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与生命教学设计精选8篇

时间:2022-12-31 作者:dopmitopy 教学计划

在动笔写教学设计前,老师们需要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写作,为了让课堂变得更生动,一定要将教学设计写好,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树与生命教学设计精选8篇,感谢您的参阅。

树与生命教学设计精选8篇

树与生命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移植、间隔、袭击、空旷、暂停、血脉亲情”等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语句及“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4、领悟作者分两个不同地点交代故事内容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阅读能力。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10分钟)

谈话:《撘石》的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发现了人间真情,让我们感受到了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让我们从挽救生命的大事中去感受两岸同胞的骨肉真情。

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看着黑板,跟着老师写:“跨”注意左窄右宽,“海峡”的“峡”山字头要靠上写,这样才平衡,才美观,最后一笔是捺,捺要讲究一波三折,这样写出来才漂亮,“桥”左边“木”字旁的捺变成了“点”。右边的一横要穿插到木的点之下,汉字讲究的穿插填白。

解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生可能会说:为什么是生命桥?和我们普通的桥有什么差别?生命桥到底指的是什么?跨越海峡又是怎么回事?教师相机在课题的疑问处画上“?”号。

自由读课文,看看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在哪里,出示课件,给学生指出杭州和台湾,理解“台湾海峡”和“跨越”。第一个问题解决了,那么生命桥到底指的是什么,学完课文就十分清楚。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同学们这一次大声读课文,听清要求:把字音读准,不认识的字要拼读一下括号中的读音;句子要读通顺,读不顺的句子要多读几遍。(3分钟)刚才哪个字你不认识,通过你的练习读准了;哪句话不是太好读,通过你的练习现在读通顺了。(6分钟)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纠正字音,长句子教会学生断句,断句时注意以每个词为一个单位。注重逗号和句号之间的停顿。(3分钟)

3、(20分钟)刚才同学们联系的好多词语都在大屏幕上,要求会认的词“凋零,含苞,袭击,空旷,暂停,满怀着,身躯,静静地,骨髓移植,血脉亲情,海峡两岸,骨肉同胞”学生先读一遍,开火车读。第二次注意红色的字体挑读,第三次直接读生字,全班先齐读,哪一个生字你认为很难读,但是现在记住了,来吧,给大家介绍你的好方法可以吗?多找几个同学读,同桌读等多种方式。

4、会认的字大家掌握的这么好,那么会写的生字呢,相信大家一定表现得更好。来,开始吧!大屏幕出示会写的字,先读。挑一个难写的字吧,我们大家一起来写,好,大家看,我要写了,我先要看一看书,这个字到底该怎样写呢?我发现袭是上下结构,上面的龙小,下面的衣大。开始吧!要先读:请翻看书108页读一读生字。来,谁说一说,根据学生所说教师相机板书生字。“皙”你发现了什么。还有一个字,我来挑,你来写,谁敢来挑战老师。拿着你的书来吧,湾。学生在练习本认真地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边点评。组织纪律:x个同学不仅字写得漂亮,而且写完之后能马上坐。

三、谁能给其中的“湾”和“脉”组词,用上课文中的词语。学生说:血脉亲情和台湾。谁能给大家说说这一课讲了什么吗?用这两个词语,如果想不起来,可以再看看读读课文,想一想。

再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最感动。(如果有时间的话让学生进行,没有时间可放到下一课时。)字典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温故知新(5分钟)

“袭击,台湾,海峡彼岸,血脉亲情,骨肉同胞,移植”听写之后改正。同学们,什么是“血脉亲情”?什么是“骨肉同胞”?课文中为什么说“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课文,找到答案。(血脉亲情:形容有血缘关系的人,感情非常深厚。

骨肉同胞:指的是亲生的兄弟姐妹。

二、 品读课文,交流感受

1、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提出要求,不指读,不出声。找到你最感动的地方,在旁边批注,写上自己的感受。(学生在阅读批注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学情,时刻和学生交流,让学生先说前面,最后再感悟结尾段。全班学生交流感悟时,做到由浅到深,最后感情升华。)

(1)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没有多媒体)

孩子们,这里有几个描写花的词语:“凋零”、“绽放”、“含苞”,哪两个词语是一对反义词?什么“凋零”,(我们通常指的是…、)?(生命之花)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是呀,含苞的花朵的年龄,18岁的生命就要凋谢,我们更能深刻地感受到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情况的……(学生说),我们的心在…、、(揪痛),我们的心在…、、(),怎么不让我们心痛?通过这样的比喻,我们更能深切地感受到……,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读。(学生说)孩子,想想,这个18岁的年轻人心里在渴求着什么?对,渴望着生。“唯有…、、才”,再读着这句话,你的心中的感受呢?此时,我们的心中有许多情感,对小钱的……,让学生说,对生命的…、、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把你的感受送回到句子之中,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2)就在昨天,一场李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袭击的片)

为什么要出示这句话?怎么来理解“袭击”?抓住“袭击”,通过幻灯片,7、3级带来的灾难,让学生通过画面直接理解“袭击”的含义。地震袭击之后还会有什么危险地情况呢?

(3)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有片)

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文章之中有两个“静静地”,找到所在的句子。第一句,这里又出现一对反义词,“苍白和红润”,苍白说明…、、?(小钱身体虚弱),所以他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静静地”外表之下,小钱的内心却并不平静,他在静静地期待着…、、期待着……期待着……(中间穿插上期待着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看第二句,此时此刻,是什么时候?(非常危险的时候,余震之中,还会有什么情况发生。)他们为什么如此呢?再看还有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同一时刻”,指的是什么时候?(1999年9月22日早晨,小钱正满心期待骨髓移植的时刻)所以这个时候尽管余震时时在发生,尽管时刻都会处在一种危险之中,但是他们呢,有一个共同的希望,希望小钱“苍白的脸红润起来”,所以读“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希望,希望能让小钱的生命之花绽放。所以读“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所以从“沉着地”这个词语我们能感受到李博士……(一心为他人着想,不顾个人安慰,高尚的医德),从“静静地”这个词语我们能感受到那位青年的……(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所以那个台湾青年才如此……(镇定),才如此……(沉着)。由此我们对他们感到无比的……(敬佩),再读“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4)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同学们,文章讲到这里,你理解什么是生命桥了吗?……对,是李博士,是台湾青年,是两岸许许多多关心小钱的人,是他们的爱心为小钱搭起了生命之桥,重新点燃了小钱的生命之火。是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师板书:爱。音乐起,教师范读最后一段。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为小钱祝福,让我们永远铭记并传承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大家一起来读。(最后一段),读了这段话,你的。感受是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读吧!

“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也许,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四、结课,沉淀下的是爱!

这座生命桥跨越了海峡、跨越了生死、跨越了心灵,在我们的心中沉淀下一个字,(课件出示)爱!

教学反思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在街道中年级教学交流上,我教学了颂扬人间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主要讲述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重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以“感激”为话题,以“感激”为线索,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千层浪花,他们从自己的阅读中去发现,去感悟,去体会,各抒己见,明白了“生命桥”的深刻意义。

内心的情感积聚太多需要写的方式来宣泄。写是对内心情感的梳理、积淀,将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阅读感悟便发生了质的飞跃。课上,我让学生动笔写一封信,表达心中的感激。这个教学过程让我从中真切感受到阅读感悟是说、写的基础,说、写反过来能促进阅读感悟的提高,阅读感悟可以通过说、写的方式呈现出来,只重感悟,不重说、写训练的教学,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如从雾里看花一样不真切,相反,只重说、写训练的教学,学生的感悟就像空中筑楼一样不现实,只有让学生“读”进去后,通过说的形式“浮”出来,再通过写的训练“沉”下去,课堂教学才能绽放溢彩。

课后,街道学校的老师对这堂课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到当时情况很紧急,很危险,朗读时要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虽然我叫了好几个学生来读来感受,但是学生读的仍旧不够到位。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通过讲授这一课,还暴露出自身应变的能力的不强。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的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树与生命教学设计篇2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的形式了解有关毒品的知识,深刻识毒品对个体、社会和国家造成的危害。

2.加强毒品防御教育,增强青少年的禁毒意识和提高抵御毒品的能力,懂得在危害急时运用法律意识保护自己。

3.弘扬禁毒精神,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活动重点

采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形式深刻认识毒品对个体、社会和国家造成的危害,增强禁毒意识。

三、活动难点

增强学生的禁毒意识和提高抵御毒品的能力。

四、活动准备

1.全校学生已观看过以禁毒为主题的图片展览。

2.禁毒课件、多媒体教学、实物、图片资料、卡片。

3.师生协作设计禁毒主题班会的环境。(禁毒主题班会的标题横幅等)

五、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1、教师引导性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国际禁毒日”是每年的几月几日呢?“国际禁毒日”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学生自由回答,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介绍有关知识:

“国际禁毒日”的由来:联合国于1987年6月12至26日在维也纳召开了关于麻醉品滥用和非法贩运问题的部长级会议。会议提出了“关爱生命、远离吸毒”的口号,与会138个国家的3000多名代表一致同意将每年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以引起世界各国对毒品问题的重视。

2、教师根据学生设计和创设的禁毒主题环境入手,揭示活动的主题——“热爱生命、远离毒品”。

(二)自主探究,深入了解

学生讨论观看禁毒图片的感受,自主探究,了解毒品知识,深刻认识毒品对个体、社会和国家造成的危害

老师提问:什么是毒品?毒品包括哪些?毒品对个体、对家庭、对社会和国家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教师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讨论观看禁毒录像的感受,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引导学生 归纳总结,集体朗读毒品的含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___)、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使学生对毒品的知识和危害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毒品的基本特征是具有依赖性、非法性、危害性。吸毒严重危害身心健康,毒品损害人的大脑、心脏功能、呼吸系统功能等,并使免疫能力下降,吸毒者极易感染各种疾病,吸毒成瘾者还会因吸毒过量导致死亡,吸毒过量引起死亡占吸毒死亡的50%以上。据调查统计,吸食海洛因成瘾的吸毒者平均存活时间是8至10年。

(三)成立“向毒品say no”专案组,学生角色转换,以“霹雳警察”的身份分析典型案例中人物染指毒品的主要原因,重点商讨遇到紧急事件的处理对策,探求预防毒品和拒绝毒品的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1:吸毒人董昆先是对吸“白粉”(海洛因)好奇,想尝试一下,结果成瘾后不能自拔。为找钱,他弄了一把手枪,于1997年

12月8日,在贵州省贵阳机场持枪抢劫出租车时,被公安机关抓获。(主要原因:对毒品的无知,好奇)

案例2:李红曾是一名优秀的运动员,9岁入选省少年体校,17岁入体育学院学习。曾在比赛中获得过第一名。后来在好朋友的影响下吸毒成瘾。后来公按机关曾两次送她强制戒毒,均告失败,她的学业也荒废了。(主要原因:他人的不良影响)

案例3:他曾是一位三好学生,有一次在学校路上轻信一个坏人的话,请他帮忙送一袋东西给别人,他把东西送给别人后,那个人给了他很多钱,他觉得这钱太容易赚了,慢慢地他开始了逃学,最后在坏人的利诱下学会了吸烟,染上了毒瘾,最后不可自拔,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主要原因:轻信别人,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吸毒容易由吸烟引起。)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要提高警惕,善于分辨形形色色的坏人,懂得在危急时刻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四)发扬主人翁精神,从我做起,从小做起,在实际生活中创造性地以实际行动支持禁毒运动。老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向学生简介我国在禁毒运动中取得的显著成效,倡导“向毒品say no”禁毒计划,学生交流合作,商讨并以实际行动(取得家长的合作与支持,共同设计宣传画报、禁毒专刊、向周围社区、村里宣传)支持禁毒运动。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珍惜生命,要正确地认识毒品,远离毒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盲目追求享受,寻求刺激,赶时髦。时刻记住,一旦惹上毒品,必将毁灭自己、祸及家庭、危害社会。毒品这东西一碰都不能碰。

六、课后实践

1、课后学生搜集身边的有关毒品危害人类的案例。

2、找机会参加有关禁毒的宣传活动。

树与生命教学设计篇3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猜谜导引

谜语:水里看是一个洞,岸上看是一张弓。身背千斤不喊重,河西立刻

到河东。(打一交通设施)

(学生数人发言,都猜到谜底是桥,并说明了猜谜理由。教师由此谈话:

是啊,桥是联系河两边的,其实我们刚才的交流就像已在我们之间架

起了一座心灵之桥,友谊之桥。)

三、揭题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教“峡”的书写。)

2、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生命桥指的什么”这个问题引入文本:让我们到文中去找答案吧!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反馈:

(教师出示词语认读。)(略)

五、结合“谈何容易”研读课文

1、提:救这个青年容易吗?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词语。

(生数人回答,答案有“谈何容易、终于”等)

2、出示句子: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理解读)

师:为什么这么不容易找呢?从文中找到有关句子。

反馈:

生1: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发散:小钱可能会在哪儿找骨髓?(在学生的回答中理解辗转。)

(拓展小资料:我国大陆的骨髓库起步较晚,人们对骨髓的知识欠缺,意识淡薄。目前捐献者库存资料加起来还不到3万份。而台湾有目前亚洲最大的骨髓库,库存资料30多万份。)

生2: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从哪儿体会到不容易。)

六、小结激趣,铺垫下文

同学们,这场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是否能够成功?小钱最终能否获得新生?海峡彼岸又发生了哪些惊心动动魄的故事?下一节课,我们将把镜头切换到宝岛台湾,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相信你对“生命桥”这个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树与生命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理解“凋零、谈何容易、余震、骨髓、奔波”等词的意思。

2、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用“也许……但是……”的句式来练习说话,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为拯救他人生命所表现出来的牺牲精神,以及海峡两岸同胞的骨肉深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台湾青年及李博士的高尚品质,以及海峡两岸同胞之间的骨肉亲情。

【教学难点】

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出示第一节,师范读后问: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⑴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的句子。

⑵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

3、指导朗读。

4、揭题:

⑴过渡:

然而,钱畅又是幸运的,后来在台湾的一位青年身上找到了可移植的骨髓,于是,在杭州和台湾之间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⑵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一小节,抓住“凋零”、“惟有”、“十万个”、“一个”、“谈何容易”等词来体会钱畅的不幸、可怜,找到可移植的骨髓的不易,从而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过渡:

可移植的骨髓找到了,接下来事情是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顺利呢?

2、请大家自由读3~6节,看看后来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又怎样呢?

3、根据学生交流,相机板书:

台湾、青年、李博士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简要地概括课文3~6节的主要内容。并且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威力,为后文理解李博士和青年人的品质埋下伏笔。)

三、重点研读

1、过渡:

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我们一般该怎么做?

2、交流:

出示句子:

“也许,此时此刻,大家都应该跑出去,在空旷的地方保全自己的生命──所有地震知识都教人们这样做。”

3、师:但是李博士和青年是怎么做的呢?

⑴学生交流:

出示句子:

李博士庄严地站着,青年静静地躺着。

⑵齐读“也许……但是……”这两句话。

4、师:一个是庄严地站着,一个是静静地躺着,然而他们的内心一定是不平静的,他们会想些什么呢?可以选其中一个来说说,用上“也许……但是……”这个句式来说。

出示练习:

李博士庄严地站着,他想:也许()但是()。

青年人静静地躺着,他想:也许()但是()。

5、根据学生交流,相机板书:

杭州、钱畅

6、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用“也许……但是……”句式来进行想象,使学生体会到李博士和青年人为拯救他人所表现出来的献身精神。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出第四节,通过朗读感悟,让学生感受到青年顾不得家人的安危,感受他的爱心、奉献精神。)

7、出示句子:

“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后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像生命之泉,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生接读。

这句该怎么读呢?自己读──指名读──齐读。

8、师:骨髓终于抽到了,李博士带着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终于赶到了杭州。这十几个小时,他做了什么呢?

⑴(播放补充资料)结合箭头、画外音来了解整个运送的过程。

⑵看来刚才的媒体介绍,你想说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媒体的创设,让学生理解李博士克服了重重困难,飞跃了千山万水,终于把骨髓及时送到了杭州。)

⑶师小结。

四、总结全文

1、同学们,李博士千辛万苦为钱畅送去的仅仅是骨髓吗?

(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

2、师总结:

是啊,李博士千心万苦为钱畅送去的不仅仅是骨髓,还送去了爱心……

3、师:出示练习:

也许,钱畅是不幸的,因为()。但是,他又是(),()。

同学们,请大家完成这个练习。

4、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继续用“也许……但是……”句式来练习说话,一方面是对全文内容的一个总结,另一方面再次来体会钱畅的幸与不幸的原因所在。)

5、点题,再齐读题目。

6、让我们满含激情地读最后一节。

设计意图:在朗读中结束全文,让学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再次齐读课题,更是对海峡两岸同胞骨肉相连的体会。

?板书】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杭州爱心台湾

钱畅血肉亲情青年李博士

树与生命教学设计篇5

(一)明确目标

1.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体会蒙田对生命本质和意义的阐释。

2.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每一天。

3.尽量当堂背下课文的第二段。

(二)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热爱生命》,将练习第二题中的四个句子在文中勾划下来,注意体味。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在上节课对生命理解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蒙田的《热爱生命》这篇文章。和上一篇相比,这篇散文以说理为主。

(1)文章第一段阐释了什么?怎样阐释?

讨论后明确,阐释了作者对生命的认识——①“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于乐趣。”②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作者从对“度日”这个词语的理解写起,通过与“哲人”的态度对比,否定“哲人”的看法,反衬自己对生命的称颂和热爱。最后一句的引用,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无比热爱

(2)作者既然认为生命“值得称颂,富于乐趣”、“优越无比”,那么为何又在第二段中说“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

同学再读第二段,然后提问后明确。因为作者认为①“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②“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③在“眼看生命的时光不多”之时,“就愈想增力生命的份量”。“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就“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也就说作者认识到了生的本质之后,会更加珍惜此生。此时,做到此生无憾了,那么对告别人生还有什么惋惜呢!

(3)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两段文章都紧紧围绕“热爱生命”这一中心来谈。第一段,作者从对“度日”的理解谈起,深入到对生命的热爱;第二段,作者用“不过”一转,谈的似乎是生死观,但他要使此生无悔,同样还是在谈对生命的热爱,而且第二段谈得更具体,更深入,对我们更有启发教育意义。

2.比较这两篇短文的主要几方面

我们已经对两篇文章进行了理解分析,下面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这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题材都是谈生命;都从“我”的认识,感受来写;两文都是文约意丰,内容深邃。

不同:①谈论的方式不同。一篇是写景抒情引发出敬畏生命的感悟;一篇是从日常的词语理解入手引发出热爱生命的议论。②语言风格不同。一篇是景物描写细致逼真,语言富于形象化;一篇是采用议论方式,语言较概括。③构思线索不同。《敬畏生命》的线索是从“诧异和震撼”到“敬畏”,《热爱生命》是从“要热爱生命”到“怎样热爱生命(不虚度此生)”。

3.组织同学讨论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发言,对于生命,我们是由“敬畏”到“热爱”,还是从“热爱”到“敬畏”?

(四)总结、扩展

通过学习这两篇谈论生命问题的文章,我们对“生命”的理解更深刻了,我们应该爱世界上一切的生命,特别是应该珍惜我们每一天的时光。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一段关于生命的名言是这样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主人公保尔说得多好啊,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更加珍视生命,立志让自己的青春闪光。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热爱生命》第二段。

2.预习下一课。

(六)、板书设计

树与生命教学设计篇6

一、教学目标和重点

1、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好课文。

2、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过程

1、看导语,默读课文,画出各段“主题词”。如第一段中的“生之欲望”。

2、从把握各段主题词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事例思考

飞蛾:生之欲望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价值

心跳:生命珍视、奋斗

3、借助注释和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骚扰小憩茁壮糟蹋庸碌辜负昂然挺立擎天撼地肃然起敬

4、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各自练读。

(2)点名朗读。

5、质疑问难。

6、问题设计与研讨。

研讨方式:四人合作,全班交流。

(1)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事例举的都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

(2)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小瓜苗仅仅活了几天,说得上“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吗?

(4)三点思考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树与生命教学设计篇7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推敲文中形象化的语言。

2、能从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中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指出三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的一部分,朗读完毕,师生共同评价。

(激励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深刻、有感情地朗读,掌握节奏、重音等朗读技巧。)

2、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课文中写水、写树都是就着事物自身规律来展开描写的。请你找出其中相应的句子。

3、用你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人生的真谛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人生的真谛是不可能永远快乐,也不可能永远痛苦。遇到困难时要不灰心,要勇敢乐观有韧性,坚信雷雨过后就是艳阳天。山穷水尽疑元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顺利时,也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要清醒理智地认识到人生应随时准备迎接明天的挑战。

(学生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二、欣赏精彩优美的语言,体会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说说课后练习三中两句话的象征意义。

(欣赏精彩优美的语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如:"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明确: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想充实地度过人生,关键在自己。

可做拓展性延伸:

①《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②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人生之路;

③张海迪战胜病魔,耗时四年创作长篇小说《绝顶头》

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就病魔缠身,但没有荒度放弃生命而是坚持写作,呼唤生命;

⑤可以引用"实话实说"节目,感受坚强的张默然的故事。

感悟:要从积极的人生态度出发,珍惜时间,珍视生命,尤其是遭遇不顺的时候,更不能被厄运压倒。对生命保持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三、体验反思

1、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已经尽全力学习了,可学习成绩仍无明显改善;你想和同学搞好关系,可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的情绪、思想状态是怎样的?

2、我们应当怎样去生活?为什么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说全。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激励主流,互相感染。)

四、教师小结:

在人生旅途上,一个人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遇到困难和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哪怕只是一小步一小步地坚持前行,也会成功的。

五、布置作业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我怎样面对一一一(胜利、困难……)

2、我怎样直面现实中的一一一(苦难、真实、丑恶……)

板书设计

谈生命

冰心

一江春水-曲折的两岸一滴一一入海快乐与痛苦生命感谢大生命

相生、相成一棵小树———常变的四季

一叶归根

树与生命教学设计篇8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3、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学会运用转折句。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学习转折表达方法。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含义。

难点: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学习转折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引入文本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根据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资料。

大屏幕出示提示:

记事文概括主要资料方法:

课文主要描述了1999年9月22日,大陆青年小钱(),急需(),台湾青年不顾(),给小钱()。

这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走进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去体悟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感情。

二、品读课文,深入感悟

(一)学习第一、二段,学习反衬写法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完这段话你情绪怎样?

2、是啊,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当我们从甜美的梦乡中醒来,打开窗子,灿烂的阳光洒在身上,呼吸着带着花香的清新的空气,看着窗外的美景,我们的情绪是那么地,指名多个学生说。

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来读这段话。齐读

3、品悟第2自然段

⑴师感情朗读:

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这个充满花香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完美,充满生机,而不幸却降临在小钱身上,十八岁的他得了白血病。大屏幕出示: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生命就像,生接: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师: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生接: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多么完美的年龄,文中把十八岁的小钱比作一朵“含苞的花”,十八岁太年轻了,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然而可恶的白血病却要使这朵含苞的花“即将凋零”。

⑵创境引读:

假如小钱没有得白血病,此时此刻,他会做些什么呢?

生交流

创设情境读:轻音乐伴奏

十八岁,多么完美的年龄!

当同龄人吃过晚饭后,携着父母的手在绿荫道上漫步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在球场上奔跑追逐,为每进一个球欢呼跳跃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的脚步走过祖国各地,尽情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时,然而小钱……

生: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此时,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的内心感受。

指名生读

(3)朗读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感受迥然不同,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由完美的事物来反衬小钱的不幸。板书:反衬

下面,女生来读第一段,男生读第二段,来体悟作者反衬的写法。

过渡:我们在为小钱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为他感到庆幸,因为在海峡彼岸,有一位台湾青年,正无私地为小钱捐献骨髓,来挽救他十八岁的生命。让我们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吧。

(二)重点学习第四、五段,学习运用转折句。

1、学生默读第3段。

思考:同一时刻指的是什么时间?

生:9月22日

生:小钱躺在病床上,等待骨髓捐献的日子。

大屏幕出示地震一组组图片

是的,就在昨日,1999年9月21日,台湾发生了7.3级的地震,短短的几十秒钟,数万栋房屋倒塌变成废墟,这次大地震造成2470人死亡,1万多人受伤,1000多婴儿成为孤儿,10万人无家可归……

如果你是地震中幸存的一员,此刻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生:回到家人身边,看家人是否平安?

但是,捐献骨髓的青年和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他们是怎样做的呢?我们一齐来看一看。

2、学习第3、4段,认识转折句。

大屏幕出示:

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明白,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期望,期盼着他的骨髓。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最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这两段话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谁发现了?

“但是”前面写的是:李博士和青年遇到的困难。

“但是”后面写的是:在困难面前,他们是怎样做的?

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女生读但是前面的部分,男生读但是后面的部分。

3、学习使用转折句:

我们也来模仿写一写:

在这场7.3级的地震中,短短的几十秒钟,数万栋房屋倒塌变成废墟,李博士多想

,但是李博士。

一次次余震袭来,又会有多少生命被死亡之神带走,台湾青年多想,但是台湾青年。

南边组同学写第一个句子,北边组同学写第二个句子。

交流:

假如你是小钱,此时此刻,你想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三、升华主题,体悟生命桥的含义。

(一)体悟生命桥含义

最终,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最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这涓涓流出的骨髓

对小钱来说,意味着——生命的火种;

这涓涓流出的骨髓

对台湾青年来说,意味着——浓浓的爱心

这涓涓流出的骨髓

对李博士来说,意味着——成功的喜悦

这涓涓流出的骨髓,

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深深的感动

师: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齐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这位就是李政道博士

他曾被称为奔波于两岸的爱心使者,亲自开辟了台湾慈济造血干细胞库送骨髓至大陆的先河。

齐读:小钱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齐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思考:“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相机板书:爱心、血脉亲情

师总结:宝岛台湾与大陆虽然被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必须会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将愈燃愈烈,经久不熄,世代相传。

生:齐读:“这真是一座用爱心架设的生命桥啊!”

生:齐读:“这真是一座用血脉亲情架设的生命桥啊!”

(二)拓展阅读,升华主题

一首小诗送给大家:

生命如此美丽,活着多么完美,让我们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爱他人。

当生命遇上生命,

爱心遇上爱心,

相信隔阂能够消除,

海峡能够跨越,

生命也因此更加美丽!

海峡两岸人民同属炎黄子孙的后代,这浓浓的血脉亲情会像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样一代代传下去。

补充:乡愁

【板书设计】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爱心

大陆青年小钱─────台湾青年、李博士

血脉亲情

【教学反思】

以方法主线,增强课堂语言文字运用力度

读中引领学生了解反衬的表达方法:第一自然段是对美景的描述,而第二自然段却是小钱不幸命运的介绍,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就是为了反衬、渲染,以突出小钱命运的悲惨,为此,我一方面超多美景图片渲染,另一方面引领学生想象十八岁多么完美的年龄,十八岁的少年会干什么呢?学生在超多想象说话后,以师生接读的方式,来衬托小钱却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一命运的悲惨。在充分的铺垫之后,学生对反衬的方法了解水到渠成。

以语景创设,引领学生运用转折的表达方法。文章第4、5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中间以“但是”为转折,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写台湾青年及李博士遇到的困难,后半部分写他们是如何做的,我把两段话同时呈现,让学生找共同点,进而引领学生了解转折的表达方法,之后,结合大地震,为学生创设两个语境,让学生运用转折的表达方法,在运用中,学生对台湾青年及李博士的高尚品质也有了充分的体会,进而让学生想象,假如小钱遇到台湾青年,会说些什么,也水到渠成,学生想象丰富。

在引领学生学习反衬、转折方法的同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及对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朗读指导时,我采用感情熏陶的方法,利用图片、教师引导语、师生接读的方式进行,但是关于朗读技巧的指导,存在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