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的心读后感7篇

时间:2023-10-14 作者:Kris 读后感

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理清书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更好地理解故事发展,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深入探讨作品的深层意义,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乐观的心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乐观的心读后感7篇

乐观的心读后感篇1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叫《插上乐观的翅膀》,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马云在幽默中分享成功》。马云对大家的忠告是经营好自己的企业,他说:“必须坚持,坚持,再坚持!”他还说“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部分的人都葬身在明天晚上,所以你必须每天努力后才能看见后天的太阳。”成功的道路是乐观的,而不是悲壮的。读到这里,虽然我不是很懂,但我理解的是,这好比我学骑自行车,开始摔倒了那就爬起来继续骑,摔过几次以后我才能学会骑车。可见要想成功并不难,难的是否能在遇到困难时继续坚持。所以我理解的是只要坚持不懈就可以成功。

读过《插上乐观的翅膀》以后,我理解到?如果做某些事失败了,不要灰心丧气,要懂得从哪跌倒从哪儿爬起来,比如做了错事不要怕父母或者老师的批评,虽然受批评很不舒服,很难受,但仔细想想还是我有缺点或者不足,怎么办?要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有些时候坏事能变成好事啊!毛病改了!缺点去掉了!你变得更优秀了!这应该值得庆幸和快乐呀! 如果你被爸妈打了一顿,你应该感到高兴,因为挨打之后爸妈会更加疼爱你呀!?这些事例不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么?

乐观的心态会改变我们的命运,我们都要有乐观的心态,向马云说的那样,要用乐观的心态,带上勤恳的努力,在生活中战胜困难。我要向《插上乐观的翅膀》里面的人物一样,有一个乐观豁达的心态,争做一名乐观向上,处变不惊的好少年!

乐观的心读后感篇2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时就对它产生了兴趣。它会让我更乐观?会教会我如何才能乐观?让我的生活从此更乐活?带着我的兴趣、疑问和期望开始读这本书。因为我想做个乐观向上的人,相信大多数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想法,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上获得我想要的东西。

下面就是我读了这本书后的一些体会:

首先让我了解到悲观者与乐观者的区别,悲观的人相信坏事都是自己的错,这件事会毁掉他的一切,会持续很久。悲观的人会认为自己无能为力,就此一蹶不振。而乐观的人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会认为现在的失败时暂时性的,每个失败都有它的原因,不是自己的错,乐观的人不会被失败击倒。在面对恶劣的环境时,他们会把它看成是一种挑战,更努力地去克服它。

其次,悲观者更容易滑向抑郁,即使一小丁点儿的障碍也会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山。悲观、消沉的时候,我们会经历一个轻微的心理失常状态—抑郁。这本书还让我了解到抑郁有三种,一般性抑郁、单极抑郁症和双极抑郁症。

乐观的的人正好与悲观者相反,她们会积极的看待生活中的发生的事件,甚至在失败中他们都会看到好的一面,对什么事都充满希望,使他们更容易摆脱失败带来的烦恼,更容易走向成功。乐观使他们的事业更成功,乐观的孩子成绩更优秀,会在赛场上更容易取得好成绩。乐观者愉快情绪使用心理处于更好的状态,这就是书中说到的乐观的身体不生病。塞利格曼的乐观箴言——抑郁、哀伤会在短期内降低我们免疫系统的功能,面悲观会长期抑制免疫功能,使我们的健康受损。

悲观主要是来自于自己的无助感,所谓的无助感是指无论你怎么做都无法改变你的命运,这种无助感可能来自我们的童年经历,或人生的其它任何阶段发生的某个事件,这些事件让我们陷入了习得性无助之中,这此无助感使我们在遇到困难、失落时变得被动,而不是积极的面对,无法走出消极的情绪。这就是抑郁的原因,有了问题,我们如果去解决呢?本书中提到了,先是练习来慢慢改变自己的解释风格,从而走向乐观。

我们需要的是弹性的乐观,就好比,当员工的数据不好的'时候,我们需要让员工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乐观的去面对,让她认为"不好"只是暂时的,但是也要让她看到"不好"的原因,找到改进方法。只有成功的生活需要大部分的乐观和偶尔的悲观。轻度的悲观使我们在做事之前三思,不会做出愚蠢的决定;乐观使我们的生活有梦想、有计划、有未来!

乐观的心读后感篇3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彻底改变悲观人生的幸福经典》,是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编着的。塞利格曼通过一系列的“小狗实验”、事例描述及分析,指出“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希望帮助普通人增加幸福感,摆脱黑暗、脆弱与痛苦。

某日闲聊一个法界援友问医生援友,现在抑郁症越来越多,是真是假。医生援友很严肃地答曰,现在社会物质世界极大丰富,选择越多、困惑越多,欲望大幅提高、压力大,对自我重视的加重,一些精神家园缺失,人们更易对现实觉得难以把控、无助感增强,确实越来越多的人抑郁了。《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这本书用数据说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并指出悲观容易抑郁,而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事业、家庭、成长的重要性,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办法—— abcde五部法,即adversity:逆境或不幸;belief:想法;consequence:结果,一般是思维或行为;diutation:反驳,针对abc中的b(想法),通过举反例、其他可能性、暗示、用处等方法自己对自己进行反驳;energization:激发,重新总结,明确结果c,此时再得到的c已经明显超越了刚开始abc中的c,更积极,有助于解决问题和改进状况。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改变个人与团体,通过参加公益活动(道德慢跑)来促使个体更加积极乐观。俗语云,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塞利格曼说看到别人受苦,可能会使你悲伤难过,但不是没有指望,反而激起自己生命的火花,众乐乐更有意义。从事慈善公益工作多年,亲眼所见很多人在做公益使得他人收益中自得其乐,最终自己也受益。因此,很赞同塞利格曼这个“厚德能载物,助人能快乐(包括他乐和己乐)”的观点。

书中对不同的职业也作了分析,比如做设计工程、技术及评估、质量控制、人事管理、法律、财务与会计、统计的,需要相对悲观谨慎些。但我想这并不妨碍财务人也可以学习弹性乐观,有助于我们在处理原则性问题时严把关,而在日常沟通时避免生硬死板,对待枯燥的财务工作依然能够乐观向上。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压力山大的职场,我们需要乐观;面对生活中一些突如其来的灾难(地震等自然灾害、亲人故去等)和偶尔的无助,我们需要乐观,以扛过每一个难关和挑战;作为家长,我们还需要乐观,给孩子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一起读读《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这本书吧,乐观可以学来,乐观可以幸福!

乐观的心读后感篇4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名叫《佐贺的超级阿嬷》的故事书,我非常喜欢看。这本书是日本喜剧泰斗、作家岛田洋七的自传体小说。

书中,因为母亲无力抚养昭广,只好将年仅八岁的昭广寄养在乡下的'外婆家。在艰苦的日子中,乐观,开朗的外婆总有神奇的法子,让生活充满温暖,力量和希望,让家里永远充满着快乐和笑声!因为阿嬷说过,穷有两种穷,穷的消沉与穷的开朗!

阿嬷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小技巧,在河中挡上一根木棍,因为上游是菜市场,很多蔬菜被扔掉漂下来,小黄瓜,小萝卜,过节的时候还有许多水果,这样不仅省钱还有的吃,而河水也因此干净了不少。在腰上绑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端系个吸铁石,“你看,这样走在路上还能赚到点外快哩!”原来,吸铁石上粘有许多钉子和废铁。阿嬷也就是这样靠赚“外快”来补贴家用的。

阿嬷还有许多“经典名言”呢:让人察觉不到的体贴才是真正的体贴,真正的关切;别太用功,太用功会变成书呆子;成绩单上只要不是零就好了……阿嬷真是一位特别的与众不同的老奶奶,正因如此,小昭广在乡下的日子才会那么的简单而有趣。打架,偷摘柿子等小孩子的顽皮淘气的样子也尽显出来。

阿嬷还说过一句话:时钟反着走,人们会觉得种坏了而扔掉,人也一样不要老回顾过去,要一直向前走!简单话里总是包含着深刻的意义,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积极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从现在开始,不管生活多么艰苦,状况有多么糟糕,请像阿嬷一样勇敢乐观地向前走吧!

乐观的心读后感篇5

乐观的品质,绝大多数的人会认为是可贵的。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也看中培养孩子的乐观精神。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如果有人问我儿童最需要培养的品质是什么?我会说乐观、兴趣和习惯。没有浓厚的兴趣,就没有成长的动力;没有良好的习惯,就没有成长的保障;而兴趣与习惯都离不开乐观这个基础。孩子是否乐观是教育成败的根本标志。”可见,乐观精神是多么重要。

在逸爸的个人教育体系中,乐观与好奇心、阅读习惯属于最重要的三个培养目标。有人说,这乐观不乐观应该是由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的,我想大多数人会认同这种普遍认知。

然而《教出乐观的孩子》的作者塞利格曼,完全不赞同这个说法。他认为,乐观是一种后天的能力,可以通过引导、练习获得。塞利格曼是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的理论颠覆了传统心理学的基石,把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从对人的缺陷和不足,转移到人的优势和美德上,提倡心理学要为提升大众的幸福而努力。

塞利格曼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是,提出了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乐观”的教育方向和方法。

所谓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心理状态:当一个人失败时,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乐观为什么可以习得?

因为在塞利格曼看来,能否形成乐观的积极思维的关键,是解释风格。解释风格从童年开始发展,如果未经干预,就会持续一辈子。对解释风格的判断有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永久性,即事情的起因是否会始终存在;普遍性,即起因影响许多情况;个人化,即起因就是我,而不是其他人或其他情况。孩子不乐观,父母有责任。

我们来看一个消极解释风格:

孩子某次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回家后沮丧地说:“我永远学不好数学了!”

作为父母,你会做出何种评价与解释呢?

有的父母可能会安慰孩子:“老爸老妈数学细胞少,看来你也不是数学的料。”

有些父母可能会抱怨道:“真是笨到家了啊!你是马尾豆腐提不得啊!”

注意!这种解释就是消极的,将失败解释为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等难以改变的原因,很容易让人产生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从而导致习得性无助。读后感在中国,不缺乏擅长数落、嘲讽孩子的家长。仔细回想一下,在孩子失败或犯错时,我们的解释风格是什么?解释的话语,是否有建设性意见?因此,孩子变得悲观,是父母的责任。所谓悲观,就是在遭受挫折时,滞留在任何最具有毁灭性的原因中不能自拔。

抑郁症是到20世纪60年代才频繁出现的,典型的病患是中年妇女。20世纪60年代早期,抑郁症开始流行。如今,抑郁已经成为精神疾病中的普遍“感冒”,而它的最年轻的牺牲者常常是初中生,甚至是更年幼的孩子。

彼得·卢因森博士,美国著名的抑郁症研究者,他与同事随机选取了美国俄勒冈西部的1710名青少年,进行诊断访谈。出生于1972—1974年的一批人,在14岁时,有7.2%的人有过一次严重的抑郁症;而出生于1968—1971年的,有4.5%有过重度抑郁。此外,另一项研究在美国东南部,3000个12—14岁的青少年中,患重度抑郁症的普遍性达到9%,9%的儿童患有抑郁症。

在全球范围内,青少年抑郁症是目前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仅次于车祸。全球共3.5亿名抑郁症患者中,中国就占了1亿多,患病率为6.1%。而抑郁症患者群体中最多的就是少年和青年,抑郁症是15—34岁人群死亡原因的第一位。我们经常可以在媒体上看到,某某学校的学生因为抑郁而跳楼自杀。

乐观的心读后感篇6

有人说,唐氏症家庭用悲伤和眼泪承受这个残酷的打击;有人说,唐宝宝一辈子注定是笨笨的,成为社会很大的负担。是这样吗?看完这本书,唐氏症会让人联想到什么?我想到的是:如天使般灿烂的笑脸。

书中叙述:一个突如其来的夜晚,美月生下奇特的婴儿,唐氏症宝宝家宝因先天性疾病,在各项发展,比一般人较缓慢。刚开始,亲朋好友都很排斥“有问题的小 孩”,连母亲曾经都想不被邻居发现而送给别人养,但她渐渐的接受家宝,美月必须加倍付出爱心,温暖这“不幸中的不幸”。哥哥翼文很照顾妹妹家宝,就算为了她和别人产生冲突,也在所不惜,妈妈告诉他:“妹妹是折翼的天使,因为再也无法飞翔而哭泣,幸好天使想到一个办法,把她送到我们家,让我们好好照顾她。” 从此之后,他更加爱护家宝,使她成为家中一宝。

看完《妹妹的翅膀》后,心中有些感动,这本书完整的呈现出罹患唐氏症的人,受到不平等的待遇。起初,父母亲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但发生的事已发生了,他们积极寻求有关于唐氏症的资讯,为家宝找到对她最好的方法。家宝不管别人异样的眼光,就算是说刺激她的言语,也都不会生气,总是无忧无虑的生活。她无法与一般人相比,但某些人总是不谅解,对她百般的挑剔,不过,她只要肯学习,没有一件事做不成。很 多人都只看外表或是才能,他们少看了努力,若没有了努力,天才随时随地会贬成蠢才,每个人都需要努力,但是每个人不一定要郎才女貌、天资聪颖,努力会影响才能,使自我能力更上一层楼,虽然她没有好的外表,也没有很好的才能,但她有着一颗努力的心,可以完成所交代的事,只不过是要多花一些时间,就能领悟。

乐观的心读后感篇7

这个寒假,在老师的要求下读完了《佐贺的超级阿嬷》这本书,我感触很深。

这本书讲述的是昭广从广岛到佐贺阿嬷家后发生的系列趣事,也塑造了一个令人过目难忘的“超级”阿嬷形象。

阿嬷很有智慧。她能“无中生有”地补贴家用,比如在腰上绑磁铁,走在路上吸一些废弃的钉子和铁片,然后卖成钱。尽管所得微薄,但也是贫寒生活中珍贵的一小笔补贴。再比如她在家门口的河上摆木头拦住上游市场扔掉的外形不好但还能吃的蔬果,这样既环保,能获得食物,又保护了河流下游的环境。

阿嫲还是个乐观坚强的人。阿嬷早在42岁的时候就因战争丧失了丈夫,只能独自养育七个子女,其中一个还是智障儿。她只能每天凌晨四点就早起到佐贺小学做扫厕所和办公室的辛苦工作挣钱养家,但阿嫲并没有因此而怨天尤人或颓废消沉,“靠着不请假和工作细心的口碑,她的工作范围成功地扩展到中学部和大学部。”她的家境十分清贫,穷到每餐吃什么都由免费的“超级市场”漂来什么决定,穷到捡河中的破木鞋子穿,甚至穷到在寒冬里连续两餐吃不上饭。尽管她比大部分人活得更艰难,但她比大部分比她富的人更快乐。

阿嬷曾对昭广说过:“穷人最能做到的,就是展露笑容。”这句话能看出,阿嫲不仅自己乐观,还会把乐观传递给周围的人,更用乐观去感染和影响周围的人。

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像阿嬷一样智慧,更像阿嬷一样乐观。现实中的我,曾因围棋下输了、作业做不完等小事而难过、生气,甚至抓狂。从今以后,我应该像阿嬷一样对自己说:“不要紧,不要紧,放轻松,船到桥头自然直,困难也许就迎刃而解了。”然后,跟阿嬷一样笑着,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