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种自我提升的过程,它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总结作品中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探讨它们的影响,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国学《乐》的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国学《乐》的读后感篇1
我最爱的经典就是《三国演义》了。这本书的内容脍炙人口,人物栩栩如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在东汉末年,汉灵帝昏庸无能,过惯了“纸醉金迷”的生活,根本不理国事,不管老百姓的死活。老百姓个个怨声载道。这个时候便有很多的能人志士想要“起反”。其中的“黄巾教”,把当时的朝廷官兵打得狼狈不堪,这时结拜兄弟刘、关、张挺身而出屡力大大小小的战功。可他们三个人的战功,汉灵帝却没有好的奖励赐予他们,只给刘备做了个“七品芝麻官”。他们三个和曹操等人看透了朝廷的昏庸和腐败、宦官的“鱼肉百姓”,最后把掌握大权的董卓给灭了。在此之后,便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在这一段历史中,有许许多多足智多谋、斗智斗勇的故事。比如:刘玄德三顾茅庐、赵子龙单骑救主、诸葛亮草船借箭······。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诸葛亮了。人称“卧龙先生”的他,非但有高深的学识,而且很通情达理,被刘备请“出山”后,一心一意辅佐他的主公刘备,就连刘备逝世后,还不曾有自己做蜀国主公的念头,仍兢兢业业辅佐刘禅。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这一章节中,诸葛亮虽然知道自己快要不在人世了,为保住先帝的江山用“七星灯”来增寿,写下来著名的《出师表》。诸葛亮一生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演义》这本书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懂得在失败面前要勇于承认,吸取教训决不气馁。
国学《乐》的读后感篇2
素来对国学怀有一种崇敬之情,觉得它那样高高在上、触不可及。对于如我一般底蕴并不深厚人而言,国学,或多或少带着些深奥、博大的感觉。傅佩荣先生所著的《国学的天空》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也同样如此。但当我不断深入去品读这本书时发现,傅先生以他渊博的学识,褪去长久以来国学被人们批上的厚重外衣,用易懂的语言让读者领会到中国博大精深的国学内涵,让读者在欣赏国学美妙之处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人生观。
傅佩荣一直有“于丹”之称,他在《国学的天空》一书中为我们很好地阐释了孔子的真诚、孟子的向善、老子的智慧以及庄子的逍遥。他还用这四位圣人的理论,以最朴实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通读本书,我对关于孟子这一章的内容感慨颇深。可以说傅佩荣老师是将孟子这个人从千年前拉到了当代,拉近到读者面前,那么形象生动,诙谐与生活化,他将教育、修养、仁政等孟子的观点融合在故事里面,颇有深入浅出的效果,为我们阐释了做人,做学问,做事的最终目的。让人回味无穷,意味深远……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在这个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时代,提高能力降低欲望,人才能快乐。要有修养,修养是成就自己。到达某种程度之后,快乐就会由内而发,自然随之而来。
关照各人的内心,在快乐中成就立体的生命。在这一点上,孔孟是一致的。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又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做君子就是做一个内心完善的最好的自己。当内心强大,开阔而坦然时,当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时,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生命的境界也不断得到提升。
傅佩荣教授笔下的孟子,是一个真诚的人,快乐的人,他的内心有一种自我要求的力量,提醒和督促自己去做该做的事。这样的人他的人生也是自信而快乐的。傅教授重新解读了孟子的快乐人生,他所展现的孟子,是全方位的孟子:教育,人伦,修养,人生等。并以他的朴素主义哲学观点为依据对现今人们的困惑一一做了点拨,古事寓今,启发人深思。
国学《乐》的读后感篇3
小时候经常听爸爸讲三国的故事,什么桃园三结义忠肝义胆,关云长过五关崭六将,赵云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等等。所以从小我就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我国的经典名著。我读过《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演义》《岳飞传》……其中《三国演义》是我的最爱。中国有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三国演义》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我喜欢书中塑造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像曹操的老谋神算,刘备的仁慈爱民,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孙权的雄才大略,关羽的忠肝义胆,许褚的忠君爱主,马超的英勇善战,张飞的粗犷豪放,同样还有张松的卖主求荣,吕布的匹夫之勇,袁绍的外宽内忌,袁术的横征暴敛……。他们在历史长河中演义着传奇,又在传奇的故事中诉说着历史。
在《三国演义》之中我喜欢很多的人物是吕布。最开始认识吕布是在游戏卡片上,他头戴束发金冠,身披百花战袍,手持方天画戟,骑着赤兔宝马,英姿飒爽,威武神气,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后来在电脑游戏《三国志》中我更是目睹了他的神勇无比,天下无敌,真不愧为“飞将军”的美誉。假期里我读了《三国演义》,对吕布有了重新的.认识。吕布除了英勇善战外,还有他的另一面就是背信弃义。一匹赤兔马,千两黄金,他就动摇投奔了董卓,并忘恩负义地杀了自己的义父丁原。他的背信弃义致使他中了王允的连环计,为了美女貂蝉,又杀死了义父董卓。吕布纵有千般能耐,武功盖世,但他的品性却让世人及他的部下鄙视。最后在沛城战斗中,失去民心的吕布被部下所绑,缴降于曹操。死亡在即,吕布却又大喊饶命,并说愿意跟随曹操,帮助他夺取天下。最后曹操听取刘备的意见,鉴于丁原、董卓的前车之鉴把吕布处死在白门楼上。
其次我喜欢的就是曹操了。曹操也可谓是一代枭雄,他胸襟博大,乐观宏达,且多在危难之中见精神。征战拼杀中无论胜败如何,曹操始终不为表象所动。胜不骄,败不馁是他勇武气质的又一大特色。征乌桓迷走沙漠生死攸关,唯曹操能想出使将士“望梅止渴”而战胜自我脱离险境的妙策。赤壁大战,曹氏惨败,狼奔豕突之中仍能不失帅风范,笑指江山,畅言地利,可见曹操的鸿鹄之志。至于濮阳之战即死在前,曹操仍能不怯不乱想出办法脱险而去,这其中也不仅仅只是乐观宏达,更可见其足智多谋。
可曹操致命的弱点就是生性多疑。当年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出京城。曹操和救他脱险的陈宫逃到曹操父亲的老友吕伯奢家。只因多疑而错杀了真诚待客全家为后人唾泣。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是因为曹操的多疑,十万支箭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满载而归,让后来的赤壁之战有了成功的基础。后来曹操多疑到连身边的仆人和参谋杨修都不能受到信任遭其杀害,故有了“宁可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之谈。
谈经典让我回味无穷,了解了许多的历史故事,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更让我从故事中学会了辨别事非,对待历史人物一分为二地去评价。“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与缺点,历史人物尚可如此,何况我们这些还未成年的小学生呢。因此我们同学间应该多发现他人的的优点、多包容他人的缺点,让自已生活的开心点,让他人也生活的开心点,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更多的关爱与欢笑!
国学《乐》的读后感篇4
利益不可两得,忠诚不可兼有。不抛弃小利,大利就不可获得,不抛弃小忠,大忠就不能实现。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殃;小忠是大忠的祸殃。圣人抛弃小的选取大的。正如故事中说的,阳谷忠于他的主人,一心一意地为他服务,知道他的嘘好,所以适时送上酒。但是恰恰是这种忠心害了自反,使他忘记了对国家的责任,对自己职务的责任,对手下将士生命的责任,这是陷人于大不忠。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从阳谷方面说是因为他没有见识,眼里除了主人没有别的,当然也就分不清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了。有忠心没有见识爱就变成了害。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太常见了,许多人走上邪路,最后吃大亏,往往都是阳谷似的忠心促成的,那么,这样的忠心还能被称为忠吗?从主观上看,从局部来看,这是忠;但是从客观效果上看,从整体上看,就不是忠了。
举例说明:我们身边有很多的奶奶和爷爷,爸爸和妈妈,对孩子看似很忠心的样子,孩子爱吃什么买什么,要穿名牌买名牌,看似是对孩子很好,其实是害了孩子,表面看起来是忠,其实也是不忠,爱的方式不对,爱就成了害。
孩子从小过习惯了舒适的生活,要什么有什么,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能吃得了苦吗?能经受得了打击吗?俗话说从奢入简难,从简入奢易。只有过了苦日子的人,过上好日子才能体会到享受,如果之前一直享受惯了的人,吃一点儿的苦,对他来说都是折磨,一个没有幸福感的人,生活就像是度日如年。
还有些做儿女对的逢年过节给家里的老人买烟买酒的,家里老人喜欢的东西能满足他,就是对上人最大的忠,最大的孝。殊不知,这些烟酒对人身体产生了极大的危害,他不但没有去组织,不去劝解他,仍然一个劲儿买。正如我的女儿,我要是天天说她好,她就很喜欢我,如果要求她看书,做家务等,讲一些养生的知识她就不想和我说话,你说我这是对她好还是不好,孩子当然喜欢你对她什么都没有要求,天天夸她样样好,她就说你好,喜欢你。
以上是我对忠的感受,感谢老师的引领下!原来生活还可以这么过。
国学《乐》的读后感篇5
诗词就是中国历史上一颗颗宝贵的珍珠,它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它是我们中国独有的文化,还是抒发情感、饱含历史的珍贵文物。
在观看"国学小名士"电视选拔大赛中,我不禁感叹选手个个都是精英。
看选手们一个个自信地站在那里,他们一定做好了赛前的准备,肯定读了很多古书、诗文。不过,我还是在心里替他们捏了把汗——他们还不知道会面临什么样的难题呢。而当他们卡壳的时候,我的心就像被手攥住了。当他们思索了一秒钟后,就说出了一句句诗词,我紧揪的心才放下来,同时也暗暗的佩服他们的诗词量之大。
通过观看"国学小名士"电视大赛,使我对经典诗词有了新的理解,我发现诗词中还有好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强烈地表现了文天祥爱国的情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则向我们点明了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的道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每个人也有自己的长处,要互相取长补短……每一首古诗都有它自己的意境、韵味,需要我们仔仔细细地品味。我认为,我们中小学生更加应该学会这些诗词名句、传统礼仪。国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接续国学薪火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国学是中国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作为中国人应该以此为傲。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中华文化,把中华文化、艺术继续发扬光大!
最后我衷心地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国学学习的行列中,继承国学经典,发扬国学经典,让我们在古诗词文学的海洋里遨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