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爷读后感5篇

时间:2023-05-07 作者:Indulgence 读后感

写读后感是为了记录我们看书时的感受的,一定要认真对待,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并且记录好读后感,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北京爷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北京爷读后感5篇

北京爷读后感篇1

我们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学完后,我的人似乎也被带入了那个喜庆红火、喜迎新春的老北京。

文章的开头,以老北京春节的开始一一腊月初旬为时间的起点,向我们展示了北京人是怎样过腊八节的。在腊八这天,北京人是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的。腊八粥用各种米、豆、干果熬制而成。我虽然没吃过腊八粥,却能从文章的词句中感到其用料之丰盛,营养之丰富,令人浮想联翩,若是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添上一碗,定是喝得心里都暖和起来。腊八蒜用醋泡制,泡好后色如翡翠,色味双美。用料简单,结果却喜人。泡好后的腊八蒜,颜色亮丽、清爽,想来就算不吃,光摆在那看着,就能让人胃口大增。

到了除夕,家家赶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守岁。从字里行间,我似乎能看到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的场景。大家都对除夕夜相当重视,除了对睡眠需求很高的小孩,其余的人通通守着夜,不眠不休。

要说整篇文章最让我感到有画面感的地方,我觉得还是描写元宵的那一段了。在那一天,北京整条大街到处张灯结彩,隆重的像在办喜事。其实过春节又何尝不是一种喜事呢?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当各型各色的灯挂在街边,一一点亮时,透过五彩斑斓的灯罩,看火光闪闪烁烁,一定十分有趣吧?当所有的灯连成一片时,映在夜空中,会不会是一片璀璨的星河呢?人群在街上涌动,时不时停下驻足观望自己喜欢的花灯,到处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是多么令人向往啊!

在文化发展的长流中,我们的祖先流传下来许多节日民俗,其中最为隆重的就是春节。但随着时代的脚步匆匆,春节的味道却逐渐淡化。现在的我们,只能在书上看到当年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情景……

北京爷读后感篇2

今天,我仔细阅读了老舍先生写的《北京的春节》,从中积累了许多关于旧时春节的知识,同时也对春节有了更深的了解。

北京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开始的,腊八时,各家都会用各种米、豆、干果熬粥,这和我们现在比较相似。街上会出现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货摊,那时的.孩子们喜吃一种用各种干果与蜜饯和成的东西,叫杂拌儿。我想:它应该是薯片、蔬果干之类的吧!老舍先生写道:孩子们还喜欢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这和我们现在的孩子特相同,过年就喜欢放鞭炮和烟花,这多热闹呀!

那时的大人们,忙着给孩子们赶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每年妈妈都要给我买新衣服过年,我特喜欢。老舍先生说:除夕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我们现在可没了这些规矩,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吃完团圆饭,就急急忙忙地坐在电视机前,等着看春节联欢晚会了。

那时街上的店铺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初六才开张,这和我们现在大不相同了,我在正月初二时和爸爸妈妈逛街,各色商店、超市,还有肯德基、麦当劳,全都人满为患,大家都出来购物、消费,人人脸上喜气洋洋。我最喜欢花灯了,老舍先生道:那时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如今的花灯,除了保持原有的手工制作外,还增添了塑料、电动、声控等特色,越来越丰富多彩。

你看,北京的春节虽与我们现在有些不同,但那热闹的气氛始终没有改变,人们对迎接美好的明天都满怀着希望!新年快乐!

北京爷读后感篇3

刚刚考完试,爸爸妈妈就叫我预习下学期的内容,心里很不高兴,快春节了,并且刚考完,不让人家休息一下,太“法西斯”了。

机械的翻着书本,想到春节,居然就看到有一篇《北京的春节》,不想被吸引住了。

原来的春节多热闹啊。照这个日子计算,现在也该为春节准备了。过去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可现在呢?没有一点节日气氛,而且还不许玩,唉。现在人们过年的方式和习惯一点都已经找不到像老舍先生眼中的样子了。腊八粥、麻糖、饺子,我很少吃,甚至没吃过,过去过年吃的,应该很好吃吧,可没有了。现在我吃的'是汉堡、薯条、可乐,当然,味道也不错。

真想回到过去,大吃一顿,痛痛快快的玩,过去春节可要放一个月啊!

北京爷读后感篇4

雨果奖又火了一本书,好多人说这是中国科幻小说的崛起,但是最近这几天感觉网上的声音变得不怎么好听了,所以才想写这篇。有剧透,正在看或者打算看的朋友慎看。

这本书我觉得最大的一个槽点和讽刺点是:作者郝景芳居然是有经济学背景的,如果她没有,大约也就罢了,但是她居然有,那里面的一个低级错误就不能忍了。这本书对经济学有一个论点,就是机器自动化会带来大批量的失业,而为了让人们不失业,所以只能压缩他们的生存时间,并且不允许代替人工。这个观点简直让我快笑死啊,举几个近现代中国的例子:纺织厂女工下岗后稍作培训就可以当饭店服务员;曾有个年代司机比县委书记赚得多,但考驾照的速度远比汽车增长速度快,赶马车的很快就学会开汽车;财务软件出现后,并没有使大量会计失业,原先会打算盘的也很快学会了打键盘。

自动化的发展进程不会导致人力的失业,反而会促进人工技能的发展。欧洲现在为了保住失业率,所以减少了工作的时间,那是因为他们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发展路线啊!就好像美国总要求印度和中国减少燃煤,什么混蛋逻辑,美国发展的时候燃煤比我们凶多了好吗,现在你们不担任这些又脏又累的活了,你们开始从轻工业和科技方向发展了,还不让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走你们的老路了吗?一边享受着我们带来的廉价商品,一边还谴责我们污染太多,不是矛盾吗?这是发展的必经之路啊,等到中国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有两种现象:一是人口不会再快速增长了(现在已经有这种趋势了啊,即使开放二胎);二是我们的劳动时间会大幅度减少。我们现在就是《雪国列车》里面人肉的永动机啊,等快速发展过去,我们也会进行高质量的短时间的工作模式。

至于有人从中看到什么社会分级的现象,我想说我们还用从科幻小说里面看社会分级吗?我们现实生活就是如此,这个是没办法的事情。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完全不是社会层级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因为我没看到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的人对第三世界的压榨,反而他们很有礼貌,并且在为第三世界的人谋划。譬如那个白头发的不允许垃圾处理自动化,怕他们失业;譬如老刀受伤之后,第二世界的那个委托人还给他处理伤口,并且让他洗澡什么的。

没有任何的歧视和压榨,甚至没有轻视,我觉得我们现实的世界都做不到这么好的。那么作者的意图到底是什么呢,就是通过一件送信的小事,描述一个科幻的世界,表达一份亲情(因为老刀那么努力,是为了一个捡来的娃),就是如此。并且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世界,因为每个人都没有坏心眼。让老刀送信的人让他洗了热水澡,先给他打了定金,而委托的任务不过就是去给心爱的人送一封信;收信的那个女的,虽然有些小心思,想瞒着第二世界的那个男生,但是也是怕伤害;老葛不用说,从第三世界上来,对老刀照顾;那个白头发管事的,怕第三世界的人失业,不肯使用自动化垃圾处理,等等。虽然等级鲜明,但是没有冲突。如果不是想给自己捡来的孩子更好的教育,老刀对自己的生活也并不是不满意的。说句实话,在北京打工那些人,已经比在老家的人好太多了,你看他们衣衫褴褛的,住的环境很差,但是他们可能在家里盖着大房子,很风光。否则为什么有人前赴后继地奔向北京呢。人啊,从来都不能纵向对比的,你天天总和王健林比,那你也得能实现那一个亿的小目标吧。

书的构思很好,以小见大,喜欢这种简单的小故事。文笔一般,还需雕琢。但是也不必像网友那么苛刻,骂的一文不值。国外与我们看重的点不同,就好像《魔兽》在美国被骂得狗血淋头,但是在中国却被热捧一样。你不一定多牛逼,人家也不一定是瞎,总有你看不到的精华。虽然我也承认《三体》的格局要大很多,文字和整体性也优秀很多,但是《北京折叠》毕竟获奖了,说明简单的小故事也有震撼的力量。为什么自己国家的作品获奖了不引以为傲还要进行批判打压呢,这还是一群读书的人做出来的事,这才是让我觉得震惊和无奈的事情。

北京爷读后感篇5

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初一和正月十五的相关场景。感受到春节习俗 的丰富多彩和深刻的内涵。文中以“时间”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课文的最后一段以“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一眨眼就到了残灯末庙。”同时,这一段与课文首句相呼应。

老舍爷爷在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话来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作者以自己老家的风俗来写过年的场景。

我们这一带地方的风俗就跟北京不怎么相同,我们这个的地方过新年不赶庙会,而北京就赶庙会。我们这个地方大部分都还是和北京相同的--贴对联,穿新衣,拜年,吃团圆饭,守岁等。我们这一带小孩也跟北京小孩过年差不多,都会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些爆竹,买些玩具,还买些零七八碎而的东西……

北京的元宵节 就跟春节差不多,都非常的热闹。而我们这一带不如北京热闹。过元宵节我们开始吃元宵,闹元宵……可高兴了。

这篇课文给我留下影像最省的除夕前,孩子们要做的三件大事----买爆竹、买零七八碎儿的食品、买各种玩意儿。因为这些事情也是我们过年时喜欢做的。

我从这篇课文中感受到了大家的幸福,团圆的美好愿望。那丰富多彩的名风名俗,写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