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人物爱国事迹8篇

时间:2024-06-16 作者:Iraqis 事迹材料

事迹是历史的宝藏,通过学习它们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过去,优秀的事迹材料能够激发自信心,坚定我们对自己能力的信念,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爱国人物爱国事迹8篇,供大家参考。

爱国人物爱国事迹8篇

爱国人物爱国事迹篇1

钱学森

我们都知道钱学森是一个十分伟大的人物,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钱学森是加利福尼亚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并且还是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钱学森为新中国的成立倍感激动,因此决定放弃在美国的机会,回国效力。但是钱学森的专业是与国防有关的,所以他的归国之路遭到了美方的万般阻挠,钱学森历尽了千辛万苦才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钱老先生是十分热爱自己的祖国的。

茅以升

茅以升是著名的桥梁专家,他在20岁的时候到美国去留学,成为了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的研究生,并且很快就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为了获得实践的机会,白天的时候到一家桥梁公司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他一直亲手绘图、切削钢件、打铆钉、油漆等等,在晚上的时候上课,攻读博士学位,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于成为了既懂理论又有技术的人才。因此他在美国收到了很多聘请他担任工程师的聘书,但是茅以升并没有接受这些邀请,最终决定回国,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美国人劝他说科学是不分国界的,科学家所作的贡献是属于全人类的,中国的条件很差,留在美国才能有更大的贡献。但是茅以升却说:“科学虽然没有祖国,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祖国更需要我。我要回去为祖国服务。”所以在1919年的时候,茅以升毅然回国,投身到为祖国造桥的事业中,现在我国浙江省钱塘江上的那座雄伟的大桥就是茅以升设计并主持建造的。

董存瑞

说起董存瑞这个人,大家一定不陌生,我们都知道董存瑞背着炸药炸碉堡的英勇事迹。在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的连队任务是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董存瑞是爆破组组长,他带领战友摧毁炮楼,炸毁碉堡,顺利地完成了规定的任务,但是就在连队即将发起冲锋的时候,突然遭受到敌军一个隐蔽桥型暗堡的猛烈攻击,部队在开阔地带受阻,战士们多次对碉堡爆破都没有成功。这时候董存瑞奋不顾身,拎起炸药包就像碉堡冲去,在前进的过程中左腿负伤,但他还是顽强地冲到了桥下,但是由于暗堡距地面超过了身高,两头的桥台也没法放置炸药包,在危急的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手托起了炸药包,右手拉燃了导火索,最后自己牺牲了,在牺牲的时候年仅19岁,他用自己的生命为整个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这种不畏牺牲的精神可歌可泣!

詹天佑

在清朝末年的时候,我国派出了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他们中间有个12岁的少年叫詹天佑,十分得聪明好学,又立志为国家效力。后来他学习工程技术,在毕业之后他就回到了国内,但是当时的清政府对于一些国内的人才是十分不信任的,像修铁路这些都是有外国人主持的,尽管詹天佑非常有才干,但是他也只能当助手。在1905年的时候,修建北京到张家口铁路的消息传开了,这个时候英国、俄国都争着要修这条铁路,因为他们知道这条铁路是在中国的战略要地,掌握了这条铁路就能够控制整个中国,双方争执不下,最后却达成了“协议”,如果中国这条铁路不让他们修,他们就什么都不提供,他们以为中国人会让他们来修建这条铁路。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才让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有很多人对他不放心,觉得他是自不量力,说他是胆大包天,还有很多人劝他不要承担这项难度非常大的'工程。但是詹天佑却说:“京张铁路如果失败,不但是我的不幸,也会给中国带来很大损失。外国人说中国工程师不行,我则坚持由自己来办。”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詹天佑把全部的精力都放进了这条铁路里,他和工人们一起在工地吃住,细心勘察,大胆试验,经过多年的艰辛劳动,终于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修建成功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的这一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由此也是能够看出来詹天佑是一个十分爱国的人士。

廉颇

我们都知道古有廉颇和蔺相如,廉颇是赵国的大将,他不但武艺高强,箭法出众,还十分善于用兵打仗,秦国、赵国这些大国经常来攻打赵国,赵王让廉颇为统帅,多次打败了敌军,敌人听到廉颇的名字都十分害怕。但是后来赵王受了秦国的离间计,认为廉颇老了,不中用了,就拍一些青年的将领赵括代替他。赵括骄傲轻敌,赵军打了败仗,赵国也差点就灭亡了。这时候赵王才想起老将廉颇,派出使者去看一看廉颇的情况,看看将军的身体怎么样,是否还能够带兵打仗,为国效力。廉颇见到使者之后,十分高兴。为了表示自己的威风不减当年,还能够上阵打仗为国立功,他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吃完了就披上铠甲,跃上战马,拉弓射箭,显示自己身手不凡。他对使者说自己虽然老了,但是能吃饭打仗,只要大王肯用,就马上能够回去领兵参战。但是由于使者受到了坏人的贿赂,导致大将军到最后也没有等到赵王的消息,但是廉颇的爱国之心却是真诚的,愿意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上这些人物都是十分有名的爱国人士,从他们的事迹中我们能够看出他们拳拳的爱国之心,看到了他们愿意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我们也应该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所以,从现在开始,要好好备考,争取拿下教师资格证,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添砖添瓦,让我们一起努力奋进吧,加油!

爱国人物爱国事迹篇2

赖宁

1988年3月13日一位14岁的优秀少年在熊熊燃烧的烈火中牺牲了,他的名字就叫赖宁。那天午时3点左右,因八级大风,把县城附近一家工厂的'电线杆吹倒,造成电线短路,引起了大火。风助火威,火越来越大、烧得越来越远。此时,森林、电视卫星接收站和附近的油库都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赖宁看见后立刻赶到火灾现场。他找到了一棵松枝奋不顾身地冲向前奋力扑火。虽然,消防队员曾劝阻大家别往火中硬闯,但赖宁不忍心看到国家财产遭到严重损失就去扑火。最终大火最终扑灭了,但赖宁却牺牲了。

爱国人物爱国事迹篇3

情系苍生无愧于诗坛圣哲,心在魏阙岂是杜陵布衣。——题记

你出身名门,却潦倒终生;你是孤独的旅人,灵魂的歌者;你以诗为史,兼济苍生。你是中国诗歌史上的诗圣——杜甫。

千年后的今天,独坐窗前,听窗外风声呼啸,我不由得走进了你的茅屋,领悟到你诗中的真谛。

那是安史之乱期间,战火弥漫了整个中原大地,“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你带着一家老小,四处辗转奔游,在朋友的帮助下,终于定居成都,盖起了一座茅屋。

读着脍炙人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仿佛穿越千年,看到了你——那伫立在茅屋前孤独的少陵野老。

农历八月,已是深秋,怒号的秋风刮过竹林,刮过塘坳,刮走了茅屋上那少的可怜的茅草。

我久久凝望着你,看你拄着拐杖,伫立门前。连年的战乱使你未老先衰。四十九岁已“老无力”的你面对群童抱走茅草,听着他们的阵阵嘲讽,无可奈何,只是默默走回,独自叹息。

“屋漏偏逢连夜雨”,风刚止,雨又至。如麻的雨打在你的身上,令你彻夜难眠。

刚刚过上安稳的日子,秋风又吹破茅屋,生活对你如此不公平。此时,“哀民生之多艰”的你发出震撼人心的呼喊。想到“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的坎坷遭遇,想到故人已“访旧半为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脱口而出,字字啼血,痛之入骨。我不禁为你推己及人的`胸怀而钦佩不已!

几百年后,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而杜甫仅为一介布衣,一位野老,却能心忧黎民,情系苍生。这是一种多么高的境界啊!

“李白是抬着头的,因此他总是仰望天上的月亮,而杜甫是低着头的,所以他只能看到脚下的土地。”千年后,再次品读杜甫那首沉郁顿挫的诗作,我真正领悟了那忧国忧民的悲凉,走进了杜少陵的茅屋。杜甫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崇高的人生境界深深影响后世,也激励着我前进!

爱国人物爱国事迹篇4

读了《爱国英雄王二小》这篇文章后,我知道了王二小这个少年英雄,更敬佩王二小等其他抗日英雄们,他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1942年10月25日,十三岁的王二小正在山坡上放牛,忽然看见鬼子进山扫荡,王二小为了不让鬼子发现隐蔽着八路军和乡亲们的山沟,故意暴露自己,与鬼子周旋,并假装给鬼子带路,把鬼子引到八路军的埋伏圈。那是条死路,鬼子很快就发现上当了,举起刀,狠狠地刺向王二小的胸膛,高高地挑起,把他摔在巨石上。与此同时,枪炮声四起,八路军全歼了这股敌人,但王二小也英勇牺牲了。

王二小,他小小的年纪,竟会不顾自身安危,把敌人引进埋伏圈,而且遇到敌人,竟然能如此冷静、勇敢。他又怎会不知道,自己把敌人带进埋伏圈,必定是死路一条。但是,王二小为了八路军的安危,为了党和人民,宁愿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的冷静、舍己为人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知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迹,我震惊了,谁不珍惜宝贵的生命呢?王二小只是一个儿童,却为国捐躯,这让我第一次明白,原来儿童也可以爱国!有了那些为国捐躯、舍己为人的抗日英雄们,有谁能打倒团结奋斗的中国呢?虽然抗日战争胜利了,但我们也要在生活中帮助别人,从小事做起,传播正能量,将爱心播撒,让希望萌芽,这样我们的祖国才能越来越好。

虽然我们不知道王二小长什么样,但我们相信,王二小的英勇事迹会永远激励人们:少年强则中国强!国家强大的光辉背后是英雄烈士们的抛头颅洒热血。我们应该好好学习,让我们的国家更富强,请记住这个少年抗日英雄——王二小! 爱国英雄人物事迹篇4

陈嘉庚认为“金钱如肥料,撒播才有用。”他睦到办学是关系到祖国兴衰存亡的大事,就把办企业获得的利润全部用于办学。据统计,他一生献给文化教育事业的钱,合1.5亿元。1929年因经济危机,他的`企业也亏损了,不得不向银行借贷,尽管如此,他仍然千方百计地维护厦门大学集美学校的费用。他的个人生活十分俭朴,衣服破了一补再补,伙食也是能省则省。他认为:“该花的钱千百万都不要吝异,不该花的一分钱也不要浪费。”

陈嘉庚简介

陈嘉庚(1874-1961),近代爱国华侨领袖。福建同安集美村(今福建厦门集美)人。早年随父往新加坡经商,后经营菠萝和橡胶种植业。1907年加入同盟会,曾以巨款资助辛亥革命。嗣后长期从事华侨和家乡的文化教育公益事业。1912-1920年间,先后在集美创办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农林、商科等学校。1918年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华侨中学。1921年克服种种困难创办厦门大学。

1928年5月3日济南事件后,在新加坡发起华侨抵制日货运动,并成立济南惨案筹赈会,任会长。1938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新加坡召开侨民大会,号召救国捐款和抵制日货。1938年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大会(简称南洋总会),历任会长。

1939年回国慰问延安边区军民,此后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后创办《南洋日报》,从事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回国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墓葬厦门集美。

爱国人物爱国事迹篇5

关德兴,艺名新靓就,开平赤坎镇莲蓬塘村人,生于1906年(清末光绪三十二年)。他是一位品德高尚、艺术造诣极深的粤剧著名“小武”、“须生”,又是电影名演员。他与薛觉先、马师曾齐名。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抗日战争爆发时,他在美国旧金山,原与一家戏院签订三年演出的合同,但刚演了一年时间,即向院主请辞,决心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参加当地侨胞掀起的支援祖国抗战的演出捐献活动。院主为他的爱国热诚所感动,答应了他的请求。

关德兴通过各种方法,奔走海外及省港各地,为抗日救亡开展宣传义演,把募得的金钱、食品、棉衣、药品等等寄回祖国,支援抗日。他不仅义演募捐,连自己心爱的小汽车也卖掉,全部献给抗日战争,人们都称赞他是“爱国艺人”。

抗日战争期间,关德兴参加“胜寿年”剧团在美国三藩市演出,忽然传来淞沪之役我十九路军将士重创日本侵略军的喜讯,当地华侨即掀起了一个为抗日勇士捐献“一碗饭运动”(每人少吃一碗饭,支援前方士兵,救济难民)。关德兴为了响应此举,便与“胜寿年”剧团同仁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他制造了一只直径达两米的特大饭碗,由两人扮成难民,抬着大饭碗走在前头,演员们分别扮成凶残的日本兵和中国的难民,关德兴则化装成一名山东大汉,肩挑两个大筐,筐里坐着几个难童,啼哭呼救,以此宣传抗日,结果获得了巨额捐款,而关德兴则为了这次活动而劳累致病。

抗战八年,关德兴为抗日募捐而不断举行义演,因此影响了自己的入息,难以养家,他的太太因为债务过期无法清还,被人控诉而关进监牢。慈善会的友人,都主张从他所募得的款项当中提取一、二成替他还债,但关德兴严词拒绝。那债主听闻此事,深受感动,自动请求华民政务司把关师奶释放,撤消原诉,暂不追索欠债。

1942年,关德兴随剧团转移到广西梧州,因为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深得当时第七战区司令官的好评,受委托组建广西动员委员会粤剧宣传团;随后又调到韶关,改称广东动员委员会粤剧宣传团。

关德兴的演技和武功,名不虚传。他在演出《神鞭侠》一剧中,形象十分威武,手操一条丈多长的软鞭,在舞台中间点燃三支白蜡烛,他站在舞台右侧,距离蜡烛丈余远,喝一声,“啪”的一声,鞭随声到,就打熄左边的烛光。要左打左,要右打右,百发百准。烛光熄了,而蜡烛依然不倒。接着,他又叫人把三支蜡烛重新点燃,声言要一挥鞭打熄三支蜡烛。这时,台上停锣息鼓,台下鸦雀无声。只见他那长鞭飞起,矫若游龙,“噼啪”一声响,三支烛光同时熄灭,但三支蜡烛依然不倒,观众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关德兴擅长演关公戏,尤其是扮演关云长,惟妙惟肖,享有“生关公”的美誉。他不但扮相酷似关云长,而且具有北派的功架,又有南派的唱腔。他曾长期与名演员高飞凤合作(高飞凤是著名粤剧花旦),演出《岳飞》、《戚继光》、《神鞭侠》、《水淹七军》、《大侠甘凤池》、《武松杀嫂》等名剧。关德兴还有一门绝技是使用“金鸡独立”武艺。他可以表演单脚站立一两个小时;还可以在“金鸡独立”时,叫高飞凤快速跳扎,关德兴再用脚背把她接住承起。

1946年,关德兴率团赴上海演出,当时京剧大师梅兰芳和京剧著名演员麒麟童、林树森等均亲来迎接。京、粤两大剧种进行艺术交流,剔除门户之见,双方都演得很成功。

关德兴不仅粤剧艺术水平很高,电影艺术的造诣也颇深,他是香港武打片的始创者。他曾拍了数十部很成功的影片,武打片尤其轰动。

日本投降后,关德兴仍奔走于海内外,为孤儿及残疾人募捐。后来移居香港和美国,只要是筹款善举,他必然参加。1991年7月我国华东、华中地区十八省、市发生了特大水灾,政府向世界各国发出呼吁,希望援助灾区灾民,80多岁高龄的关德兴先后参加7月17日、7月20日香港翡翠电视台和亚洲电视台的筹款活动。他唱了一曲以后,向观众叩了九个响头,以致前额受了损伤,还声泪俱下,说:为救灾民于危难,肌肤受损何足惜。闻者深为感动。

爱国人物爱国事迹篇6

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十二岁就有了功名,少年时便名冠一时,很受当地人们的尊重。

有一天,镇上一位老绅士病故,丧主特派家人去请少年汤显祖写祭文。可偏偏另一个村子里有一位老农做寿,其子女也来请他去写寿联。显祖一想,按理说,死者为大;可按情论,死者停灵多日,一篇祭文只要在出殡前写毕就可,而做寿却只能在当天宴宾客时使用,何况眼下寿星家生活艰难,拿不出什么润笔费,我小小年纪,不可势利。就回答那家丧主,他迟一天到,肯定误不了事的。说完,汤显祖先去了寿星家把寿联写完,这才连夜往镇上赶。

再说镇上那家,因为家产富有,来吊唁的亲朋众多。其中一位远亲狂生,自恃有些文才,听说要等个什么汤显祖来写祭文,不由冷笑道:“一篇祭文,区区小事,拿什么架子。”他吩咐仆人笔墨伺候,铺开宣纸,洋洋洒洒,直写到次日天明。

正自鸣得意呢,汤显祖来了。狂生没料到这么小的孩子也敢舞文弄墨,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当地好事的就怂恿汤显祖也写一篇。汤一看狂生的文章,都是些陈词滥调,矫揉造作,全无真意,心中很不以为然。也是年轻气盛,便不客气,只见他略一思索,拿起笔来,几乎是一气呵成,惊得众人一片叫好!那狂生见了,自知技不如人,只好甘拜下风。

狂生拿起自己熬一夜心血写成的.东西,请汤显祖评点。满以为汤多少会夸赞几句,也多少挽回些面子。哪知道汤显祖只是在结尾空白处写了一句曲词:“他去也,怎把心儿放。”狂生起先以为汤显祖是补充去世人心态的,好在他不算太笨,细一琢磨,才悟出原来人家写的是一字谜,这一字就是对他文章的评价,那脸刷地就红了,心想,幸亏没求人家说出来……

爱国人物爱国事迹篇7

1905年8月,京张铁路正式开工,紧张的勘探、选线工作开始了。詹天佑带着测量队,身背仪器,日夜奔波在崎岖的山岭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风卷着沙石在八达岭一带呼啸怒吼,刮得人睁不开眼睛,测量队急着结束工作,填个测得的数字,就从岩壁上爬下来。詹天佑接过本子,一边翻看填写的数字,一边疑惑地问:“数据准确吗”?“差不多”,测量队员回答说。詹天佑严肃地说:“技术的第一个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当出于工程人员之口。”之后,他背起仪器,冒着风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认真地复勘了一遍,修正了一个误差。当他下来时,嘴唇也冻青了。

不久,勘探和施工进入最困难的阶段。在八达岭、青龙桥一带,山峦重迭,陡壁悬岩,要开四条隧道,其中最长的达一千多米。詹天佑经过精确测量计算,决定采取分段施工法:从山的南北两端同时对凿,并在山的中段开一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两端对凿。这样既保证了施工质量,又加快了工程进度。凿洞时,很多的石块全靠人工一锹锹地挖,涌出的泉水要一担担地挑出来,身为总工程师的詹天佑毫无架子,与工人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污泥一脸汗。他还鼓舞大家说:“京张铁路是我们用自我的人、自我的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必须成功!”“无论成功或失败,决不是我们自我的成功和失败,而是我们国家的成功和失败!”

为了克服陡坡行车的困难,保证火车安全爬上八达岭,詹天佑独具匠心,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龙桥地段设计了一段人字形线路,从而减少了隧道的开挖,降低了坡度。

爱国人物爱国事迹篇8

是谁,给了我们幸福,给了我们今天,给了我们快乐又是谁,给了我们美丽的家园是我们的祖国母亲,可爱的祖国母亲!

这个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动了,我顿时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对于辍学的房淑花小朋友,我们默默地祝愿、祈祷着……房淑花是因家庭经济困难才辍学的,但她的爱国之情永不改变,一个人不管自身有多大的困难但对祖国的热情不能变。因为祖国就像我们的母亲一样,关心我们。

我是一个热爱祖国的初中生。在今年的一个冬天,天气格外寒冷,我带上了我暖和的小手套,上学去了。“叮——”只听早晨升旗歌响了,我连忙放下书包,排好队伍,走向操场。“站立,向前看齐……”升国旗了,我这里才想起我戴了一副手套,不能戴着手套升旗,这样对祖国不礼貌。我赶紧脱下手套,庄重地敬了队礼,唱起了国歌。“礼毕……”直到听到这两字,我才放下手。专心站在那里唱国歌。

你们说,我是个爱国的.初中生吗

同学们,让我们胸怀爱国之心吧,让我们把世界打扮得更漂亮,让我们共同创造美好明天吧!

爱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多少文人墨客把他久久吟颂。例如岳飞的《满江红》、陆游的《示儿》、屈原的《离骚》、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陆游临终前不忘交待妻儿,祖国统一后要到他的坟前告祭;岳飞在背上刻上了“精忠报国”四个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短短十四个字,字里行间无不表现出文天祥浓浓的爱国情怀。早在1295年,元军入侵宋朝,文天祥毫不犹豫把全部家产充当了军费。他领兵作战十分勇猛,但还是因为力量悬殊太大而失败。担任右丞相后,在和元军丞相伯颜谈判时被抓。在关押期间,他宁死不屈,在路过零丁洋时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这令我想到了5.12汶川大地震。在震后的第一时间,人民子弟兵冲锋陷阵;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社会各界慷慨解囊……,社会各界的爱心如潮水般地涌向灾区。

邱光华机组,他们为了灾区,一趟趟运送伤员、一趟趟送医送药……,因为恶劣天气的原因,飞机撞上了悬崖,他们把自己的热血撒在了抗灾的前线。

以前我一直以为爱国离我们很远,也不是我们平凡的人的事情,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现在我对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有了更深的认识,虽然它不象战争时代那样波澜壮阔,那样惊天动地,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现在认真学习,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长大以后报效祖国,就是最好的爱国,我要让这种爱国情怀永久地刻在我心中,体现在我们的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