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印的图形教学反思8篇

时间:2022-11-12 作者:couple 教学计划

教学反思是在日常教学工作结束后老师们需要准备的一种文体,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所以课后及时写好教学反思很重要,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对印的图形教学反思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对印的图形教学反思8篇

对印的图形教学反思篇1

"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第二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怎样使学生既对几种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思想的渗透,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教师能认真领会课标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本节课教师创设了"玩七巧板"的情境,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七巧板"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一种玩具,几乎家家都有。"七巧板"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2.能从学生认知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对四种图形的认识,教师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这样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3.重视学生的体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1)能让学生在"玩"中体验。

(2)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

(3)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总之,"平体图形的认识"一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性方面,都能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对印的图形教学反思篇2

今天,尝试上了一堂数学网络课,内容是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借助网络,展示具体的图形、形象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并结合学生动手操作,运用试一试、剪一剪、围一围、折一折等方法,通过不同折法,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结论: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从而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当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

让学生进行操作,目的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过程中,验证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解释出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的概念。然后,让学生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先把纸对折,画上简单的图案,然后再剪,剪好后再展开,就成了一个轴对称图形。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本节课教学中,由于三年级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不高,(上网速度慢、文字输入慢)再加上学习内容比较多,因此,尽管博客网站图文并茂,完全照课本内容顺序安排,有难度的地方还有提示,比较适合学生自学,但是,还是没有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最大的感受是:首先要加强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把握好,学生在课堂上不需要所有的内容都进行回复,这样会浪费时间。第三,我觉得专题博客网站更适应学生的课后拓展学习,更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因为学生接受能力有强有弱,不可能象学生做操“齐步走”一样学习,再说网站上还有很多没有学习的拓展性的内容,如:进入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进入超级链接,可以到其它有关网站上进行学习,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给课堂教学以补充。因此,课堂教学只能是一种引导,而不是结束,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使数学学习由课内拓展延伸到课外。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专题blog网站如何在教学中应用更有价值。我坚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对印的图形教学反思篇3

听了刘书洪老师的《轴对称图形》一课有以下感受: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他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一、创设情境教学,通过画眼睛的游戏。从而引出课题。接着出示轴对称物体:天安门、飞机、奖杯、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剪小树:通过不同剪法师生共同评价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的,所以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开,就是这棵小树了。

这是本节课第一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后,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学生这次操作活动看似一次无目的操作活动,但要一棵小树甚至一个漂亮的窗花,不去寻找规律,也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学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对折起来再剪,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二、动手画一画,折一折,通过把同学们看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天安门、飞机、奖杯等)进行分组操作讨论,得出结论——图形对称后,两边完全重合了,从而得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这是本节课的第二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学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导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探究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解释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三、想办法做出以各轴对称图形、并分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这是本节课达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较为正确系统的认识之后,意在操作活动中巩固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学生这次操作活动手段是多样的,作品也是丰富多彩的。

三次的操作活动目的不同,所产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学生在这次活动中,通过有序、有层次的操作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以认识,充分概念之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本节课最大感受是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所有的练习和操作活动较为自然的串联在参观的情景中,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兴趣浓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对印的图形教学反思篇4

一、数学的实质是一种文化

?新课程规范》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语言是现代文明的一局部。”本节课的教学我没有拘泥于课本,“唯教材至上”,而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把教材作为一个传达数学知识的一个载体。在公开课教案中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领域中轴对称图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放大了轴对称图形的文化特性,折射出“冰冷”的.图形背后的魅力,将轴对称图形的神韵淋漓尽致的表示了出来。

课堂上我用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蝴蝶、蜻蜓等具有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动植物图片,调动了同学的已有的表象,丰富了同学的感知。面对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同学流露出的不只是惊喜,还有几分疑惑:为什么大自然如此的垂青于轴对称图形的形状呢?当“天安门、重庆人民大礼堂、上海东方明珠、河北赵洲桥”等极具中国特色的具有对称美的事物出现在同学的眼前时,同学们被这种文化氛围陶醉了,激发了同学热爱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把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我在教学中创设了剪纸游戏、展示同学的作品,然后让同学观察自身创作的作品,比较他们的不同。由于是同学自身的作品,因此同学观察的很仔细。“我发现他们形状不同。”“我发现它们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这样的发现过程是真实的,也是一个逐渐发现的数学学习过程。这样同学们就能够较好的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寻找平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一是放手让同学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的活动,最后让同学汇报、争论。二是上述案例中的方法。尽管开放性没有方法一好,但是由于有了师生的互动,。在实践中我发现尽管方法一有很强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同学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但是经常表示为优等生的游戏,绝大局部后进、中等的同学课后对这一环节表示疑惑。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方式二,尽管开放性没有方法一好,但是由于有了师生的互动,方向性较强,又培养了同学层层深入研究、发现问题的能力。在争论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环节里,同学思维的火花在迸发,师生的对话是那样的自然,平等。教师的欣赏犹如催化剂,使探究活动走向高潮,生成性的精彩不时在课堂出现。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同学在新课程文化的轻拂下学习还是比较轻松的。这股清新之风吹走了数学的枯燥、苦涩,吹走了同学心灵中对数学的恐惧,让同学生长在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文化氛围中,使数学课堂充溢着文化的气息。

对印的图形教学反思篇5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是最基本的三种变换,一个图形不改变它的.形状和大小,从一个位置变换到另一个位置,不外乎经过这三种变换。这三种变换只要教会学生每一种变换的要素即可。

平移的要素要有三个:

1.基本图形——是什么图形发生了平移?

2.方向:向什么方向发生了平移;

3.距离:平移了多远?

旋转的要素要有四个:

1.基本图形——是什么图形发生了旋转?

2.旋转中心——是绕哪个点旋转的;

3.方向:向什么方向发生了旋转,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4.角度:旋转了多大的角度?(一般旋转90度和180度)如下图中的图形是绕点o,顺时针依次旋转了90度。

轴对称的要素要有二个:

1.基本图形——是以什么图形为基本图形进行变换?

2.对称轴——以哪条线为对称轴作变换?

无论平移还是旋转运动,我们关注的是其运动过程,也就是说要看这个图形是经过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变换到另一个位置的。

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变换中的要素,一是要借助于操作将思考与操作结合起来,如:多让学生思考,操作并记录学习过程,然后汇报交流总结经验。在操作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按照“想一想、做一做、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在想一想”的过程进行研究,在进行小组交流活动,教师进行随堂观察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最后听学生自己小结的时候,注意学生用语言来表达时的完整性,及时纠正错误的说法。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二要借助于方格纸进行操作和学习。方格纸呈现了平行和垂直的网络线,即可以看出变换的方向,又可以看出变换的角度和距离,直观方便,便于学生理解图中的各种关系。

对印的图形教学反思篇6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因此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就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使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一上课,我就问学生:“咱们班谁画画画的最好?”在孩子们的呼声中亚圣站了起来!我接着说:“老师要和亚圣比一比,我们都来画一个笑脸,看谁画的好看!”孩子们都很兴奋,他们想看看结果究竟会怎样。亚圣认真地画了起来,我呢,也拿起了粉笔……等我们画好后,孩子们放声大笑!因为亚圣画得很漂亮,而我画的笑脸却是一个眼大、一个眼小,耳朵也是大小不一,可以说丑陋无比!我也笑着说:“为什么大家都说我画的不好看啊?我看着倒还不错!”有孩子说:“我们的两只眼睛应该是一样大的!这样画,太不美了!”还有孩子说:“如果从我们的身体中间画一条线,左右两边应该是对称的!”……我表扬了所有发言的孩子后说:“看来大家的审美标准是一样的,今天呢我们就一起感受一些美丽的事物,这些美丽的事物有着一个共同点,我想亚圣已经知道了这个共同点,否则他怎么画的这么漂亮呢?老师相信你也会发现其中的奥秘!”

接下来,通过多媒体,我向学生展示了众多现实中的照片和一些学生熟知的平面图形,让他们一步步感受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整堂课教师将学生的观察思考操作过程与媒体的演示过程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体验着轴对称图形的美,享受着学习过程中的快乐。

对印的图形教学反思篇7

?认识立体图形》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一开始,我借鉴教参和优秀教案,设计的是一堂更加开放、活泼、更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课,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推一推、搭一搭等自主、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大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但是考虑到这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上公开课,以及他们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纪律特点和我本身的教学能力、教育机智等因素,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可能过于开放,或许会出现难以掌控的情形,最终难以落实知识点、渗透良好的学习态度,所以我删除了部分过于活泼、自主的活动,增加了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有路可走,有序可循,一步一步,循序渐进,以更好的落实知识,渗透学习态度。通过实际教学,反思自己的这堂课,我觉得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

1、教学的层次比较清晰。尝试分类——探究形成——联想应用。使学生对某几种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从生活数学出发。新课标中指出,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了解生活环境,改变生活现状。本着这个精神,我尽量安排知识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识是有用的,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指导了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结合。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尤其在学生说物体特征和寻找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全班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中来,达到了教学目标所要的结果,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但是,整节课还是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正如教学设计所预测的,这节课自主性操作明显不够(由于担心课堂纪律),在个别环节的设计上,总因苛求课堂的井然有序而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忽略了其实学生在磕磕绊绊地发现过程中可以对知识加深理解。

另外,在教学中,我深刻意识到,我的评价手段不够丰富,评价语言不够生动、灵活、具有启发性。

在评价手段方面,我侧重于师评生,生生互评虽然也有,但机会给的很少。这个本身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没有很好的把握跟渗透,以至于出现教师过分引导的局面。虽然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较高的评价能力,只要有心寻找应该还是能发现这样的内容和环节的,这样的评价也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激情。

“课堂纪律管理”和“教学评价的丰富”是我目前存在的两大问题,但同时,也将是我接下来新的目标,我会进一步努力,争取获得更大的收获!

对印的图形教学反思篇8

?图形的运动二》是本册教材第七单元的内容。在上本节课时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较好地达到了教学要求,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上课之初,我利用学生最熟悉的调座位导入,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既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又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让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以此为指导,整堂课我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课堂练习循序渐进,形式多样。

在练习这一环节我设计了我会说、我会画、我会摆三个有趣的活动,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及时巩固、运用所学知识。特别是在“我会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边摆边说,合作完成,学生手脑并用,以“动”促“思”,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加强,合作意识得到培养,并且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浪费的时间较多,多媒体课件演示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关系处理的不够好。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要学习新的'教学技术,扎实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提高业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