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北京读后感6篇

时间:2023-05-03 作者:couple 读后感

完成一篇读后感可以加深同学们对书上内容的分析,看完优秀的书籍之后写读后感是很重要的,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折叠北京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折叠北京读后感6篇

折叠北京读后感篇1

其实刚开始读这本书有一种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的.,或是因有选择恐惧症的我最近实在不知道读什么好,便尝试去看看。

之前虽然经常看小说,但类似于这种科幻小说是少之又少的,可能是老觉得科幻小说会有太多关于科技发明的说法,便不愿去接触,《北京折叠》是一本在我意料之外的科幻小说,一方面是从科幻来说,打破了我对科幻小说一贯的粗鄙看法,另一方面从小说来看,这里好像没有明确的褒贬,它似是在描绘这个无可奈何却又残酷的北京城,似是在诉说这些形态各异的北京人,但好像没有一个明确对任何人的情感态度,有一种本该如此的感觉,当我读完这本小说的时候,我脑子想的是:是啊,如今的北京城,好像就是这样的,如今的北京人,好像就是这样的,北京应该就是这样才叫北京的。对于这本书的第一个评价是,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没有对错的小说。以上都是一些略显空白的概说,下面想详细谈谈对这本书的内容及感受。

折叠城市分为三层空间。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小心翼翼隔离,大地的第一面第一空间的五百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的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不同的是,第二空间是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而第三空间是从夜晚十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看似不公的时间分配原则,我们说是命运不公,或是说命中注定,看似无奈看似残酷,实际上或许是自己最后的选择的结果。

第三空间:老刀。小说的主人公是底层劳工的代表。他的工作是垃圾处理,生活中充斥着肮脏与霉气。小说刚开始就提到他去第二空间的理由:为了金钱(供养女上幼儿园)。“他第一次到第二空间,他并不紧张,唯一担心的是身上腐败的气味”“他讨厌自己,可是他想把纸币抓牢。为了帮人隐瞒真相,他抓住了”。可是贫穷地卑微是谁的错呢,我不想说自私这样的圣母理论,我更想直面这无可奈何的社会问题:教育不均、贫富差距过大、底层贫民工作环境得不到保障。这没什么对错之分,能做的只能尽可能地最小化,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存在对比区分才所以为社会,而北京,更应如此。第二空间:秦天。代表第二空间奋斗的青年形象。秦天是研究生,有机会去第一空间实习,一个月实习工资十万左右。就像我们现在的状态,在模糊地触碰着现实,但同样奋力一搏着。还有秦天依言的爱情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让老刀送求婚信物。而现实却打破了青年想象中的爱情,最后还是败给了物质。故事中的秦昊并不知情,而我想这是另外一种成长吧,只能接受的成长,但我相信未来会更好的,奋斗的青年,无论爱情,无论物质。第一空间:依言和白发老人。第一空间代表着顶层统治者。依言是老刀来到第一空间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第三空间出生长大而在第一空间工作的老葛。他作为这类人群的代表,书中说到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环境能够改造和塑造人。正是因为这样,揭示出老葛晋升第一空间的原因,才能够表现出环境对人的影响。我相信命运但同样会抵抗命运,生活总要奋斗和抱有希望,你的选择在哪你就将会抵达哪,到底是命运选择了你,还你选择了命运,源于自己。而北京是寻找自己的故事。

这本书讲的时100年后的虚幻科教时代,而折射的是当代北京的现实世界。在这个告诉运转折叠的北京城,各式各样,各种各类的人,都在为了现在的生活,未来的生活,现实的生活,想象的生活,奋斗着……很多人都说,北京,是一个充满可能和机会的城市,也是充满现实挑战和人性残酷的城市,命运直抵胸膛。“回想这四十八小时的全部经历,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晚老葛说过的话。他觉得自己似乎接近了些许真相,因而见到命运的轮廓。可是那轮廓太远,太冷静,太遥不可及。他不知道了解一切有什么意义,如果只是看清楚一些事情,却不能改变,又有什么意义。他连看都还无法看清,命运对他就像偶尔显出形状的云朵,倏忽之间又看不到了。他知道自己仍然是数字。在5128万这个数字中,他只是最普通的一个。如果偏生是那128万中的一个,还会被四舍五入,就像从来没存在过,连尘土都不算。他抓住地上的草。”——而我们在抓住些什么呢?

折叠北京读后感篇2

郝景芳最近火了!

这位清华物理系毕业的妹子凭中篇科幻小说《北京折叠》获得今年的雨果奖(hugo award),这个奖项是由世界科幻协会(world science fiction society,简称wsfs)为纪念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而设立的科幻小说奖项,该奖分量之重,堪称科幻界的“诺贝尔文学奖”。

这是雨果奖设立以来,亚洲人第二次获奖,众所周知,第一位获得雨果奖的亚洲作家是写出《三体》的刘慈欣。

我一直很想细细的看一遍,但是各种读后感和推荐类文章就像剧透一样影响我看原文的心情。渐渐的,我通过一些读后感明白了《北京折叠》的梗概,这样一来没有特殊情况也就不用看原文了。原因是:太写实了!一点也不科幻。(流泪脸)

我从读后感中看到这两段原文:

“折叠城市分三层空间。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空间休眠,大地翻转。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口,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从十点到清晨六点,然后回到第一空间。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小心翼翼隔离,五百万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

大地的两侧重量并不均衡,为了平衡这种不均,第一空间的土地更厚,土壤里埋藏配重物质。人口和建筑的失衡用土地来换。第一空间居民也因而认为自身的底蕴更厚。”

——(引自《北京折叠》郝景芳著)

我的个人理解是:作者设计了一个略带科幻的场景,用实笔写出了人类社会的三个阶层不同的生活情况,原文第一段描述的是三个阶层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包括享受生命和阳光的时间在内的资源不均衡。

导致这种不均衡原因却被作者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原文第二段要表达的是:第一阶层人少,资源当然就多一点,不然就不平衡了。

好吧,这就是二八原则内在的本质额......也正是我没事总说的那句话:“很多事情看似不平等,其实是平等的;如果看着不平等,是因为没有看到事情的全局。怎么看到全局呢,站的高一点!”

这话放在这里,很多人读了都表示很不爽,说我真欠揍!为什么呢?因为大家是有“道德”的人。大家认为我没有体会到低层人民的艰辛,站着说话不腰疼。“道德”的同情心驱使大家认为我欠揍,甚至会抛过来“五毛”的帽子扣我头上......

但是这话是在项目管理实例中,团队中有人太过自私影响到了全局或者是因为太自私了影响了他本人的工作积极性的时候,我说出来用于协调或者激励团队成员的。

这时,同样的话,大家又都感觉说的有道理了,表示不想揍我,“道德”又驱使大家认为那个自私的人欠揍。

所以,读完《北京折叠》的读后感,我的感想有以下几个:

1、研究各种文字时,要有环境的概念。单纯去抠字眼,只能是小学二年前之前要做的作业,长大了就不用总去做了。

2、就当今科技发展程度来看,历史暂时没有真相,因为真相是动态客观存在,难以记录。就算是历史影像有保存下来的,也是记录了动作之类的外在信息,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事情的内在关联是无法记录的。专家学者们为了解释清楚一些事实就无法避免要去做推测,推测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受到推测者本身存在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追求历史的真相是没有意义的,研究历史的意义在于找到规律,以史为鉴。模仿历史上成功者的表现也是要看看是否和当下的环境相适应。

3、人类社会一直都是分阶层的,大家关注的往往是物质方面的阶层。其实精神层面也分阶层(台阶层次),同样也是二八原则类似的资源分配。此观点另有文章介绍。

4、“道德”某些时候可以成为武器,现在已经被滥用了,出现了各种“道德绑架”。但是少数人是利用“道德”武器用以攻击他们的敌人;大多数人,是被煽动性的文字洗了脑,转而拿过这武器,给相关的人或者无关的人无形的“道德枷锁”。这就又回到第1点了,同样文字摆在那里,读出来的意味却大不同。

以上四点跟《北京折叠》有关联吗?有的,就是我今天早上看了一篇《北京折叠》的读后感想到的。难道没有关联吗?(偷笑脸)

折叠北京读后感篇3

好多人说这作品文笔平庸故事平庸,什么伪科幻什么的,其实他们说的也没什么不对的,只是这类人的审美意象就局限于科幻本身吧,不会上升到文学的高度。好的文学一定是从现实社会中高度抽像后再文学意化的。这篇文章的科幻可以说没有一点科技含量,文笔没有一点美学元素,故事更谈不上跌宕起伏,但它有一点是当下文学欠缺的,或者说它有一点是带着预言意义的,那就是它浅显直接的揭示着当前中国社会中隐藏的强大的趋向,可怕的不可改变性。这个作品和香港电影十年是同一类型的,或者说就是同一种意象的不同表现,一个说的是香港,一个说的是大陆。香港的那电影有张艺谋的电影《英雄》意象美吗,有它好看吗,有它精彩吗?个人的答案是绝对没有,可以说对于“事不关己”这种心态的人来说,看十年绝对会睡着的,但它获奖了;同样,北京折叠也获奖了。但其实这两个奖项都不是我们大陆人赋予的,也就是说我们依然生活在美丽的雾里,看不到或者不在乎前方阴雨绵绵带来的隐忧,而明天,不久的明天,如果一不小心,就会像这两部作品中的世界原样抵达,多么可怕!基于此,在现实还未成为科幻之前,我们能通过科幻来看到或者思考现实,你说,这样的作品不该获奖吗?一点点的改变都是闪闪发光的金子!

科幻作品不仅在于文字描写多美好、想法多新奇,而在于通过对未来的幻想反思当下的生活;这部作品里面有很多隐喻,相信北漂一族会有很多感想。

折叠北京读后感篇4

雨果奖又火了一本书,好多人说这是中国科幻小说的崛起,但是最近这几天感觉网上的声音变得不怎么好听了,所以才想写这篇。有剧透,正在看或者打算看的朋友慎看。

这本书我觉得最大的一个槽点和讽刺点是:作者郝景芳居然是有经济学背景的,如果她没有,大约也就罢了,但是她居然有,那里面的一个低级错误就不能忍了。这本书对经济学有一个论点,就是机器自动化会带来大批量的失业,而为了让人们不失业,所以只能压缩他们的生存时间,并且不允许代替人工。这个观点简直让我快笑死啊,举几个近现代中国的例子:纺织厂女工下岗后稍作培训就可以当饭店服务员;曾有个年代司机比县委书记赚得多,但考驾照的速度远比汽车增长速度快,赶马车的很快就学会开汽车;财务软件出现后,并没有使大量会计失业,原先会打算盘的也很快学会了打键盘。

自动化的发展进程不会导致人力的失业,反而会促进人工技能的发展。欧洲现在为了保住失业率,所以减少了工作的时间,那是因为他们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发展路线啊!就好像美国总要求印度和中国减少燃煤,什么混蛋逻辑,美国发展的时候燃煤比我们凶多了好吗,现在你们不担任这些又脏又累的活了,你们开始从轻工业和科技方向发展了,还不让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走你们的老路了吗?一边享受着我们带来的廉价商品,一边还谴责我们污染太多,不是矛盾吗?这是发展的必经之路啊,等到中国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有两种现象:一是人口不会再快速增长了(现在已经有这种趋势了啊,即使开放二胎);二是我们的劳动时间会大幅度减少。我们现在就是《雪国列车》里面人肉的永动机啊,等快速发展过去,我们也会进行高质量的短时间的工作模式。

至于有人从中看到什么社会分级的现象,我想说我们还用从科幻小说里面看社会分级吗?我们现实生活就是如此,这个是没办法的事情。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完全不是社会层级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因为我没看到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的人对第三世界的压榨,反而他们很有礼貌,并且在为第三世界的人谋划。譬如那个白头发的不允许垃圾处理自动化,怕他们失业;譬如老刀受伤之后,第二世界的那个委托人还给他处理伤口,并且让他洗澡什么的。

没有任何的歧视和压榨,甚至没有轻视,我觉得我们现实的世界都做不到这么好的。那么作者的意图到底是什么呢,就是通过一件送信的小事,描述一个科幻的世界,表达一份亲情(因为老刀那么努力,是为了一个捡来的娃),就是如此。并且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世界,因为每个人都没有坏心眼。让老刀送信的人让他洗了热水澡,先给他打了定金,而委托的任务不过就是去给心爱的人送一封信;收信的那个女的,虽然有些小心思,想瞒着第二世界的那个男生,但是也是怕伤害;老葛不用说,从第三世界上来,对老刀照顾;那个白头发管事的,怕第三世界的人失业,不肯使用自动化垃圾处理,等等。虽然等级鲜明,但是没有冲突。如果不是想给自己捡来的孩子更好的教育,老刀对自己的生活也并不是不满意的。说句实话,在北京打工那些人,已经比在老家的人好太多了,你看他们衣衫褴褛的,住的环境很差,但是他们可能在家里盖着大房子,很风光。否则为什么有人前赴后继地奔向北京呢。人啊,从来都不能纵向对比的,你天天总和王健林比,那你也得能实现那一个亿的小目标吧。

书的构思很好,以小见大,喜欢这种简单的小故事。文笔一般,还需雕琢。但是也不必像网友那么苛刻,骂的一文不值。国外与我们看重的点不同,就好像《魔兽》在美国被骂得狗血淋头,但是在中国却被热捧一样。你不一定多牛逼,人家也不一定是瞎,总有你看不到的精华。虽然我也承认《三体》的格局要大很多,文字和整体性也优秀很多,但是《北京折叠》毕竟获奖了,说明简单的小故事也有震撼的力量。为什么自己国家的作品获奖了不引以为傲还要进行批判打压呢,这还是一群读书的人做出来的事,这才是让我觉得震惊和无奈的事情。

折叠北京读后感篇5

北京折叠,全文将近2万字。用一种近似科幻的手法,描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也描绘了智能化时代到来的利与弊。通过学习,总结并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1)社会阶层

本文将北京分为了三个空间并代表相应的阶级,即第一空间,第二空间,第三空间。如图,是各个空间的主要人口数及活动时间段。可以发现第一空间人数最少,活动时间最长,达到24小时,第二空间次之,活动时间为16小时,第三空间人数最多,活动时间最短,为8小时。(这些数据与后者老葛对于gdp和失业关系的看法是吻合的)

第三空间支柱产业是垃圾回收分选。垃圾工有两千万人,另外三千万人靠贩卖衣服食物燃料和保险过活。属于社会的最低阶层,其主要代表是范蠡以及本文主人公老刀。这个阶层的人干着最脏最重的活,领着最低的工资,每个人生活都是三点一线,工作—吃饭—胶囊睡觉。任劳任怨,唯一的要求就是满足温饱,基本也无其他活动(但是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不愿意再从事这类工作,更向往娱乐场所发泄证明自己)。他们很少讨论自己的未来与规划,跟如今很多老城区/城中村住户一样,他们才不关心世界变化,真正能引起他们注意的是柴米油盐,水电、房租费,以及那低的可怜的工资能否上涨。

第二空间,正是现实社会中层人士,知识分子,工程师。本文的代表是研究生秦天及其同学张显。这类人接受过一定教育,都有一份算作稳定且较为轻松的工作。他们有对爱情充满憧憬,对生活充满希望,对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跻身上层空间。他们的思想已经不是第三空间那样,温饱已解决,他们需要是得到社会认可,完成进阶,特别是能在职场得到晋升。如张显,已做好了基本的规划,那就是先挣钱(银行)后入政府,而且自己也明白,需要去第三空间锻炼一段时间(如现实的下基层),因为拥有第三空间的管理经验才容易获得升职,否则只能一辈子级别不高的待在第二空间。

第一空间,社会金字塔顶端人士的居住地,是第二空间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奋斗的地方,但也是第三空间想都未想的地方。这个空间的代表有葛大平、吴闻以及折叠城市设计者白发老人。他们三个人中葛大平是草根代表,靠自己一路从第三空间爬上第一空间的人,第一空间里面级别最低的一类人(安保、厨师、大夫、管家),属于高级蓝领。这类人已经明白了顶层的一些设计和做法,有了清晰的对于社会的思想和看法。而像吴闻及白发老人,他们都属于社会游戏规则的设计者,一个文件就能关系到底层的生存问题。他们已经不在关注自己的生活、生存方式,每天关注的是社会未来发展的大框架,去设定未来的路线,战略和具体实施方案。

(2)智能化社会

本文从依言与老刀吃饭场景,描绘了机器人送菜;从老刀进入第一空间被逮住时,描绘了机器人巡逻及跟踪捕捉;从晚会结束后,描绘了机器人自动清扫;以及科技园区的工厂都是机器自动作业。这些都是第一空间的场景,而第一空间也是未来全社会发展的样板。这些跟如今很热很火的工业4.0,中国智造以及智慧城市不谋而合。智能家具,自动化工厂,自动交通工具等等,都是当今研发与发展的重点。但是本文也从吴闻与白发老人对话以及老葛的看法中,得出机器换人需要解决一个更加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如何解决由此带来的失业问题。吴闻启用自动化处理垃圾项目,利用溶液消解垃圾,大规模提取材质的办法来解决垃圾处理,即快速又清洁。可是白发老人提出了两大问题,一是本身溶液是否有污染,二是项目上马,采用自动化后,怎么解决上千万的垃圾工的失业问题。老人的第一个问题与现在社会进行一些项目是一致的,比如最明显的电动汽车,即所谓新能源汽车,各大汽车厂商争先上报新能源项目。但是目前很多仍采用锂电池,那么锂电池的制作以及后期回收处理是否会污染,如果污染,怎么解决。这些却是少有关注,明而不宣。

对于第二个问题,自动化带来的失业问题。老葛讲的很清楚。这与欧洲二十世纪末一样,经济发展,失业率上升,印钱不管用,菲利普斯曲线不符合。即经济发展,失业率没降反升。

老葛说了,人工成本上涨,机器成本下降,机器便宜,生产力改造升级,gdp上去了,失业也上去了,怎么办?越保护工厂越不雇人。地都腾出来搞大规模生产,人又不需要。那么人去干嘛呢。欧洲采取强行减少每人工作时间,增加就业机会,但是这样没有活力。最好办法是减少一些人的生活时间,但又给他们找些活干。就是塞到夜里,这样还有一个好处,通货膨胀传不到底层去,印钞票、花钞票都是能贷款的人消化了,gdp涨了,底下的物价没有涨。(这跟前面活动时间设置是一致的,第三空间只有8小时活动时间)

折叠北京读后感篇6

看完《北京折叠》我是懵的,或者说混乱的。那种感觉是,突然把近些年新浪微博上的新闻集中在一起了,我抓不到重点,好像全是重点。

老刀在烦恼糖糖上幼儿园的问题。我脑子里浮现的就是那些通宵排队的新闻。还有小镇里的实验学校。县公务员子女直接入学,就近有学位房的家庭,剩下的名额大家摇码,剩下的名额也许就是个位数。这是一个常住人口20万左右的小镇。

老刀的月收入是一万,秦天月薪是10万,依言每天只工作半天月薪40万。现实中,收入的差距,其实也有这么大,甚至更大。

阿贝和阑阑与房东争吵取暖费的事情,老刀拿出一万平息这场争吵,她们目瞪口呆。按照老刀的收入测算一下取暖费,大概也就几百块。在第一空间,第二空间都是不值一提的零钱,但在第三空间却足以让一个漂亮女孩吵得没有一点形象。想起曾经听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偏僻的村庄里,因为一块钱出了人命。

“这菜不对外,所以都不标价。”曾经“特供”这两个字在微博掀起一阵声讨的风潮。还有很多,我好像不是在看一部科幻小说,而是把近些年的新闻都剪接在一起了。我好像在刷微博,做一个新闻回顾。小说中,那些熟悉的生活场景更让我有点分不清是虚构还是纪实。

像“拥挤的男人女人围着小摊子挑土特产,大声讨价还价。食客围着塑料桌子,埋头在酸辣粉的热气腾腾中,饿虎扑食一般,白色腾起遮住了脸。油炸的香味弥漫。”这是一个很有生气的生活场景,一个就在我们身边很平常的一个生活场景。看这段文字,会浮现一个很熟悉的场景。

她其实把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那些矛盾,用平和的语言和科幻的外壳,夸张而又隐秘地展示出来。阶层隐隐显示出固化,如何突破,有没有可能突破?我想起曾经风靡网络麦子写的那篇《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还有此文诞生三年后李纯根据它的立意和自己的经历写的一篇《我奋斗了18年,不是为了和你喝咖啡》。

写这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是通过自己的奋斗已经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可是,这在现实中只是少数。如同郝景芳笔下的老葛。但更多的人,像老刀,像彭蠡,像阑阑,像阿贝一样,在生存线上挣扎,活得“操蛋”。

“彭蠡”这个名字引起我的好奇心,一般的小说不会用这么生僻的字做名字,用了大约有不一般的用意。查了“蠡”字,本意“虫蛀木”。彭蠡非法去第一空间五次,成功了四次,最后一次被抓。老刀会进入第一空间,也是他教的,他是这个折叠城市空间法则的破坏者。对于这个折叠城市的空间法则来说,他就是一只蛀虫。

糖是甜的,令人愉快的。老刀每每想到糖糖,就有战胜一切的勇气,糖糖是他所有的希望。郝景芳用一个残酷的环境,不算险恶的人心,展示一个很残酷的世界。她说现在的现实还没有那么残酷,不希望未来发展成那样。所以,才有糖糖,糖糖就是未来的希望。

她也在序中提到,这是其实是构想中长篇的第一章。我在想,如果是长篇,那是不是最后,折叠城市的空间法则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一把老刀,也许没有新刀那么锋利,但也可以有破坏性的,特别是有虫蛀的前提下。这是我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