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先生读后感通用5篇

时间:2023-04-01 作者:Animai 读后感

在阅读好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之后,我们需要及时写好读后感,读书可以改变我们对待事情的看法,但是书看完之后最重要的读后感你会写吗,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苟先生读后感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

苟先生读后感通用5篇

苟先生读后感篇1

在我们的求学之路上,老师就是我们前行的引路人。而鲁迅先生在日本东京学习时期,也遇到了他自己非常敬爱的老师——藤野先生。鲁迅先生因为“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而弃医从文。多年之后,鲁迅先生回想起来藤野先生,依然充满了感激。文中既有辛辣的讽刺,也有深情的回忆,让我们一起阅读吧。

何谓良师?藤野先生给了我们答案,良师不应单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更应该是正人君子,是学生人生的转折点,能够时时给学生以良知和勇气,文章最后也写出了鲁迅先生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藤野先生是一个正直无私光明磊落的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给予的温暖、陪伴与引领,这使作者的生命走向坚韧,从而拥有了照亮国人生命的强光。

苟先生读后感篇2

我是又笑又哭地读完了这本国际大奖小说《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主要讲了小男孩儿鲍雷伊和汉修先生的通信往来。通过写信,雷伊给汉修先生说了生活中的麻烦和快乐。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个乐观、富有同情心的雷伊。

当他的午餐被偷时,他最开始非常生气,后来经过查找书籍,竟然研究出了午餐防盗报警器,到最后也没有抓到小偷,我还以为他会一直找,直到找到为止呢,可是他到后来见识到了自己研究的防盗警报器的厉害后,他却为那个小偷着想,因为如果真的抓捕住了他,该有多么难处理这件事,毕竟他们还要在一个学校上学,那个人或许是因为家境贫寒或者别的什么原因而没有带足够多和好吃的午餐来学校。

学校要举行作文比赛,他费劲心思写了一篇想象力作文,但是最终不知道怎么结尾而改写了一篇真实的作文《卡车上的一天》。他有些失望,没有得到奖。得奖的奖励是和著名的作家一起吃饭,雷伊觉得很庆幸,幸亏来见面的作家不是他的汉修先生,不然他不得后悔一辈子呀!但是后来他又很幸运地入围了荣誉奖。他很高兴终于可以看到一位“真正的,还活着的作家”,跟作家见面吃饭时,他都不敢跟作家说话,作家注意到他,知道了他就是写《卡车上的一天》的小作者。这位作家竟然看过雷伊的作文,还能记住作文的题目,因为她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写作,写真实的生活,是最有感情的表达。得到作家的夸奖,他给汉修先生写信更起劲了!

最后,雷伊终于想通了爸妈为什么分开。他的爸爸爱卡车和休息站,还有奔跑在高速公路上的感觉,而妈妈却喜欢安安静静地工作,他们的“土匪”更爱和爸爸一起到每个休息站。虽然他们不在一起了,但爸爸妈妈还是爱他的,这让他感到了满满的`幸福。

我要向雷伊学多替别人着想,还要站在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就像他妈妈说的:“不管事情看起来有多糟,人生还是可以走下去的”。

苟先生读后感篇3

藤野先生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个人,他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参加新文化运动,对历史的发展贡献很大,他一生只出了一本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回忆了从青年时期以来的经历。其中有一篇是《藤野先生》。当时的背景是作者在矿路学堂毕业后感到爽然若失,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于是决定出国到日本学医。从题目和所收录的小说集可以推测出来,是作者回忆一位日本的老师藤野先生。

文章前两段看似是描述到东京的见闻,可是在每一句中都暗藏着对当时清朝留学生的讽刺,表达作者的失落,写得暗藏不漏,读者却又感受得到这种感情,实在是妙。如开头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问问精通实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在这之后作者重点回忆了在仙台和藤野先生学医的故事。作者写了藤野为我一一订正讲义,描绘出一个和蔼的热心的老教师形象。可是让我感到有些失望的是作者竟然对科学很不严谨,对血管的位置错误不但不接受还认为自己这样画画儿好看。这点最后学年试验成绩给了他一个警示,“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我对鲁迅这一点也很不满意,有这样好的老师手把手教,居然对自己的要求仅仅是没有落第!我认为,鲁迅这样做是辜负了藤野先生对他的期望,也是自己时光的荒废。只有刻苦学习才对得起中国人民纳税的钱,只有名列前茅才能给中国人扬眉吐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作者医治国人身体的理想,完成藤野先生给中国传播新的医学的心愿。

在作者被讥刺后,藤野先生主持正义,为中国学生赢得了尊重。我十分欣赏他正气的作风。

作者认为要救国需要救思想,于是放弃了学医,这点可以理解。可是让我再一次感到失望的是,藤野很重感情地交给作者一张背面写着“惜别”的照相后,作者当时没有相片,在离开西安太后也没有补寄给他。如果我是藤野先生,我会每天到传达室问是否有信,过一阵后,我可能会担心是不是鲁迅的信在半路寄丢了,再后来我可能会更加担心他的安全。因为我从藤野先生之前对他的态度看到,藤野是十分想培养鲁迅的,而且从得知鲁迅弃医从文之后的“叹息”和离别时的表现看,藤野是很惋惜的。鲁迅尽管有他的理由,但是这些不过是借口,既然心存感激,话怎么会无从谈起呢?完全可以从几句问候,几句感谢谈起。

但是我仍然能够看出鲁迅还是很感激藤野先生,并以藤野先生的警示自己,要为中国革命继续出力。只是我对他在以上几件事情的处理有些不满而已,我想在这点,我可以做得比他更好。

苟先生读后感篇4

最近看了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

鲁迅去东京留学,因为其他清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糜烂的生活,鲁迅决定去其他地方留学,后去了仙台求学,受到了优待。初识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为鲁迅添改讲义可看出藤野先生对学生的认真态度,后又为鲁迅纠正解剖图,可见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诚恳。

后来藤野先生又向鲁迅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可见藤野先生的求实精神。当时的中国是弱国所以其他人都觉得中国人的成绩高就不是真实成绩,可藤野先生对来自弱国的学生及其贫弱的祖国都报着同情与尊重。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没有狭隘的偏见,看出了他治学严谨。

后来又因为看电影事件,鲁迅决定弃医从文。临别前藤野先生送鲁迅一张自己的照片,鲁迅至今还留着,可以看得出鲁迅对这位老师的尊敬以及深深的师生情谊。

在鲁迅先生的那个年代,在这样一个对来自弱国以及其贫弱的祖国都报着同情与尊重,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人啊!

苟先生读后感篇5

今天,我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这本书,这本书写了“差不多”先生做任何事都只做到了差不多,没有做到非常完整。从他的经历来告诫我们要认真做事,精细做人。

“差不多”先生做事非常马虎。有一天,他突然得了急病,于是赶紧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可家人不知道汪医生在哪里,就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看到是王大夫来了,心想:哎,汪医生和王大夫都差不多。于是,作为兽医的王大夫就给“差不多”先生治病,可是王大夫毕竟是给牛治病的,最终“差不多”先生死了。

看到这滑稽而可悲的一幕,我无奈地摇了摇头。我在生活中,也有见到许多做事马虎的人,他们做事都是随随便便应付一下而已。我看到这些人后,就产生了一些疑问:他们为什么做事都如此马虎呢?难道就不能做好一点吗?我仔细想了想,自己何尝不像那马虎的人?妈妈有时对我说答题认真点,可是我总觉得答得和答案差不多就行了。我不仅学习上马虎,在做家务这件事上也粗心大意。妈妈经常督促我把碗洗干净点,我却还不耐烦地大声说:“洗得差不多就行了呀,洗那么干净干嘛!”看来,我以后一定要改掉这些坏习惯,成为一个凡事都认认真真对待的人,不能做和“差不多”先生一样的人。

有一句名言说道:如果你在小事上苟且,那么你在大事上、你在一生中一定也是一个苟且的人。凡事都要认真,精细地来做,否则会酿成大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