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俭为美读后感7篇

时间:2023-05-07 作者:couple 读后感

写读后感是为了记录我们看书时的感受的,一定要认真对待,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写出自己的读后感,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以俭为美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以俭为美读后感7篇

以俭为美读后感篇1

这是一个与阿尔卑斯山同样美丽的故事。一个自幼失去父母的小女孩海蒂被姨妈送到位于阿尔卑斯山上的爷爷家。她的纯真、善良柔化了爷爷孤僻冷漠的心;她的热情开朗温暖了贝塔家破旧寒冷的小屋。而当这时,姨妈却自作主张带走了她,让她去陪一个残疾小女孩——克拉拉。虽然这里有锦衣玉食,但他总是想起阿尔卑斯山上的新鲜空气,灿烂的阳光,高枞的大树……

她日思夜想,甚至有的时候连饭都不吃,只想返回家乡。终于,她又可以在绿色的牧场上欢跳,喝爷爷挤的羊奶。然而,让她最高兴的是克拉拉也要来这里作客了,小海蒂好高兴,晚上都没有睡好觉。你们觉得她可不可爱呢?

让我来告诉你们吧,这本书的名字叫《小天使海蒂》,它是由瑞士作家——约翰.娜什比丽写的一本著名的小说。书中主要描写了海蒂乐于助人和善良的心。我觉得,我要好好向她学习,我更希望有海蒂这样的精神,如果能传扬到全世界,那世界上就没有小偷,没有邪恶了,只有善良和乐于助人。那样的话,这个世界就太美好了。这本书中还有一个值得我学习的人,那就是身体有点残疾的克拉拉,她在小海蒂的帮助下,靠着坚强的毅力和不怕痛苦的精神,终于战胜了病魔,重新站了起来。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国家的张海迪、桑兰姐姐……都是像克拉拉一样。她们全都有一样的精神,那就是遇到困难都忍着疼痛继续做治疗,所以我要向她们学习,在学习和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放弃拼搏的精神。

以俭为美读后感篇2

秋姑娘乘着一片金黄色的树叶向我飞来,那片树叶被我捡起。看着它那清晰的纹路,我感到了一种专属于秋天的寂寞,所幸我有一本书的陪伴,它能解我整个秋天的寂寞,那就是《白牙》。

它是妈妈给我新买的书。第一次看到它,我就被这本书的封面深深吸引了,那金黄的画面,那头可以让万千野兽臣服的狼是多么符合秋天这个季节啊。这本书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著作,书里讲的是一匹小狼从小在人类身边生活,它没有父母和兄弟姐妹,在目睹了人类种种丑恶后,它变成了一头桀骜不驯的狼。可在它将坠入黑暗的时候,一个命中注定的主人出现了,将它带在了自己的身边,并感化了它。从此它对主人十分忠诚爱戴,甚至不惜一切去保护主人。主人给它起名叫“白牙”。

让我最感动的是白牙保护主人的雄伟壮举。一天晚上,白牙听到了一阵轻微的脚步声,那不是主人的声音。它抬头望去,只见那人捂着黑白口罩,拿着枪,向楼梯走去。二楼是最爱的主人和他家人的卧室,绝不能让他上去,白牙心想。接着他站起来,毫无声响,飞快地向那人扑去。那个人被扑倒在地,眼中冒着冷光,开枪射向白牙,白牙一闪,然后以雨点般的速度猛烈地向那个人进攻;而那个人也不甘示弱,与白牙扭打在一起…不久主人醒了,他下楼惊呆了,白牙和一个人并肩倒在血泊中,那个人已经死了,而白牙还有些呼吸。主人立刻认出那个人就是通缉犯,因被自己身为法官的父亲判了死刑后一直想报仇,逃出了监狱。主人立刻抱起白牙向医院飞奔而去。没过多久,医院发下了诊断书,说白牙断了多根肋骨,心肺严重受损,痊愈的可能十分渺茫,除非神仙下凡。白牙的忠心耿耿真是天地可鉴啊!为了自己最爱的主人,命都可以不要,真是令我们敬佩。

抱着这本书,我在心里为白牙感到高兴:那万分之一的机会,它抓住了,幸运地活了下来!我翻开了《白牙》,把那片金黄色的树叶夹到了书中。(张语心)

以俭为美读后感篇3

神秘的海底,埋藏着无数珍宝;广袤的海洋,孕育着万千生命!海底两万里的航行,为我们揭开了海洋的秘密。

一个学识渊博的生物学家,一个生性沉稳的仆人,一个野性十足的渔叉手,一艘构造奇妙的潜艇。从太平洋出发,看到无数海洋珍奇,经历无数精彩的冒险!

鹦鹉螺号的船长尼莫曾对生物学家阿龙纳斯说:“海上极度太平。海洋不属于暴君。在海面上暴君们还能行使不公平的权利,他们可以在那里战斗厮杀,把陆地上的种种恐怖都带到海面上来。但是,在海面以下三十英尺的地方,他们的权利就不起作用了,他们的影响就消失了,他们的势力消失得踪影全无。”尼莫船长痛恨战争,书中有一个场景,尼莫船长在弹奏管风琴,弹着弹着,双眸便流下两行清泪,他沉浸于管风琴为他编织的那虚无缥缈的梦幻,在爱、恨与复仇之间挣扎,他的内心是矛盾的,是痛苦的,可又有什么用呢?他终因仇恨而毁灭了自我。

凡尔纳在书中借尼莫船长之口道出了他对海洋的热爱,牛顿也曾说:“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

大海带给了我们无数的珍宝,我们的生命也源于大海!

风景在路上

我很认同尼莫船长的一些观点,有的时候,在旁人让你失望时,不妨去看看海吧,或许,他真的能让你平静许多。听着海水拍打岸边的声音,看着海洋孕育的生物,想想《海底两万里》中那些的情节,回忆过往,你会感谢海洋。

?海底两万里》这本书带给我的不止有那海洋深处的秘密,那瑰丽的海底奇观,更有那种让人对海洋发自肺腑的赞叹和热爱!

以俭为美读后感篇4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是女作家龙应台《目送》中扉页上的一段话,说得既令人心酸又无奈。

?目送》告诉我,要真正的注视一切,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行云流水间,万物映在眼里;感悟到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与“舍”,一种刻苦铭心的痛;领会到人生心灵旅程里最大的关卡,是“相信”与“不相信”之间的困惑、犹豫和艰难的重新寻找……

在《目送》这本书中亦写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遭遇过的脆弱和失败,心痛和寂寞,失落和放手。平淡之事,常人之情,在龙应台的笔下用最朴素的方式绽放出了最动人的诗意。正如龙应台在《目送》代序——你来看此花时所写,整本书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每个人,来到‘花’前,都看见不一样的东西,得到不一样的‘明白’”。

?目送》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

正如书中所诉,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旧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因此,在一人走的路上,你只能是对时光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放下书,闭上眼睛,并未完全读完七十三篇散文,却知道:如《目送》所述,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

以俭为美读后感篇5

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中这样写到"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两句词就是好例。词中主人何以"记得绿罗裙"呢?因为罗裙和他的欢爱者相接近,他何以"处处怜芳草"呢?因为芳草和罗裙的颜色相类似。这是朱老先生对联想中的接近联想和类似联想的一个好例,在本章中,对美感和联想的关系论述可以说十分精彩,下面我们就跟着朱光潜先生的思路,细细品味这其中奥妙。

介绍了联想的含义后,作者写到"联想有时可以意志控制,但大多数情境中,联想是自由的、无意的、飘忽不定的",这是在写联想的性质。我认为是非常真实且贴近生活的,比如我们晚上休息时,本应是一个意识渐去,身心放松的过程,但白天所见所看的一切就是在你脑海中不受控制的浮现,你越想摆脱他们,联想就越活跃的进行,由此可知意识在活动时就是联想在进行。而且这个联想线索前后相承,虽有关系可寻但它们都是偶然的。于是作者写到"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

接下来作者在颜色,有历史性的作品和音乐方面论述了联想势力,然后提出了本章的关键"联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呢?"朱先生介绍了对这个问题的两个学派,肯定的是内容派而否定的是形式派。而作者赞成形式派的主张,即反对杂联想于美感中。作者认为联想是妨碍美感的,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联想最多只能增加对一个作品的好感,但并不能增加美感。

这就是本章中作者传授给我们的道理,看起来很平淡,但运用到生活中,却可以反应出很多事实。比如你在街上听到一首曲子,而那首歌正是你喜爱拿手的,脑中就不免有许多回忆联想,想到某年某月的演出,抑或是这首歌的歌手,心中可能会充满甜美快乐,但这这是联想所带来的快感,并不是真正的美感经历。真正的美感经历在于"无所为而为",摒除内心的一切联想杂念,宁静专一,只在意那件事务本身,如此美感才出现在心中,否则只是无端的快感。

在放眼当下,在这个物欲横流的金钱世界中,朱老先生教会我们的就是静下心来,拥有一颗纯粹纯洁的心,一颗感受世界之美的心,更是一颗只属于自己的心。

以俭为美读后感篇6

前不久,我们有幸拜读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它告诉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年华。 其中:“但这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燕子去了,又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所以,我们应该有所作为,才不会留下遗憾。 少壮不努力,大徒伤悲。 现在的我们都娇生惯养,不会注意这些。早上的太阳公公上班时,我们都喜欢赖在床上,一日之计在于晨,无比美好的早晨又过去了。来得匆匆,去得也匆匆,一下子便没了影子——从床边过去了。匆匆吃完午饭?不是的,我们从不放过一个精彩的节目,一手端着饭碗,一手拿着遥控器,坐在电视机前全神贯注,饭碗一粒未动——中午又过去了,从饭碗前过去。下午应该要写作业?没有,“今天我和同学约好要去‘爬山’。”“今天我又很‘重要’的事情要出去。”……一个下午便又在玩耍时过去。晚上呢?“明天再做吧,明天比较有空,今天晚上玩会儿电脑……” 一天匆匆过去了,你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有看书吗?有做作业吗?有复习或预习功课吗?没有,没有,没有。而明天却又将是如此。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时间过得飞快,是何等的匆忙,年少时无所事事,老来自当后悔万分。若是如此,我们还要来这世间有什么用呢?

以俭为美读后感篇7

?正面管教》是我最近在阅读的书籍,它也是排名第一的教育类书籍。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涉及孩子心理、行为、认知、教育等方面的理论,使我能知其所以然地明白书中所介绍的正面管教方法。读了《正面管教》后,我受益匪浅,不管是对自己孩子的培养还是对学生的教育,我都从中学到了不少可操作性的,而且非常有效的方法。我觉得值得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借鉴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这是这本书的一个大前提,也是一个宗旨,如果我们能带着这个前提走在教学的道路上,相信,我们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出现再大的问题,都能通过正面管教的方法得到解决或真正的改善,而不是越来越糟。

第二,理解以下四种错误目的:1.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老师的关注时,学生才有归属感。2.寻求权利——错误观念:只有当学生自己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老师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3.报复——错误观念:学生得不到归属,但他至少能让老师同样受到伤害。4.自暴自弃——错误观念:不可能有所归属,我放弃。这几种发生在学生中的错误目的其实是他们行为不当的真正的内在原因,也是他们出现问题的内在驱动力。但作为老师,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学生们的负面表象,而看不到表象的实质,很多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其实,这或许就是我们的很多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误的原因。如果我们老师能真正解读了孩子行为背后的东西,也许许多问题我们处理起来就会容易的多,也会更有效。

第三:自尊。读了这本书,使我对我们以前常常挂在嘴边的自尊有了新的认识。我相信,如果我们认为自己能够给予学生自尊,实际上就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一场“给孩子自尊”的运动延续至今,内容包括我们课堂内外经常运用的赞扬、快乐小贴纸、笑脸以及孩子做“今天最重要的人”。这些都可以是好玩儿而无害的,只要孩子不认为自己的自尊取决于外在的他人的评价之中。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孩子可能就会变成“讨好者”或“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他们学会了观察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而不是学会自我评价和内省。他们培养出来的是“他尊”,而不是“自尊”。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他们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让他们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观点。这一观点对我在孩子的教育上有很大启发。

第四,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如果我们能够牢记,在不良行为的背后,是一个仅仅想要有所归属并且不知道该怎样以一种恰当、有效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的孩子,我们对不良行为就会有不同的感觉。而且,仔细审视一下是否是老师的行为招致了孩子相信自己无归属或没有价值,也会有帮助。如果我们能正确认识到孩子的行为是以目的为导向,并意识到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首先是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我们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的态度就会不同了,我们就不会以为孩子总是在故意捣乱,总是喜欢跟我们对着干,而且也该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或者伤害了孩子的感情,才招致孩子缺乏归属感和价值感的。

第五,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我们自己要学会、而且也要教孩子学会把错误看做一个让人兴奋的学习机会当我们把错误看作一个学习机会而不是什么坏事时,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就变得容易多了。正像大多数成人和孩子一样,即使我很明白应该怎么做,可有时却不一定能照着去做。

?正面管教》这本书,它不仅仅是培养孩子、教育学生的指导性书目,还是指引我个人成长的书籍。今后我会反复读它,相信它能引领我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