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教学工作开始前,老师们都需要制定教学设计,如果不能以认真的态度制定教学设计,那么后续的教学中就很容易出现问题,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力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6篇,感谢您的参阅。
力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篇1
一、融入情景——让作业充满生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在作业设计时,把丰富知识、发展思维寓于趣味之中,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取代单调乏味的作业,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如教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后,布置这样一道作业题:高老师计划用2小时批改作业和备课,实际批改作业用了1小时30分,备课用了6/5小时。请问高老师有没有按时完成任务?
把知识点融在情境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掌握情况,灵活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愿做、乐学。
二、自主编写——让作业丰富多彩
?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作业设计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编写作业题,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如教学“倒数的认识”一课后,学生基本掌握倒数的概念和求倒数的方法。这时,教师引导说:“同学们,今天高老师把布置作业的任务交给你们,你们打算为这节课设计怎样的作业?”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地参与到作业设计中来,而且设计的作业远比教师布置的作业要丰富多彩。如:生1:进一步弄清什么叫互为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互为倒数。生2:先写几个数,然后写出这几个数的倒数。生3:跟同学继续讨论0和1的倒数情况。生4:找出小数、带分数的倒数。对于完成自编的作业,学生不仅乐意,而且全身投入,作业质量高,既较好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应用——让作业回归生活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作业设计时,应注重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后,可设计这样的作业:1)收集几个长方体包装盒,分别测量计算出用料面积;2)将10盒香烟包装成一条,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合理,为什么?3)到超市做一次调查,看看超市里的一条(10包)香烟是怎样包装的,为什么要这样包装?通过这样的作业,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实践应用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
四、自主选择——让作业满足差异
?课标》基本理念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每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了避免出现“会了、懂了继续做,不会、不懂却不做”的现象,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就要根据每个层面学生的需求设计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作业“弹性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发展”。一般情况下,教师为学生提供“a、b、c”三类作业,供学生自由选择。
力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缰绳、黑莓、潺潺、头晕目眩”等生词。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对故事中的主人公建立初步印象。
3.通过插图和对部分篇章的阅读,了解书中的精彩情节,感受童话故事的趣味性,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选读精彩片段、组织交流,了解故事的趣味性,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教学策略
1.小组合作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扫清字词障碍。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解决重难点,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2.自主阅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激发阅读兴趣为重点,让学生在浏览课文的过程中,熟悉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3.拓展延伸
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对学习者能力的培养,本文只是整本书的一个缩影,可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学习阅读整本书。在学完这篇课文后,分享、交流故事情节。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8226;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课外阅读《骑鹅旅行记》,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相关背景;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最近,我们读了一本书,书名叫《骑鹅旅行记》,当你们第一次听到这个书名时,你们会想些什么呢?
2.学生自由发言。(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骑鹅旅行记》这本书的作者是瑞典女作家塞尔玛8226;拉格洛芙,她于1909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她年幼时因下肢患疾,行走艰难,主要与书籍和会讲故事的外祖母朝夕相伴,因此接触了大量的童话、民间传说等。这部小说是她在认真研究飞禽走兽的生活习性和规律,调查各地的风俗习惯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完成的。
3.板书课题。
这篇课文节选的是原著中的一个片段,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一问激起千层浪,在探究性的学习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充分有效的阅读拓展了思维的空间,创新教育在课堂上得到体现。
板块二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请同学们自由地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边读边思考:
(1)这篇课文作者围绕小男孩尼尔斯讲了一件什么事?
(2)角色预览, 出示图片。(课件出示课本第26页插图)
4.故事的开始,当尼尔斯还是一个“人”的时候,他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活泼可爱、顽皮)
5.尼尔斯的穿着和这个年纪的我们一样吗?(他那淡黄的头发、鼻子上的雀斑、皮裤和袜子上的补丁都和过去一模一样)
6.什么样的孩子皮裤和袜子上会有补丁呀?(顽皮、活泼好动)没错,尼尔斯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他经常出门,在院子里、在外面玩耍。
7.小组交流:课文围绕尼尔斯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8.全班分享:请同学们先小组之间合作学习,然后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以及和同桌交流能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读文,概括文本内容,认识主要人物,并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把握全文,为更好体会人物语言及心理活动描写做铺垫。
板块三 精读课文,领悟表达
1.交流探讨。
(1)在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之后,他的世界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他变小了)
(2)他变小了,别的东西有没有变小呢?别的东西对于小狐仙尼尔斯来说就是怎样的呢?(变大了)
(3)除了变小,还有什么事情是他不曾拥有的?(他能听懂禽兽的话)
(4)能听懂它们的话,就可以跟它们沟通交流啦,让我们跟随着尼尔斯,一起去找找这些变大的伙伴吧。
2.感受态度:这些庞然大物对小狐仙尼尔斯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
预设1:麻雀和鹅不怕他,叽叽喳喳笑话他。(板书:笑话他)
预设2:鸡叽叽喳喳不怕他。(板书:不害怕他)
预设3:猫咪凶他,差点咬死他。(板书:凶他)
预设4:牛棚里的牛一片混乱,吼声四起。(板书:吼他)
3.是的,我们的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以后,世界上所有他熟悉的东西都变大了,他变成了弱小的小狐仙,他能听懂禽兽的话了,也知道动物们并不都喜欢他。
?设计意图】通过理清文章脉络,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运用能力,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意,便于抓住重点展开分析。角色的采访走进了人物的情感世界,灵性的回答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学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板块四 引导点拨,拓展思路
1.展开想象,交流想法:如果你一觉醒来,也变成了和尼尔斯一样的小狐仙,你会做些什么呢?
2.交流想法:同桌交流想法,也可以告诉老师。
3.学生自由讨论:课文的最后尼尔斯为了不让雄鹅飞走,紧紧抱住雄鹅的脖子,却被雄鹅带去了高空。骑上鹅背的尼尔斯又会发生什么呢?
4.拓展读整本书:教材上的课文只是《骑鹅旅行记》这本书中的一个小故事。整本书中像这样的小故事还有许多。
书中的尼尔斯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大家肯定都迫不及待地想阅读整本书了。
5.巩固拓展:老师希望同学们阅读的同时能仿照本单元第一篇课文的故事梗概,写一篇《骑鹅旅行记》的故事梗概。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的延伸、情感的参与、方法的运用、兴趣的培养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学反思
1.课前预习,提供学习助力。
做好课前预习,提前准备好整本书《骑鹅旅行记》,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都在读这本书,还认真地作批注和摘记,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重点词句,感悟人物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不怕他、凶他、吼他”,结合句子进行品读,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把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调动起来,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3.结合文本,从课内到课外。
指导阅读文章中的精彩篇章,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整本童话名著,可以写续集,可以做摘记,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用画画出来,可以讲一讲,演一演。这样不仅加深了对整本书的理解,也让学生学到了阅读的方法,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力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篇3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含反思
转载
标签: 分类: 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数上
教案含反思
教育
第七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26页的例9、例10,以及随后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资源:学生按小组分别准备30个左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1.出示萝卜或橡皮泥做成的长方体。
说明:这个长方体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高是2厘米。
提问:我们刚刚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引导学生想到:关键是看这个长方体中包含多少个1立方厘米,也就是可以将它切成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演示切的过程。切完后让学生数一数,明确长方体的体积是包含多少1立方厘米。
2.设疑:萝卜(或橡皮泥)是可以切开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都是可以切开的。那么又该如何去求那些物体的体积呢?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教学例9
1、操作准备。
(1)提出操作要求: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长方体,要求四人小组内每人摆出的长方体各不相同。
(2)将摆出的长方体放在桌上,并编号。
2.观察思考。
(1)提问:你能看出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吗? 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并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然后将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依次记录在表格中。
(2)启发:怎样才能知道这些由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的体积? 引导学生依次去数每个长方体中包含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并记录在表格中。
(3)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核对填写的结果是否正确;选择一些长方体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数出它们所包含的小正方体的个数的。
3.分析推想。
提问:观察表格中的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它们的体积,再联系刚才数出它们体积的过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长方体的体积是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三、教学例10
1.谈话:通过刚才的操作和讨论,我们提出了一个猜想。那么长方体的体积是不是它的长、宽、高的乘积呢?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依次出示例10中的三个长方体,提问:如果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三个长方体,各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启发:看着图想一想,你能根据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来思考上面的问题吗?
3.提出操作要求:先按自己小组的想法摆一摆,摆好后数一数,看看一共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学生动手操作。
4.组织交流:摆出的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这个结果与你操作前的想法一样吗?
追问:如果再给你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你能想像出怎样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来吗?摆出这个长方体一共要用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四、概括公式
1.提问:根据刚才操作过程中的发现,你能说说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吗?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通过交流得出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x宽x高
2.继续提问: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出示如教材所示的长方体的直观图),你能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学生尝试后,交流得出:
3.启发: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你能直接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交流得出:正方体的体积二棱长×棱长×棱长
进一步启发: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但用字母表示正方体的公式时,还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教材第26页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请你打开课本看一看。
让学生阅读后说说正方体体积的字母公式,并重点追问每个a3的含义,进一步明确a3的读、写方法。
五、应用拓展
1.做“试一试”。
先让学生说说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再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注意让学生先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再说说分别是怎样列式的。
2.做“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图形的长、宽、高或棱长,再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关注学生是怎样得到每个几何体的体积的。如果有学生仍旧是用数小正方体个数的
方法,要引导学生与用公式计算的方法相比较,强调用公式计算更简便。
3.做“练一练”第2题。
选择几个式子让学生说说其表示的意思,再让学生计算出每个式子的得数。
4.做练习六第2题。
先让学生自主读题,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车厢的长、宽、高,然后让学生列式解答。
六、全课小结(略)
七、课堂作业:做练习六第1、3题。
教学后记:
一、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是在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的单位以后教学的,教师通过切开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看看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引入计量体积的方法.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能用切开的方法来计量物体的体积的.教师采用了让学生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拼摆长方体的实验,引导学生找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教师考虑到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考虑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如,不是所有物体都能切开,)怎样才能更好更快的解决问题,(如,找到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公式,)从而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二、加强实际操作,发展空间观念。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很模糊,教师特别注意到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给了学生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让学生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记录的长、宽、高,摆这个长方体一排要摆几个小正方体,要摆几排,摆几层,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体。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最后,通过学生自己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后,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正是教师正确把握了本册教材的重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实际操作。通过实际观察、制作、拆拼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小组合作交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学观念阻碍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培养,要改变传统观念就要实现三个转变:教学目标,由以知识传授为主改为增长经验、发展能力;教学方法,由以教师为中心改为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气氛,由以严格遵守常规改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在新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在本节课中大胆地实践,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给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掌握了数学建模方法。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热情让每个听课老师都能感受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因为它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了一种知识,还让学生培养了主动参与的意识,增进了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并从活动中形成了数学意识,学会了创造。
第八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
教学内容:第28页的练习六4~8题。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已经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了解体积的意义,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在探索中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这一直棱柱体积的通用公式。
“练一练”和练习六第4—8题,先直观看图计算,再比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与前面所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不同和联系,在比较中巩固上述公式的推理过程,然后在练习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由浅入深,既巩固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体积公式,又使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比较、讨论、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体积计算有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
力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篇4
活动目标:
1、发现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的科学现象,了解产生气体多少与材料的用量有关。
2、愿意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对科学实验感兴趣。
活动准备:
醋、小苏打、气球若干、纸筒、透明玻璃瓶、记录单。
活动过程:
1、提问导入:小朋友们见过瓶子吹气球吗?
2、观察材料,并介绍材料。猜想瓶子是怎么吹气球的。
3、教师介绍瓶子吹气球的实验步骤。
(1)先用纸筒将适量的苏打粉倒入气球当中。
(2)将适量的醋倒入瓶子当中。
(3)将气球的口与瓶子的口套在一起。
(4)慢慢将气球中的苏打粉倒入瓶子里,然后观察醋与苏打粉遇到后会产生什么变化。
(5)与幼儿讨论醋与苏打粉在一起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6)教师小结:小苏打和醋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把气球吹大。
(7)教师介绍记录单。
(8)教师请幼儿自主操作。
活动反思: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因切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进行的科学研究应该是从他们身边常见的事物或者身边发生的事情开始的。小苏打和醋是我们常见的生活用品,气球也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玩具,但是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的气体能够吹起气球,却是绝大多数孩子不知道的。因此,这一活动对孩子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富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新鲜感。幼儿在整个过程中能够集中注意力来观察实验中的变化,并可以说出重点,而且在操作时孩子们能发现气球的大小取决于小苏打和醋的用量。这也是本实验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只是让幼儿知道小苏打与醋混合会产生二氧化碳这一发现,而且还了解到用量的多少。体现了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达到了《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的发展目标。
力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篇5
10月10日---14日我参加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优质课评选听课活动,现将听课情况汇报如下:
本次讲课的课题是透镜和生活中的透镜,共有23位教师讲课。我有幸听到了其中8位教师的课,感觉耳目一新,受益匪浅。首先各位教师都进行了精心准备,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课前准备充分。教师基本功扎实,语言流畅。实验设计贴近生活,巧妙新颖,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市级学校的老师知识储备厚重扎实,课件设计大气,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令我感到震惊也自叹不如的是黄墩中学的朱世山老师的课。这是一位来自山区的男教师。课前准备周密全面可谓是滴水不漏,课堂语言风趣幽默,师生交流沟通融洽和谐,所有的实验都设计成学生探究实验,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而且实验设计的简单易操作,学生做起来轻松自如,师生交流频频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不断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最后下课时学生与老师依依不舍。朱老师的课堂激励语言;朱老师的激情澎湃;朱老师的课堂结束语都是我今后努力与学习的榜样。另外莒县的两位老师实验器材规范大气,语言标准流畅,课堂驾驭能力也很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学习他们的严谨,学习他们的激情,学习他们的风趣幽默,逐步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争取这样的机会锻炼自己。
力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篇6
弹指间时光流逝,我又送走了一届毕业剩。回首过去一年的教学,有喜有忧,有可取之处,亦有不足的地方。
我所教的班级有150,也有平行班152。针对各班学生的特点,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自认为在以下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研究课标考纲,分析高考趋势,把握高考动态
20__是新课程高考。研究新课程标准及湖南省命题思路十分重要。在复习中我以新课标为依据,集中精力,重点突破核心和主干知识。这样,在复习中就具有里很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紧扣教材,夯实基础,全面培养学生潜力
高三的课堂教学既要源于教材,又要对教材资料进行调整拓展和深化。从往年的高考看,不管试题怎样变化,但考查的资料仍是书中基础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以教材为依据,抓住教材知识的主线,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类。对教辅资料则以合理应用,并再三强调学生不可陷入资料的提海而不顾教材的复习。
三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高三复习能够说是一个枯燥无味的过程。如果按照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可能走两个极端:一心走入高校大门而刻苦学习以苦为乐的学生;对前途感到迷茫对课堂教学感到厌烦而自暴自弃的学生。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因此,我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
四透过专题复习,培养了学生学科内综合潜力
专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学科内综合潜力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各班学生基础不同的特点,我主要进行了以下专题训练:选取题专题。选取题是平行班学生得分的关键,进行这项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得分效率。图表曲线专题。图表曲线考查学生图文转换潜力,是学生的弱项。遗传变异专题。遗传变异既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高考的难点,更是学生的难点。实验专题。包括实验题型的归纳讲解和生物学实验设计的讲解和分析及题型训练。
五调整学生复习心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高考是实力加心态加机遇的一次综合大演练。具备健康向上勇于进取自信自强的用心心态是搞好复习的重要保证,也是高考成功的关键。高三学生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和竟争压力,心理极其脆弱。如果教师处理不当,会对复习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要给学生更多的关爱和耐心,不能因为一次考试失误就打击漫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