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的读后感模板5篇

时间:2024-06-16 作者:betray 读后感

读后感是我与他人交流对书中作者表达方式的感受和理解,读后感应该是我们对文章的深入思考和独特见解的表达,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余华《活着》的读后感模板5篇,供大家参考。

余华《活着》的读后感模板5篇

余华《活着》的读后感篇1

哈姆雷特的悲剧来自他的家族,拉斯柯尔尼科夫的迷失归罪于年轻时的放浪,而福贵的悲剧却只能由“时代”这一莫须有的替罪羊负责。

看福贵这一生,他有什么选择呢?苟且、屈服都不能挽救他的家人,因为他们就从未昂首活过,所以他们即使低下头颅也得不到廉价的怜悯。从他父母到儿孙,没有一位是为崇高的理想、伟大的斗争而献身,而都以良民的身份横遭不幸。他们的死亡没有光辉,但生命却没有污点:妻子死于疾病,儿子死于医生的媚权,女儿凤霞死于难产,女婿二喜死于工程事故,孙子苦根更是因一晚豆子饱胀而死。追求着最低限度的生存,是福贵一家人数十年所坚持的唯一信念。他们拥有中国农民最坚强的内心,也拥有中国农民最仁厚的宽容,但他们所面临的却是一次次无孔不入的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劫难。

中国农民——广义的来说——具有选择的勇气和智慧,也具有无法选择时的坚忍甚至顽固。这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使福贵熬过了内战、饥荒,他们在尘土与贫穷中生儿育女。但这种坚韧向上的努力并不能最终挽救生命,并不能躲避社会的疯狂。

福贵的悲剧,是最彻底最无解的悲剧:假使他没有输光家业,他将死于人民的审判;假使他不将凤霞出嫁,凤霞必不能获得爱情的幸福。假使他不为孙子炒上那碗豆子,苦根也许会和有庆、凤霞一样死于另一位庸医之手吧。世界没有给他们安排活路,死亡恰恰是按部就班。

世界广阔,然而不属于他们。政府吞没的是和平,三年饥荒吞没的是生命,文革吞没的是秩序。时代夺走穷人的.褴褛衣衫,最终让底层人民一无所有。在他身边,龙二、春生、大队长,又有哪一个的结局比福贵幸福?他们丢尽了颜面,最终死灭,经常是比凤霞、有庆死得更迅速。

余华的语言简洁有力。他将事实简单地概括,像一位历史学家一样,冷峻而精确。从第一页到最后一段,那些灰色的文字,由平淡走向残酷,从岁月的铁栏杆后——我们仿佛已经忘记了栏杆背后并不是虚无的黑暗——露出血丝的眼睛。那是一代农民的血泪史,他们为城市人、知识分子和政客的差错买了单。他们没有超脱的能力与智慧,不存在逃避的可能。

就这样,他们成为没有转折、没有希望、没有文献与石碑刻录的悲剧。虽然农民为历史进程做出的牺牲可歌可泣,但却并不能够被传颂。历史的真过程太惨烈,假使全部拿出来,恐怕要崩断我们松弛的神经。

余华《活着》的读后感篇2

?活着》这本书,余华写得平静,没有刻意渲染,我看得也平静,应对书中老人的一生经历,心里并没有波涛翻滚,这是那个社会中再平常可是的生命。

老人叫福贵,从富家少爷到下层百姓,如同一个晴天霹雳,将这个把灵魂都置于嫖赌中的少爷劈醒,才开始珍惜身边的亲人,打算重新开始。

命运似乎因为福贵犯的错而要刻意惩罚他,破产后接连着丧父,为母抓药是被抓去当壮丁,九死一生回了家,母亲早已亡故,女儿凤霞也因一次生病成为聋哑人。之后人民公社成立了,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归了人民公社。妻子在这期间得了软骨病,并且日渐严重。福贵一家祸不单行,儿子有庆死于采血事故,为救县长夫人被一个无情的医生夺去生命。女儿凤霞死于生产,只留下了儿子苦根,四年后,女婿二喜死于工地事故,就剩富贵和外孙相依为命了。死神连这仅有的幸福都不肯给福贵,又夺去了苦根的生命。

福贵的一生就像一叶小船,游荡在社会这个海洋里,小船的力量又如何反抗海洋呢?福贵仅有受着命运的摆布,唯一能做的就是死死地抓住一切”稻草“不放手,忍者,活着,就像小船仅有随着波涛时起时伏,唯一能做的是不让自我陷下去一样。

福贵的一生是平常的,却有一种力量让人在合上书后为他感叹。是他强忍着亲人生老病死的天灾,社会灰暗的人祸的力量,一种忍的力量;是他无论多苦多难,仍然磕磕碰碰地往前走,跌跌撞撞地活着的力量,一种生命的力量。

余华《活着》的读后感篇3

“这本书表面上叫《活着》,可实际上大家最后都死了。”我一和朋友聊起《活着》这本书的时候,就会讲这句话。

?活着》这本书给我的阅读的体验实在是太讽刺,太戏剧又太过沉默,还掺杂着一些无法理解的苦痛,这让我久久不能释怀。我跟着福贵看他从一个爱好赌博的公子哥变成一贫如洗的穷光蛋,觉得实在是活该。可是看到后面,看着他身边的家珍、有庆、凤霞……一个个死去,看着他一次次受到生活残酷无情地打击,我却开始在盼了,盼着能它有一个转折,盼着福贵最后能有一个被安慰的结局。可越看后面越没有希望,越看后面甚至想:“接下来福贵也应该要死了吧。”

然而出乎意料地,福贵就这么平静的接受了一切,作为家里最后一个人默默地活着。看到这个结局,我心里的那些郁结像是和他的歌声一起,在空旷的傍晚和风一样飘扬,感觉也没有那么沉重了。回过神来,是他的活着安慰了我。“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中国的思想一直是这样的,沉默,温婉,不动声色。

我们讨厌激进地争执,暴力地冲突,我觉得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其他都显得不是那么重要。活着本身,就值得让我们去活着。

余华《活着》的读后感篇4

其实在第一次读《活着》的时候,每每看到了主人公福贵,总会想起另外一个福贵——那是经典国产动画片里的“神厨小福贵”。虽然早已经过了看动画片的年龄,但这部动画片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难以磨灭的,记忆中,这是我看过的唯一一部邪不压正的动画片。在最后小福贵的爷爷死了,小飞蝶也走了,只剩下象征着黑暗势力的k大人在朝堂上耀武扬威。就像这本书的主人公一样,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在故事的最后孑然一人。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当年《神厨小福贵》的'文学顾问正是《活着》的作者余华。

富贵这个名字也是相当讽刺了,除了在他还是少爷十那段纸醉金迷的荒唐时光,他的人生处处受挫,也无福分也无贵。

或许正如作者余华自己说的那样:“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富贵最终对生活的从容是建立在亲人一个个离去的痛苦之上的。有庆、凤霞、家珍、苦根等人先后连续给他带来的痛苦大到他连痛苦的必要也没有了,这时候他只能活着,漫无目的的活着。作者似乎是故意将它们从富贵身边画去的小说情节的发展,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亲人的离去或许是偶然的,福贵的痛苦不断延续却必然的,两者交汇出了福贵的淡然人生态度。

这才有了开头,他牵着老牛谈笑,从容的一幕从始至终,他没有过激的语言,都是轻描淡写的带过,仿佛那个受苦受难的人不是自己一般。

是现实的苦难练就了农民对生存产生了淡然以至于麻木的态度,既然生活没有反抗的余地,干脆就认命,苟全性命于乱世,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悲剧。

关于活着的意义,从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豁达,其实也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漫无目的的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活着,真的就能算活着吗?活着不仅仅是不要死去或者不在乎生死,活着更应该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一个人在死亡与生存边缘选择淡然时他应该是超脱的,但倘若一个民族在生死关头上也抱着如同福贵一般无所谓的念头,我想这将是一个民族的不幸吧!

余华《活着》的读后感篇5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所活着,这是《活着》这本书中的中文版自序所提到的一句话。我并不懂这句话的意思,但在看完《活着》这本书之后,却对它有了很深的感触。

老人吆喝起来:“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的好,苦根也行啊。”其实这里只有一头牛,叫福贵。可谁也不知道,这个名字却包含了老人的一生。

在他年少时,是远近闻名的阔少爷,有着一个还算美满的家庭。但是他爹因为得知他赌钱输掉了所有家产后气死在粪缸上。他娘没过多久也随他爹去了。女儿凤霞得了疾病,变成了哑巴。儿子有庆给他们学校的校长——县长的女人献血,却被医生无情的抽干了他的鲜血以保住那个女人的命,他唯一的`儿子死在了那个医院。人民公社成立以后,他唯一的哑巴女儿终于找到了男人,一个偏头,叫万二喜。没过多久,她的女儿因为生孩子时失血过多也死在了那个医院。随之,他的媳妇家珍也平静的死了。只留下他的孙子苦根和他的女婿双喜和他相依为命。后来,女婿在做工时被水泥板压死,唯一的一个孙子也因为在吃豆子时撑死。只剩下他和那头老黄牛。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人为什么要活着?

在读完余华的这本书后,我想我知道了答案。

为了活着而活着。即使你回顾你这一生,发现自己只是一个过客,没有留下什么,也没有带走什么,但你也要活着,至少你经历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