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中,教学反思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老师们在动笔写教学反思之前,要回顾在教学期间的成绩与不足,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亡羊补牢教学反思反思8篇,感谢您的参阅。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反思篇1
我和三b班的孩子一起将《亡羊补牢》这节课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教学结束后,静下心将授课的过程回顾了一遍又一遍,经过反思我收获了以下几点:
一、 激趣导入,鼓励质疑。
?亡羊补牢》是一则寓言,内容比较简单,如何使学生一上课就有浓厚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呢?我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在导入时让学生们去读一则文言文形式的寓言故事,孩子们通过文中的几个字猜测到这则寓言是已经学过的《守株待兔》。在这里我顺势告诉了孩子们寓言的特点是篇幅短小,语言凝练,常常蕴深刻哲理于浅显语言和生动故事中。我告诉孩子们这则寓言出自《战国策》,引出了今天要学习的另一则寓言《亡羊补牢》。这样的导入,不但激发了孩子们学习寓言故事的兴趣,同时也推荐给孩子们《战国策》这部国学经典。
在引出课题后,我鼓励孩子们大胆地去质疑,让他们去猜想为什么会“亡羊”。 结合学生提的问题,引导学生去自主读文。
二、理解字义,形式多样。
学习词语,理解字义,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件枯燥乏味的事。我在这节课中采用了多种方式让孩子们去理解字义。例如简单的“则”的意思,我就让孩子们直接回答,并加以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有的词语比较有意思,我就为孩子们创设一个主动感悟自主选择的机会,促成他们的个性发展。例如学习“窟窿”一词时,我想如果由老师直接讲出意思来,学生的印象就不会太深刻。于是我先让孩子从部首“穴”了解“窟窿”就是洞。然后然给孩子们用手势来表示“窟窿”,孩子们互相讨论着,都在比划着。这时一对孩子发生了争执,男孩比划了一个拳头大小的洞,女孩不同意,比划出了更大的洞。其他孩子面对这样的状况,都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我问孩子们:“大家为什么觉得洞有这么大呢?说说你的理由。”一个学生激动地站起来,说道:“他的洞太小了,狼不可能钻进去,应该是这样大的洞,因为狼得从这样大的洞里钻进去,最后才可以叼走羊啊!”整个过程, 孩子们非常认真和执著。
通过他们的自感自悟,得出了本课的 “窟窿”是能钻得过一只狼和一只羊的大洞。当他们得到我的肯定后,脸上都露出了高兴的笑容。多可爱的孩子!就这样,枯燥的学习词语,也变得精彩纷呈了!
三、练习说话,培养语感。
这则寓言虽然短小,但是读起来也特别有意思。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孩子们说出了亡羊和补牢的因果关系,我就让他们练习用“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来说话,体会汉语的特别之处。在指导朗读方面,我注重让孩子们先体会感悟,再朗读。养羊人有两次丢羊的经过。第一次他是满不在乎,街坊劝说的话,他没当回事;第二次他很后悔,觉得应该按照街坊说的去做,并立即动手将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指导朗读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养羊人对两次丢羊的不同反应来练习朗读。我先让孩子们说说养羊人的心情,再让孩子们自读、分角色读、比赛读,通过反复地读,达到理解寓言含义的目的。
四、联系实际,理解寓意。
孩子们通过学习都能明白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那如何让他们印象更加深刻呢?我通过讲述自己的一件牙疼及时医治的事情给他们起了个头,这下话匣子打开了,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在生活中自己遇到的,听到的,看到的这类“亡羊补牢”的事情。这样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感受,使学生真正受益。
五、授之以渔,掌握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的最后,我总结了学习寓言故事的方法,希望孩子们能用这样的学习方法自己去解读更多的寓言故事,明白更多的人生道理。
不足之处:
1、新课标指出:文本的内涵非常丰富,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然而,准备这堂课的时间比较仓促,我仅仅解读了文本的表面,没有去挖掘出更深的东西。例如在后面的课堂中有位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狼是怎么想的?我备课只备了自己看到的东西,而没有进行深思。
2、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时间不充分。很多孩子为了完成课堂练习,没有好好地去品读课文。
3、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炼,没有放手让孩子们去说,总觉得还是自己在引导着孩子上课。 这几点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要注意和深思的。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反思篇2
?亡羊补牢》是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课文里面有这么一句话“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出来,把那只羊叼走了。”这句话很直接地告诉了我们丢失羊的原因。按教学流程应该是很顺利地完成好这一部分的,然而,孩子们的脑海中永远有着无限的探究欲望和问题,让教学充满了未知。这次教学就发生了一场“大转弯”,呈现出了别开生面的一幕。
片断回放:
师:请同学们在第一段里画出这个人丢失羊的原因。(用笔勾出那句话并朗读)知道羊丢失的原因了吗?(板书:破了个窟窿)
正当我写完板书转身后,还见一名男生把手高高地举过头顶,可以看出他很想说话。于是,我请了他起来。
他起身问道:余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既然羊圈破了一个窟窿,那么羊为什么不从窟窿里跑出去?
听了他的问题,我顿时感到了一片茫然,完全出乎于我的预设之外,心想:怎么会提出这个问题呀?一下子我不知所措地陷入僵局,突然,我又觉得这还真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不应该放过这次机会。看着孩子们在座位上窃窃私语,我立马想到问题是孩子们的问题,应该还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想象和探讨。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了一个让老师也没有想到的问题:羊为什么不从窟窿里跑出来?从你们的表情上,我可以看出大家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现在就让大家花点时间来讨论讨论吧?
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立刻“耶”了起来,赶紧拉开阵势,展开了小组讨论,两三分钟后,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我们小组认为羊没跑出来,是因为他们害怕狼,狼常吃小羊,如果羊全部跑出来的话,就有可能被狼全部吃光。
师:这是一个原因:怕被狼吃掉。那你一定喜欢看《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故事吧!(生哈哈大笑)
生:我认为羊不会跑出来的原因是时间太晚了,该是羊休息的时候。
师:你一定是从“夜里”这里知道了时间,会懂得从词语中来分析,有道理。(在不断地交流中,我也受到启发并加以引导),同学们,想一想,“羊圈”是什么?
生:羊圈是羊们住的地方,是它们的“家”。
师:请孩子们想一想,这几只羊会是听话的羊吗?
生:会,它们会听主人的话,不会离“家”出走。
生:会,因为它们是最亲密的亲人、朋友和兄弟,要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守候自己的家园,就像《喜洋洋与灰太狼》里面的羊村一样。(又是一片笑声)
当然,孩子们回答还有其他的,比如:羊圈破的窟窿不够大,羊跑不出去;羊儿们白天在外面放养了一天,到了晚上就累了——————
教学反思:
这是一段出乎意料的教学,是一段在预设之外的教学,更是一段让人寻味的教学。我们常说,课堂是什么?其实就是孩子们的课堂。在教学前,教者根本没有考虑到会有这样的课堂提问和生成。“羊圈里的羊为什么不从窟窿里跑出来呢”这个问题,结合本课教学目标而言,没有多大的教学价值藏在里面,这是偏离了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提问。然而,我们用孩子的视野来观察,会发现这个问题却高于教学目标和内容,带有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再思考,带有看问题的独特思维眼光,带有对弱小事物的关爱和同情。在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兴趣盎然,小组讨论精彩纷呈,尤其是在交流汇报上,他们都能为自己的回答找到充足的理由,这个问题已经慢慢地进入了孩子们的理解文本、训练思维、生活世界和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去了。我认为:教学是为孩子服务的,面对一次难能可贵的“孩子问题”,我们理当应该停下脚步,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徜徉在属于他们的问题世界中去。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反思篇3
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我微笑着回答:学习新课。他们脸上立刻洋溢着笑容,并向我耳边回声道:老师,我知道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两个寓言故事,我在家已经读熟了。可有趣了,里面还告诉了我们深刻的道理。
叮铃铃.......我们就这样在谈论中开始了第二节的课堂,孩子们上课的状态高昂、激情,使我回荡心间。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们了解了什么是寓言的知识,并在欢快的学习气氛中大家的积极性,那真是厚积薄发呀!
我从课题入手,给学生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学习这则寓言。我们引入眼帘的是闯生字关,令我欣慰的是学生们都能在不出示读音的情况下,认读这些生字,看来他们的预习功夫用心了。我通过齐读----开火车读----分组读来加深学生的记忆。学生们认真学习的尽头,使我开心。这节课进入课文朗读时,学生们都能做到津津有味地去咀嚼文中的深刻道理。我首先让学生们自由朗读课文,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读完课文,你想说什么,自由发挥。结果他们认为:养羊的人早就应该听街坊的话,这样就不会被狼叼走。但这个养羊人,最后后悔了没早听从街坊的劝告,心想还是赶紧把羊圈修好吧!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分辨出应该做一个知错就改,多听取别人教导的道理。
通过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们去动脑思考问题,老师做补充、总结是课堂学习的必要环节。因为通过前四单元的学习、做试题,我发现里面的题型考察学生的思维想象题型较多。这在平常的上课中,要多善于指导、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想象发挥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
通过课文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一是那个养羊的人丢了几次羊?二是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么样?三是你认为养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四是生活中有类似“亡羊补牢”的例子吗?试着说一说吧!从这几个问题中升华对课文深刻道理的理解。学生们在前三个问题中,都能脱颖而出,唯独在最后一个问题回答中有点难度,回答的不是多理想,以后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总体而言,学生的听课效果还是不错的,不足的之处是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反思篇4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故事性较强,课文内容较简单,对学生来说在把握内容上不会有什么困难。关键是要通过读懂寓言的内容来理解寓言中所含着的意思。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设置了以下三大环节展开教学。首先是理解题意,初步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其次是深入学习课文,了解人物内心世界,启发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简要地说说寓意。最后联系实际,理解寓意。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全班的学习气氛热烈、积极。学生的兴趣盎然,无论是同桌之间读,还是跟老师合作读,都能积极地配合,效果达到较好。在教学中,因为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能更直观、更形象地展示课文,因此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
不足之处:
1、指导朗读这一方面还有待提高。学生读得时候,我应该多指导。
2、在学习完课文之后,让学生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说说类似于亡羊补牢的事情,学生说得较为肤浅,说明学生对寓意理解得不够透彻。
3、粉笔字是老师必须做好的功课,我在这方面还有待加强,应该多练练粉笔字。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继续努力,多阅读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教学设计,从中汲取宝贵的教学经验,以此来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今后也要让学生多把课文内容,多联系自身或者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看看有什么相关联的,从而从学中体会到知识和道理。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反思篇5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寓言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这则寓言主要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养,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有丢了养,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1、激趣导入,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接下来引导学生学习“寓”:寄托,“言”:讲道理。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某种事的文学作品。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接下来让学生理解“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2、小组合作学习,掌握故事内容。
为什么养羊人的羊丢了一次又一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画出第一次丢羊的原因,用“﹏”画出丢羊后养羊人和街的表现。交流第一次丢羊的原因。学生很快能够找到文中的句子,并能理解到位,不过在引导学生读了两个人的对话,在语气方面你们有没有好的建议时,学生并不能很快的理解,我适时引导学生体会养羊人的毫不在意、满不在乎。街坊的关心、着急、诚恳。接下来,让学生通过分角色读加以体会。
3、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及时改正),就(来的及)。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这个语言故事应该让学生懂得后一句话“未为迟也”,学生大多能够说出前面,不重视后面,我及时给学生补充。这样能让学生明白一个什么道理(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并不算晚。)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学生在理解有些词语的意思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如,当有的学生说“亡”是逃走的意思。我则直接告诉学生“亡”是丢失的意思,没有给学生讲清这个字在古汉语中的意思,“牢”也存在这个问题,学生直接从字面的意思去理解了,这里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继续给学生补充一些古汉语的知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古汉语,并降低难度。
2、《亡羊补牢》的意思没有及时让学生写下来,这样在做题时容易出现错字或写不下来,还要让学生多写一些。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反思篇6
亡羊补牢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一个养羊人丢了羊,开始不在意,后来羊又丢了,最后补好羊圈不再丢羊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本文故事性较强,课文内容较简单,对学生来说在把握内容上不会有什么困难。关键是要通过读懂寓言的内容来理解寓言中所含着的意思。
这节课我的教学环节简练清楚,根据这个寓言故事题眼“亡”、“牢”容易产生歧异,引导孩子读故事,探究字意,探究“亡”、“牢”字意,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这种探究学习在此运用自然而高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既学会了解了寓言故事,又读懂了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使寓言学习的目标得到有效落实,又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寓言学习的方法,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一同清晰地教给了孩子
不足之处是这节课上我没有实现探究性学习,整堂课上提出的问题比较琐碎,没有去挖掘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我想这和我自身有关系,因为怕在课堂上问题没有提到位,学生无法理解。今后教学中我要多开展探究性学习,多尝试自主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越做越好。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反思篇7
我所讲的是寓言《亡羊补牢》。由于这则寓言较短,所以一课时完成。在这节课中我始终贯穿着幻灯片教学。根据学习寓言的三个步骤来教学。首先是理解题意。然后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组内学习课文内容。最后联系实际理解寓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去组内学习。本课我是采用回答问题与朗读指导及学习生字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学生朗读水平,我设计了组内对话这一环节,让学生切身体会对话的语气,增强了合作精神。三年级是开始写作的最初阶段,在学文的同时要为写作打基础。在本节课中,我利用插图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口语交际的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编演才能。为了让学生能联系实际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我采用了一段flash动画展示了生活中的亡羊补牢事件。最后教给了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生字在最后做了短时呈现。以上是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本节课还存有许多不足之处:
1.语言运用不恰当。有罗嗦现象,导致课堂延时。(还有不该自己讲的东西自己讲了。)
2.由于时间关系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亡羊补牢的例子。这是讲课中的一个失误。
3.在演示flash动画的运用过程中前一部分可以删去,只运用后一部分即可。
4.没有拓展延伸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反思篇8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体会寓意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预设板书:寓言两则 亡羊补牢)
一、问答导入(4分钟)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什么? ( 齐读课题) 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师:蕴涵着道理的故事。我们要怎样学好寓言? (板书:道理)
师:除了学习道理,还要学习什么?一下子就学习道理吗?(板书:故事)
师:今天我们掌握好这两点就能学习好课文。
师:今天学习《亡羊补牢》,请给“亡”组词。(板书:死亡) 请给“牢”组词。(板书:监牢)
师:“亡羊补牢”里的“亡”、“牢”是什么意思?
师:平时,我们学习的“亡”是死亡的意思,有人认为是失去的意思,有人认为“牢” 是牢房的意思,到底是什么?请你们到课文中找找答案。
二、找证据,初读课文(6分钟)
师:找证据必须先读课文,慢慢地读,遇到生字自己借助拼音解决。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1、小组长带领读课文,听到谁读不准,一齐帮帮他。
2、交换小组长检查读书。(小组长汇报读书情况)
师:以后小组检查时,就要齐心协力,争取好成绩。
(二)出示三句话:(课件)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师:请小组分读三句话。(生读这三句话)
师:哪个聪明的孩子发现蒋老师为什么要选这三句话?(自由朗读这三句话,齐读。)
三,研读,弄清“亡”和“牢”(6分钟)
师:课文读熟了,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请默读课文,想想“亡”、“牢”是什么意思?一会小组交流。你得找出证据,看看从哪个句子找到的,把它划下来。提醒大家,证据可能不止一处。
(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师巡视小组学习,作适当的点拨。
学生汇报:
师:刚才读的句子有几个字没有读好。(指名帮助再读这句话。)要读准“圈”、“叼”等字。“亡”不是“死亡”吗?现在大家认为“亡”是什么意思?
师:“牢”是什么意思?“补牢”就是“修羊圈”。街坊说修羊圈就是“补牢”。(解说)“牢”的构字意义:宝盖头是表示房子,以前牛、羊住在一起,“牢”就是给牛羊住的地方。
师:按照刚才的方法,把丢羊的句子和补羊圈的句子找出来,自由练读。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5分钟)
师:在读这则寓言的时候,老师始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想请你们帮忙解答一下: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师:请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生请默读课文,思考)
师:齐读这句话。(生齐读)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师: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他读的怎么样?
师:街坊对养羊人这样关心,可养羊人呢?可以看出养羊人的什么态度?
师: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师: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师: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师: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师: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讨论交流)
师: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
师: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师: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