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内心的回响,是对书中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思考,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通过读后感,我们能够将书中的情感体验转化为文字,与他人分享,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家的阅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家的阅读后感篇1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全书体例清晰,点评得当,寓意深刻,除了摘录原文之外,还附有白话注解,并在“细读慢品”这一板块中撷取大量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联系紧密的故事、寓言、实例等内容,结合本节所阐述的思想,带领我们细细品味《中庸》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处世之道。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个“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
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家的阅读后感篇2
当代作家余华的作品《活着》演绎的对活着的理解,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当我再次翻开这本书时,似乎还能感觉到夹杂在书页里那沧桑和悲哀的味道。
多年后,那个坐在田埂上的老人,发梢似乎都带上了一丝苍凉。阳光映在他已经发白的头发上,发出耀眼的光泽。夕阳下他苍老落寞的背影,已经丝毫找不出当年春风得意的影子。这样一个恬淡温和的老人,谁又能想到他的曾经?
曾经的他——徐福贵,是徐家的阔少爷,在同村人的眼中,可谓是上帝的宠儿,过着极尽奢华的生活,享受着荣华富贵所带来的快意。但是金钱与物质的熏陶,往往会让人恃宠而骄,迷失自我。福贵沉醉于充斥着铜臭味的赌场,沉溺在杂乱不堪的生活中。嗜赌成性的`福贵最终输光了家产,不得不过上普通人平凡而又艰难的生活。福贵的妻子是一个勤劳又朴实的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她都没有离开福贵,可是福贵却在母亲病重时,因为抓壮丁被迫离开了家,过上了颠沛流离,惶惑不安的生活。枪林弹雨,食不果腹,一层一层的绝望和恐惧使得福贵非常想家。
曾经,战场上,作为征用民工的他,被子弹在身后穿梭不止,但又奇迹般地地活了下来。当他历尽艰辛再次站在自家媳妇家珍的面前时,家珍已经老了许多,她眼角溢出的泪水让人心酸。
对福贵的人生打击,正如秋雨一般,接二连三,无休无止,使福贵几乎痛不欲生。儿子有庆,女儿凤霞的死,再加上一直对福贵不离不弃的家珍的离开。最终,她的女婿,孙子也相继死去。福贵亲眼见证那么多亲人在他身边死去,而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这是什么样的生活遭遇?
我似乎还能听到风中飘荡着福贵对老牛的轻声细语。结局悲欢离合散尽,时间细数了他鬓角的白发,磨平了他曾尖锐的棱角,福贵曲折坎坷的一生使人心酸。他的经历发生在中国大转折大变化的时期,那时,人们把幸福看得如此简单,吃饱穿暖被人们视为一件最幸福的事。可这样的幸福却显得极其难得,家珍因为一小把米要心疼好一阵子,当时真的很穷苦!
谁不曾活着呢?可是谁又能真正了解活着的意义?了解人生的意义?我们都不曾对活着有深刻的理解,而福贵一步步的蜕变,他一次次痛苦的经历,带给他的,是对“活着”最尽然最透彻的感受。可能极少有人再可以像福贵一样活着了罢,也可能极少有人能比福贵更有资格谈活着的真谛了吧?
书中流淌在文字中的纯粹与书中刻画的最鲜活的灵魂,代表的都是不可撼动的追求。活着,是可贵的,是幸福的,也是不易的。有人说,《活着》,是生活最真实的写照,我信之,且我还要说:《活着》是一部用深刻而强大的内心绘出来的作品,它对“活着”进行了最透彻的诠释。
家的阅读后感篇3
它是一只长相十分丑陋的小“鸭子”,它经常被别人排挤,另眼相看,但它从来不放弃自己那美好而又遥远的梦想——变成一只高尚优雅的白天鹅。
不论是从农家小院,还是到结冰的湖面和房屋上,它都没有放弃去追寻它的梦想。它一出生,就比别的小鸭长得丑,兄弟姐妹都十分讨厌它,一心想把它赶走。一天,丑小鸭被兄弟姐妹们无情地赶走了,它独自一人来到湖泊边。它看着那一只只戏水的天鹅,心中多么想要和他们一样,成为一只也让别人崇拜的白天鹅啊!一天,它被一个人妇人收留了,妇人让丑小鸭像自家的母鸡一样下蛋,可丑小鸭哪会下蛋呀。它又被无情地抛弃了,丑小鸭在生活中遇到了无数艰难和坎坷,被抛弃,被野狗追,被别人嘲笑甚至辱骂……它生活中的艰辛和困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看到这里,我忽然觉得老天爷是多么的不公平,凭什么长得苦就得被别人排挤,凭什么长得丑就得被别人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不过历尽千辛万苦终究还是会有回报的,丑小鸭终于美梦成真了,它终于变成了一只比别的白天鹅更白、更美、更高贵的天鹅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只丑小鸭,没有人会一生下来就高人一等,没有人会一生都锦衣玉食,荣华富贵,没有人会永远都不会遇到坎坷的,只有坚信自己的梦想,坚定自己的信念,就能如愿以偿、梦想成真!
让我们像丑小鸭一样,坚信自己的梦想,努力去追寻,去寻找那美好却不遥远的梦想吧,像丑小鸭一样,慢慢地蜕变,慢慢地……
家的阅读后感篇4
国庆节期间,我读了《柳林风声》生动有趣的文字深深吸引着我给我的心灵插上一双洁白的翅膀。
?柳林风声》被誉为英国儿童文学的"压轴之作”。它唯美的基调,让我感受到各种动物四季变化的生活故事和柳林中索绕的友谊与温情。
故事中英勇的河鼠,骄傲的蛤蟆,善良的鼹鼠和蔼的老獾。让我无时无刻不充满感动与惊奇。
河鼠与鼹鼠的友谊,是美好的。它们在一起做诗、干家务、讲故事。充实地过了一个下天。在寒冷冬夜,鼹鼠与河鼠并肩的走着,河鼠突然闻到了家的气味,正当它想回家时,鼹鼠早已走远了。于是河鼠放弃了回家的念头,保留了对朋友的忠诚,追寻了鼹鼠的足迹赶上了他的脚步。当鼹鼠知道后,惭愧不已,与河鼠一起寻找回家的路。当我读到这个片段时,突然想到了自身,很多时侯我何尝能做的像河鼠那样呢?
在本文中蛤蟆也是一个可爱的形象。蛤蟆继承了父亲的遗产,家境宽裕。它的爱好很是多变。今天喜欢船,就买上许多稀奇古怪的船只。明天喜欢汽车,就买上很多豪华宽敞的汽车。超速被警察抓住,后来辗转逃走,当它回到家时,自己美丽的花园早已被侵占。而河鼠、鼹鼠、老獾不计前嫌与蛤蟆共同夺回了家园。后来,森林被他们四个治理的井井有条。
当我看完这则故事感受到了动物身上的真善美,也想到了人类身上的假恶丑。
而坐着发现"唯有在这森林间动物身上,生命里蛰伏的希望与爱才能萌芽。柳林间的风,其实在每颗心上萌芽。
家的阅读后感篇5
?匆匆》是朱自清所写的一篇文章。其文笔十分优美,语意深刻,每句话都是朱自清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感叹,深思与叹息。
读完《匆匆》,我不禁感慨万千。是啊!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只是个匆匆过客罢了,又能做些什么呢?时光匆匆,但它也公平地分配給了每个人相同的时间。可是,有的人惜时如金,努力奋斗地过着每一天;有的人却虚度光阴,浑浑噩噩地耗完了自己的一生。我想,这应该就是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区别吧。
在这样的世界中,一个渺小而又微不足道的我,又是个怎样的过客呢?连朱自清那么伟大的人,都认为自己没在这世上留下游丝样的痕迹。这样的话,我便更加微不足道了。我和朱自清一样,我们的日子都滴在了时间的流中。但朱自清的日子,使时间之流壮大,在其中格外耀眼,永不可磨灭;可我的日子,恐怕只是时间之流中,几滴毫不起眼、即将被蒸发的水珠吧。
我每天都匆匆地过着,可又度过了多少有意义的时光呢?小学,作业少,学习压力也小,家离学校近,可我和同学一路上说说笑笑、逛逛小卖部,三分钟的路,我走了将近半小时;初中,学习更繁重了,我也抓紧了时间,可还是会在周末,与床度过大部分时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光匆匆,岁月不待人啊!珍惜时间吧,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就算做时间之流中的一滴水,也要做最晶莹、耀眼、永不磨灭的那一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