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子读后感700字8篇

时间:2022-10-31 作者:pUssy 读后感

编辑一篇读后感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书上情节的分析,写读后感其实是非常考验我们的理解能力的,读书是一件可以帮助我们获取知识的事情,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孟子告子读后感700字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孟子告子读后感700字8篇

孟子告子读后感700字篇1

最近几天有些浮躁,感觉心神不宁。或许是过年前巨大的能量场感染了我,或许是自己太过于敏感,身体的疲惫不觉涌上来。今天发现,工作了要保持每天的阅读,身体锻炼,整理,这三件小事,都是不容易的。

人会有惰性,会有情绪,会喜欢“吃喝玩乐”一切不动脑的东西,这也是天性使然。

阅读《孟子》,这段时间是看不下去的,归结原因是心绪不宁,工作了的我特别容易受到周围能量场的.影响,这两天一直都在购置年货,也是受大环境的影响。

现在发现,读《孟子》实际上是在吸收来自国学文化的高频能量,《孟子》,久石让的音乐,优人神鼓的《托钵僧》,这些都是很纯粹的能量,每天站桩,每天听音乐,每天阅读,每天做这一件件小事来改善自己生命的状态,这些都是养人的宝物。每天下班后留出一段时间和他们相处,去感受他们一点一滴。今天站桩的时候对他有了更深层次的链接,我感觉到腹部的气在一点点往下沉,优人神鼓的音乐不断进入我的身体,我通过身体不断抖动将身体的负能量和情绪排泄出去,完成了整个能量的循环。

阅读《孟子》,我感受到孟子对世人的仁爱和精神境界。一个人的言语是他思想最直接的体现,我感受到这位智慧的老人对世间的仁爱。

阅读《孟子》,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在人世间为自己的内心建立起一个屏障,让那些浊气远离在外,之前我一直不太懂得保护自己,也是自己傻傻地全然接受很多东西,这也让我受了很多伤害。

现在我渐渐地为自己的内心构筑一个帐篷,好好保护自己的赤字之心,而立之年,立身后齐家。

孟子告子读后感700字篇2

我没有读过这本书,以下书评是写给台湾中学教材 - 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孟子》。关于原文的解释应该大体上相同的。

孟子与孔子一样,出身也是贫贱,孟母对孟子教育很用心。孟子以孔子的弟子自居,传播儒家思想,“夫子好辩”,辩论是为了正人心,辩论的对象主要是墨家的“兼爱”,墨家主张爱所有人,孟子认为爱人应从父母开始,爱所有人即“无父”,另一个辩论对象是杨朱,杨朱主张“利己”,孟子批评他是无君。

孟子事过三个君主,藤文公,梁惠王和齐宣王(取了丑女无盐)。滕文公很礼遇孟子,但孟子想去大国施展抱负,当梁惠王来请时,便去了魏国,当时梁惠王已当了50年国君,被齐所败,主将庞涓战死,一心想着复仇,称霸,孟子失望的离开。齐宣王刚继位,血气方刚,孟子建议他攻打燕国平乱,但齐宣王只关心能从燕国获得多少利益,孟子只有离开,新的燕王即位联合五国把齐打得差点灭国。孟子回到祖国邹国后,不问政事,从事教育工作。

当时候许行的农家思想主张人人自己生产,自己种田,消灭交易中的欺诈和不平等,孟子批评他说他根本不可能生产自己所需要的所有东西,而且商品质量有好有坏,价格自然不同,所有相同尺寸的鞋子都卖一个价格是很虚伪的。实质上孟子也批评了近代的共产主义,严重打击了生产的积极性,不符合人性。

孟子提倡性善,告子说天生无所谓善恶,“食、色,性也”,只有基本欲望,善恶是后天养成的。

从宋代朱熹定四书,就奠定了孟子的地位,元人40年后重开科举,封孟子为亚圣,可见古代国君并没有那么专制,对孟子民贵官轻的思想也接纳。朱元璋把孟子赶出孔庙,制定《孟子节文》,把不利专制的思想都删掉,但《孟子节文》只流传了20年。现代人也是追求功利,蔑视仁政,但中国历史上值得称道的皇帝无不是儒家的典范,实行德治名扬千古,而攻城略地、穷兵黩武的并不能青史留名。

读《论语》觉得孔子与弟子们温文尔雅,好学而谦虚。但读《孟子》就觉得孟子好辩,自命不凡,有拯救万民的勇气,却没有宽广的胸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点违背孔子说的“不固”。就拿对待小人来说:孔子说自己正言正行,时时学习反省,没有过多的时间指责别人,当然对他们也不能像爱护亲人、礼敬君子那样;而孟子就说我对人有仁有礼,别人自然也这么对我,如果有人对我无礼不仁,首先反思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够,如果不是,就当他们是禽兽,对于禽兽就不要跟他们计较了。这个思想与孔子的差别是,假定自己高人一等,因为获得了优越感,才宽容别人。但事实上,谁能保证自己做得都是对的呢?

孟子与告子关于人性有很多辩论。告子的思想更接近当代的想法,儒家传到荀子就已经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孔子就更不谈性善性恶的问题,反而王阳明很推崇那个良知,把它当成所有事情判断的依据。我觉得,首先善恶就很难分辨,杀一头牛吃是善的,杀一个善人是恶的,杀一个恶人是善的,但又不知怎么分辨杀的人到底是善还是恶。人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要遵守大多数人订立的契约,以求相亲相爱,太平无事。于是才有了法家,用法来裁定一个人。无端探求人的本性又有什么意义?孔子就说“未知生,焉知死”,孟子却要探求这个人类未知的难题,光凭几句辩论又有什么结果,只能证明谁口才好而已。告子说人性如激流的水,哪边缺堤就流向哪边,孟子说水向下流,善就如水向下,这个反驳得很在理,但谁说人性就是水了?即使人性是水,怎么知道向下流的水不是恶?各种乱比喻,教人无从信服。

孟子告子读后感700字篇3

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使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给后世留下了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千古美谈,成为母教之典范。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提倡"仁、义、礼、智",并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就是宽厚,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义,就是正直,指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性格,即"正义之气"。礼,就是谦让,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的规矩,即"礼仪之规"。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恶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谋之力"。信,就是诚实,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即"诚信之品"。

孟子是一个慨然以天下自任,富有使命感的大丈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处身于战国乱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辅佐诸侯统一天下。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一个分崩离析,中央集权沦丧的时代,武力才是解决争端,争取利益的最有效途径,孟子倡导的"仁政"必然难以被统治者所接受。虽然不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他仍以天下为己任,"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即他仍要把他的思想学说宣布于天下,以此来影响并匡正世风世俗。

除了像"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这样家喻户晓的故事外《孟子·公孙丑》中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关于这一点,告诉我们做事情的出发点要正确,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认,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否则,即是你通过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据了有利形式,但最后还是会失败。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所以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最终的胜利,就是因为我们的行为是正义的,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赞成和支持。

?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这一点告诉我们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断积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业的征途上,我们经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发展,或者"一叶障目",被一点小障碍阻挡了视线。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呢,为视野不够开阔而错失了机遇。因此我们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观到事业的"大海",摒弃"井底之蛙"的心态,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远更开阔的境界靠近。

所以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纵观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也就是他们懂得选择什么放弃什么。如果没有目标,或者做多了无用的事情,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头来只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终无所成。"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舍弃一些事不做,去做该做的事,具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宁静胸怀。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在这个社会里,有些人做着自己做不了或不喜欢的事而一事无成,有些人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痛苦不堪。

孟子告子读后感700字篇4

今日我读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我顿感心门大开。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孟子认为,说话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守信,行为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有始有终,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的大义所在来引领自己的言行。大义所在,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我这段时间有时候为这个事情烦恼,因为我前段时间被一个朋友说我不信守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做事半途而废。我先不管他说的有理无理。但是我觉得自己这方面确实不够好,有时候,会做一些让人失望的事情。

孟子的话,让我明白了很多,事情应该从我做事的目的开始,如果我做的事情是符合大义的,一定会信守自己的承诺,把事情进行到底。而有时候,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不必放在心上。我以后要是想做一个信守诺言,做事有始有终的人,定当将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在正途上,行在大义上。

有时候碰见别人不能信守自己的诺言或者半途而废的时候,那得看看我们要求他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大义。

有时候我们经常像圣经里的法利赛人一样,用小义来标榜自己,“看见了没有,我都没有违反自己的诺言。我做事都会坚持到底的。”我们也要他人在所有事情上都要遵守承诺,坚持到底。试问我们所要求他人的承诺和事情都符合圣经上的教导吗?圣经上说,没有一个人是义人。耶稣来是给人带来拯救和自由。

我今后要自由的活着,那些要我在小事上同样遵守他们规矩的人都见鬼去吧。合乎圣经上的教导,我都会听从。

我活着是为了荣耀神的名,但是我要是没有这么做,求神的怜悯我,为我赦罪,使我得自由。

小小心得,如若理解出错,请大家留言纠正!

孟子告子读后感700字篇5

?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共同编撰完成的,全书效仿论语采用的对话体的论文形式,记述孟子与诸弟子的“疑难答问”以及孟子自己的“法度之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体现了孟子的思想学说,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与法先王的主张,确立了“天人相通”的理论,发展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弘扬了“贵义贱利”的价值观,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中国古代尤其是宋代以后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孟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孟子的思想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中国人做人处事的原则中,有着孟子的影子。

读《孟子》,就是在学为人处世。《梁惠王上》首先讲的是“爱民”的行为方式,《梁惠王下》则探讨了“爱民”的行为方式即是“与民同乐”;《公孙丑上》则是探讨爱心、同情心、怜悯心,恻隐之心和羞耻憎恶之心的行为方式问题,《公孙丑下》则阐述了天时、地宜不如人和的思想;《滕文公上》开始提出“性本善”的思想,即怎样行善,怎样以身作则的问题,并且批驳了墨子学派“兼相爱”的思想,指出人与人之间的爱是有差别等级的,《滕文公下》则讨论了爱民的行为方式的价值取向问题;《离娄上》是探讨行为方式的规范问题,用社会行为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方式,在《离娄下》孟子举了两个地区和年代相距都甚远的帝王,用以说明统治、管理和服务人民,其道理是一样的,那就是“爱民”;《万章上》是围绕着“孝”这个行为方式来进行探讨,而《万章下》则是围绕着交“友”、“做官”以及“寄人篱下”的行为方式这些问题而展开的;《告子上》则从行为方式问题深入到人的内心,即人性的善恶,《告子下》则把重点放到了讨论行为规范与行为方式的问题上;《尽心上》则是从本性与行为的关系问题转到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上,也就是人在生存、生活、工作中根据什么样的心理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方式问题,《尽心下》则是对“自身修养”的尽心知命与行为方式间关系的探讨。

读《孟子》,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孟子的辩才及形象性和逻辑性的结合。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说理畅达,气势恢弘。孟子善用譬喻,在《梁惠王上》第三张《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引出了“五十步笑百步”,通过这一比喻,孟子不仅形象而生动地表达了他主张实行仁政,提倡礼乐和爱民的理念,而且让我深刻领教了他论辩的巧妙技巧和高超水平。

在孟子生活的那个年代,战乱频繁,诸侯们不择手段追求功利,孟子大力提倡和宣扬仁义思想,充分体现了孟子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治国方面,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孟子》中随处可见,孟子提出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为民”思想和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论;在做人方面,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主张“仁义礼智信”,他提出了很多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如“舍生取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纵使已经过去两千年,但孟子的思想仍在以它独有的魅力影响着我们。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精神贫乏的时代,孟子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孟子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关系,强调爱物节用,主张“取物以时”、“取物有节”,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对我们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思想启示。

2、孟子严厉批判了战国中期的社会不公:“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反对暴政,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提倡任人唯贤,这对我们维护社会公正有重大意义

3、“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这对我们思想道德建设有重大意义

?孟子》一书所体现的思想,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我们应批判继承。孟子仁政理论中的和谐思想的精神实质和胡书记提出的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理论是一致的,我们应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孟子》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借鉴的思路。

孟子告子读后感700字篇6

前些日子,在看《孟子》的时候,看到一段很有意思的论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意思为:道就在附近却去远处找寻,事情可以简单的办好却去寻找复杂的方法。人人都亲敬亲人、长辈,自然实现天下道德教化的目标。)

看了之后不由想起今年我们学校的两件事情:一个是引起广泛争议的“采血事件”,某博士研究生被指责为了课题研究,不顾实习生的不满,自己动手给一个自己带的实习生采血10ml,据说造成后者胳膊针孔处红肿、淤血;另一个是被捅上了媒体,又被校方坚决指为捏造的“粽子事件”,即镇江校区某同学的家长来学校探望他,该生嫌其母穿着实在太寒酸而不愿领其入校,甚至连千里迢迢带来的家制粽子也拒绝收下而跑开。

当然,这两则事件的内情,我没有把握说了解得很清楚,也不愿意再探讨当事人的是非,只是想借着这两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来思索一下,我们的道德教育,是否真的像孟子所言,是“道在迩而求诸远”,方法缺乏效率而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从我自己的经历而言,从进入小学开始,都在接受关于道德的教育: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服务于人民,等等;同样,这些概念也伴随着我的几乎整个求学过程,直到硕士毕业。在这些高尚的光环之下,却有许多很简单的也很基本的道德标准被有意无意的边缘化了: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珍惜友情、善待他人,好学上进、珍惜名誉等等。自然,这些观点比不上前面提到的那些概念光彩,甚至多了一点自私的色彩,好像眼睛只盯着自己和自己的小圈子一样,胸襟不够博大,情操不够高尚。

然而,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品德的培养也不能建成空中楼阁。懂得孝敬父母、关爱家人,就有了为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明白了人不能光为自己活着,还必须努力让自己的亲人也过得幸福;有了家庭责任感,也就是有了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反观时下的许多社会问题,恰恰就出于家庭责任感的缺失,随便打开哪天的报纸看看,总能很容易找到遗弃家庭成员、拒不履行赡养老人义务、背离婚姻契约而发生婚外恋情等家庭问题的报导,倘若人人都知道“亲其亲,长其长”,这些问题也许就不会如此泛滥。

再说珍惜友情、善待他人,归纳起来,就是一个“仁义”二字,宽厚、仁慈的对待他人,不欺凌、不使坏、不拆台,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侵害他人的利益,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要能做到,我们的周围能够少多少麻烦事,每个人的幸福感相信也能增进不少。

至于好学上进、珍惜名誉,个人认为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正因为有了求上进的心,有了追求更好生活的愿望,才有了努力提高自己能力与道德的动力,所谓“君子恶居下流”,有追求的人才会有希望,无论身处何处都不忘记自己的操守,看重尊严与荣誉,这才不会虚度年华,也不会见利忘义,不会把誓言当作空气。

实际上,以上这些基本的道德原则,也非常容易的被推延和提升,比如懂得了孝亲与尊长,也就不难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懂得了与朋友交往之道,也就能推广到与身边的所有人和睦相处。再者,每个人都追求自身的生活与道德水准的提升,自然也就有了整个群体的发展。

回溯我国五千年的文明,不难看出,道德追求一直是我们这个民族所关注的重点,也有浩瀚的文化典籍来阐发这些道德目标。比如开头提到的《孟子》,以及《论语》、《中庸》、《大学》等等国学经典,无不是在以“仁义”为终极目标,无不是把“止于至善”作为标准。这些丰富的道德范式,正是今人道德教育的良好参考。自然,国学中的许多观念,比如“天下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之类昏话,不再适应今天的环境,理当摒弃;而大多数观念,对今日依然具备指导意义,没有理由置之不理。

废科举、兴西学,对于一个民族的强盛是必要的;但废除科举并不等于废除国学,非功利的学习、实践国学,恰好是弘扬国学的良好契机,也是让国学发挥其教化功能的契机。真心希望国学能再次发扬广大,真心希望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能找到崛起的强大精神支柱。

孟子告子读后感700字篇7

?孟子】,为战国思想家孟轲及其弟子所作,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思想,南宋时被理学家朱熹纳入【四书】之列,是中国传统儒学经典,其语言、思想对国人影响极深。

与众人所理解相悖,【孟子】一书并非刚出世便为世人所接受、推崇,一直到汉代前期,【孟子】一书也只是和其他儒家诸子并列。然而,由于西汉中期以来经学的兴起,【孟子】与【左氏春秋】等著作的价值开始被发掘,研究【孟子】的经学家日益增多。东汉赵岐在【孟子章句】中说到:“孟子退自齐、梁,述尧舜之道而著作焉,此大贤拟圣而作者也。”“【论语】者,五经之錧鎋,六艺之喉衿也,【孟子】之书则而象之。”自宋以后,【孟子】的地位已于【论语】并列,此不必赘言。

?孟子】一书在文学上地位也很高。有人说先秦诸子中,论文学水平,首推【庄子】,其次【孟子】。【孟子】一书用典极多,旁征博引,辩论内容也占很大比例,相比【尚书】的诘屈聱牙,【礼记】的冗长繁复,【孟子】的语言无疑更显生动而充满活力。

当然,作为一部影响世界哲学思想的书籍,【孟子】一书在思想上的建树极大,而这也是本文议论重点之所在。相比较于【论语】更侧重于个人修养,【孟子】对修养和治国的议论都很多,而且不完全拘泥于前人观点,尤其是其中经济观点于治国理念,颇为后人所推崇。

首先,作为传统儒学经典之一,【孟子】无疑是持性善论观点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诸如此类。虽然这些观点较为主观,但却为人类历史所证实。

孟子在论述主观性善论的同时,也强调了人的后天修养。“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君子就应当坦诚自己的过错并及时更正,而相较于孔子而言,孟子对个人修养上更强调义。无论是“吾善养浩然之气”还是“舍生而取义者也”,都充分体现了一个圣人的大义凛然和光明磊落。但是,这里也体现了孔孟对“圣人”“君子”理解上的不同,孔子认为,只要一个人能保持仁爱之心,守礼守德,就能当圣人,所以一个人成为圣人并不困难。而孟子却明显将圣人的标准提高,要将“义”置于生命之上,才能算圣人,如不食周粟的伯夷,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同样,对于圣人之间,孟子的要求也较为苛刻,像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孟子认为他很狭隘;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孟子认为他不讲原则。至于孟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圣人,那便是孔子。“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者”便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

在政治上,孟子完全继承了孔子的仁政理念,并将其发扬光大。孟子一生中多次与齐宣王、梁惠王等大国君主谈论政治,并以帝王师自居,在较为开明的言论环境下,孟子的思想得以传播。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也。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不是脱离实际的绝对理想主义者,孟子在游说君王时还为他们准备了一套完备的治国套路:行仁义——得人心——王天下。战国的君王几乎没有一个采纳他的观点,但他也不必灰心,他所受的尊敬、礼遇和言论自由已足够使孔子和吾辈后人嫉妒。

除仁政思想外,孟子的经济思想更是先进。“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这与【宏观经济学】中政府降低税收以增加民间可支配收入,从而促进投资的扩大和经济的繁荣不谋而合,而西方经济学至少是十五、六世纪的产物。

不仅如此,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理论更是领先于世界。在以封建专制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简直是“大逆不道”。这种超前的思想在儒家思想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甚至为此将【孟子】一书删节。当然,“民本”不代表“民主”,孟子也不可能从战国之世中领悟到民主的真谛,我们尊敬圣人,也不可将其夸大,神话。

任何思想都有精华,亦有其糟粕,【孟子】也不例外。但错误也分为两种,一种是主观“臆断性”的,一种是客观“时代性”的。【孟子】一书中对春秋五霸,管仲及当世的墨子,杨朱,梁惠王,齐宣王都深不以为然,尤其是对管仲,几乎达到蔑视的地步。当别人将管、晏与孟子相比时,孟子竟反唇相讥。平心而论,管子为人的确德操不备,但对应当时的时代,“以德取人”是否和当下“以貌取人”一样,失于偏颇?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尊王攘夷,南服强楚,北威夷狄,其治下齐国经济达到巅峰,连孔子都说“微管仲,吾辈左衽也!”管仲在客观上开发了经济隐行业,抵御外族侵略,保卫华夏民族,如此大的贡献在孟子眼中几乎不值一提。墨翟,杨朱为一时贤哲;春秋五霸,齐宣、梁惠也是一代明君。斯非尧舜之世,焉得尧舜之人?孟子对人的苛刻可见一斑,这便是主观“臆断性”的错误。而其它诸如忠君思想,民本未能升华成民主,这些便不能怪孟圣人了,时代决定了孟子的思想,华盛顿生在当时中国也绝无可能成为华盛顿。不过,近几年来有不少所谓“专家学者”抓住这些对孟子进行批判,认为他“封建”“专制。

孟子告子读后感700字篇8

孟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所以才会大胆提出民为贵,社稷其次,君为轻的理念,以彰显民心的重要性,他在政治上推行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有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从这里也足以看出孟子对于平民百姓的热爱之心。

孟子继承了孔子,并提出了忧患的概念,他认为人的生命之所在,事业之兴败,国家之存亡,都与是否具有忧患意识相关联。忧国忧民之心也便是责任意识与承担意识的重托。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其意为:君主若把百姓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这样百姓也会把君主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这也是孟子对于君主寄以希望,可以仁政为国,爱民如子。

?孟子》一共七篇,主要的两个方面内容,一为孟子与君主讨论政治,另为孟子与儒家其他门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为人知道。《孟子》的文笔犀利,富有说服力,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战国各诸侯国所走的霸道路线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欢迎,这也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真实写照。

以意逆志便是孟子在《万章·上》中所提出对于诗理解的方法。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评论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就断章取义,曲解诗句,也不能有辞句的表面意思曲解诗句的真实含义,而因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所思所想。知人论世也便是评论他人作品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