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5篇

时间:2022-12-25 作者:Gourmand 教学计划

如果没能将教学设计制定更全面,那后续的教学任务就很难更好地完成,在日常教学工作开始前,老师们都需要制定教学设计,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力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5篇,供大家参考。

力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5篇

力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篇1

本节课与过去明显的不同在于:把单纯的教师传授式改为学生自学与讨论相结合,学生感到很新奇。课堂上所探讨的.问题就在身边,更重要的是,不论课前、课中,都是学生唱主角,比给教师当听众要有趣得多。整个教学过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配合得很好,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和谐、轻松。

备课资料:水体的自净能力

广义的水体自净是指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受污染的水体逐渐自然净化,水质复原的过程。狭义的水体自净是指水体中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体净化的过程。水体自净可以发生在水中,如污染物在水中的稀释、扩散和水中生物化学分解等;可以发生在水与大气界面,如酚的挥发;也可以发生在水与水底间的界面,如水中污染物的沉淀、底泥吸附和底泥中污染物的分解等。 自然界各种水体都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这是由水自身的理化特征所决定,同时也是自然界赋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财富。如果我们能够科学有效地利用水的自净功能,就可以降低水体的污染程度,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特定地区、一定时间内水体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研究和正确运用水体自净的规律,采取人工曝气或引水冲污稀释等辅助措施,强化自净能力,是减少或消除水体污染的途径之一。同时,在确定允许排入水体的污染物量时,水体的自净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决策因素。

水体自净大致分为三类,即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它们同时发生,相互影响,共同作用。

(1)物理净化。物理净化是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混合和沉淀等过程而降低浓度。污水进入水体后,可沉性固体在水流动较弱的地方逐渐沉入水底,形成污泥。悬浮体、胶体和溶解性污染物因混合、稀释,浓度逐渐降低。污水稀释的程度通常用稀释比表示。对河流来说,用参与混合的河水流量与污水流量之比表示。污水排入河流经相当长的距离才能达到完全混合,因此这一比值是变化的。达到完全混合的距离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稀释比、河流水文情势、河道弯曲程度、污水排放口的位置和形式等。在湖泊、水库和海洋中影响污水稀释的因素还有水流方向、风向和风力、水温和潮汐等。

(2)化学净化。化学净化是指污染质由于氧化还原、酸碱反应、分解化合和吸附凝聚等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而降低浓度。流动的水体从水面上大气中溶入氧气,使污染物中铁、锰等重金属离子氧化,生成难溶物质析出沉降。某些元素在一定酸性环境中,形成易溶性化合物,随水漂移而稀释;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某些元素形成难溶化合物而沉降。天然水中的胶体和悬浮物质微粒,吸附和凝聚水中污物,随水流动或逐渐沉降。

(3)生物净化,又称生物化学净化。是指生物活动尤其是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使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工业有机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水域后,即产生分解转化,并消耗水中溶解氧。水中一部分有机物消耗于腐生微生物的繁殖,转化为细菌机体;另一部分转化为无机物。细菌又成为原生动物的食料。有机物逐渐转化为无机物和高等生物,水便得到净化。如果有机物过多,氧气消耗量大于补充量,水中溶解氧不断减少,最终由于缺氧,有机物由耗氧分解转为厌氧分解,于是水体变黑发臭。

力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篇2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听懂,会说:welcome to my home!并能简单描述自己的房间。

2、能听、说、认读study、 bathroom、 bedroom 、living room、 kitchen等单词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3、能听懂let’s do中的指示语,并按照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让学生在语言的学习和活动中听、说、认读生词。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study 、bathroom 、bedroom 、living room、kitchen等单词的图片。

2、教师准备好文具用品,如,:铅笔、尺子、书、钢笔。

四、教学步骤

1)热身

1、游戏:猜谜语(白色的马是什么马?黑色的马是什么马?黑白相间的马?黑白红的马是什么马?)

2、教师与学生进行日常对话,如:hello!how are you?

2)预习

教师拿出一些文具用品,帮助学生复习句型:“what’s this?it’s a……”“where’s the……?it’s in/on/under……”

3)新课呈现

let’s learn

1、教师出示画图,手指着图片上书房里的书问:what are they?学生回答books.教师问:where are the books?告诉学生:they’re in the study.

2、教师重复生词:study,学生学说。(分解单词,拼写)用同样的方法教学其它生词。

3、让学生听录音,跟读let’s learn部分的词汇。以后打乱顺序,要求学生边听边指,力求学生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

4、游戏:看谁反应快。

a、教师把各个房间的图片贴在黑板上,然后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选出一个学生,比赛看谁反应快。比如:教师说:kitchen.学生跑到黑板前,谁先跑到前面碰到单词为胜者。

b、 where is the study/……?it’s here.

教师说“书房”在哪?学生持有此卡片的就说it’s here.然后上讲台带领其它同学读,并拼读出来。s—t—u—d—y.

let’s do

1、教师出示let’s do的图片,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动作让学生理解watch tv、read a book、take a shower、have a snack等指令的含义。

2、学生听录音,边说边做let’s do部分的动作,教师鼓励学生自编动作。

3、游戏:配对游戏

教师选一名小教师,然后小教师选两名学生(b、c)、b、c听小教师的指令,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并读出来。

4)巩固与扩展

1、做本单元a let’s learn部分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2、游戏:听音画画

教师说口令,让学生画画

draw a big house.

draw a study in it.color it red……

力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篇3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百分数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这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认识百分数,会正确读写百分数。在具体情境中,正确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教材编写特点

百分数学生曾经在现实生活中有所接触,但没有一个完整的正确的认识。本课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的基础上设计的。教材在设计上注重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思想,以足球比赛中谁来罚点球这一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通过比一比,算一算等多种形式与方法来感悟学习百分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然后再以形式多样的习题来巩固学生的认知。教材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引领学生逐步认识百分数。充分关注了学生学习兴趣与各种能力的培养。

3. 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由实际生活抽象出具体的数学问题,在尝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与各种能力的形成情况,再将抽象的数学思想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4.我的思考

教材中呈现的内容与我本节课想传授给学生的内容有一定的距离,在充分研读教材后,我对教材进行了再创造,放弃了教材中的二个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了评选文艺节目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出百分数,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而且本堂课我努力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自主探索百分数的意义。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在具体的实例中自主感悟和逐步抽象,在探讨选哪个节目参加公开汇演时,自然而然的明确了百分数的优越性。练习的内容只有一个题是来源于教材,这样会不会与教材编写者的看法有

所背离。但就我个人认为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完全有空间和可能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鉴于此,我在传授本课时,对教材进行了部分改动,但我认为这很重要,因为每位教师的教学方法、思路都不尽相同,面对的教学个体――学生也不一样,只要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学就可以。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方法)

在四年级与五年级学生已学过了小数、分数的相关知识。对于将分母不同的分数如何进行通分已掌握的相当熟练。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百分数,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白百分数表示的意义。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①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② 练习题中关于百分数填空的活用部分。

4、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

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通过比一比选哪个节目比较合适,读一读百分数、写一写百分数、选一选百分数等多种方式进行新知的传授与学习。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知道百分数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能够正确读写百分数。弄清分数百分数的异同。会用百分数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选节目的情境作为本课的切入点,让学生体会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很重要的,激发学习百分数的兴趣。围绕这一情境出现的百分数来传授百分数的读、写法。再联系生活中的百分数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以形式多样的练习题来巩固学生对百分数的认知。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使学生能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求知欲,并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和读法、写法

教学难点: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课前搜集的如商品标签、包装盒上的百分数等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究新知:(大约30分钟)

1、探究意义及写法:(14分钟)

(1)师:同学们喜欢看文艺节目吗?我们学校的艺术节上,同学们表演了很多优秀的文艺节目,获得了大家的好评。据说,市里将会在各校文艺节目中评选出一些更优秀的节目参加全市的公开汇演,如果我们学校也有幸要选送一个节目去,你觉得选哪个节目去更合适呢?老师已调查了一些同学,你们看:

出示表格信息:

看了这张表格,你认为应该选送哪个节目?(设计意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预设:当学生说选《苗山姑娘》最好 。没有其它同学说别的,老师说:好,这是你们的想法。我们再看一下被调查的人数。你们还坚持自己的想法吗?

(2)课件再补充出示:

问:现在有别的想法吗?你能一下子看出选哪个节目最好吗?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计算)

(3)找生板演方法。

预设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出现:

化小数: 9÷10=0.9 17÷20=0.85 21÷25=0.84 43÷50=0.86 化分数: 9÷10=9/10=90/100 17÷20=17/20=85/100

21÷25=21/25=84/100 43÷50=43/50=86/100

(4)订正做法:(找学生做:得几分之几的分数的)

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生说:9÷10用喜欢的人数除以被调查的人数,师接问:也就是谁和谁比呢?比的结果是谁占谁的几分之几?

第二个算式呢?第三个呢?

(设计意图:订正做法,与其他学生形成互动。)

(5)现在一下子看出来了吗?选哪个节目最好呢?刚才有同学说通分,就是把分母怎样?行吗?那就通分吧。

谁来说:这三个分数都通分成多少?

(6)现在你能一下子看出来选哪个节目最好吗?为什么现在就看出来呢? (设计意图:揭示分母相同便于比较)

(7)看样子光看喜欢的人数是不行的。那我们必须求什么?各个节目喜欢的人数占被调查的人数百分之几,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为了与分数区别及便于书写,一般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常写成带有这种%符号的形式。问:谁知道这叫什么?

怎样把90/100写成带%的呢?谁愿意到黑板上给大家示范写呢?

纠正百分数的写法,一般先写分子(指90/100)分母和分数线简写成%, 谁来把85/100 86/100写成带%的呢?其它同学练习本上。(同桌评价) 写百分数时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会写百分数了,会读吗?指70%。(生读)评价:还没学百分数,就会读了,90%是谁和谁比得到的?喜欢《三句半》的人数是被调查的人数的90%。(贴条)

教学反思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教材引课情景是“罚点球”------异分母分数比较(投球或罚点球命中率)来引入百分数。由于这个情景对我们的孩子来说不大熟悉,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于是教学时做了一些改动。教材的编排是以旧引新:

(1)异分母分数比较,通分(分母是100的分数);

(2)教学百分数读法写法和意义;

(3)了解生活中的百分数;

(4)巩固练习。

我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教材的编排,主要是在引课方面做了一些改动,将“罚点球”改成“投篮比赛”情景:班里要从三名同学中选一名参加比赛,应该选择投球最准的同学,于是引出投篮最准实际上就是算他们各自的投中比率(命中率),即投中个数占投球总数的百分之几?命中率大就表示投得准,从而引出“百分数”,第二部分教学百分数的读写,让学生自主学习,然会汇报交流;第三部分是了解生活中百分数的意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最后进行巩固练习,并拓展练习。

上完这一节课,我觉得学生对这一节内容掌握得还是比较扎实的,绝大部分学生对百分数的读法、写法和意义都理解的比较透彻,能准确地说出在具体语句中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完成后面的练习也比较好。但也存在以下的不足:其实百分数对于孩子来说生活中也经常见到,教学时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先说一说对百分数的认识,这样可能更能体现学习百分数的价值,而并不是为了让孩子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一味地用语言描述,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全体,尽量让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来,而不是个别学生会了,就迅速地进行下一个环节,应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学习时间,但我始终相信要以“学定教”,不是以“教定学””,要做到“学海无涯,教无定法”。

一创设情境

昨天老师让你们收集生活中的的百分数,你们找到了吗?

展示学生收集的百分数。

你能试着读出中这个百分数吗?生读一读。

生活中有这么多的百分数,这说明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师出示收集的百分数

这是一条裤子的商标牌,请看这里:

展台展示:面料90%棉10%丝

找生读一读,谁能把90%写在黑板上。生试着写,师范写:先写数,再写百分号,读作百分之九十。

2能用一个简单的图表示出来吗?

生用图表示,然后展示出来。

讨论:90%表示什么意思。生说师板书:棉

材料是这条裤材料的90%。

三继续展示:

(1)地球表面中海洋面积约占71%。

(2)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数占92%,少数民族人口占8%。

(3)山东省小学生近视率达53.5%。

学生说出每一个百分数的意义,然后师板书。

4小结

什么是百分数?生试着说一说,师板书。

5生同位间互相说一说收集的百分数表示的意义。

6出示一瓶饮料

饮料中果汁含量30%,把饮料倒入杯子中,问:杯子里果汁含量占百分之几?生说,师继续倒,让生说一说。

7课件展示林书豪的资料

请你用数学的眼光看这段资料,1/2能用百分数表示吗?3/4米呢?

分数和百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三巩固练习

1用百分数表示

(1)大部分:95%15%0.5%

(2)神舟一号到神舟八号全部发射成功:80%98%100%

(3)栽种的树木一小部分没活:80%5%50%

(4)校车超载:95%100%300%

2统计:盒子里放10个球,可以放白球和红球,如果放白球的可能性为90%,应怎么放?

3用百分数表示下面成语:

百里挑一十拿九稳百发百中一箭双雕半壁江山

四总结

()%的开心()%的收获()%的遗憾

送你一句名??

爱迪生:99%的汗水+1%的灵感=成功

力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篇4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

2、能力目标:品味文美、情美;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学习体会欧阳修在美景中寄寓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大屏幕展示)

1,朗读课文,掌握字音

滁chú壑hè琅琊lánɡ yá潺chán酿 niànɡ僧 sēn辄 zhé 暝 mínɡ朝而往 cháo ér wǎnɡ 伛偻yǔ lǚ 蔌sù射者中 shè zhě zhōnɡ觥筹ɡōnɡ chóu 翳yì

2,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二、导入课文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对《醉翁亭记》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现在请大家把文中描写景色的两段试着背诵一遍(大屏幕展示:图配乐)

我们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在这篇文章当中作者描写这么美的景色是要抒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重点

三、速读课文,看全文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大屏幕展示)

生讨论、回答(本文以“乐”字为线索)

四、分析课文结构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名字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⑴自然环境

写景的顺序:视觉角度:俯——仰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总领写景的句子:环滁皆山也

⑵ 亭名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现在还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环滁皆山→西南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

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自号醉翁的原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

⑴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

“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

画面

⑵ 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⑶ 总结全段的句子: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

⑴ 四层(一句一层):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核心)②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③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

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⑴ 禽鸟鸣林的乐趣

游人的乐趣 太守的乐趣(最高的境界)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

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前后照应:“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与“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相照应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中心归纳:本文以“乐”字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岁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

五、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六、总结

全文以“乐”字贯穿全篇作者一边借醉翁的.所见所闻去写景物,展现一幅幅美丽、鲜明的风景画和充满生活气息的风俗画,一边借醉翁的独特感受和议论抒发了观赏山水之乐,宴酣之乐,并借“乐”排遣被贬的郁闷心情,表达了他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这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相似点(大屏幕展示:)

七、欣赏

欧阳修的其他有代表性的作品:

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於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馀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背诵,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汇同时不论是在整体感知上还是在局部探讨上,都能很好地体现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理念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文本的撞击,与老师的撞击,以及他们之间的互相撞击,都是在思考中闪现的智慧的“火花”,体现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散文名篇,作者借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这一点,通过合作探究学生也体会到了

本节课借助于网络资源及学生资源,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学习、自由欣赏的方式,使枯燥的文章变得有形、有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乐学、爱学文言文在不经意之中展示了新的理念带给我们的享乐——语文不再是无趣的了,课堂不再是枯燥的了,教学有了它独特的神韵了 。

★ 授课稿范文

★ 专家授课邀请函

★ 太空授课观后感

★ 《醉翁亭记》考点

★ 古文观止——醉翁亭记

★ 醉翁亭记说课稿

★ 网络授课教学反思

★ 太空授课第二课观后感

★ 醉翁亭记阅读答案

★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

力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简述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条件及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细胞的基础知识,分析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细胞培养的学习,体会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关注细胞工程研究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二、教学重难点

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及条件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两幅烧伤程度不同的病人图片。

师:俗话说:“水火无情”,火灾过后,都会有烧伤病人。在治疗烧伤病人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烧伤病人的健康皮肤进行自体移植,但对一个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却无奈,用他人的皮肤来源不足,而且会产生排异反应。怎样获得大量的自体健康皮肤呢?这个难题,动物细胞工程为我们找到了解决办法。

?设计意图】利用经典图片引入课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二)动物细胞培养概念

动物细胞培养就是从动物机体中取出相关组织,将它分散单个细胞,然后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让这些细胞生长和增殖。

(三)动物细胞培养过程 

培养动物所用的细胞大都取自胚胎或出生不久的幼龄动物器官或组织。

将组织取出来后,先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等使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配置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液。

放在培养瓶中的具有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浮液在培养箱中培养的过程叫做原代培养;随着细胞生长的和增殖,培养瓶中的细胞越来越多,需要定期地用胰蛋白酶处理使细胞从瓶壁上脱离下来,配制成细胞悬浮液,分装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培养瓶中培养,这称为传代培养。传代细胞中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的叫做细胞株;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并且带有癌细胞的特点,这种传代细胞叫做细胞系。

(四)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 

1.无菌、无毒的环境:对培养液和所有的培养用具进行无菌处理,还可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此外,应定期更换培养液。

2.营养:合成培养基中有葡萄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浆等。

3.温度和ph:适宜温度为36.5℃±0.5℃ ,适宜ph为7.2-7.4 。

4.气体环境 :主要是o2和co2。

(五)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 

1.生产生物制品:如病毒疫苗、干扰素、单克隆抗体等; 

2.健康细胞培养;

3.作为基因工程中的受体细胞;

4.科研方面:筛选抗癌药物、治疗和预防疾病等。

(六)思考讨论

1.为什么选用动物胚胎或幼龄个体的器官或组织做动物细胞培养材料? 

答:因为这些组织或器官上的细胞生命力旺盛,分裂能力强。

2.为什么培养前要将组织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 

答:成块组织不利培养,分散了做成细胞悬浮液利于培养。 

3.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为什么要用胰蛋白酶对取出的动物组织进行处理? 答:胰蛋白酶处理动物组织,可以使动物组织细胞间的胶原纤维和细胞外的其他成分酶解,获得单个细胞。

4.细胞株和细胞系有什么区别?

答:细胞系的遗传物质改变,具有癌细胞的特点,失去接触抑制,容易传代培养。 

5.动物细胞培养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较植物组培培养基有何独特之处? 

答:主要成分: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和动物血清等;独特之处有:a.动物细胞培养液为液体培养基;b.动物细胞培养液的成分中有动物血清等,而植物组培培养基多数选取蔗糖为营养物质。

6.动物细胞培养能否像绿色植物组织培养那样最终培养成新个体? 

答:不能,动物细胞培养只能使细胞数目增多,不能发育成新的动物个体。

动物细胞培养是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研究手段,教师在介绍了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条件之后,可以通过问题式探索,让学生深层次地了解动物细胞培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