开皮才能吃。

让孩子们运用筛选和排除的方法努力去探访答案。

2、动脑筋,想办法

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封闭的盒子,只有一只小手可以伸进去,要求在不用眼睛看的情况下,自己想办法去获得答案。(可以用鼻子闻、用手摸等)

3、玩一玩, 发现秘密

(1)幼儿讨论:桔子可以怎样玩。(滚着玩、抛着玩、挂起来当绣球、当小丑的鼻子等等)

(2)幼儿讨论:桔子可以怎样吃。(剥开皮就吃、做成冰糖葫芦、做成桔子罐头、榨汁等等)

(3)幼儿讨论:桔子皮有用吗?(洗净晒干可以象茶叶一样存放和冲饮,可做成糖桔丝、糖桔丁、桔皮酱、桔皮香、烧粥时放几片桔子皮有开胃作用、烧肉或烧排骨时也放几片,味道更美且不油腻)

4、做一做,尝一尝

老师和幼儿共同榨汁,并尝一尝其味道。

教学论与教学设计篇6

目的要求:

通过练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年月日等相关的知识,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重点:整理与应用

教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的复习

1、学生自由回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时间单位:

年————月——日——时——分——秒

1231246060

(7、4、1)30

29(30)

计时的方法:

⑴普通计时法(12小时计时)

⑵24小时计时法

主要让学生举例说明互相转化的方法

求经过时间

⑴求经过的小时数

⑵求经过的天数

⑶求经过的年数

主要让学生讨论计算的方法

二、基本练习

1、填空

1年=个月1日=小时

1小时=分1分=秒

讨论1年=天

2、把下列时刻用普通计时法写出来。

19时8时22时30分5时13分24时

3、把下列时刻用24小时计时法写出来

上午10:50早晨3:20下午2:25晚上9:45

4、练习一的第4、5、6、7题

采用的主要形式生报生写师报生写

三、加深练习

练习一的第8题

讨论后反馈

方法⑴先加小时数

⑵再加分数

⑶满60进1小时

实际应用:

计算是否过保质期

四、课堂练习

作业本

单元检测

目的:系统回顾查漏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