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读后感是提升我们写作水平的方式之一,在写读后感的时候一定要保持理性思考,写出个人最深的感受,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张良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张良读后感篇1
寒假,老师让我们在假期里读五本书,写五篇读后感。同时老师还告诉我们第五本书是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书。有一天,妈妈带我买了一本这样的书,里面我最喜欢的一章就是《张良拜师》。
张良是帮助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重要谋士。张良年轻的时候,有一天,他出来散步,不知不觉,走到一座桥上。看到一位老人坐在桥上,老人见到张良也不避让,反而故意走到他面前,故意把鞋扔到小河边,让张良去捡,张良非常生气,但看他是个老人,就帮他捡了回来。老人又说:“给我穿上。”老人又把肮脏的脚伸向张良,可张良还是没有生气。见此情景,老人高兴地说:“你这个小伙子不错,刚刚我是试探你,五天后再来桥头见我。”
五天后,张良一大早就来到桥头,让他大吃一惊的是,老人早已在桥头等他了。老人见他就生气地说:“与老人见面,怎么可以迟到,你五天后再来见我。”五天后,老人还是比张良早,又让他五天后来。又过了五天,张良大半夜就来到了桥头,等了好久,老人才来,老人很满意,交给他一本书,是《太公兵法》。后来,张良帮刘邦打天下时派上了大用场。
张良尊老爱幼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尊老爱幼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把这种美德发扬光大,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读张良读后感篇2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当我一翻开这本书便再也放不下了,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让我回味着华夏文明的精华,相信你也一定会被吸引的。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儒学经典,历史著作,诸子百家著作,形成了完整的文化思想脉络。“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因美色而丢了性命;“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赢政心机复杂;“荆轲刺秦,图穷匕现”中的荆轲并未完成燕国太子丹的任务被赢政杀死;项羽自刎乌江,一代能将竟落得如此下场。这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仿佛让我进入了那个纷乱的时期,华丽的词藻让我不禁对司马迁这位奇才肃然起敬。
之前虽也听王老师讲过也接触过一些关于《史记》的片断,但是仍然被震撼了,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太多太多,不仅仅是一些家喻户晓的故事,就连刺客的身世也是那么动人。说到刺客,我的心里就会出现一个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没错,他就是荆轲,当年那个奉燕国太子燕丹之命前去刺杀秦始皇嬴政而离奇死亡的荆轲。他的倔强与孤僻的性格让我十分好奇,便仔仔细细研究了一番,结果才知道到了他的身世是那么奇特与悲惨。我欣赏他,欣赏他的重情义,欣赏他的才华更欣赏他的略谋,尽管失败了,但是我仍然欣赏他,他的一切都让我为之震撼。
国学经典,华夏之明,书虽然已经看完了,但我相信历史不会完,还有许许多多的谜没有解开,这本书展现了国学的精粹,希望有更多人去了解国学,热爱国学。
读张良读后感篇3
?张良拜师》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张良,他是一位名臣。年轻时,一次在过桥时他看见一位老人一不小心把自己的鞋子掉到了桥下的沙滩上。于是,老人叫张良把鞋捡回来。张亮出于尊敬把鞋捡了回来,老人就交代他三天后在这见面。可是一连两次,张良都比老人晚到。直到第三次,张良终于比老人早到了桥上。老人会心一笑,将闻名于世的《太公兵法》传授于他。于是,张良干出了一番伟大的事业。
张良这种尊敬长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张良相比,我差远了……
前天,妈妈答应要带我去剪刘海,后来被工作给耽搁了,这使我恼火至极,看什么都不顺眼。爷爷见了,就好心来安慰我:“我的乖孙女儿,是谁欺负的你,让你这样生气,爷爷来帮你出面!”“你走开,我自己的事自己会处理,不需要你来插手!”我一把推向爷爷。爷爷向后退了几步,喘了几口气,饱经风霜的脸上充满了岁月的沧桑:“好啊,你现在长大喽,翅膀硬了,就不用我这个多余的老头子管喽!可是你想想自己小时候,是谁把你拉扯大的呀?”爷爷说完,就伤心地回到了房间。听了爷爷的一番话,又想起刚刚才读完的《张良拜师》中的张良,我惭愧地低下了头。我还记得,每次姑姑买东西给爷爷,他都舍不得吃,总是先把东西拿来给我挑,我不要吃的、吃剩下的爷爷才自己吃……想到这儿,我不禁流下了泪水。我二话没说,跑到爷爷和妈妈跟前,向他们道了歉,他们也原谅了我。第二天,妈妈带我去剪了刘海,我心里乐开了花,比吃了蜂蜜还甜呢!
一个人的美德就体现在尊敬老人这些细小的地方,这是我从《张良拜师》中获得的启示。
读张良读后感篇4
读者,其用心专也,韵者,其美极而触魂也!——题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翻阅沉甸甸的历史,蓦然看见,那一抹鲜艳,带着成熟稳重,披荆斩棘,正向我走来。那是历经磨难才重生的凤凰;那是千锤百炼的坚强;那是灵魂冲击才有的不朽篇章;那是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的史书,一部永垂不朽的史记。初读《史记》,读出一个顶天立地坚强的男子汉,或许一开始他就不该站出来,顶撞君王,是大罪。他是被深深地激怒了,但他没有停止在愤怒上,而是还在此基础上对他所要加以叙述和研究的到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为止的一部中国通史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和思考,并得出了自我的一些结论,这是司马迁之所以不仅仅成功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并且成为一位伟大的历史家的原因所在。鲁迅有一句名言:“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司马迁不正是在“痛定之后”,以史记这部大作长歌当哭吗?很难想像,如果司马迁在巨大的悲痛之后不继之以理智的思考,而会成文学家兼历史家。晚清的刘鄂在《老残游记。自叙》中指出:“《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史公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泣,八大山人以画哭泣,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于是,在报任安书中,我看到一个无奈而又理智的司马迁,一个身心俱残而又顶天立地的司马迁。司马迁一腔抑郁,发之《史记》,将悲痛而屈辱的灵魂投入到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
于是,绝代文章横空而出。我似乎看到了太史令坚强的身躯,化作天边耀眼的彩虹,霎得,红遍了整个天空。再次捧起那泛黄的《史记》,读出一个报国无门贤能者的忧伤。司马迁是忧伤的,他的心痛汉武帝不听谏的小肚鸡肠,所以,他是懂得屈原的,要不然,他不会将屈子愁闷的心境写得如此淋漓尽致,他又怎样会有抒一肚子的愤懑牢骚之气,满纸俱是怨辞。当屈原“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一个忧伤的灵魂与另一个无助的灵魂悄无声息的碰撞,不禁发问,那仅仅是一部述史的史书吗?无法控制不安的思绪,带着灵魂的触动与颤抖,再次品味他的《史记》,这一次,我读出了一个中华民族的魂魄,千百年来不变的精神。无论是太史令,还是屈平,还是项王与信陵,我都看到他们人性的善良,一诺千金的男儿形象。
是司马迁完美的追求,还是他本来已经完美的文字,千年的民族之魂,在他笔下,闪闪发亮,是《史记》,让我看到一种人性的韵味,人性的光辉,那么完美,那么灿烂!我不禁怦然震动《史记》之韵味,非桂花树凋零的悲哀,也非纳兰性词的凄凉,它的韵味,是甜香赛芝兰之悠长,踏雪寻梅的不变的情怀。读《史记》之韵,读出司马迁的韵味,那是任何一个时代都光芒绽放的灵魂,带着一丝不羁,带着万般男儿忍辱负重的尊严,书写了一个属于他自我的春秋,反复咀嚼,齿留余香。
对《史记》的感动,不仅仅在于它灵动的文字与丰富的情节故事,更重要的是他所蕴含的人格魅力与精神的升华。正是因为这种力量对《史记》的认识,也进入了一个精神的境界。司马迁作《史记》,是用灵魂与命运作斗争,用自我的精神作出一部千古流传的史记。读《史记》之韵,是上古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读《史记》之韵,是人格与灵魂的震动!读《史记》之韵,是美丽与感动的撞击。品读史记,其韵无穷细细聆听《史记》叮咚的琴韵,内心却经历了跌宕起伏的感动。
读张良读后感篇5
张良,又名张子房,是后来刘邦的军师。《张良拜师》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张良有一次在桥头偶然遇见一位老人,这个老人先让张良帮他把鞋捡起来,又让张良帮他把鞋穿上,然后一句话也没说就离开了。张良觉得奇怪,就跟上去。老人知道张良日后会有出息,便有意把兵法传授给他,于是对他再三考验,最终张良得到了一本《太公兵法》,凭借此书,张良最后当上了刘邦的军师。
我十分佩服张良这种求知若渴,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要学习兵法的精神。张良竟然心甘情愿地接受老人这么多的考验来得到这本兵法。如果是我,我可能会在给老人穿鞋时就已经不耐烦了,才不会跟着老人呢!这个老人对张良的考验也未免太古怪,太令人为难。比如,他让张良五天来一次,张良整整等了十五天才得到兵法;张良在鸡刚一打鸣的时候就已经来到桥头了,可是老人还是嫌他来的晚。最终,张良还是经受住了考验。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想要学会知识就先得学会诚心诚意,不怕困难才可以得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增长本领。
张良尊敬老人的态度也让我十分感动。当时,张良也是小有名气的人物了,他还乐意亲手帮一个老人穿鞋!老人根本没有道谢,他也毫不生气。他的善良他的耐心和他的真诚最终使他达成了心愿,得到了《太公兵法》。
我以后一定要向张良学习,想尽一切办法获得知识。在生活中,我也一定会像张良那样尊敬老人,孝敬老人。
读张良读后感篇6
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读张良读后感篇7
?史记》是中国史上第一本传记体通史,撰写了一个个名主办璀璨的人物,如足智多谋的蔺相如,英勇无比的西楚霸王项羽,坟书坑儒的秦始王……许多繁星般的人物,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上,挥之不去。其中,廉颇负荆请罪令我折服,荆轲刺秦王反被杀使我惋惜,秦始王求取仙丹、坟书坑儒让我愤怒……就这样,书里一个个特点鲜明,性格迥异的人物牵动着我的心,让我难以忘怀。
课《史记》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更是让人折服!窄小的囚窗,潮湿的监狱,残忍的酷刑,让司马迁受尽身体和精神的折磨。可他退缩了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于是,他毅然拿起笔,忍辱负重,馒头苦干,用信念直淌笔尖,完成了这部历史巨作。
想到这儿,我的心头涌起了一股惭愧。司马迁忍受了那么多痛苦,却仍然振作起来,写下《史记》,而我呢,遇到一点小事就半途而废。记得四年级的时候,一时兴起嚷着去学游泳,爸爸同意了。可当我来到游泳馆时,我竟然玩性大发,不好好学习。结果被爸爸摁在水里,我只好跟着爸爸在水下做着频繁的动作,心里却显得十分不耐烦。这时我底下摔了一跤,跌进了水里,鼻子也喝了好几口水。最后还是被爸爸抢救上来。我立刻像个撒娇的孩子,一屁股坐在地上,因为那件“突发事故”,死活都不肯去游泳了,爸爸没办法,也只好依了我。
可现在回想起来,自己是多么可笑啊!司马迁在受尽酷刑,饱受打击却毅然能竭尽全力,呕心沥血完成《史记》,而我却因为一点儿小打击,而放弃了学游泳。于是,我轻轻合上书本,抚摸着封面上“史记”这两个大字,缓缓抬起头,眺望远方。然后,站起身来,拿起藏在行李箱里的泳衣,拉起爸爸,向门外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