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写教学反思时,一定都能从中吸取不少教学经验,写好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秋的声音教学反思7篇,供大家参考。
秋的声音教学反思篇1
学到“声音”这一个单元时,我发现本单元的实验多次用到音叉,便去实验室里借来,用于给学生演示。课前,我左手握音叉,右手拿橡胶锤敲了敲,感觉振动时间很长。如果学生也亲自感受一下,这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该多好理解呀。可是条件有限,既得节省时间,又得维持秩序,于是在课堂上我选择了三名学生,让他们感受敲击音叉后手的感觉,还让另一个男孩感受突然用手捏住振动的音叉,又是什么感觉。然后我用他们的感觉给概括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停止时,声音也就消失了。
下课后,许多学生围到了我的身边,看着音叉,一副想要试试的表情。于是我问:谁想试试就排队。哗!男生女生各站了一排,都有好几米长。我就左右兼顾,让每个同学都来试一试,感觉一下刚才三名同学感受到的东西。这一试不打紧,虽然每个学生不过感受了十几秒,但是直忙到上下一节课,他们才挨个儿试完。于是我又接着上下一节课。
虽然课下没有休息一分钟,但是学生真正明白了声音与振动的关系,也算没有白忙了。
一、探究过程僵硬,只是为了结论而探究。
新课标中,对本节知识的要求即包含过程要求,又包含终结性要求,其中终结性要求为“了解”水平。而我没有仔细专研课表要求,过分的注重了课堂教学的结论性传授,而忽略了过程性认知。对于刚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来说,应培养其观察、描述实验想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并用准确的语言进行叙述的能力。我只做到了灌输,却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二、教学思路不够清晰,框架松散。
这个问题不只存在于这节课中,在平时的备课环节,我过分注重详案的准备,直接导致授课时思路只有一条线,对于课堂的突发情况准备不足,很容易被学生将课堂拉偏。
三、教学语言容易让学生产生歧义。
首先是引言部分,没有详细的设计,只是一句话带过,没有过渡,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的情况下,直接讲授新课。其次是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言,一是用词,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用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二是语气,声音过于平缓,没有侧重点,学生不容易分辨问题中的重点,又会造成理解错误,或是无法理解。
四、板书不规范。
板书直接反映出教师的整体思路,由于备课过程中没有完整的知识框架,导致板书所呈现出来的内容杂乱无章。还有对于一些要求学生熟记的内容,书写简单,不够详细具体。
五、总结
经过袁老师的评课与分析,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了很明确的认识。同时,对于今后备课、教学的方法也有了很清晰的认识。
1.课前备课,首先列出知识框架,使内容稳固,层次分明。其次,对于问题的设计,提问语句的设计,可以找非物理教师听一听,确认语言描述准确,没有歧义,学生能够按照我的意愿理解问题。
2.认真设计课前的引言,并且陈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二是为了提醒自己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3.对于探究过程,要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描述的能力,分析总结的能力,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灌输知识。
4.课堂小结一定要有,一是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理的过程,二是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对章节内容的整理归纳。
秋的声音教学反思篇2
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课文。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另外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还注重指导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这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段、总起段。学习完课文后,我提出问题:这篇文章哪些段落具体地写了大自然的的声音?学生一下就回答出:2—4自然段具体地写了风、水、动物的声音。我又继续追问:那课文中的哪一段是概括地写呢?学生很快就发现了第一自然段。我启发学生思考:第一自然段和2—4自然段是什么关系?学生想了一下便说:2—4自然段是围绕第一自然段来写的。
我相继表扬他们很会动脑筋,并告诉他们,第一段就是这篇文章的饿中心段,而它又是第一段,在文章的开头,所以它又叫总起段。接着我又告诉学生,这篇课文的2—4自然段中还出现了总起句和中心句,看看你们能不能找到。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他们积极地读着课文,思考着,一下就找到了中心句、总起句。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出现了很多不该出现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1、教师对教材钻研不够,对文章的熟悉程度不够。
2、在备课方面没有精心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过渡语过于生硬,不能起到引导作用。
3、上课教师语言不够规范,严谨。
应对措施:1、在平时上课时,注意语言的规范性。
2、上课前对教案多钻研,设计教案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3、备课时要注重细节,过渡语设计符合本年级学生学情。
秋的声音教学反思篇3
教学内容:听听声音(教科版四上《科学》“声音”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20xx年3月29日
教学地点:浙江省仙居县下各中心小学
引领教师:胡志林(台州市书生小学)
教学过程:
师:你们是不是很喜欢做游戏?
生:是
(老师挑选了3位同学上讲台前做“猜猜我是谁”的游戏:3位同学藏在讲台下,说一句话,让同学们猜是谁发出的声音。)
师:胡老师不太明白,你们看不见他们,怎么都能猜出他们是谁呢?
生:听声音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听听声音”(板书课题:听听声音)
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听听这些声音各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
(通过录音机播放,让学生听的声音有公鸡叫声、火车开动声、流水的声音、牛叫声、汽车喇叭声、枪声、人搏斗的声音、雨声)
师:我们平时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生:刮风的声音
师:你能学一下吗?
(生模仿刮风的声音)
师:谁还听到过什么声音?
生:青蛙的叫声“呱呱”
生:还有
生:……
师:平时听到的声音有很多,现在来听听我们周围的声音,能听到哪些声音?
(生安静倾听周围的声音后汇报)
生:读书声
生:下雨声
师:(指黑板)这么多的声音,我们能不能把它们分分类,哪些声音是自然界发出的,哪些声音是人活动发出的?
生:自然界发出的有:流水声、雨声、雷声、枪声
生:枪声不是!
师:那哪些是人活动发出的声音呢?
生:读书声、搏斗声、枪声、汽车喇叭声
生:还有火车声
师:为什么呢?
生:火车是人开的
师:还有吗?
生:还有枪声
师:还有吗?
生:没有了
师:那公鸡、青蛙、牛这些动物的叫声有归哪一类呢?
生:归自然界发出的
师:我们刚才听了这么多的声音,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会发出声音的?
生:不会!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师:同意这个观点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大家一致通过,认为不是所有的物体都会发出声音的。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我们平时看到的这些物体是不是都会发出声音?
师:(举一实验盒让学生看)这里面有什么?请同学们打开看一看。
生:小铃铛
生:还有橡皮筋
师:这些物体都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
生:都是固体
师:我们现在就来研究一下,固体能不能发出声音
生:会
生:不会
师:我们还是做一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推测是不是正确
师:小铃铛,你们准备怎么做?
生:摇一摇
师:橡皮筋呢?
生:弹一弹
师:请各组从抽屉里拿出实验记录表,我们边做实验边记录
(学生实验)
(学生汇报)
生:橡皮筋用手拨,它能发出声音。
师:你是怎么拨,做给大家看看
(生做实验演示)
师:你在拨橡皮筋的时候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橡皮筋变细了,变长了
生:发出声音了
生:声音不是很响
师:大家仔细看,我们拨橡皮筋的时候,是不是拨了一下松开手后,橡皮筋就不动了?你们再做一遍
(学生做拨橡皮筋的实验)
生:不是
师:那怎么样的呢?
生:还在继续动的
(学生继续汇报实验发现)
生:小铃铛用手摇,能发出声音(学生边演示边说)
生:塑料杯用手捏,能发出声音(学生边演示边说)
师:那我们现在能说固体会发出声音了吗?
生:能
师:我们能说有些固体能发出声音。
师:老师在你们桌上准备的材料中,除了固体材料外,还有什么?
生:水
师:水是……
生:水是液体
师:我们现在来研究一下,液体能不能发出声音?
生:能
师:怎么验证?
生:用吸管吹
师:只能吹,可不能吸
生:吸了脏的水会到嘴巴里去
师:还有什么方法?
生:用手摇
生:倒
师:怎么倒
生:用杯子舀起来,再倒到水槽中
师: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用小棒搅拌
师:(演示动作)是不是这样?
生:是
师:现在我们对照记录表2开始实验
(学生实验)
(学生边演示汇报)
生:用吸管吹,水能发出声音。
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发现许多泡泡。
生:第2个实验用小棒搅拌,水也发出声音。
师:这声音是怎样的?
生:哗啦哗啦的
生:我们发现倒水也能发出声音。
生:倒的越高声音越响
师:这真是新发现!
师:那现在我们发现液体能不能发出声音?
生:能!
师:我们已经研究了固体和液体能发出声音,接下来我们要研究什么?
生:研究气体能不能发出声音
师:气体我们怎么研究呢?
(老师演示实验“吹笔套”)
(有些学生吹起了口哨)
(学生实验“吹笔套”“捏塑料哨子”)
生:气体也能发出声音!
(小结: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出声音。)
师:这些声音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生:不知道
师:这样吧,还是让我们做个游戏来研究吧。
(1、请一同学上讲台蒙上眼睛做“分辨发声物体的方向”的游戏,发现这位同学不能分辨出方向,于是再请7位同学上讲台重新做“分辨发声物体的方向”的游戏。2、辨别声音远近的游戏。3、辨别声音大小的游戏。)
师:刚才我们发现了声音有哪些不同?
生:声音有方向不同、远近不同、轻重不同
师:声音的轻重不同就是声音的大小不同,声音轻也就是声音小,声音重就是……
生:大
师:声音除了方向、远近、大小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吗?
(老师利用口琴吹两个高低不同的声音,让学生辨别“声音的高低不同”)
师:这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
生1:大小不同
生2:远近不同
生3:高低不同
师:看来同学们对声音的高低还不是很清楚,这样的声音是高低不同的。
师:我们再来听听高低不同的声音。
(用8个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敲高低不同的声音)
学生很惊讶!
师:其实,我们回到家里,也可以用碗或玻璃杯做这个实验。我们做这个实验时思考一下:到底水量多的声音高还是水量少的声音高?我们甚至还可以利用玻璃杯和水做成乐器演奏乐曲。大家有没有兴趣?
生:有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谈谈你们研究学习的收获。
生:我知道了声音有方向不同、远近不同……
生:我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出声音
生:我有意见,有的不会发出声音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灯泡
师:物体不是无缘无故就会发出声音的,到底怎样才能使物体发出声音?这也就是我们下次科学课要研究的。
师:现在我要考一考大家
在小黑板上出示题目
生1:(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出声音
生2:声音有(方向)、(远近)、(大小)、(高低)等不同。
师:下课回去以后你准备做什么?
生:我准备回去做敲碗的游戏
师:准备怎么做
生:碗里面水有多有少,再敲
师:对了,等你们实验成功了,再告诉胡老师或你们的科学老师,好吗?
生:好!
下课。
【反思与建议】
这是我在“台州市名师农村支教大行动”活动中上的一节课。台州市教育局为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全省率先启动大规模的“名师送教”工程,举行“台州市名师农村支教大行动”活动。计划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台州市的小学、初中、高中的省市名师在台州市农村学校开设300多节示范课,向农村学校传经送宝。20xx年3月28日,台州市教育局在仙居县教育局八楼会议室举行了“台州市名师农村支教大行动”活动的启动仪式。3月29日,台州市小学、初中、高中的各学科省市名师40余人分别到仙居下各、白塔等农村学校正式开示范课支教。小学科学学科市教育局选派台州市书生小学胡志林老师和路桥小学的郑灵亮老师参加支教,支教地点是仙居县下各小学。29日上午,小学科学组先由下各本校的王燕平教师执教《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再由两位支教教师分别开设一节小学科学示范课。
“听听声音”这节课,我在第一个活动“倾听周围的声音”中让学生先听同学的声音游戏引入,再听录音机的各种声音的录音,回忆并模仿平时听到的声音,静下心来倾听教室周围的声音等,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体验到声音是多样的,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然后分析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哪些是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哪些是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在第二个活动中通过听固体、液体和空气发出的声音,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在第三个活动“分辨声音的变化”,通过游戏使学生体会到声音有方向、远近、大小、高低的不同。
这节课教师比较难以把握的是:1、学生对声音的大小和高低易混淆,学生搞不清楚声音轻重、响与不响是指大小呢还是指声音的高低;2、学生分辨声音的方向、远近也有一定的困难;3、对八个水量不同的玻璃杯能敲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很好奇,但究竟是水盛得多时声音高呢还是水盛的少时声音高听不出来。
建议:用学生感兴趣的例子来说明声音的高低、大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声音很响是指声音大不是声音高;用玻璃杯盛得水量不同,声音高低不同的实验中,老师们请注意:两只看起来大小一模一样的杯子,敲击空杯时声音的高低是不太相同的,有的高低相差很远。如果用这样的杯子去盛水,会影响学生得出“水盛得越多,声音越高;水盛得越少,声音越低”实验结论的。所以在给杯子盛水前老师要先敲敲空杯子的音高,要挑选空杯子时音高差不多的杯子盛水。盛水的量,有音乐经验的老师最好能在水杯上敲出音乐来,那样学生的兴趣就会更浓。
秋的声音教学反思篇4
反思本堂探究课的教学,我立足学生的前概念,尝试打造“自然生发”的科学课堂。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总结:
1.教材的“折断”与重组
总体上讲,小学科学是一种任务型课程,它由一系列探究任务组合而成,整体任务的完成依赖于各子任务间的组合和单个任务的进程排布。而教材呈现的内容和次序只能是线性的.进程,所以有必要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折断”与重组。通过这一过程,使重组后的各部分具有学习的“流畅性”,即在次序上,前一部分应该成为后一部分生发的基础,后一部分从前面自然生发。
2.思维的顺应与激活
通读教材后发现,本课需要探究的核心概念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教学中,要突出顺应学生由前概念生成科学概念的学习心理的重要性,即制造声音揭示前概念,实境导题;增补对话模块,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由关注造声方法转向发声物体;探究“振动”内涵时由易到难、由显到隐,由固体到液体、气体,逐步丰富概念外延;将教材的第一模块调至最后,不但能巩固拓展,更能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思维的顺应与激活,实现了学习的“层递性”。
3.难点的解决与突破
本课学生的前概念相对于科学概念来说是一个不完全概念,难点是让学生关注发声物体和理解振动。教师通过有价值的发问,促进学生前概念与现实的对话,注重在实验操作与相互评价中体现思维的轨迹,是突破难点的好方法。动静搭配、说做并举,也关照了学习的“节奏性”。
总之,教学行为要符合学生的心理与发展规律。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向他们提供援助的可能和搭建“脚手架”,而不是单纯把知识教给学生。
秋的声音教学反思篇5
在课堂的一开始我就和学生相互强调了上课的规则,整堂课如果一次手都不举那将会被扣操行分。举手次数有一次或者两次以及三次以上的分别将有不同程度的操行分加分。
上课时,由一段大自然的声音来导入,请孩子们听听,从这些声音当中,你听到了哪些声音?可能是因为课堂一开始的声音导入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所以从一开始孩子们都在全神贯注地投入课堂。
在学习词语的时候,我首先出示了两排词语。在请两个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当中,我都对他们进行了鼓励性的评价,并且在第一个学生教读完成以后,我发现孩子们的声音非常的响亮,甚至有一些吵闹,于是我就借助出示的词语里面的三个词语来提醒孩子们。这三个词语分别是“温柔”、“感受”、“激动”,我提醒孩子们读的时候,不要太激动,声音不用那么大,可以稍稍温柔一些,学会用心去感受这些词语。这让我想到了李主任讲的将课文内容与自己的教学评价相结合。
在讲到“琴”这个字的时候,出现的词语是手风琴,我随机抽问学生,你还知道哪些其它的琴类,学生一一列举出了有小提琴、钢琴、电子琴、胡琴、竖琴等等。这其实是在引导学生学会归类组词,这也是受李主任讲到“花”这个字的时候的启发。在讲授给“花”组词时,可以问学生你还知道哪些花,学生可能会答出玫瑰花、菊花、太阳花等等,教师再总结这些都是花的不同种类;接着问学生你见过哪些颜色的花,学生可能会答出红花、白花、蓝花等等,教师再总结这是不同颜色的花;还可以问学生花由哪些部分组成,有花瓣、花蕊、花籽等等;最后还可以问学生你在生活中知道哪些像花但不是花的东西,比如火花、水花、心花等等。引导学生学会归类组词其实也是对学生一种思维的训练。
在讲我会写的生字的过程当中,我摒弃掉以前的我讲学生听这种方式,变化成了全部过程由学生自己来分享。首先让学生观察所有生字的结构,将生字的结构搞清楚并进行归类,然后让学生自己仔细观察哪些生字容易写错,并说说容易写错的地方在哪里,最后在我觉得有必要范写的生字上引导全班学生一起进行书空。
在整堂课的过程当中,我感觉课堂氛围非常的愉悦,整堂课上下来也很流畅,自我感觉很舒服。分析了一下原因,第一,学生一开始被我调动了兴趣;第二,在整堂课的过程当中,我一直在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评价与也不再像以前一样单调;第三,整个过程完全是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做引导。做得不好的地方就是对课文的读还没有进行一个基本的回顾。
秋的声音教学反思篇6
?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散文,四个自然段,通过对大自然声音的细腻描摹,展现了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美。文章整体结构清晰,先总后分;段落结构富有特色,总写只有一句话,开门见山,简洁明了;分写各段,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结构化思维十分明显。因此学生在完成课后第二题时速度很快,难度不大,可见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把握是准确的,只是他们不知道“总分结构”这一名词。
二、三、四自然段的首句,即总写的中心句,都奠定了整段的写作手法:拟人化。这种写法,本身就充满情趣,符合儿童的阅读趣味。学生在学习是也相对容易接受,特别是在朗读时能比较容易地带入情感,在朗读课文时情感、语气把握较好。
课文的语言的美,更重要的在于能根据不同声音的特点,选择适切的词语和句子的长短、节奏。微风“轻轻柔柔”,狂风让“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小溪“淙淙”,河流“潺潺”,大海“哗啦啦”;鸟叫“叽叽喳喳”,虫鸣“唧哩哩唧哩哩”,蝈蝈“歌唱”……无论是描述声音的特点,还是拟声,用词准确、适切。
在本堂课的教学上,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练习朗读,对课文内容没有做太细致的讲解,也花了较多的时间去积累关于风、水、动物的象声词。因此学生在课后背诵第二三两段速度较快,朗读也比较有感情,很顺畅,但是在做课堂作业本时出现困难:
问题:读着片段中的“呢喃细语”,我仿佛听到了______。读着片段中的“______”,我又仿佛听到了______。
学生对于“呢喃细语”的理解基本都写对,但是对于“仿佛“后面的自由练习就不会了,发散性思维较弱。部分学生表示不理解题意,不知道该填什么,后来我告诉他们这是要形容风的声音,想象不同的风吹起时的景象,学生也能很快明白,只是个别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表达,或者说是学生的词汇积累太少。心求通而未得知意,口欲言而未能知貌。
在课后小练笔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来,可见这堂课还是有所收获的,作业本上的小练笔是在课堂上写的,但是我发现班里21位同学,怎么大部分学生写的东西都差不多呢,选取了相同的事物,用了相似的修辞。
秋的声音教学反思篇7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是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然而,实际教学中往往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一部分学生不愿积极举手发言,望着他们漠然的眼神,看着屡次举手的优等生,我总是有些遗憾,课堂教学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设计教学环节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我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听听,秋的声音》一课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教学中我仅设计了三个问题,全体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较好地完成了以下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和同学们交流学习的体会;仿照课文,补写几句诗。
片段一: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投入。咱们请xxx(优等生)为大家读一读,请大家闭上眼睛欣赏。
生绘声绘色读课文.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先学困生后优等生)
生:我仿佛看到大树抖抖手臂,树叶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
生:我仿佛看到蟋蟀在和阳台告别.
生:我看到秋天从很远的地方来,又向很远的地方去.
生:我看到田野里丰收的景象,一阵风吹过,发出声音,人们忙着收获.
生:我仿佛来到秋的王国.
片段二:
师:是呀,秋天不仅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有美妙的声音,谁能把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找出来?(学困生)
生:“刷刷”“qu qu”
师:秋天里还有哪些声音呢?(先学困生后优等生)
生:“哗哗”
师:什么东西发出的“哗哗”声?
生:秋天下雨的声音。
师:秋雨都落在哪里?
生:我知道,落在地上,“叭叭”的声音。
生:落在盆里,“滴答滴答”
师:还有什么声音?
生:“沙沙”风吹树叶的声音。
生:“哗啦哗啦”也是风吹树叶的声音。
师:你真聪明,“沙沙” “哗啦哗啦”都是表示风吹树叶的声音,风小的时候是“沙沙”,风大的时候是“哗啦哗啦”。还有什么声音?
生:“呱呱”小青蛙挖洞的声音,他们要准备过冬了。
生:“砰”人们拔萝卜的声音。
生:“喀嚓”农民伯伯收玉米的声音。
生:“哧啦”人们掰玉米的声音。
……
师:同学们真棒,找的声音可真多,我们模仿这首诗的第1、2、3小节把自己找到的声音写几句小诗,好吗?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朗读恰到好处。上课开始,学生急于读诗,因此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指名读,让学生纠正字音,然后小组内接力读,接着班内男女声赛读。学生已投入小诗描写的内容里。最后让一名优等生绘声绘色读课文,其余学生想象小诗描绘的景象,与文本进行交流。
2、写作与文本切入点找得好--“找声音”。先找出文本中的声音,学困生轻而易举就找出,然后再找秋天还有什么声音,学生异常兴奋,学困生易从习惯思维中找出风声和雨声,而优等生视野开阔,能更深入思考,找出田野里的声音和自然环境中的声音,不需要再维持秩序,不需要提醒注意,全体学生兴趣浓厚,思维得到开发,想象插上翅膀。
不足之处:文本中一些很美的词,如:“话音”“歌韵”“叮咛”“歌吟”没有得到好的引导,只是通过朗读来潜移默化,没有经过教师引导的文本内容,学生的印象不会太深刻,望各位老师多提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