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观后感,我们能更敏锐地捕捉影片中的细节,为了写出精彩的观后感,观察影片中的细节和象征意义是关键,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故宫纪录片观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故宫纪录片观后感篇1
还是浏览新闻的时候看到了《我在故宫修文物》的介绍,后来又看到其他人的推荐,然后在我没剧追的时候想着去瞟两眼。但是看了,哪儿只是瞟两眼的事情啊,三集看完,意犹未尽。纪录片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传家》《旗袍》《舌尖上的中国》《互联网时代》,现在又多了个《我在故宫修文物》。
有人说那是最好的一个职业,工作在中国地价最贵的地方,接触的是有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国宝,工作要求是朝九晚五,下午五点一定要下班,不能加班。因为五点以后人的注意力不集中,光线不好。 还有人说它就是故宫的招聘宣传片。看完三集不能忘记的是,钟表组的王师傅修理钟表的时候专注的神情,逛展馆的时候看到自己花费大半年修复的钟表呆呆的在橱窗里不能动的时候的伤心,还有想起自己快要退休不能再修可称为臻品的钟表文物时的落寞。
王津师傅带着徒弟去参加钟表届的博览会,一个大叔向王师傅展示他收藏的怀表一直强调自己的表是伊丽莎白女王送给其女儿的礼物时,王师傅那看透世事的笑容。半集纪录片让人看到了一个钟表工匠传承着的中国匠人精神,认真,负责,儒雅,内敛。所以王师傅已经成了很多很多人的男神。还有 陶瓷组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学霸美女,看她就知道了什么叫胜在气质。
她骑着自行车走在故宫院墙里面时,旁白道:上一个这样做的人是溥仪。还有木工组去打杏子,拿着盖过文物的纸去接故宫里面长熟的杏子。故宫院里面的猫,老师傅开过每天必经的七道院墙门给这些野猫喂猫粮,据讲这些猫是宫廷御猫的后代。几百年的时光,一个王朝覆灭了,曾经壁垒森严无比辉煌的宫殿成了人们游玩时候的去处,曾经的贵人现在也不知在何方,一直守着故宫的竟然是这群猫。
书画组的师傅又幽默又乐观又懂得生活,工作闲暇之余还会弹弹吉他。看着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感觉无比自豪,看着自己的徒弟感觉后继有人自己就很幸福。曾经的前辈冯忠莲先生花费十年临摹了《清明上河图》,现在她的那幅《清明上河图》也成了一件国宝。他们看着面前书画的修复痕迹就可以看出上一个修复这幅画的人有什么样品性甚至什么样的相貌,他们在和历史对话。修复曾经的画绢,通过现代的高科技仪器看到了曾经修复过的部分和原画材质明显的区别,师傅开玩笑说,这个匠人把画修成这样,被皇上发现那肯定要砍头的。不知道是百年前的哪个年前的匠人让现在的仪器找出了不认真工作的证据。
看到最后,有一句话,中国是需要这样的.匠人精神的。故宫修复技艺的传承一直是师徒制,虽然现在有了正规高校毕业的年轻人但是他们进入故宫以后还是要重复一遍他们的前辈经历过的所有程序与考验。中国的现代教育学过俄国学美国,为了和时代接轨为了发展科技文明,我们总是想找到最好的教育方式。我上过了13年的学,从小到大的老师粗略一算有了五六十位了吧,只讲数学,老师的数目一双手也数不过来了。 想到了电影《师傅》里面的一句话:他学会之后,敬我如敬神。这就是技艺和传承的魅力。
故宫纪录片观后感篇2
?我在故宫修文物》以一种极为亲和的态度,为我们展现了文物修复者的工作,没有惊心动魄,没有激动人心,有的只是平淡温馨的日常。曾经我认为,他们与文物之间的态度就像是臣子和皇帝,带着敬畏与小心。但我发现自己错了,那些文物修复人员与文物的相处没有我想象中的`如履薄冰,反而带着一种处惊不变的悠然。
文物修复工作肯定是比较枯燥无味的,纪录片中他们反复强调:做这项工作第一就是要坐得住。经过岁月洗礼的文物们身上都带着一股安静的味道,在被故宫的红色宫墙隔绝出的另一方世界里,浮躁喧嚣的人是无法真正做好这份工作的。这些人身上,尤其是那些几十年的老师傅,有着现代社会上的人很难见到的坚持。在故宫这些老师傅中,王津老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位儒雅的老人看着展窗里那些被修复好的钟表,细细回忆着当年修复它们时的点点滴滴,真是温柔极了。
我想,那些曾被他修复过的文物,一定也会记得,有一双温暖的手,带着耐心与细心,一点一点轻柔地抚平他们身上的伤疤。突然觉得,文物修复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对文物的一种陪伴、一种长情的告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想找一种方法,让自己在世界上留下存在过的痕迹,可是岁月总是会无情地抹去一切。但我想只要文物这种历史的见证者还存在,人们就不会忘记这些文物修复者的名字。
总有一个词让我感动,它叫传承。许多老师傅深受父辈的影响选择这门工作,手艺也是从父辈或者师傅那里传下来的。直到现在,故宫采取还是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这种手艺之间的代代相传,又何尝不是在保护文物?毕竟文物护养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很开心,如今还是有很多年轻人,愿意去承担起这份护养文物的责任,去成为传承中的一环。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天空之下那片土地已换了不知道多少个王朝,但总有一些东西躲过时光的侵蚀。故宫简朴的房间里,那些得历史青睐的人和物,相知相伴,守得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故宫纪录片观后感篇3
记得四五年前我独自去北京办签证。等待递材料的日子又长又无聊,我几乎把能叫得上名字的地方都去了一遍,最后再没地方可以逛,就去了故宫。不为什么,只是觉得那是个氛围挺沉重的地方,不适合我当时焦灼的情绪。
春末的北京阳光那么好,因为并不是节假日,故宫里并没有太多的人。我一个一个进去那些光线幽暗的展厅,玻璃展柜上粘满了无数游客留下的手印子和脸油印子。那些展品发着暗暗的雅雅的光泽,我很缓慢的一件一件看,很精美,想着它们被保存下来所经历的那些岁月或是战火,不由得肃然起敬。后来我不止一次逛过卢浮宫,庞大的馆厅和拥挤的人群,注定我只能走马观花的略一遍那些举世闻名的画作和雕塑,使劲举着手机拍一些满是后脑勺的照片发发朋友圈。巴黎那么热闹的地方,总有更带劲的去处,博物馆只是浮躁的匆匆一瞥,我是最典型的卢浮宫游客之一。
这记录片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四五年前的那段时光里。我一个人背着小包,里面装着711买的海苔包饭矿泉水跟一点零食,在故宫里晃悠一直到广播说关门,随时走累了就坐下晒晒太阳,春风和煦的吹拂着我的脸和手臂,心里对未来期待又惴惴不安。即使我现在回想起这一切来,也觉得微微的震荡,曾经向往的远方终于在脚下。
故宫纪录片观后感篇4
只有3集,完全不够啊。曾在故宫的神武门展厅,参观过故宫文物修复展览。这次通过纪录片,更详细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认识诸位身怀绝技的文物修复专家,倍感亲切。正是有了这些样貌普通,犹如扫地僧那般深藏不露,甘于寂寞,苦心技艺,才能使千年的中国灿烂文明,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才能让后世子孙,有幸能瞻仰古人的杰作。
文物修复,惠及万代;残破腐坏,改头换面;巧夺天工,旧貌新颜;精绝技艺,代代相传。文物修复不仅是技术,也是艺术。除了技艺之外,此纪录片重点是让我们看到的是,这些身处深宫的文物修复工作者,日复一日枯燥而又有趣的工作和生活,宽松的工作氛围,以及故宫修复技艺传承有序的坚守。整个纪录片,生动有趣不枯燥。你既能看到修复技术人员们沿袭师徒传承制度,工作上严谨认真,也可以看到他们闲暇时,种花植树,养鸟斗猫,欢闹地打杏接杏,收获果实。这群人似乎一进宫,就与一墙之隔的浮躁尘世格格不入,但每个人各有性格,却又各有包容。
很喜欢古画修复的组长杨泽华,工作休息时,弹着吉他,貌似和故宫、古画以及他的工作性质并不协调,但却感到了他的特立独行和个性。当古画修复完成之后,他操着地道北京腔,给人介绍画中人物,那个像赵本山,那处曾经被一个技术拙劣的前人修补过,发现了画中的小秘密。那份得色和骄傲,溢于言表,个性分明而可爱;喜欢第三集的一段真实记录,裱画的老专家,在装裱完工后,对不完美处的遗憾。
喜欢木器组屈峰组长有关格物的那段话,喜欢他在辽金代观音木雕像修复完成后,让旁人寻找修复痕迹时,那份可爱的炫耀;当观音像被搬走时,全体木器组的人们站在门口,依依不舍送别的眼神,也令人感同身受;感动漆器组的年轻的小闵组长和伙伴们,忍受大漆的味道和过敏,坚守着最传统的技法。赞叹之前残破不堪的古瑟,旧貌换了新颜之后的惊艳;丝织品组的陈杨组长,为了职业使命,忍受枯燥,自己亲手缂丝,令人称道。
因为故宫禁烟,有烟瘾的王有亮老师傅,坐在乾隆生母寝宫寿康宫的炕上,审视、检查刚就位的紫檀大柜,然后画风一变,忙骑着车,跑到故宫院外抽烟过瘾。还有钟表修复组、镶嵌组、青铜组、瓷器组等等,普通、默默无闻而又身怀绝技的专家们,他们担当着承上启下的重任,每天触摸历史,是一群令人羡慕而又令人敬重的人们。
当然,在纪录片中也暴露出故宫管理的严重不足。看到修复办公室里工作场地的杂乱,就体现了中国人的粗糙和不讲究,和管理的落后。工作室里没有专业的修复台,真担心谁走路不小心,挂到或者碰到文物,造成文物的损坏。办公室里没有恒温恒湿装备,没有专业冷光照明,这些温度湿度自然光对纸张、丝织物都是严重损害;尤其看到历经千年的辽金木雕观音像,在精心修复完工后,放在一个铁架子推车上,没遮没挡,由一帮非专业的搬运工,送去慈宁宫的雕塑馆。当时真想穿过屏幕,来到现场,最起码,在捆扎绳带底下垫块海绵,哪怕一叠厚纸呢,也不能绳子直接就和文物生碰啊,真担心在故宫坑洼的路上,一个颠簸或不小心,把文物硌坏,或者,绑扎的绳子、带子,把所剩不多的金漆磨掉。另外,同在故宫里面,文物的运送,不应该有修复组专业人员随行吗?
还有,织物组的美女们在清理珍贵屏风时,边干边笑,其乐融融。但你们是不是应该戴上口罩呀,飞沫里的蛋白质和有机物,落到丝绣品上,容易滋生霉斑,也容易产生虫蚀吧。看来,故宫的技术管理还是远远不够。真希望他们够吸取损坏宋代哥窑盘子的教训,制定科学严谨有效的流程和5s管理,避免历经千年幸存下来的文物,在我们这代损坏。
故宫纪录片观后感篇5
十年前,纪录片《故宫》的最后一集“永远的故宫”介绍了从2019年开始的“紫禁城全面修缮工作”,其中提到了在修复倦勤斋的通景画时,为了能尽量和乾隆高丽纸保持一致,修复者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寻找合适的裱纸。这个非常短暂的小片段,让逾千年历史的潜山桑皮纸重回公众视野。现在,一部从文物修复角度描述故宫生活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用年轻的视角走进古老的故宫,温情而不煽情。与此同时,故宫里的那些珍品能交到一群有心的匠人手里,红墙暗阁也变成有温度的日常。
故宫作为中华文明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存在,一直使人们慕名而去,除了恢弘的建筑、精致的皇家园林,里面的文物展更是成为了吸引人们的重要组成部分。看着那些或斑驳的铜器、或残缺的陶瓷、或奢华的装饰,仿佛回到了过去看到偌大的清宫中忙碌的宫女太监提的宫灯端的银器,孤寂的嫔妃们把玩的多宝格亦或那权力顶端的他听着滴滴答答钟表的转动,感受着时间的流逝。枯燥却有欢愉,不动声色地记录着皇城内每个人的年华。
金阁寺的飞鸟,在岁月里代谢的鳞羽。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唐代三彩马,乾隆皇帝用过的黄花梨百宝嵌顶箱柜,清朝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还有那万寿紫檀屏风。城门外的我们第一次看到现代城门里的故事,宫墙内的寂静和修复工作者内心的平静中暗藏着汹涌却平淡的热情,神秘又日常,古老又鲜活。第二集丝织组缂丝时的温柔,仿佛恍惚看见的是百年前的绣娘宫女,那一纬一纬的线,穿梭织就时光的画面,一如从前。星期一早晨,陶瓷组的老师傅在空无一人的故宫里骑车穿梭,旁白里流出“最早享受过的人,是百年的末代皇帝溥仪”;青铜修复师修复完寿康空里世界上体量最大的海南黄花梨柜子,便坐在对面的炕上静静观赏,“乾隆的生母,当时也许就像这样,坐在这里欣赏过自己的柜子”。修复文物的老师傅们穿越了漫长的岁月跟古老的东西对话,他们自己也周身都带着安静闲逸的气质仿佛被岁月所遗忘。温润如水的人,细腻无声的事,工作的传承感和历史感已相映证。
现代深宫苑内的严谨日常,叙述了一代故宫手艺人的讲究,跨越古今中外与历史的对话,格物致知,传承珍贵。刚修复完的《万寿图卷》画面起于西郊摆脱城市喧嚣和嘈杂的畅春园;止于紫禁城神武门,然而谁又会知道多少年后的一个午后,这一道城门看着紫禁城的最后一任主人匆匆离去,神武门成为了中国帝王史最后的梦呓。(图画中的历史)《万寿图卷》则描绘皇帝与皇太后从畅春园回銮途中,臣民为祝万寿所点缀的繁华景致,以及迎驾并待瞻天颜的民众。古代帝王以无限权力在他的国家里俯仰天下,就体现在这一个又一个巨大的空间里。大不可测,多即无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意为着多,多意味着无穷无尽,无穷无尽就是空。即无穷莫测,故实则虚之。实则虚之是中国人的文化密码,投射到每个人心中。
故宫纪录片观后感篇6
印象最深的是第二集,屈峰在雕刻佛像,一边雕刻他一边说,
每个人对佛的理解还都不一样,这也跟人的性情有关。你看有的人刻的佛,要么奸笑,要么淫笑,还有刻得愁眉苦脸的,很难刻。佛像一刻就知道,那个味道很难把握,怎么能刻出那种神秘的,纯净的微笑,那是最难的。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你看,我们从过去最早的时候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鱼就是一块破石头,它有什么德行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啊,古代故宫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面去。人在这个世上来了,走了一趟,虽然都想在世界上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很多人都一般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上面已经把自己也融到里头了。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要文物的目的就是要让它传播文化,对吧。不是说文物就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儿,那没有什么价值。
我其实很怕去博物馆的,所以一般不去博物馆。一开始是因为深圳的博物馆没有什么可看的,之后来了纽约也极少去大都会博物馆或者其他的博物馆。因为自觉去了也不过是走马观花,看了也跟没看一样,这些是什么,那些又是什么,又跟我何关?
我没去过故宫,我想,不过当年母亲去北京的时候,可能带我去故宫转了一圈,但是当年实在太小,早已没了印象,所以就还是算做没去过吧。对于故宫的印象还停留在走在雪地里不知为何突然想故宫下小雪的模样一定很美之上。再早一点的印象,就是《末代皇帝》里,溥仪在故宫里骑着自行车,却不知为何和纪录片里,那些老师傅和年轻人骑着自行车的场景重叠了。
我从未去过故宫,但自觉对故宫似乎更熟悉了一点,那些人,那些物,还有御猫的后代以及院子里的杏树漆树和樱桃树。
我想,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它讲的都是真实的人和真实的故事,人生百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它甚至让我生出了一种想要拍纪录片的冲动,想要把某种生活记录下来,想要让很多年后的人知晓这个人和故事。
它也让我,生出了一种去故宫的冲动,想要站在这些文物面前,仔仔细细地看上一整天,看每一个细节,看所沉淀下的岁月,以及站在它们背后的,那些人的影子。
所谓格物,以我观物,以物观我,然后物我两相忘也。
故宫纪录片观后感篇7
细想自己一直以来做的无聊的事——在学校时,很少能逮住一整个下午的空闲时间,如若有,总是很有仪式感的去看些什么东西。「首先是提前下载好在我看来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睡上一个浅浅的午觉。坐起来摆好架势开始看,好的电影总是能看它个三四小时,有些时候陷入情节不愿动一下,又遇到漂亮的构图。就只嘚看完这一段返回来,一点一点的截图,一下截不到好的就倒回去重新截。看完了电影,再去微博豆瓣上翻翻别人的影评,再写一篇不算长的评论。
说起来也不能算是评论,更多的是自个对其的理解与感悟。接下来的几天在做事情时可能也会有所回味。」这样看起来似乎是有些繁文缛节的啰嗦,可每次这样有仪式感的做下来,不仅是一种放松,还有生活在生活里的愉悦。说到这里,不禁感叹高中时做过的傻事。戴好耳机放上喜欢的音乐,打开帖吧的旅行贴,一页一页的浏览别人出去游览的照片,看着看着时间就过去了,简直像是自己也去旅行了一遍一样。
说回正题,t;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个只有三集的纪录片,介绍了这个听起来高大上的工作,不过讲的也只是匠人们平和朴实的`日常生活。不像现在的上下级制度,他们沿用的还是古老的师徒模式,感到有种亲昵,特别好。这种工作环境呆一辈子都不会心冷心烦的哪儿去。朝八晚五的工作时段;蹬着自行车在故宫里晃悠;每逢时令季节,一群人去摘杏枣子无花果;修复器物与过去对话。这项工作看起来繁杂枯燥,可却很考验人的各项素质,审美、耐性、美术功底、文化底蕴、知识储藏,你要是没个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就干不了。这群不娇躁不买弄的人,博物馆展出的来之不易,这种匠人精神无一不令我肃穆敬重起来。
年少的我们少些轻狂,多些谦卑去好好看看这个世界。
好不容易假期,就会钻进某些大部头的书里,平日没有耐性但好的有些冗长的纪录片里。
有些文字是难懂的。不过这也正常,毕竟大部头的书,读第一遍的时候,自然有许多读不懂的地方。可毕竟还是读懂了些什么,比买回来放在那里,除了书名外一无所知要强得多。然后读第二遍,第三遍。写很多很多的笔记,遇到顶困难的地方就停下来思考。或者干脆不去管了。休息一会儿再接着读——总有累的时候,只不过这个极限随着面对困难的经验增多而拉长。
你问时间是不是变快了?时间没有变快,只是被我们过快了.交往一天便想知道是否合适,努力三天没有希望就彻底认输,一周没有答案就认定这是人生死局.生活开始像微波炉加热的食物,快速方便,但热量和水分也消失得迅速,过时就被扔进垃圾桶.凡事若少了走心的过程,告别都开始索然无味.
故宫纪录片观后感篇8
央视纪录片频道一连三晚播出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城门外的我们第一次看到城门里的故事,神秘又日常,古老又鲜活。繁复的修补和整饰,这群有情怀的匠人手中塑造和传承的其实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形态。
钟表组的王津师傅十几岁进入故宫,从事钟表修复工作。赞叹古人钟表技艺精湛的同时,我们也佩服于王津师傅长年累月的坚持。是他们让钟表重焕光彩。“总想给后人留下些什么”,一句平淡而朴素,却道出他们最朴实的心愿。文物的修复,使现在与过去联系起来。唐代三彩马的修复工作为王五胜师傅带来了不少的挑战:一点点修复,一点点上色,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作,亦是对文物的尊重。为了精益求精,他还去参观了许多陈列馆,使作品达到极致。他们长年累月专注于他们的修复工作,每一个小小的细节,他们都一丝不苟地对待,这都是匠心的体现。
木雕组的屈峰是一位很有思想的修复师,他对文物有着自己的见解:文物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不断地对文物体悟。文物是为了传播文化,不断地传承下去。还有漆器组的闵峻嵘,纺织组的陈杨,他们都是有深厚的职业责任感的,不断的付出着。无论是哪一个修复组,他们的匠心精神令我们感动。
工匠精神在这个时代十分的可贵,更十分需要。他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他们苦心技艺、甘于寂寞、坚持不懈。工匠的日常生活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让快步走的人且行且欣赏,让一味追逐潮流的人,感悟到真正的美。说到这些,想起了李宗盛的《致匠心》,他说:“一个人的天分与出什么样的作品并无太大的联系,我有耐得住性子的天分”。他开创了leeguitars品牌。文物修复也是如此耐得住性子才能成就一件好的作品。
我们需要有工匠精神,对待任何事情不着急,不匆忙,静下心来,静静地感受;我们要有追求完美的态度。另一方面,我想《我在故宫修文物》还想告诉我们的是:传承文化。我们痴迷于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是否渐渐淡去了对“过去”的怀念呢?殊不知,真的美就是那些传统!那些文物一直都有鲜活的生命,它们赋予我们了解过去的方式,使我们感悟美,使我们喜爱那些文化。因此,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做一个爱传统文化的人。
这个世界,需要匠心精神,也需要传承文化······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