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的读后感2000字推荐8篇

时间:2023-09-06 作者:Brave 读后感

每一本书都是我们思想的舞台,是我们情感的流露,读后感是我们在这个舞台上的表演,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加敏锐地捕捉故事中的暗示和隐喻,增强阅读的深度,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罪与罚的读后感2000字推荐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罪与罚的读后感2000字推荐8篇

罪与罚的读后感2000字篇1

在这个看似漫长的寒假,用一本好书填补时间给予的空缺,我想是十分明智的。而这个假期我很庆幸有《海底两万里》陪我一起度过。

第一次看完《海底两万里》是我上二年级的时候,当时只是很羡慕那两个学识渊博的主人翁,能经历如此丰富多彩的海底旅行,让我的内心充满了好奇与想象。

第二次看完这本后,非常欣赏书中的“阿龙纳斯”这个人物,因为他的理智与博学,还有他对科学的热爱竟能抵得过对自由的向往。这令我吃惊,我曾一度认为自由是一种无可超越的东西,他让我突然发现,自由,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但是做自己热爱的事情的机会却不可多得。

看到后来,我欣赏内德兰德。喜欢他的极端与刚烈。我承认那鲁莽也许会铸下不可饶恕的错,但我钦佩于他的执着——他从上了鹦鹉螺号那天就开始策划着要逃走,不论旅途中有多少事物分散他的注意力,这位狡猾的、威猛的捕鲸手从未放弃过他逃离的念头。即使他在生他养他的大海里,即使他就算是回到陆地上也得靠大海生活,他仍热切地期盼着离开鹦鹉螺号——因为他清楚,鹦鹉螺号不是他的生活。他让我明白,突如其来的好事也没有意义为之疯狂地欣喜——好事固然是好事,但为了任何的惊喜而打破了自己平静的生活,不值得。

再后来,欣赏尼摩船长。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渴望独立,于是就喜欢冷静、智慧的人物,当然最好还要孤僻,不接受任何人的帮助。我觉得尼摩船长的冷峻和理智,都极其值得学——他是我那时除了浅薄的日本少年漫画主人公外唯一感兴趣的角色。但是,令我非常的不解的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完美的人会有一个不明不白的结局。后来我慢慢地明白,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群体而生活,耍酷是要有限度的。有句话说得好,人字的结构就是要相互支撑。

现在,我欣赏的人物却是最不起眼的那个主人公的仆人——孔塞伊。是的,他的确让很多人看不顺眼——对主人惟命是从、理论知识丰富实际经验匮乏,等等。但是,我所欣赏他的,却是他所掌握的“分寸”。他身为一个仆人,他做到了一个仆人所能做到的最高境界——顺服,勤劳,还有最重要的,忠诚。当他得知主人要去参加九死一生的危险而滑稽的捕鲸时,在可以退缩的情况下他毫不犹豫地表示要与主人同去。还有在教授落水时,南极冰盖下缺氧时,他所想的多的是主人,想得少的是自己。他对主人的忠诚甚至超过了人本能的对生命的渴望。

但是,我们能说他是一条哈巴狗吗?明显的不能。孔塞伊在除了忠诚之外,有一套自己的、相当完备的价值衡量标准。对每一件事,他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判断,但在不该他说的时候,他从来不说;不该他做决定的时候,他从不擅自主张。同时,他还在繁杂的家务事中抽出身来,发现了他的爱好:分类学,并且将它努力学透。可以说,孔塞伊——一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仆人,在自我的角色与他在环境中的角色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他巧妙地把握着这个“度”,不做越矩的事而又快乐非常。

看完此书,我还想起了一句话:旅途可以用来看清人的本质。《海底的两万里》这本书,让我们感悟了从四个主人公身上映射出的芸芸众生之象。任何的科学,都是与对人的研究息息相关的,而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海底两万里》绝不是一部简单的科普作品,它让我领悟很多很多……

神秘的海底世界始终都是吸引着人类去摸索的处所。海底究竟有些什么呢?让儒尔·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来揭秘吧!这是一本科幻着述,是凡尔纳三部曲的第二部,也是我最喜欢看的一本书。

它讲诉了因为海面上“怪兽”出没,频频袭击各国游轮,阿罗纳克斯传授和他的助手一起去查看,遇到捕鲸手尼德·兰,成果客船遇难,三人被鹦鹉螺号拯救后一起伴随尼摩艇长环游海底世界的探险故事。书中的各个情节环环相扣,给人留下悬念。在这本书中,我最爱好龚赛伊。他是阿罗纳克斯教授的助手,是一个诚实虔诚,不可多得的人。书中的龚赛伊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我不必呼吸该多好,这样就能把空气让给先生了。”而这里的“先生”天然是阿罗纳克斯教学。这就是龚赛伊,他对他的主人永远忠实、佩服。

作者笔下,书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着赫然的性情,他们都不损人利己。阿罗纳克斯乐观向上的精神,尼摩艇长的勇气和他见到友人遇难时舍生忘死去营救的精神都是值得咱们去学习的。我喜欢浏览《海底两万里》,它将那个深蓝的国家刻画得栩栩如生。那是一个无牵无挂与世无争的地方,那里有各种各样的海藻植被、鱼类,数不清的珊瑚丛,还有丰富的矿产。

这本书在叙述探险故事的同时还警醒着人们爱惜大陆生物,以及避免迷信文化被坏人利用。它让我清楚了海洋是须要靠大家的力气去维护的。书中的故事也告知了我团队精力的主要,碰到艰苦要有面对的勇气跟信心。

罪与罚的读后感2000字篇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早熟,受到心理早熟和流行文化的影响,中学生早恋的问题也越来越普遍。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会“谈早恋色变”,然而问题不是回避就能自然而然的解决的,也不是简单粗暴的横加阻拦就能够真的“棒打鸳鸯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产生某种情愫,其实是十分正常的成长进程,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做好的是与孩子沟通交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而不是用“早恋就是不思学习”,“早恋就是对不起父母”之类的利剑去肆意斩杀,这种过分的警惕和巨大的压力,犹如无源之水,不但浇不灭早恋的火种,反而会让孩子更加叛逆。我们既然把早恋比作洪水猛兽,当知治理洪水最好的策略是让它沿着合适的路径前行,与其拦截它不如疏导它。

本周我们的整本书阅读《平凡的世界》,已读到第2部第20章前后,利用读书分享会的时间,跟学生一起讨论了书中的两对恋人:孙兰花与王满银,孙少安与田润叶。想借此机会给学生一些引导和思考。趁着今晚没有晚自习,留出一点时间,也把自己这些琐碎的想法整理一下。

聊到孙兰花与王满银的时候,学生一致认为兰花很傻,王满银很渣,认为兰花嫁给满银就得一辈子吃苦。我先肯定了大家的想法,之后也给学生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兰花遇人不淑,一辈子吃苦受累,主要责任还是在自己。她与王满银相识不久,相处不深,了解不全,因为几句情话便芳心暗许,因为一套衣服就托付终身,从此开始自己的苦难旅程,实属草率。当然她有如此举动,与她的原生家庭也有很大关系。兰花是家里的老大,没念过几天书,也没和男孩子交往过,很小便分担了父母养家的责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特殊的环境和极度贫困的家庭使她得不到父母更多的关爱,因此王满银的出现,在兰花没有什么色彩的青春里掀起了一阵波澜,给她单调灰暗的人生带来了一抹亮色,随后又坠入了更深邃的黑暗……兰花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女人,她勤劳善良,忠厚老实;她卑微如尘埃,又倔强如顽石;,她一生都在付出,但又甚至不求回报。我们“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死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老观念,才是她最可悲的地方。

接着我们聊了孙少安和田润叶。我上高三时候第一次读这本书,当时认为他们之间无果的爱情是一种遗憾,甚至认为少安懦弱,在真爱面前选择了逃避;他自私,前脚打着为润叶考虑的旗号,放弃了这段青梅竹马的爱情,后脚就娶了秀莲,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而让润叶长期在悲伤的泥泞中挣扎。与其说他理性,还不如说他冷酷。

如今再读作品,让我对孙少安以及他与润叶之间的爱情

有了新的认识。孙少安的成长环境使他不像润叶一样,可以只考虑自己的理想与爱情。他是兄长,是儿子,他为了帮助父母支撑那个贫穷的家而辍学,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同样为了支撑那个家,他放弃了爱情,放弃了润叶,选择了面对现实,选择了秀莲。说到底,润叶想要的是爱情,而少安想要的是平静安稳的日子,就他的处境而言,爱情无疑是奢侈的,面对贫穷和饥饿,他只能务实的活着,而不敢对爱情存有太多的幻想。

从他们的爱情中,我们发现封建社会的“门当户对”在今天也是有存在的道理的,只不过我们对这个词要有新的理解。试想,成长环境迥异,贫富悬殊,文化程度相差甚远,三观不合,志趣不同,没有共同语言,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的两个人结合在一起,能幸福吗?所幸我的学生比当初做学生时候的我成熟,他们多数都认为如果少安和润叶结婚了,也不会幸福的。可能时代真的变了,同一个年龄段的人比我们那会儿的确是成熟多了。

最后关于爱情,我给学生总结了两句话。一、“爱是需要学习的”。“我如果爱你,绝不像那攀援的凌霄花”,舒婷在致橡树中就指出了,一味依附他人的爱情观是不可取的。“我如果爱你,绝不学那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一味付出不求回报的爱情也不可取。因此我们要学会珍惜自己,学会独立,学会沟通,学会真正的爱与被爱。二、

“爱是需要资本的”。这个资本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更是精神层面的,它包括我们的阅历,我们的思想,而这个资本也需要靠我们不断的学习和努力去获得。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种爱情观,因为爱情是没有办法像公式定理予以标准化的,自然也不可能用对错加以评判,但大家要相信,好的爱情一定是相互理解,相互给予,相互包容,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伤害的。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需要走很长的路,在不同的阶段,我们有不同的向往和追求。然而,支撑这些向往和追求的东西,往往又不是在这个阶段我们所拥有的。因此,我想建议大家,对于爱情这样一件美好的事情,我们不妨多等一等,毕竟,早开的花早谢,早结的果不甜。

罪与罚的读后感2000字篇3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

一一题记

"摆渡人",初次见到这个书名,不禁疑惑,是船夫吗?可我明白,必须并非如此之简单,定有更深的含义,我就带着这种疑惑和好奇看完了这本书。

单亲女孩迪伦,十五岁的她,世界却是一片狼藉。她总和母亲无话可说,在学校里被捉弄、笑话,最好的朋友也因为转学,离她远去,多么可悲的生活。于是,她踏上了去见远方父亲的列车,当她发现火车突发交通事故,而自我就是那唯一的幸存者的时候,眼前已经是一片荒原。她遇到了她的摆渡人一一崔斯坦,命运的交集,使得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崔斯坦要引导着迪伦穿过荒原,到达目的地,这就是他的使命。这个和迪伦年龄相仿,却总是冷漠,孤傲的男孩,确切的说,只可是样貌是这样罢了。在他摆渡每一个灵魂的时候都会变成一个让魂灵容易理解和相信的模样。在这之前,他已经摆渡过成千上万个魂灵了。

慢慢地,迪伦发现自我过了这么久既不渴也不饿,崔斯坦告诉了她真相。而最让崔斯坦疑惑的是,在迪伦明白自我并不是唯一的幸存者,而是唯一一个没有逃出来的受害者时,既没有哭也没有闹,或者是悲痛欲绝,她平静地理解了这一切。这和以往他所见到的魂灵是不一样的,没错,女主人公迪伦异常的,也正是因为她,崔斯坦找回了自我。

在那之后的相处中,迪伦内心深处的爱和关怀感动了他,让他原本因为那些自私、"丑陋"的灵魂而变得冷漠孤傲的性格消失不见。一路上,崔斯坦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关爱着她。两人由相遇、相识到相知、相爱,但崔斯坦明白他不能一向陪着她,他只能细心的守护着这份爱,呵护着迪伦。

崔斯坦带着迪伦长途跋涉,每一天赶在日落之前到达安全屋,仅有在那里才是安全的,能够免受那些自私,凶残的恶魔的袭击和伤害。崔斯坦自信能保护好迪伦,当要穿过那个山谷时,他紧张了,在那里,他以往失去过由他摆渡的灵魂,他害怕失去她。因为在那里,恶魔不需要等到日落,就能够肆无忌惮地发起攻击。迪伦受到了攻击,为了救她,崔斯坦被恶魔袭击,拖了下去,是迪伦声声呼唤,给了他力量,才让崔斯坦活了下来,她需要他!也正是因为崔斯坦的鼓励,才让迪伦要放弃的时候,竭尽全力跑到了安全屋。

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谁又能够一向守护在自我身边呢!到达分界线时,崔斯坦承诺会一向陪在迪伦身边,迪伦过了分界线可是他却没能过来,而自我也回不去了,她失去了他。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了迪伦,那个悲痛万分的人。

他和迪伦分开后,去摆渡下一个被盗贼杀死的女人时,周围人好像都能看到他了,他的模样丝毫没有变化,无法从分别的伤痛中解脱出来,用的也是原先的名字。而另一边迪伦见到了崔斯坦口中的那个德国兵,极力想了解他的一切,认识他认识的人。冒着可能魂飞魄散的危险,她回到了荒原,是心中的执着和爱庇护了她。孤身一人,战胜重重困难,两人相遇了,阴差阳错,却让那个女人被恶魔抓走了。也许是心灵的救赎,迪伦跑出安全屋,置自我的安危于不顾,去吸引恶魔的注意,让那个刚学会走路的女孩安全了。

崔斯坦责备迪伦的固执和荒唐,但责备掩盖着的正是对她的担心和宠爱。他们的再次相遇让迪伦更是信心满满,她要回去,回到事发现场,带着崔斯坦也一齐回去。她努力说服崔斯坦和她一齐做这件疯狂的事。他们开始往回走,可她不明白,崔斯坦原先为了就她所受的伤非但没好,并且更加严重。他没有告诉她,因为他期望她的对的,期望能够一向守护在她身边,有自我所爱的人陪着自我,一同冒险,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迪伦回到了隧道,在那个火车上躺回自我的身体上,当她再次醒来,一束强光刺痛着眼睛。她回到了人世,可发现崔斯坦不在身边。她注定失去他了吗?不,一个浅茶色的男孩走过来……

"原先你在那里。"

"我在那里。"

如此简单的问候,却温暖了时光,染醉了心灵。她成功了,我想这是上天对她的善良还有奋不顾身的爱的眷顾吧!他两人之间无畏的爱改变了崔斯坦,他会流血,会受伤,模样也不再变化,找回了真正的自我。

"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迪伦需要他,两个相爱的人相守在一齐,穿越荒原,有完美、有感动、有艰辛、有磨难,这就是荒原的一生。两人的遇见,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

是崔斯坦的使命摆渡了迪伦,也是迪伦的爱摆渡了崔斯坦,从荒原到分界线,再从荒原到人间,只为了那一份爱!

每个人不都向往着那一份纯洁的爱吗?我也如此,愿有人能想你说想,懂你悲欢,一向守护着你,如此就好……

"当我们直面生存、死亡与爱,哪一个会是最终的选择?如果生命进入再次轮回,你又愿意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

一一后记

罪与罚的读后感2000字篇4

秋日值班,一本《摆渡人》,英国作者克莱尔 麦克福尔所著,陪我一整天,安静而充盈,美好且震撼。

15岁的迪伦,在一团糟的氛围中,满怀期待的去见素未谋面的爸爸,然而,火车出了事故,迪伦死了,灵魂的引导人崔斯坦带着迪伦,应该说,是迪伦的灵魂,行走在荒原,最终又返回生界的故事。故事里的人物仅仅有迪伦和崔斯坦,这一段长达十几天的荒原之路上也只有他们两人相伴。书里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心像所投射出来的荒原,或风景清丽,或障烟重重,有悬崖峭壁的起伏,有深不可测的黑水。最最不忍放下书本的是,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所投射的荒原下,还隐藏着什么。哪怕是你心底里最深的期冀,你都不一定会明了,那到底是什么。

当每个人不清楚自我状况的时候,都是被引领的,甚至在不知道目的地是哪里的时候,都只能被动而无奈的接受被引领。所幸,迪伦有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她要带着崔斯坦一起回到生界,她要和崔斯坦在一起!就像她告诉女巫那样,不管去哪里,荒原也好,生界也好,只要和崔斯坦在一起,那么就可以。而女巫的话,也只有一句“你必须找到他”!原来,任何的魔法都起源于,我要!我一定要!我必须要!当迪伦利用心念点亮柴火时,当迪伦眼中只有安全屋一个目标时,所有的恶魔都拉不走她。人所处的环境无论有多恶劣,有多绝望,都不会是被环境所迫,而最终,不放弃自己的终将只有自己!只有自己彻底放弃了,自己也会被拖下地狱!迪伦告诉我们,眼中没有妥协,就不会被心魔所吞噬。那么精疲力竭,那么撕心裂肺,那么宁愿就躺倒在地下不反抗连眼皮都没有力气再睁开,……可迪伦,还是被一个信念所支撑下来了!难以逾越的荒原,她走了过来,竟然还又返还回去!!!

初走荒原,崔斯坦是她的摆渡人,而再次返回时,没有了摆渡人,迪伦靠的是自己,是自己强大的信心和信念!每一次黑夜的降临都意味着死神恶魔的呼唤,迪伦说,她不再害怕看到恶魔了,那是因为,心里有了坚定的爱,就有了无畏一切的胆量。终于再次见到崔斯坦,他们的角色打了个颠倒,迪伦成了崔斯坦的“摆渡人”,“我们一定要回去!”15岁的迪伦再没有了是不是带小熊的犹豫不决,再没有了面对不符合心愿的生活环境而在心底产生的怨怼,她有的只有对爱的向往和坚守!果然,爱带来了奇迹!“她看着他出现在自己的世界里,如痴如醉。”紧张的我怎么都不肯放下手里的书,一直在读到这句话时,才放心的合上书,抬了眼,看一看窗外的绿树,深深的吸入一口满含桂花香的空气,来平复一下自己紧张的思绪,终于一起回到这个世界里,心才可以放下,为迪伦和崔斯坦而放下。

荒原是自我投射的,而这个神秘的摆渡人不也是自我投射的吗?!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明了自我的摆渡人来引领自己,在将要溺水时获救,在深陷淤泥时被扯出来,在不知道方向时被指引。其实,这个摆渡人,和荒原一样,也正是自我投射。所以,与其说两人相伴,还不如直接说,每个人的荒原最终只有自己陪伴着自己,孤独而坚定的走过。摆渡人引领的是人的灵魂,而指引摆渡人来引领的,却是自己。他投射出来的年龄、相貌、性格、言行,就连胡子,眼神,都是自我心像投射而来。不是吗?其实,摆渡人,就是你自己!给了我们希望的摆渡人,其实,就是自己给了自己希望!自己给予了自己的救赎!

书中说,在荒原,崔斯坦是迪伦的摆渡人,他引领着迪伦读过了最初知道自己死亡时的疑惑不安,到接受现实,适应现实,他完成了他应该的“工作”;遇到了迪伦后,崔斯坦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这份“工作”,从最初的投入到逐渐的冷漠,到刻意的回避情感,再由顽强的直白的迪伦用爱来点燃他逐渐坚硬的心房,“摆渡人”温婉而自然的进行了转换,迪伦此时又成为了崔斯坦的摆渡人,她伸出手指,“扣”起他的手,开始坚定不移的指引崔斯坦来尝试着进入到她的世界,——虽然这听起来真的有些天方夜谭,哪怕这本书里有魔法存在,因为没有人尝试过,更没有人知道他们会不会成功。最终,如我所愿,他们成功的返回了,不仅迪伦用爱成就了自己,也因此用爱唤回了崔斯坦,这个结局,最然来的虐心,我还是很喜欢的。

“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轻轻合上这本书,忍不住的眼角湿润,很久很久都没有被自己所感动了。原来,读懂了摆渡人,我也就读懂了我自己。我所信奉的,所心仪的,所选择的,就是需要我自己不论任何艰难险阻,都要去实现的,因为,我自己就是我的摆渡人!

?摆渡人》——值得反复品读的一本好书!

后记:窃想,如果很多年以后,很多年以后,我也要行走在自己的荒原中,那会是一番什么景象?我的摆渡人会是什么样子?我们会如何走过那片荒原呢?……不敢深想,甚是奇妙。

罪与罚的读后感2000字篇5

余忆幼时,四大名著常见余学所。《西游记》乃最引余之一,其异于他之著,乃神魔纪实志怪之大篇也。吾常阅此书至陈,奉此书于隅读,不忍释手,又常与他人荐与此书。岁月易得,忆初执此书以来至今已有十余年,然书中之佳情仍使吾尤记。

此书有四主:僧人唐玄奘、妖猴孙悟空、天蓬元帅猪八戒、卷帘大将沙悟净。每角皆有其自然之性,在远途人人得而异之,协力破难取得经也。然自一言,此书不可纯概为一游记,其精在之于妖孽之奇、师徒之情、协作之力。此正乃西游一作神奇之至,与他书不同之处,亦使之为千古之古也。

书中最盛者,悟空也。悟空之形甚可言之为全书之象,其在西行中为主伏魔者。其性急,易躁,活泼、忠、嫉恶,此常与其多困也。其师会之不听劝言,则大念咒制之。师之温和与其之急躁成书中一对相衡也。悟空尝为齐天大圣,以大闹天宫之罪贬于奇石裂缝中,迫压五百余年。玄奘途经此地救之,遂成师徒,不意日后此妖猴乃伏魔之圣。悟空学长生之道、变、筋斗云七十,一个筋斗翻十万八千余里。火眼晶睛亦可辨善恶,然其之断常为善师之误,发多师徒之隙,成书中引人处其一。然则悟空仍为性情中人,其亦有柔情也。吾记书中十回载曰,师徒二人自五行山下遁入小黑屋,互倚于陋梁之下,悟空夜潜与师覆衾。在后之西路,悟空以其能护师,其师徒之情贯文者每一合。

舍此再言此书辅角猪八戒,自是宫中“天蓬帅”,掌河水府。因戏嫦娥怒帝,被罚下人。而误投猪胎修炼为精,在高老庄上三女高翠兰后被悟空筋斗云降伏,遂随从西行取经。八戒谨厚木,怯,且贪小利、色,然性善。吾私以为该角色乃调气又推情节者,以其最有人伦之真善美丑也。于西行途中,常以贪食贪色与师徒四人致多难矣,故称其为推情之角色。而师弟沙悟净似乎庸无奇者,忠厚然劳而无主,西行途中司马负重,师徒争中永持中立意。然遇要时辄献出己力,亦为团队中不可或缺者。

书中另一盛者玄奘,性与悟空衡之,为人诚善,皈佛门,慈祥。然心怯,迂,识鉴差。西行途中多与悟空生隙,然终以和。携三徒历千辛,遂从西天雷音寺三十五部真经取回。德圆,加升大职果,赐封旃檀功德佛。其苦口之象时令人恶,而其机常定体,定团队气、平浮躁之心,乃一体定心之针也。不可不言之,玄奘乃整书示法象之角,凡人之既,控制其情,又有负高世之行圣人之心。

此书读毕,余不禁叹之于情节之雄奇跌宕,道义之厚重博远。尤为叹,塑以悟空超凡入圣道化之雄象,于幻界中曲现出世态与俗情,见鲜活之人间智,有丰之事与郁之生息肉。如上文所陈矣,书中人象心性相映,妙语连珠,引观者拍手称奇处无数也。再深掘之,此篇诞于明,随物为萌、渐,本意识形态之解构与神皈依之溃灭。《西记》构之神话界,教即著于神、心之极权治,为演为皇极之象。乃制神与神话思于教化之术本里中举而盟,生出一种教治、政化之教法。故可云,西游乃应世者书,更是治世之照妖镜。

吾幼而始读此书,心受之多者发。师徒四人在危也,未尝想终。西路,亦人生路之喻,途中所见之魑魅魍魉乃生活中难免之难阻。若遇之以畏懦者,常为道上行之不远者,不能成大事。而吾每遇不如意事,必念书中者所在遇难时常变异之,惟合时也。或自以智,或善求人之助,因天时地利择宜之法破难。吾常思此,身则舒畅多,觉世界上并无过不去之长,但欲观汝有无欲往之心。正乃寓言所示:“世上无高峰,惟有心人攀之。” 可谓此书赋吾强乐,凡事皆有常心并力克之劳心。

非特如此,此书宣团队神乃亦可思处。虽书中之人物塑人病皆显然,而其之长又能于差下见互补处。亦即曰,于是团队里无一事则缺也。同之,当知见人长,且学合者,乃为此时最有利益之事也。今既入了远之世,一人之力不敌三人之力,三人之力不敌群之力,此汲汲须我学合。固,此合须至心之得与力之磨合,不然,则如书中“三打白骨精”章,以众意非而团队几欲散也。故合必有智,无智之合无用也。

?西游》以世纪作之名,自明传世以来已得其百文层次之读者之好,谓世多者生于远。戏、曲、小说、宝卷皆现其影。同时其又接佛、道、儒三家之心与意,既以佛、道二教之仙人同舞,又于神佛之世界里注于世之人情,或插几句儒之言,使之为亦庄亦谐,妙趣横生使咸得其赏书。足为言者,西游者多佳章后为生为独立之著,至于广为数部小说,生出文学价值不赀也。其中之作为最出彩者,必提现今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以此一经化为影视界之宝,光前绝后无来者,且每一事在剧情里皆得善也。能于此广之地大动,盖西记之异矣。

吴翁一生苦矣,少年科举不利,流寓南京,久以卖文贴用;晚以贫为长兴县丞,以薄宦之冥冥,寻忿而去,贫老以终。谁不思在其晚年失意时造《西游记》竟得如此大之响,可谓此书合其毕生之精力、心血也……

合此书,循环书内佳绝状。《西游记》乃吾总角之为,亦乃终身不忘之一著,谓我之生生之深者,愿此书以时随之流下犹不朽,以其方于世千古流传!

罪与罚的读后感2000字篇6

昨天我读了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这部名著是由古代一位名叫吴承恩的人写的。我们先来介绍一下他吧。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创作系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的积累,也受外来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影响。除了神仙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和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也融入了作者自己的喜怒好恶。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神仙都是正义的化身,但在《西游记》中,吴承恩却将神与魔一视同仁,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释迦如来,都是被捉弄的对象,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形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它是个玉帝口中的妖猴,不被天庭认可,但它率真可爱,不受天规约束,为了追求自由平等,它不惜大闹天宫,敢和天斗,敢和神争,它是我最喜爱的英雄。在《西游记》中,吴承恩还塑造了许多滑稽人物,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猪八戒,这是个取经路上最不诚心的人,动不动就要分行李回高老庄,还贪吃贪睡,偷奸耍滑,一路上闹了不少笑话,是孙悟空口中的呆子、夯货,但这个人物被吴承恩写得生动活泼,不但不惹人厌,反倒惹人喜爱。在这本书中我最不喜爱的人物是唐僧,这是个迂腐无用的人,不辨善恶,不分忠奸,孙悟空为了保护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而他却常受人挑拨,不去详察,动不动就念“紧箍咒”,还要把孙悟空赶回花果山,恨死他了。不过他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那就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惧艰险,勇往直前。

通过阅读《西游记》这部文学巨著,我受益匪浅,精彩生动的故事情节使我开阔视野,增长了知识,充实了生活,更使我懂得了许多的人生道理。

?西游记》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猪八戒贪财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保护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经,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书中写唐僧师徒经历了八十一个磨难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惭愧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

通过阅读这部文学巨著,我发现这其中也蕴涵着很多的人生道理。其实人生就是如此,在不断进行中遭遇挫折,有挫折时,就得搬掉绊脚石;一帆风顺时,当然就要积极地面对它。

有人喜欢顺利,希望一生都不被绊倒,不流泪,不疼痛,不危险,不过这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这一辈子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挫折不是魔鬼,顺利并不是天使,它们都是我们的朋友,要陪伴我们走完一生。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一打开它,就爱不释手,被其中的情节常常地吸引住了。

这本书叙述的是唐僧师徒历经千难万险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书中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有不同。唐僧——一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爱恨分明,本领高超;猪八戒——好吃懒惰,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我最喜欢的人物当然是孙悟空了,他神通广大,对师傅唐僧忠心耿耿,在取经的路上虽然历经磨难,也多次被好坏不分的师傅赶走,可他还是一心向着师傅,最后终于帮助唐僧成功的取到真经,完成他的使命。

读了这本书,我很佩服他们师徒取经的精神。一路上遇到那么多妖怪,碰上那么多难事,可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一件件都解决了。换了是我,早就打退堂鼓了。现在我不觉得它只是一个单纯的神话事故了,也引起了我的共鸣。平时在学习上,生活中我们也一定会遇到困难,那是半途而废,还是勇敢地去面对?我当然选择后者。不管结局如何,只要我去做了,只要我尽力了,而且坚持到了最后,即使没有成功,我也不后悔,在这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快乐,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

罪与罚的读后感2000字篇7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马克思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等不满。该文是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提纲。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写的。马克思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在该提纲中,马克思还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论,特别是其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并给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界说,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此强调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故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他认为应从社会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及人的本质;不仅如此,对社会生活本身也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在该提纲的最后一节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哲学与以往的哲学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其中的主线。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只有1400多字,阅读该提纲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

罪与罚的读后感2000字篇8

从小到大,我看了很多遍《西游记》。第一次看的时候,纯粹是因为它曲折有趣的情节;看了一遍,对书中人物和行为有一些看法。《西游记》里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善良,调皮,聪明,厉害,对神说话直率,对打妖怪(特别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执着,对兄弟,师傅,猴子,孙子很友好。唐僧师徒四人当中,孙悟空往往是第一个发现妖怪的,但他的师父唐僧却总是很容易被扮成好人的妖怪所欺骗,他惩罚杀死妖怪的悟空,甚至不顾他的解释把他赶走。悟空虽然不甘心,但还是听了师父的话,没有像狗一样跟着他。但当八戒再次向他求救时,听到师父有难,他毫无怨言地跑去救师父。他虽然天生冲动,性格火爆,有时候也会冲动杀人,但是在我看来,那些人活该,他们是杀人无数的土匪暴君,但是信佛的唐僧不信。反正他不会让悟空杀人,但他不在乎那些恶人害人。我一直觉得悟空很委屈。唐僧在四师徒中我很难理解。他总是被怪物带走。四个师徒中,他总是自寻烦恼,没有一技之长。他只知道南方没有阿弥陀佛,有时候会把事情搞得更糟。如果没有悟空,我想他一定是去了另一个西方世界。他是一个善良、乐于助人的老师,分不清自己是人是妖。他看到妖怪害人,总是叫悟空等三人去捉妖怪。然而悟空在杀死那些害人害己的人时,却是大惊失色。他不仅念了魔咒,有时还会把他赶走。他岂不是以为悟空不杀那些害人的家伙,他们又会害人。所以,一个人的生命不会伤害更多人的生命吗?不过唐僧也有过人的毅力。为了得到真经,造福全民,他不仅不想快速到达西天,还要求悟空飞去取。他甚至要求自己每一步都要脚踏实地,绝不让悟空为他飞。唐僧一路上遇到了很多善良的人。

看到这个话题,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很搞笑:看《西游记》到今天都不太幽默。说出来很尴尬,虽然我很小就接触过童书版。

西游记》,也看过不少于十次的电视剧,动画片,对其中的各个角色的性格和曲折有趣情节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但真正品读整本书,却是近段时间的事情。我曾经认为,看电视剧多好啊,既简单易懂,又有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何必拿起一本厚厚的书去钻那些自己不懂得文字。现在看来,我当时是大错特错了,一样的故事,一样的人物,书中比电视剧更精彩更扣人心弦,让人恍若进入了一个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全然忘记了身外的世界。书中主要讲述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四师徒历尽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

书中的四个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的特点,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唐僧诚心向佛,心地善良,顽固执著,同时又因心肠太软而显得有点懦弱和迂腐;孙悟空正义大胆,勇往直前,聪明机灵,对师傅忠诚,全心全意,法力无边,让所有的妖魔鬼怪闻风丧胆;猪八戒虽贪财好色,又懒又馋,但从不缺乏善心;沙僧忠心耿耿,憨厚严谨,乐安天命。而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孙悟空了,在被压在五行山下之前,他是一个天真烂漫、调皮任性的无拘无束的野猴。他夺走老龙王的镇海之宝——定海神针;游乐地府撕碎生死簿;大闹天宫,偷吃仙桃仙丹,不把玉皇大帝放在眼里,还自封齐天大圣。他在这个时期是最顽劣叛逆的,但却能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使我深深地喜欢上这一人物形象,也许是因为他激发了我内心潜在的向往——自由。他破石而出,无父无母,没有世俗的各种羁绊,他是自由的;他看到老猴的死亡便决心到远方寻求长生不老的法术,他在追求自由,摆脱死神的束缚;他大闹天宫,是因为玉皇大帝限制他的行动和自由。正因为他所有的努力和奋斗都是为了获得彻底的自由,他才显得那么可爱,当众多天兵天将对他束手无策,玉皇大帝被迫请求西天如来佛祖的帮助时,让人有一种泄恨的快感,给人带来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

然而,我清楚地明白,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完全的自由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样那样的约束,有许多的无可奈何,孙悟空最终还是受惩罚而被压在五指山下500年,但这并不说明他有错,只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的力量还不够强大,毕竟他是孤军奋战,也许正因为双方的力量悬殊,他输也输得悲壮,尽显英雄本色,让人惋惜,敬佩。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至少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包容天地,翱翔宇宙。在历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深深蕴含着人们长期以来最渴望的自由精神,这是它和孙悟空这个人物广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