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与生命教学设计7篇

时间:2022-12-31 作者:Iraqis 教学计划

在动笔写教学设计前,老师们需要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写作,大家在写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哦,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树与生命教学设计7篇,感谢您的参阅。

树与生命教学设计7篇

树与生命教学设计篇1

教材分析

?谈生命》是冰心于1947年写的一篇散文,作者并没有在生命的定义解释上做,而是把抽象的生命理念比喻为具体可感的春水和小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生命的图画。作者通过描写“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的全部的生命历程,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的丰富多彩,同时揭示了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痛苦和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表达了作者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全文感情基调高亢达观,许多语句庄重而精警生动又富含思想,是作者几十年人生体验的感悟与结晶。阅读本文不仅能获得审美享受而且能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示。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非常喜欢文质兼美的散文,尤其是本文如行云流水一般,节奏感很强,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画面感强易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把优美的文字在大脑中转化成具体可感的画面。但是本文中有一些语句含义深刻,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一定的距离,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指导学生利用阅读期待和阅读反思进行创造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自由畅谈。教师只是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适当点拨和启发,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设计思路

教学本课时,为使课堂教学思路清晰,采用“板块式”教学结构,将教学过程共分为六个板块,即:创设情境,激导入──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自选学法,品读──拓展迁移,感悟升华──推荐书目,课外延伸──反思小结,巩固创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掌握文中生字生词的写法和基本含义,能够联系已有的阅读体验和生活实际品味文中富含哲理意义的语句。

⑵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点拨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读书思考交流与感悟。

⑵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激活创新思维,树立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阅读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进而树立勇于战胜困难,热爱生命,积极投入生活的思想情感。

⑵培养学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运用比喻的方法说明抽象的事物。

2、正确理解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品味文中富含哲理意义的语句。

3、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的措施:

⑴将语文学科与音乐,美术等学科有机整合和渗透,从而更好的理解本文将抽象事物形象化的写法。

⑵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一种恰当的形式表现自己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与理解。同时在重点处留空白,在难点处留空白,在知识延伸处留空白,给学生更多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教学方法

点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学法指导

通过对文中关键语句的圈点勾画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小组合作探究领会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导入

用多媒体播放一组反映世间万物生机勃勃的画面,同时配以激昂高亢的钢琴曲《命运》,让学生思考看到画面都产生了哪些联想。学生欣赏多媒体画面,聆听音乐。

(设计意图:渲染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二、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文本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整体感知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为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奠定基础。)

三、教师为学生提供四种学习方法

朗读法;点评法;构图法;质疑法。学生从四种学习方法中任意选择一种进行自主学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学生个性化阅读提供平台。)

四、说话练习

教师在多媒体上为学生出示三个与生命有关的开放性题目,让学生从中自由选择,进行表达。从教师给定的三个开放性题目中任意选择一个进行说话练习。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这节课的创新点,意在尊重每一个学生对生命的独特感受,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五、课外延伸

教师为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目,进行课外延伸。学生可以互相交流阅读感受。

(设计意图:利用图书馆,现代网络技术等语文课程资源,以实现教材内外的沟通和课堂内外的交流,进一步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社会化。)

六、教师指导学生填写阅读体验报告单和自我评价单

学生从“知识上的收获,思想上的收获,方法上的收获”三个方面填写阅读体验报告单并进行自我评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本节课上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反思

?谈生命》是冰心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教学本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的读书活动。我认为语文课堂上绝对不能少了学生的朗朗书声,通过朗读,学生不仅可以从整体上感知的主要内容,而且可以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的主旨。因此,要通过朗读,引领学生在文本中多走几个来回。

在教学方法上,引导学生采用“圈点勾画”和做批注的方法来进行学习。通过对重点段落和重点词语的点评赏析,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达到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的目的。这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语句可能会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积累,我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阅读体会写在书中,以实现学生学习的深入和主动。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本节课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方法。针对本文画面感强,适合朗读以及语句含义深刻等特点,我为学生提供了四种学习方法,即:朗读法,构图法,点评法,质疑法。学生犹如进入了学法超市,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大程度的发挥了学生的爱好特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风采,促进学生自由和谐的发展。第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课堂教学不能只是就文本讲解文本,而是应当以文本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理解的主要内容之后,我设计了“创作天地”这一环节,里面设计了三间创作室:

1、以“生命”为话题说一段话。

2、冰心把生命比做春水和小树,你还想把生命比做什么?

3、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不怕困难,昂扬向上的人的事迹?

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将语文学习的空间由课内拓展延伸到了课外,实现了语文课堂的开放化,也使学生逐步意识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进而爱生活,爱语文。

点评

?谈生命》一课是刁英芳老师在哈尔滨市素质教育研讨会上所作的一堂课,此课曾荣获市级一等奖。刁英芳老师的《谈生命》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设计实效性。

教者在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整合。将课堂流程分为六大版块,版块之间环环相扣,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好的走进作品,走进生活,在感受优美意境的同时,又能不断的去创造美。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深入理解的内容,在小组讨论中求同存异,各抒己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第二:学法多样性。

本课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四种学习方法,同时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尊重了学生选择学法的权利,同时也使学生能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的有创意的理解,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奠定了基础。

第三:内容拓展性。

围绕着“生命”这一主题,为学生提供了三个话题,让学生自由选择进行说话练习。这一环节的设置对的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拓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更为深广的空间;同时教师又为学生提供了多篇进行课外阅读,实现了课堂内外的沟通和衔接,调动了学生课下学习语文的热情,将新课标中的探索式学习巧妙而自然的融入实际教学。

总之,《谈生命》教学设计发挥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究意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获得了审美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

树与生命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结构。

2.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

3.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象征意味。

教学重点:诵读,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体会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小说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杰克·伦敦“善于刻画毅力坚强的人们”(高尔基语),描写细致是课文的突出特点。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2.研讨探究法在主人公身上寄寓着作者的人格理想和美学追求,引导学生研讨探究,理解小说的象征意味,激发积极有为的人生理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演播美国西部风情及淘金图片)

同学们,说起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我们自然会想到他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拼搏中蕴蓄生命的北方小说。北极地带严寒自然情境中毅力坚强的人们,传递着的是撼人心魄的力量。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热爱生命》,去了解一个美国西部淘金者绝境求生的艰难历程。

二、杰克·伦敦简介

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小说家,生于加利福尼亚旧金山一个破产农民家庭。他从幼年起就不得不出卖体力养活自己。他当过牧童、报童、童工、工人、水手。他还参加过1893年大恐慌中失业大军组成的抗议队伍,以流浪罪被捕入狱,罚做苦工几个月。出狱后,他一边拼命干活,一边刻苦学习,广泛涉猎达尔文、斯宾塞、尼采和马克思等人的著作。他曾考进加利福尼亚大学,一年后辍学。后来受了阿拉斯加淘金热的影响,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却因病空手而归,但带回了北方故事的丰富素材。从此,他埋头写作,成为“出卖脑力劳动”的职业作家。

杰克·伦敦从1900年起连续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通称为“北方故事”,是他的成名之作。杰克·伦敦在不长的十几年创作生涯中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大量文学报告集、散文集和论文。其中比较优秀的还有《荒野的呼唤》(1903)、《白牙》(1906)、《天大亮》(1910)、《月谷》(1913)、《墨西哥人》(1913),和受到列宁赞赏的《热爱生命》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情节结构,疏解下列字词。投影:

嶝岩(chán):高而险的山岩。

踉跄(liàng qiàng):走路不稳。

辗转(zhǎn zhuǎn):①(身体)翻来覆去。②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吹毛求疵(cī):故意挑毛病,找差错。疵,缺点、毛病。

骸骨(hái) 鲦鱼(tiáo) 窒息(zhì)

教师提示小说情节:

?热爱生命》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抛弃了,他独自跋涉在广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风夹着雪花向他袭来,他已经没有一点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伤,鞋子破了,脚在流血。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蹒跚在布满沼泽、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艰难地前行着。就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匹病狼。他发现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后。舔着他的血迹尾随着他。就这样,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灵拖着垂死的躯壳在荒原上互相猎取对方。为了活着回去、为了战胜这匹令他作呕的病狼.最终在人与狼的战斗中人获得了胜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终他获救了,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2.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他为什么能超越极限、战胜病狼而顽强地生存下来?

学生筛选、概括,教师点拨:

主人公所面临的生死考验有饥饿、恶劣的天气(“接下来是几天可怕的雨雪”)、个人体力的极度虚弱、伤病以及野兽的威胁(“这地方的狼很多”)等。他之所以能战胜这些并顽强地生存下来,是因为他坚韧顽强,不畏艰难险阻。他虽然身体衰弱无比。并且时常处于昏迷之中,却有着惊人的意志力。在这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至死搏斗中,人的伟大与坚强也最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作品所要弘扬的正是这样—种硬汉精神。

3.学生重点研渎小说最为精彩的场面也是高潮部分:人和狼最后的格斗。体会主人公坚毅顽强、勇敢拼搏的生命意志。

探究:小说的象征意味非常浓厚,这是西方许多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清揣摩文中显著的象征物“狼”的隐喻。

学生合作探讨,教师明确:

杰克·伦敦“为生存而拼搏”并获得成功,他喜欢用”狼”自比,小说中的场景构设无疑是他对社会进化论思想的体现。艰难爬行的主人公和一直尾随其后的饥饿不堪、奄奄一息的狼所面临的选择是简单而清晰的:要么战胜对方生存下去,要么被对方战胜,沦为牺牲品。主人公以他坚毅勇敢的性格和顽强不屈的生命意志,在同狼的最后搏斗中取胜,成为真正的“强者”。小说启示人们,生命是神奇而宝贵的,只有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才能让生命光芒四射。

文中的“狼”可以看作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力量的一种隐喻。

4.学生联系《伟大的悲剧》(茨威格)中探险家斯科特归途覆没和《荒岛余生》(笛福)中鲁滨孙荒岛求生的经历,深入领会小说的深刻意蕴。

四、研读,体验延伸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这篇小说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故事情节的传奇性与具体细节的逼真性的高度统一,可以说是这篇小说的最大特色。一方面,这篇小说的整个故事情节都带有传奇色彩。作者将主人公安置到一个困苦险恶到极点的生存环境中,让其经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考验;另一方面,这又是一篇极为逼真的小说,我们在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很难找到人为编造的痕迹,作者准确地摹拟了主人公在特定境遇中的心理感受与意识活动.非常逼真地展示了一个疲惫、衰弱的人在荒原上的艰难求生过程,其“真实性”可谓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2.请学生绘声绘色地讲出在其他书刊或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类似的人或动物求生的故事,如沙漠、地震、海滩等。

教后小记:

?热爱生命》是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1906年创作的著名短篇小说。这部小说以雄健粗犷的笔触,记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生动地展示出人性的伟大和坚强。小说把人物置于近乎残忍的恶劣环境之中,让主人公在与寒冷、饥饿、伤病和野兽的抗争中,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充分展现出人性深处闪光的东西,生动逼真地描写出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奏响了生命的赞歌,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

故事情节的传奇性与具体细节的逼真性的高度统一,是这篇小说的最大特色。教读课文,要引导学生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体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寄予着的作者独特的人生理想和美学追求。在写法上,引导学生了解小说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在阅渎中,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追求。

树与生命教学设计篇3

一、教学目的:

1、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思路。

2、据语境揣摩语言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整体把握文意、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难点:揣摩语言,要求在总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关键词语,句子加以揣摩,领会其内涵和表达作用,加深对语言运用的理解,不断增强语感。

三、教学方法:讲述、点评相结合

四、教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初中课文《种子的力》的回顾,导入新课。

师讲述: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种子的力》这篇散文,讲到了一颗种子具有常人难以想象的力量,它能在各种各样艰苦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今天,让我来学习同样是一篇赞美生命的力量的文章。

板书课题: 石 缝 间 的 生 命

二、字词积累:(投影显示以下内容)

潸(shān)然泪下 凄凄艾艾(yì) 困厄(è) 春绿秋黄 吮(shǔn)吸 扼(è)制 犀(xī)利 盘根错节

三、整体把握文意

生用5分钟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①文章第一句话“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根据全文,其作用何在?原因何在?

②文中对题目作出概括性诠释和理解的应是哪一语段?

③高尔基曾经说过,思想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你愿意,即使在石缝里也可以发现思想。根据本文,你是否能谈谈“石头缝里的思想”与“石头缝里的生命”在含义上有什么不同?

④试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师根据学生回答,作小结归纳:

① 作用:这句话在文中起了“开门见山”的作用。其中“石缝间倔强的生命”起开篇点题的作用,形容词“倔强”表明了作者对石缝间的生命的总的看法和态度;同时也是产生“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的原因。“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则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一个要本原因所在。可以说,这句话是文章的文眼。

② 应是第9自然段,其重心在第2句话上。

③ 高尔基所说的“石缝里的思想”和本文的“石头缝里的生命”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用来形容极其不寻常的条件下涌现出的力量的精神。不同之处在于,“石头缝里的思想”实际上是人对石头缝里的生命或价值的发现。而“石头缝里的使命”侧重的是否头缝里的种子所体现出来的倔强的精神品质。

④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板书)

一(1):总写——点题和写作缘起。

正面:石缝间倔强的生命。

二(2—8):分写、说明原因{反面:表明其贡献,突出其精神

概述:进一步点明感动的原因。

三(9、10):总写——诠释和理解“石缝间的生命”

四、揣摩语??

1、生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然后师提出“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的不可扼制”。然后问: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全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生答然后师作小结:①因为“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所以“生命自认为辉煌壮丽”。②这句话的含义是:任何生命都应该坚信自己有无穷的力量,它是任何恶劣的环境都无法从根本上阻挡的。

2、生齐读第5段,然后师指出“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提问:如何理解“规定”和“改变”两词不同的含义?

生答师小结:“规定”是指环境对生命成长起着的限制,约束和促进作用;“改变”说明环境可以从外部来改变和影响生命的发展。

3、齐读8-10自然段,然后师提问:

(1)在“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锻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中,“发现”、“认识”、“锻炼”和“升华”四个词语有何关系?说明了什么?

生答师小结:四个词是有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说明了生命适应环境并改造自身的一般规律。

(2) 理解第9自然段中两句话的含义。

生答师小结:a“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又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这句话的含义是:生命既有自然的属性,又有社会的属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两者缺一不可。b第二句话的含义表明,在自然性和社会性统一的生命个体中,当它具备了顽强的精神后,它就会表现出人性中至真至善至美的崇高品格来,就具备了美学的性质。

(3) 领会第10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的关系。

生答师作小结:是因果关系。作者之所以“潸然泪下”,是因为“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辉煌。”由此,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五、小结并完成两道随堂作业:

1、小结:本文通过对“撒落到天涯海角”的石缝间的生命的描述,赞美了石缝间的生命的那种倔强和崇高的品格,抒发了作者极度感动的情绪,表达了美好的愿望。

2、随堂作业(投影显示)

①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潸(shān)然泪下 凄凄艾艾(yì)

b、困厄(è) 吮(shǔn)吸

c、扼(è)制 犀(xī)利

d、盘根错节 采撷(xié)

②下面句子中所缺词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 自己, 自己,从而 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 。

a、认识 发现 锤炼 升华

b、认识 发现 升华 锤炼

c、发现 认识 锤炼 升华

d、发现 认识 升华 锤炼

附:板书设计

正面:石缝间倔强的生命 首

反面:表明其贡献,突出其精神 尾

三(9-10)总写——诠释和理解“石缝间的生命”。

树与生命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的成长旅程;理解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运用阅读加品味重点词句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① 整体感知,梳理重塑生命的历程。

② 结合海伦战胜挫折的经历谈谈海伦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教学难点:结合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体会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和“爱”之伟大,陶冶情操,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教学过程:

导入: 以“瞎子猜字”这个游戏导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试着走进聋哑人的世界。

同学们,世界是美丽的,我们可以感觉到阳光的色彩斑斓,花儿的婀娜多姿,鸟鸣的婉转动人。但还有一种人,他们生活在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里,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瞎子猜字”,对于他们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便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便要走进一个奇迹,共同见证一个奇迹的诞生时刻。让我们共同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

游戏要求:同桌之间合作完成,一名同学按照幻灯片上所出示的字在蒙上眼睛的同桌手心上写一个字,计算成功率;做完后,两人交换角色,再进行一次。

第二步: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对海伦·凯勒及其老师莎莉文小姐的生平事迹的认识和了解。

① 学生演示自己所查询的资料。(学生将资料进行整理,用投影仪或幻灯片进行演示)

整理资料要求:语言简明扼要,按照姓名、国籍、成就、生平、他人评价,带给我们的启发等要点归纳。不重复不罗嗦,适合多媒体演示。

② 教师准备图文课件材料(进行相应补充)

幻灯片1: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马克·吐温

幻灯片2: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夺去了她的视觉和听觉,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文。安妮教会她写字、手语。然而,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要想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不可能,但是,海伦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夜以继日地刻苦学习,从未放弃努力。

幻灯片3:好学、坚毅、敏察、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是海伦的突出特点,她在心灵深处大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她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考进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大学期间,在师长的鼓励下,她开始写作。在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并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后完成了14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最著名的是其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所创造的奇迹与她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她能走出心灵障碍,重塑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她伟大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女士。

幻灯片4: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海伦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

幻灯片5:安妮·莎利文波士顿珀金斯盲人学校毕业。精通盲文,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教育方法,20岁开始教海伦。她的教授方法是:将字母按入海伦掌心,教她物件的名称。

幻灯片6:这篇课文选编自>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部分,主线十分清晰。第三步: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整理,概括的能力。

一、仔细阅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所记叙的主要事件,找出文章的纲领句。

明确:主要写了三件事:

(1)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

(2)老师让我认识、了解美丽的大自然。

(3)老师引导我认识“爱”的含义。

文章的纲领句是:“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

二、同学们,本篇文章的题目是<<重塑生命>>,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让我们一起来见证“重塑生命”的历程:

回答要求:要求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然后在文中找出体现海伦心理的句子进行朗读,体味语言。

①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______(像大雾中的航船,课文第4自然段)

②光辉的起点: ________(相识,课文第5自然段)

(背景幻灯片展示莎莉文小组把我抱在怀中的图片)

③幸福的复苏:生命中拥有了_______(文字,课文第13自然段)

(背景幻灯片展示莎莉文小姐叫我识字的图片)

④成长的浪花:生命中拥有了_______(大自然,课文第14自然段)

(背景幻灯片展示海伦和莎莉文小姐在树上的图片)

⑤生命的升华:生命中拥有了______(爱,课文第39自然段)

(背景幻灯片展示莎莉文小姐紧紧搂住海伦的图片)

b.谈谈对“重塑生命”的理解

教学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整理,概括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文字,在文学中寻找证据,分析问题的能力。

问题1、同学们,刚才我们大家一起见证了“重塑生命”的历程,那么同学们现在对“重塑生命”是怎样理解的呢?

明确:意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这里指(1)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安妮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2)是莎利文老师让“我”回归自然,理解自然。(3)是莎利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正如作者所说“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莎利文老师就是我的“重生父母”。

问题2、同学们,“重塑生命”的过程是一帆风顺的吗?举例说说。(引导学生分析海伦学习“怀”和“水”的区别段落,讨论海伦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幻灯片展示)

挫折:将“杯”和“水”混为一谈(不能分清“杯”和“水”)

在 海伦: 与老师发生争执 不耐烦,摔洋娃娃 高兴

里 莎莉文: 重新练习“doll” 把洋娃娃扫到炉边 把帽子给我

在 海伦: 清泉从我手中流过 理解

房 莎莉文: 将我的手放在喷水口下 在我掌心写“water”

总结: 海伦最终最胜了挫折,创造了奇迹,完成了生命的重塑历程,同学们,看完了她的故事,你觉得一个人要重塑生命需要具备哪些因素呢?

明确:毅力: 小海伦没有对认识文字放弃

灵感: 小海伦通过水受到了启发

求和欲: 小海伦对新事物拥有极大的热情

好的老师:莎莉文小姐富有爱心且教学技巧高超

……(根据学生回答补充)

第四步:探究与讨论:莎莉文小姐应该教会了海伦·凯勒许多东西,为什么海伦重点写“认识文字”“拥抱大自然”“理解爱”三个部分呢?

同学们,当海伦回忆起她的老师莎莉文小姐的时候,内心充满了感激,以前的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海伦在回忆“老师”给自己的帮助时,将“认识文字” “了解大自然”“理解爱”放在了最前面,你是如何理解的呢?你认为莎莉文教给海伦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明确:文字是人类交流的灵魂

大自然是人类的依靠

爱让我们变得崇高,人类因爱而伟大

……开放式命题,根据学生回答恰当引导既可。

老师小结:回顾生命再塑的历程,想像海伦的种种努力以及她所遇到的种种艰辛,我们不难发现:莎莉文老师教给了海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用自己的爱去感受世界最美好的一面,去善待每一个生命,水是有生命的,大自然是有生命的,爱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美让海伦变得坚强。莎莉文小姐不仅教给海伦爱的真谛,她自己也正是用爱改变了海伦的人生。

第五步:结束学习,布置作业。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光明有声音的世界里,但不要忘记,我们的身边还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仍然生活在黑暗和无声的世界里,我们的爱可以重塑他们的生命,带给他们温暖,带给他们光明。让我们一起说!(做春节晚会的手语:我爱你)

(背景音乐:刘欢>徐徐响起)作业:

1.到图书馆或上网搜集更多关于残疾人成才的事迹,摘抄在读书笔记上。

2.莎莉文小姐认为:“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你也有许多关于爱的经历吧?写写看你心中的爱是怎样的呢?

3.板书设计:

再塑生命

给了我光明、自由、快乐

莎利文老师 让我回到自然,理解自然 为我再塑生命

教我懂得什么是爱

树与生命教学设计篇5

教材分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课文描写了同一时间的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她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相距虽远,他们的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些基本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文本思考一些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初步用读来表达感受。所以,本节课以读为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中理解词语,品味句子,感悟文章。同时试图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能力。

设计思路:

1、“以读为本”。文章感人而生动,适合朗读训练。力求通过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朗读,稳步推进,螺旋上升,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受到情感熏陶。

2、“自主学习”。构建乐学氛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题目入手,引生探究目标。浏览全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语句品味语言文字。以填空和朗读再次回归整体,使认知更完整、深刻。扩展练习,培养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熟记本课生字,随文理解:“谈何容易、苍白、红润、几经辗转、奔波、突如其来”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题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及医护人员一心为他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浓浓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辅助、课题卡片

课程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桥”揭题,引导质疑。

1、学生自由交流曾经见过了怎样的桥?

2、出示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并齐读。

3、课题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已有的生活积累引入新知,从课题产生疑问,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学习课文,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探究的欲望,引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各小组同学合作,先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遇到不懂的词语,小组讨论解决,也可以查查字典。还是解决不了的可以请教老师。

2、检查学生自学字词的情况。

(1)师:(出示生字词语)对于本课的生字词,刚才同学们都会读了,现在我们要进行一个比赛,去掉拼音,你能读好吗?在比赛之前,请每组同学选一位代表,组内其他同学先帮助他准备准备。

(2)各小组开始帮助代表读熟字词。

(3)各小组代表赛读。

(比赛读字词的形式活泼,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赛前要求小组同学帮助参赛代表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枯燥的学习融入了有趣的游戏。看重的就是学生经历比赛的过程,着重点就放在了学生准备的过程中,而不是仅仅注重比赛的结果。使学生是真正自主地、轻松地学会知识。)

3、给本课的生字找找朋友好吗?

(注意:我讲的“朋友”可以是与这个生字有关的古诗、歇后语、名人名言、谚语等。)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人心,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它的外延正在逐步扩大,建立“大语文”的概念已成为许多教师的共识。我把我们平常所见的“给生字找朋友”的训练项目作了一些小小变动,把“朋友”的外延扩大为涵盖古诗、歇后语、名人名言、谚语等等,语文的积累就融入了这些“特殊的朋友”之中。)

4、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1)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过程中,师相机板书一些关键词语)

(2)让学生根据板书试着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尽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感悟学习方法,体现学习的自主性。)

三、品读畅谈,感情朗读。

1、自由默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2、师生交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注重相机而导,顺学而教,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力求体现“张扬学生个性,提倡多元感悟”,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刻理解文本的内涵。)

四、总结朗读,拓展延伸。

1、总结朗读: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两句话。

(阅读教学不面面俱到。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受骨肉亲情。)

2、拓展延伸:

假设有一天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见面了,让学生发挥想象,想想他们会说什么?

(让学生把语文延伸到课外。)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走进《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这篇课文跟谁有关系?谁来说?

2、板书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大陆 台湾

二、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互不相识的几个人,那是什么把他们联系在一起,谁想到了?

2、请同学们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哪句话告诉了你?

3、学生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4、谁想说是什么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呢?(爱心)

请同学们找出这位同学说的这句话,并读读这句话(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5、再读这句话。

三、学习课文的第3——6自然段。

(一)学习第5自然段

1、作者是怎样具体写他们的爱心的呢?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第3——6自然段。

2、出示课件

3、谁愿意来交流一下,你读到哪些感动你的词句?

4、引出“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句话全班齐读。

5、谁来说说,你是从哪此词语感受到他们爱心?哪些句子写到余震来临呢?谁来读一读?

6、指导朗读。

7、理解“突如其来”。

8、余震突如其来,医院是什么情景呢?

9、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确是怎样做?谁来读?

10、出示课件。

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附有插图)

(1)你觉得这个句子有哪些词语特别让你感受到他们的爱心?

板书:沉着地静静地

(2)学生朗读

11、想一想,这种情况下,他们内心会想什么呢?再读第5自然段。板书— 一次又一次

12、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过程就是他们一次又一次面对什么的过程?

板书:冒着危险

13、出示课件

14、分角色朗读。

15、引出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一句话“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二)学习第6自然段

1、把刚才划出感受他们爱心的句子拿了来交流,引出第6自然段。

2、这个自然段的哪些词语让你觉得特别有爱心。

板书:奔波

3、理解“奔波”的意思

4、出示课件

5、齐读第6自然段。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从第4自然段里找到感动自己的词句呢?板书:不顾家人

2、出示课件

3、齐读第4自然段

4、由此引出“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四、(1)播放音乐《感恩的心》

(2)播放音乐《爱的奉献》

五、作业

必做题:摘抄文中感动你的词句

选做题:

1、假如一年后小钱和那位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们可能说什么呢?请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下来。

2、这个感人的故事使你想起自己经历过的或听说过的哪些事呢?你能把它描述下来吗?

板书设计: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血脉亲情

沉着地 冒着危险

静静地 爱心 不顾家人

一次又一次

大陆 奔波 台湾

树与生命教学设计篇6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上星期,教学了颂扬人间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主要讲述这样一个童话故事:大陆青年小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课后,学校的几位老师对这堂课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我深受启发,受益非浅。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首先,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到当时情况很紧急,很危险,朗读时要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虽然我叫了好几个学生来读来感受,但是学生读的仍旧不够到位。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在课文讲授中,忽视了对关键词语的感悟。比如辗转突如其来学生都很难理解,虽然我放在课文中最突如其来进行了简单的解释,但是没有去深入挖掘,突如其来我还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用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样对课文的内容和就挖的更深了,学生也学会了怎样来运用了。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课文的主题是颂扬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但是对于这个主题的点拨和深化还不够。语文课堂跟思想教育应该是合二为一的,语文教学不能脱离了思想教育而只进行文本,这样的语文课仅仅是工具,忽视了其人文性。

通过讲授这一课,还暴露出自身应变的能力的不强。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情况没能进行很好的处理,特别是出现了很多口误,把台湾青年说成小钱而把小钱说成台湾青年,说明自己准备的还不够充分,也反映出自身应变能力不强,没能很好地处理自己意料之外的情形,还需在教学中多多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的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树与生命教学设计篇7

一、复习导入

这个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描写了两个相似的场景,谁来说说这两个场景。

除了小钱和台湾青年,一旁还有忙碌的(李博士)他又在怎样的情况下做了些什么呢?读第5自然段,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二、感知课文

1、此时此刻……

“沉着”

此时此刻指的是什么时候呢?

(1)李博士在什么情况下还是这么沉着?“针头向皮肤刺去……”

余震都让针头从皮肤中脱落了,这个余震是多么的强烈,发生得很突然,哪个词?(突如其来)这么危险,但李博士还是怎样地站在那里?(沉着)

那应该跑到哪里才安全?(空旷)手术室是空旷的地方吗?想象一下当时手术室里可能还有什么东西在摇晃呢?

在这摇晃当中李博士怎样地站着?(沉着)沉着得站着等什么呢?(经过一次又一次……)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你觉得是什么呢?

2、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带着刚刚抽取的骨髓,李博士出发了,课文用了哪个词形容这趟旅程?(奔波)

看了这张旅程表,你想说些什么呢?这是怎样的十几个小时呢?(紧张、漫长、艰辛)你有什么感受?让我们带着心中的感受读一读这段话。

这时候,课题的疑问你解决了吗?(课件)

这是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课件)

3、现在,从大陆到台湾已经通航了,小钱和台湾青年已经有机会再见面了,现在他们终于见面了,小钱会对这位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呢?

4、最后,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小诗。

跨越生命的海峡桥

静静地躺

生命垂危

满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