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不应该过于主观化,应该客观评价书籍的优缺点,只有通过认真阅读书籍,我们才能对其中的思想和情感有更深刻的体会,才能写出有内涵的读后感,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高一红楼梦读后感800字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高一红楼梦读后感800字篇1
我都不知道自己读了《红楼梦》多少回了,但每读一次,就更喜欢它一分。在《红楼梦》中,最喜欢的就是林黛玉了。
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自小体弱多病,贾宝玉在第一次见到她时就评价道:“娴静似娇花映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又因“两眉颦似蹙”,为其命字“颦”。也正因为身体的柔弱,注定黛玉的幸福渺茫。
传说黛玉前身为绛珠仙草,为了报答宝玉前世的浇水之恩,遂转生为林妹妹,向宝玉还眼泪,当最后一滴眼泪还干,也就是黛玉香消玉殒之时。虽说是传说,但在贾府的黛玉,眼泪似乎变得廉价,双眼常肿得如两核桃。有人说是黛玉小家子气,所以才会常流泪,但在我看来,的原因在于贾府这一大环境。“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黛玉对贾府的评价。贾府在黛玉看来,就如一洪水猛兽,充满污__之气,而在这样黑暗龌龊的环境中,黛玉始终保持自己的内心不受污染,坚守“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宛如污泥中的白莲,一尘不染,洁白无瑕。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身在贾府,是黛玉的无奈,知心的只有宝玉一个,在黛玉心中,向往着自由,“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可惜不能如愿!黛玉是聪明的,她知道自己摆脱不了封建女子的命运,但她没有屈服,而是进行反抗,所以,她对于跟自己抱有相同想法的宝玉给予支持。
但命运是残忍的,宝玉因丢玉而疯癫,黛玉身子孱弱,遂有了新娘偷龙转凤这一招,也直接导致了黛玉的消殒,间接致使宝玉最后的出家……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女子最终都逃不过红颜色衰,黛玉的早逝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呢?也许,死,对黛玉来说是一种解脱,是悲剧的终结,也是一种幸福。
高一红楼梦读后感800字篇2
红楼梦是一部超越时空的巨著,作者曹雪芹更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他的笔下一个豪门大族由盛到衰,其中的故事各个耐人寻味,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宝玉、黛玉的真挚爱情更令人唏嘘不断,不敢妄作评论,只愿说说我读后的感受与各位分享。其中重要的部分我觉得除了写一个各位族的兴衰,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纯洁的爱情。
最主要的是写女人,一个个形象都已印入我的脑海,不禁浮想联翩。在这部小说里我最喜欢的是晴雯,她才貌出众,敢爱敢恨,性格率真,口角犀利,嫉恶如仇,真乃一女中豪杰,但却因此引起贾府主子的不满、恼恨,最后被逐出大观园,病死家中,不禁让人黯然泪下。金陵十二钗,每个人的命运都不相同。尤二姐、尤三姐的悲惨故事,尤三姐为了爱情,情愿献出宝贵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尤二姐贪慕虚荣嫁与贾琏做二房,王熙凤的狡猾奸诈,心狠手辣的她逼死了尤二姐,甚至连死都没有个墓碑。迎春大丫环思棋与潘右安从下就相互爱恋,最后却都为了爱情献出宝贵的生命。让人不禁为他们的命运慨叹唏嘘。黛玉葬花的柔情几人知?
黛玉与宝玉真心相爱却因为封建礼教和家族的不容,而最后导致了这场悲壮的爱情悲剧,有情人终不成眷属。曲折的故事情节,性格分明的人物,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所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爱情是不分贫富贵贱的。不能让世俗影响纯洁的爱情,虽然现在社会的拜金主义流行,甚至某些女孩子抛出“没房、没车,就不结婚的言论。”在婚姻上更讲究门当湖对,我不禁慨叹古人的爱情,他们为了敢于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了爱敢于抛弃自己的一切,为什么我们反而不成了呢?难道真的是没有钱就没有爱情吗?相信读过红楼梦的您一定也会有您自己的答案,愿世俗少一些烦扰,愿爱情少一些悲剧,愿天下有情人都终成眷属。
高一红楼梦读后感800字篇3
一个女人,一生的眼泪,却换来一段残缺而又不完整的感情;一个男人,一生的呵护,却终究敌不过金玉良缘的流言蜚语。她,林黛玉,那个倾国倾城的貌;他,贾宝玉,那个多愁多病的身。这部文学作品,堪称文学史上的经典,也许正是因为这经典,将我这个爱文学的女孩子牢牢地锁住。说实话,我从五年级就喜欢《红楼梦》,可能那时候我年纪小,而这本书多讲的爱情故事,家里人不大同意我看它,但我觉得这没什么,每个人都会有这个过程或说都会有爱情这段经历。当倾国倾城遇上多愁多病之后,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林黛玉虽然在爱情中是一个失败者,但在言行一语双关方面,却不得不令我佩服。“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含蓄又不减妙力的话,被她说的如此完美无瑕,不得不说,林黛玉对于文字也是别有一番研究。“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她的诗中总带着一种别致的美感,但也有一丝淡淡的忧伤在里面。《葬花吟》中“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她的孤寂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没想到,她的命运与这首词是如此的相似。只有宝玉一个知己,除了他,在这慌缪的现实生活中,还有谁能给这个洁尚的姑娘幸福呢?这一切,又岂能是她一个人能够改变的呢?所以,她终究被这黑暗的世界所吞没!可悲!可叹啊!
林黛玉在文学史上算是一个成功的女性,但不免会有些弦外之音,有人说林黛玉尖酸,刻薄,会使性子,有心计,不仅如此,我们更要注意的她的出生,她的背景,自从来到荣国府,没有一个真心的朋友,唯一的一个却承受不了封建社会的压力。我觉得,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不亚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当然,每个都有每个自己的优点。
当我再次翻开这本《红楼梦》时,每个主人公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感悟,但唯一不变的是那个倾国倾城的林黛玉和多愁多病的贾宝玉……
高一红楼梦读后感800字篇4
红楼梦这部书,我看了数遍,从高中第一次拿到书,那么多年过去,这是为数不多还留的我身旁的书之一。86年版电视剧《红楼梦》是我在大学百看不厌的剧集,每一帧都是世间最唯美的画面。每每看书和电视剧,就是满心赞叹文字的细腻,画面的唯美,随着书中戏中主人翁的喜怒哀乐,也是而满心欢喜,时而悲戚,心有戚戚焉。
两个月前,经朋友介绍,偶遇蒋勋细说红楼梦,一发不可收拾,每天只要有时间,无论上下班路上还是去见客户的路上。甚至国庆节回家路上,面对十数公里的堵车长龙,披星戴月,在蒋勋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述中,体味着十二三岁少男少女的细腻心思,竟然没有了我贯有的浮躁和抱怨,反而非常享受这片刻的宁静,甚至带着乐乐赏星赏月,异常觉得这个时刻的可贵和值得珍惜。
通过蒋勋老师细说红楼梦,我才看到了红楼梦的宏大和伟大。通过细说红楼,我看到了曹雪芹的佛心,蒋勋老师的慈悲心。红楼梦通过蒋勋老师的讲解给我展现了:人际交往学,人性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学,以及电影脚本的角度,曹雪芹的蒙太奇写法。我能那么实质地感受到曹雪芹书写时的那种包容,那种心底的细腻,那种经过奢华后家族没落,又经过人情冷暖的那种悲凉。虽然我也爱红楼,喜欢红楼,但是从来没有想到过可以通过蒋老师的眼睛看到这本书那么丰富的层面,可以那么慢的看一本书,那么细腻的捉摸每个人物的小心思,每个人物的角度,每个画面的细节,那一帧帧一面面,都是在向我展现人生的各种不同,人性的各种内在外在。
蒋勋老师曾经说过,如果用一个字来说红楼梦,那就是“空”。曹雪芹那种容纳万物的心境来书写笔下的这三百多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没有重叠,每个人都可以从他/她一出场一直到这个书的结束(前80回)都始终保留他自己的那个唯一的个性。在写作中曹雪芹化身成了这三百多个人物,即是大富大贵的显官达贵,又是身份卑微的赵姨娘,小红和道婆,所以曹雪芹就是那活生生地千面菩萨啊。蒋勋老师在一次次在细细解读时,那由衷发出的一次次赞叹,都让我感动,感动我可以通过蒋勋老师的解读可以那么深地触碰到曹雪芹的那种宽广无边的佛心,又被蒋勋老师的慈悲心所感动,没有蒋勋老师的慈悲心,我怎会有机会在我32岁这年就可以触碰到曹雪芹的佛心?曹雪芹的佛性和蒋勋的慈悲心,才能让我们体会到我们自己可能看不出来的那些文字背后隐藏的真实情感。
带着阅历来读书,可以从书中找到感动自己心底的那一帧那一幕。
把自己的阅读与大家分享,可能让听者看到自己眼中的读者和文字,可以没有阅历但是也可以经历。这可能就是大家一起读书的真正意义。
高一红楼梦读后感800字篇5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其原名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前80回曹雪芹著,后40回高鹗续(一说是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族的腐朽,对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中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话说林黛玉的病越来越严重了,常常咳出血,可贾家却张罗着要让贾宝玉将薛宝钗取回来。因为家里王熙凤的瞒着,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病情竟一点也不知。为了让贾宝玉好好地把薛宝钗取回来,王熙凤骗说贾宝玉是要娶林妹妹,连贾宝玉想看望一下林黛玉都不让。其实,林黛玉明白今生今世自己是嫁不了贾宝玉的,也都怪自己当时太痴情,于是,她叫紫鹃将自己的诗稿拿上来,统统丢尽火盆里焚烧了。当贾宝玉娶亲的那一天,他才发现大家都骗了他,这已成了一个不可挽回的局面了。
看到这里,我总觉得文中的王熙凤很是可恶。本来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可也许是因为林黛玉出身贫寒的原因,也许是因为大家觉得和薛家达成联盟更有利现在的局面,总之,不管是什么原因,我认为风娘都不应该去欺骗贾宝玉,更不应该阻拦他去看望林黛玉。毕竟,婚姻虽说是关系到两个家族的大事,可毕竟应得到双方的真实想法和认可,不应当在只由两方家长做主,这也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旧时代的不通观念的失败,更加感受到了生在新时代的幸福。
高一红楼梦读后感800字篇6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电视中一阵凄婉的吟唱让我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好奇的去看看屏幕下古朴的字体显示出的一行行文字。这些吟咏的片段深深吸引了我,于是我带着强烈的好奇以及对文学的喜爱把家里的书柜翻了个底朝天,终于在一个隐蔽的角落发现了落满灰尘的你——《红楼梦》
?红楼梦》像是每个文科生的至宝,又像是高不可越的铁墙,只能让人望书兴叹。
但是我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丫头却千辛万苦找到你,并钻进了深深的大坑,从此开始了与这本书爱恨难分的纠缠史。
无数个夜晚,我盯着这本厚书一动不动的读上几个小时,一边被这个可怕的古文,文白混合的小说体折腾得欲哭无泪,一遍又难耐好奇心的往下翻译去。
读了一遍又一遍,又听了两遍评书和详细讲解后,我开始慢慢理解了这本书。很多人都认为这本小说仅仅是讲述宝玉和黛玉悲惨的爱情故事,其实这本书包含的深刻含义有很多。曹雪芹写这本书时已经被抄家了,他在一个连自己的命都很难保住时已经不再是一个浪漫多情、天真自由、锦衣玉食的“宝玉”。他懂得了很多,并把这些隐藏在书里,讲述了一个家族由繁华到衰败的过程。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只是宝玉说的一句话。这样的话在今日不足为奇,但在那个充满封建礼教的时代却是“疯话”。在那个时代,女性被束缚在“三从四德”里,甚至被剥夺拥有个性的权利。而在这本书的文字里,却有几十位个性迥异的女子,每一个都如此鲜活。秦雯的勇毅、凤姐的泼辣,都那样直扑而来,直教人惊叹。这样一对比,除了宝玉,男子反而一个个懦弱胆怯,只会读一点死书,糟蹋女人。有这么开放的思想是那个时代很少有的作品。
在这个家族衰败的过程中,很明显看出家族里的繁华与凄凉,这样明显的对比,让人不禁感慨万分。《红楼梦》这本书有段时间是被禁的,一开始我还不明白,这么好的书怎么会被禁呢?后来才慢慢发现,书中很多细节描写都在暗示朝廷的腐败与无能。包括凤姐偷偷放高利贷,薛蟠打死人后竟跟“没事人一般,只管带了家眷走他的路”,官府审案只称是“暴病身亡”,给点银子就完事了,可见薛家怎么能不败落?
读一本《红楼梦》,永远读不完的是深切的内涵与灵魂,你让我看清世间的真、善、美、恶。次次读,次次悟,正是《红楼梦》,你不朽的魅力。
高一红楼梦读后感800字篇7
读《红楼梦》时,我发现曹雪芹的文采真的很好。《红楼梦》涉及了很多当时的社会情况,简直是一部历史书。它揭示了很多当时的社会现实,很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第一次读这部书时,由于我比较喜欢林黛玉,因此我最关心的是贾宝玉是否能和林黛玉在一起。看完后,我有一段时间都不是很开心,因为金陵十二钗的命运都挺悲惨的,而且里面的四大家族都衰落了,太悲剧了。我不喜欢太悲惨的结局,所以我会想如果是曹雪芹写完整本书,结局会不会不一样呢?我那时真的很想知道为什么要以这么悲的结局来为这部书画上句号。
第二次看《红楼梦》是因为我发现了一个不同的版本,我想看看这两个版本会有什么不同。当我拿起这部书时,我不像第一次看时那样觉得它无聊,因为我发现开始部分已经涉及到它的高潮,甚至能从中看出结局是悲伤的。我发现这部书真的不一般,因为它环环相扣,甚至可以说从每一个部分推测另一个部分的情节发展,真的很有研究价值。我发现了一部好书是不能只读一遍的,因为每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认识。如果我只读一次《红楼梦》,那我可以确定我会后悔的,因为我忽略了很多东西。而且带着个人色彩和片面想法去看一部书,我们会错过很多东西的,尤其会对很多问题缺乏思考,这对我们的阅读是很有害的,因此我总是反复的去看一部书,去看一部我认为值得看的书。
对于《红楼梦》,我思考了一些问题,也和别人一起讨论过。从《红楼梦》中,我看到了很多有关当时的社会问题,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下层人民的无奈与凄苦。我觉得作者能体会当时百姓的心情,同情他们的遭遇,或者说,在某个程度上也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自己的遭遇的无奈。
读一部好书,值得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去思考,因为我们能从中得到更多。对一部好书就如何一个作者在交流自己的思想。
高一红楼梦读后感800字篇8
奔着宝黛的爱情悲剧初读红楼,想着见识见识不同续写风格再读红楼,三读红楼本想做个公正的人,客观品评那些风流人物,却身不由己地跳过了数也数过来的主子们,被那些在主子和下人间“周旋”的丫头们吸引。
自然得从宝二爷房里的丫头说起。想要痛快的人生,不如做个晴雯,且别管她长得有多俊儿,就看她的直性子,摔扇子是她,毫不掩饰地拿袭人未来的身份开玩笑的也是她,毫不留情地赶走偷镯子的坠儿的还是她。她有一说一、想什么就说什么,或许在那个耍心机与权谋的大观园里,她并不讨喜,但她确实活得自在。吃得了“带病夜补雀金裘”的苦,说得出“早知担这个虚名,我就真的动这个心也罢”的怨,没什么情绪憋在肚子里,人生自然痛快。或许有人觉得她就是被这刀子嘴、急性子害死的,但她的委屈既然懂她的人都知道,那又算什么真正的委屈呢?
相比之下,袭人可就憋屈多了。王夫人的重视成了她的一种负担,天天劝宝玉读书,苦口婆心;想和她们一起闹吧,一是怕王夫人嗔怪,二是因为未来的身份不愿与宝玉太亲密,她稳得不得了,而谁又知道在她波澜不惊的外表下,有多少翻腾不息的苦水呢。这也是为何当她寄一切希望的宝玉一去不复返后她哭得如此死去活来的原因。但她注定不能解脱,念往日恩情,她不愿殉情贾府;想兄妹深情,她不愿自尽哥嫂家;念新配丈夫蒋玉涵的体贴,她不愿自尽蒋家。她就这样忍着,稳了一辈子,别人欣赏了一辈子,但也苦了一辈子。
如果一定要在这几个丫头中选一个,那必定要选平儿。《红楼梦》的人物是很少能轻易界定好坏的,可唯独“俏平儿”成了众人眼中公认的好人。正如宝玉所评价的“贾琏之俗、凤姐之威,她竟都能周全妥帖”,她既帮凤姐,又时不时帮帮贾琏,却谁也不依附,因为她明白,她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靠自己的广结善缘,高调做好人。无论是“俏平儿软语救贾琏”,还是“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还是虾须镯事件,她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失心意,又不乏风度,于人于己都有了好处。都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既然“关系”这个东西客观存在,那我们为什么不和它做个“君子之交”呢?虽淡如水,但能为我们的人生推波助力是硬道理。
红楼里的丫头还有很多,但既然是“梦”,又以“情”为主线,那些丫头们自然都逃不出一个“痴”字。有对主子痴的紫鹃、袭人,对公子爷痴的小红,对诗痴的香菱,更有为操守痴的金钏、鸳鸯……有痴病不打紧,关键看你痴的是什么,如果是可望可及的,那便大胆的痴吧,你愿意做晴雯便做晴雯,做平儿便做平儿,谁的人生都终是百味的,只是尝尽酸甜苦辣的顺序和余味不同而已。但若痴的东西虚无缥缈,还是醒醒吧,梦破之后,就剩下一所空宅、一块顽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