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读后感将探讨小说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读后感可以是对小说中主要情感线索的分析和反思,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我的小说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我的小说读后感篇1
最近这电视剧大热。其实电视剧和原著几乎没什么相似之处。
亦舒的小说里,是没有爱情的。别说爱情,连亲情都不过如此。原著里罗子君的亲妈,也是希望罗子君抓住有钱老公,最在乎的就是是否丢了自己的脸。
很多年前,我就觉得,亦舒的小说,是质胜于文,琼瑶之流,是文胜于质。
亦舒好像就是为了给你讲清楚她的想法。故事都不复杂,描写铺陈也少。
亦舒小说的最大特色,就是,女人要靠自己,别相信爱情亲情。我的前半生里,连友情都变了。唐晶不动声色找了一个男朋友,在罗子君知道的时候,他们都要结婚了,并且结婚后迅速搬到国外去了。
“你不过就是永远想找个可以依靠的人而已。开始是涓生,然后是我……”
如果我有女儿,我会支持她看看亦舒的小说。别看那些霸道总裁文。
很早,张爱玲就说,我们对恋爱的所有概念,都是小说、电影给我们的。那些套路规矩,那些标准要求,其实都不是我们自己想的。
现在那么多公众号赖以生存的热文,都是什么“从聊天记录看他爱不爱你”、“这样的女人最让男人爱”、“为什么你活该单身”……
看看里面的套路,都好像一个导演对你讲解剧情:对方说这句话,你要这么回答,第一次约会的衣着表情,笑的尺度……
可是,我总觉得,这些套路,过去有用,将来,却恐怕真的没用。
很多女孩子特别喜欢看唯美漫画,和青春言情小说。网上小说排行很高的,也都是这样的小说。
我前年对六年级毕业班就说过,别相信霸道总裁会看上“傻白甜”!那是骗人的!
女生们,看看亦舒吧。任何时候,你要有为之投入的一份工作!记住,不是混日子的工作,而是,你要为之燃烧!去拼,去争取,去流泪,去大笑……
原著里,说之前当太太的罗子君,美的没有灵魂。之后,开始工作,会开玩笑了,做泥塑,有情趣了……
我不鄙视全职太太这个“身份”,但做得好的,也是把这个身份做成了“职业”。
都不容易。我们总是看见别人吃肉,没看见别人流泪。
女子不好做。这个世界对女人的要求确实更高。做家庭主妇有风险,做职业女性,好像也心酸。
破解之道是什么?
找到适合你自己的路,并,努力,做到最好!
要么干得好,要么“嫁的好”。这个嫁的好,是指你能经营,把婚姻当工作一样最好。把老公当老板或当合伙人对待。
这些都需要双商在线。
是啊,我们每个人身边,似乎都有你觉得没你聪明没你漂亮的人,可以不动脑筋就很幸福。
要么就是她没你想象的那么笨。要么就是她没你想象的那么幸福。
有人觉得,养儿子费钱,比如结婚要准备房子啊。
我觉得,养女儿,费心……
女儿不需要成绩好吗?
流星花园里,杉菜的家境不好,她爹妈努力送她进贵族学校,就是为了找个金龟婿。(不得不说,她爹妈成功啦。)
说现实的,别羡慕奶茶妹妹一步登天,人家清华毕业还不说,家境也是相当优越。
父母大多希望儿子成功,女儿幸福。幸福需要什么?
还是双商啊。
人世间美好又险恶,看着霸道总裁文,被父母保护得好好的女孩子,长大了靠什么去幸福?
美貌?
运气?
看看亦舒和张爱玲吧。知道人情世态,看过阴暗冷酷,才能分辨什么是真实和温暖。
后记:这部电视剧我没看。光是看各大公众号和各种娱乐新闻就知道大意了。“傻白甜”逆袭记。大家最喜欢的桥段。新闻说,还有很多人到凌玲的扮演者的微博下面去骂她。如果是真的,哎,真是智商感人。
就是很困惑,编剧为什么不给唐晶好结局?原著里连师太这么冷酷的人,都给唐晶一段好姻缘。这电视剧编剧,竟然安排贺涵爱上唐晶的狗血剧情,就为了戏剧冲突?
我不喜欢马伊琍。不是因为她不好,相反,看公众印象,她非常努力,非常伟大。但我不喜欢她。我觉得她很蠢。
理由有二:
1.很多很多年前,文章刚出道的时候,上“快乐大本营”。当时何炅连线马伊琍,问马觉得文章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马毫不犹豫回答:听话呀!
全场爆笑。(我当时没有看过这两人的任何作品,只知道他们是夫妻。妻子当众这样说自己的丈夫,一个字,蠢!)
何炅又问:那你最不喜欢文章的缺点是什么?
马继续蠢:最不喜欢?他不听话啊!
我现在都记得文章当时的神情:他蹲在地上,掩面而笑。那么尴尬无语。
我当时就想,这对夫妻,过不好的。
本来就女强男弱,女的还恃强凌弱。
我的小说读后感篇2
读《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时,我正在上海飞敦煌中转兰州的灰机上。两天前,公司读书俱乐部启动,作为首期书单,本书是其中之一。篇幅很小,一口气一小时就读完了。
这本全球已印刷2600万册,被各大知名公司广为学习和传播的小书,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神奇魔力?
带着这样的好奇,我翻了开这本书。故事的主人公是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只小矮人哼哼,唧唧,生活在迷宫中;贯穿全文的线索就一个:找寻奶酪。
没错,这本书看上去就像一则儿童故事,四只小老鼠找奶酪。嗅嗅和唧唧的特点,思维简单,反应敏捷且迅速;哼哼和唧唧正好相反,喜欢分析和总结,习惯性思考、判断再行动。哼哼和唧唧利用自己的特长,在寻找香甜奶酪的过程中,也收获颇丰,因此常常认为自己比起嗅嗅和匆匆,是更聪明和高级的小矮人。
四只小老鼠,每天勤劳的在迷宫里穿梭,不停地寻找奶酪。故事的转机,发现在四只小老鼠找到一个奶酪c站,从未见过这么多的奶酪,仿佛可以吃一辈子,而且很多奶酪它们之前都从未见过。
四只小老鼠喜出望外,它们每天还是很勤劳,一大早就穿梭在迷宫中,来到奶酪c站填饱肚子,品尝美味。可是,一段时间之后事情发生了一些变化,哼哼和唧唧认为奶酪站已经是它们自己的财富了,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为了方便吃奶酪,他们干脆把家也搬到了附近;嗅嗅和匆匆呢,还和以前一样,每天穿梭在迷宫,到达奶酪站后把鞋子系在一起挂在脖子上,防止意外出现做好随时撤离的准备。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久,哼哼和唧唧每天悠闲自在的走到奶酪站,有了奶酪c站仿佛一切都不会变化了;嗅嗅和匆匆呢还是每天勤劳地穿梭在迷宫中,仿佛一切都没变,准备好随时离开继续寻找新的奶酪。
而嗅嗅和匆匆呢,早早就找到新的奶酪站,这次他们找到的奶酪更多更新鲜更美味。
哼哼和唧唧还在原地,由于很久没有吃到食物,它们已经瘦骨嶙峋,体力衰减。唧唧意识到,这一切不能再这么下去,等做出一些改变才行。当它把这个想法告诉哼哼后,哼哼拒绝了,哼哼告诉它,在漆黑的迷宫中,很容易迷路,而且它们现在出去,很可能会饿死而且找不到回来的路,这里虽然没有吃的可是依旧温暖。唧唧再一次被哼哼的话语击中,恐惧又浮现。
这样重复了很多次,唧唧不断和自己斗争,终于有一天,唧唧告别了哼哼,独身一人踏上了漆黑迷宫寻找奶酪的路。
我的小说读后感篇3
有些电视剧是观古喻今,从过去的一些人文世故里读懂当下很多道理,比如最近正在热播的个人比较喜欢的《司马懿》,而有的电视剧则说的就是当下的事情,让人看完总是感觉仿佛就发生在身边一样,提神醒脑意义重大,比如《我的前半生》。
尽管《我的前半生》播出不过几集,但却以扎实的剧本、演员在线的演技以及赤裸裸反应当下的社会现实迅速吸引了很多观众,而我就属于这很多观众中的一员。但说实话,我看了几集之后最惊讶的地方在于马伊琍饰演的罗子君这个角色,其实罗子君这个角色跟马伊琍多少有些像。
?我的前半生》戏内的罗子君是有着翻天覆地的巨变和成长,是生活改变了她,戏外的马伊琍勇敢坚定且专业,所以选择挑战这样一个会被讨论甚至被带入的角色。演员的专业性让马伊琍决定不放弃任何的好角色和好作品,并选择用绝佳的演技去拥抱那些流言蜚语。在剧中马伊琍不管从表演状态上还是整个人呈现出来的少女感都展现了她的活明白与看透彻。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要感谢马伊琍的专业,才能看到《我的前半生》这样一部好作品。
罗子君这个角色,大概是很多当下中年女性的真实写照,她们多年前为了家庭跟丈夫的事业,主动退居二线照顾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只因为信奉着多年前丈夫那个一文不值的承诺。“永远爱你”“照顾你一辈子”。。。这样张嘴就来的承诺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履行?马伊琍是上海人,罗子君也是上海人,所以马伊琍演起罗子君来总能恰到好处的把上海小女人骨子里的傲娇、细腻跟精致诠释的淋漓尽致。
还记得上学时候追《奋斗》,当年的夏琳可是身边很多女性朋友学习的榜样,她独立、自强,身上散发着一股巾帼不让须眉的坚韧气质,大概也是因为夏琳,观众一下子记住了马伊琍。从夏琳到罗子君,无论是演员、角色还是观众都经历了人生十年变化,当年坚持独立的夏琳如今是相夫教子的罗子君,而马伊琍也早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可是从《我的前半生》前几集的呈现来看,马伊琍依旧少女感十足,我想这大概就是恰当的角色会让一个演员周身发光的道理吧。
本以为家庭幸福、生活富足的罗子君在听到丈夫跟自己提出离婚的事情之后,整个人是懵的,我想试谁都没有办法接受这样残忍的事实。而仅仅开播几集,罗子君的人生已经从巅峰跌落谷底,这样的巨大反差对演员提出很高的要求。从一个每天只知道逛街刷卡的富太太突然变成了被丈夫抛弃的中年单身女性,马伊琍把握着每一寸情绪变化,也让观众从心底感受到她此刻的绝望,这样,或许等罗子君善良转身的时候会更加击中人心吧。
我的小说读后感篇4
看着村上先生在写自己写作的初衷时,我在回忆自己看书的初衷。是什么时候开始看书的呢?大学的时候虽然喜欢整天耗在图书馆里消磨时间,但那时的心情好像异常浮躁,从来没有真正静下心来好好读过几本书,现在想来这真是我人生中最遗憾的事情了。大学毕业后几年,面对初入社会的迷茫,试着去读一些鼓舞人心的实用类的书,后来的经验证明这类书简直就是骗人钱,越读越让人迷茫。也正是在那段时间,由于工作的压力和自身生活上的失落,我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整个人脸色蜡黄,毫无精气神。直到那时我才突然醒悟:“啊,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必须要改变才行”。于是我真正开始读书,毕竟吃安眠对身体不好,说起来实在是无耐之举。
在读村上先生的这本书之前,其实这么些年,虽然我一本一本不知疲倦地读书,但是这些书中却很少包括小说这种类型,大多数是杂谈,哲学以及历史类的书。不是不爱读小说,而是怕自己太入迷,毕竟我读书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入眠,而不是让自己的大脑整夜兴奋,连梦里都是小说里的人物,这样的话不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吗?起码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是这么想的。
不过读完《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这本书之后,让我对小说以及小说家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前想着写小说的肯定都是天才,至少在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时候我是这么想的,对于书中那些不可思议的魔幻片段,我读了又读,每一遍都会深深感叹马尔克斯他怎么会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对于我这种创造力匮乏的人来说简直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然而村上先生在书中描述他三十多年的写作生涯时,我可以理解为枯燥乏味但持之以恒这种状态,虽然刚开始觉得惊讶但后来想想也觉得这再正常不过了,毕竟一件事可以坚持三十多年,肯定不是靠一时的激情可以完成的。读完这本书,于我的收获是我不会再抗拒小说,而且必须要试着多去读一些英文原版小说,想想就很期待。不过说到英文,嗯,我觉得这个也蛮有催眠效果的是个挑战。
我的小说读后感篇5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吸引了不少亦舒粉。晚上好奇心作祟上优酷打开了第一集。当女主出场后我有一种广场舞大妈的既视感(当然,靳东真的好帅好帅好帅啊)。据我所知,越有钱有地位的人他们的品味也是不低,他们不会穿着打扮得如此张扬夸张,而是低调奢华有内涵。君不见南京专卖奢侈品的德基广场内,lv、爱马仕、古驰,哪个是如那位女主的穿着打扮那样乡村气息外泄的?所以还是《欢乐颂》剧组的服装造型做得好,服装道具都是真名牌,有一种高贵的涵养。
电视剧是看不下去了,索性上网找了原著来看。关于亦舒的小说,以前上学的时候读过《喜宝》,并不喜欢,觉得故事不好看,后来连故事都忘了。前几年读过《红尘》 ,觉得有那么一点意思了。倒是在网上听人讲起过喜宝那句名言:我需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爱,那么就很多很多的钱,如果两件都没有,有健康也是好的。我觉得这句话真是犀利到家啊。我们常常听到一种论调:择偶时不要在意物质。既然是择偶,用上了择这个字,那必然就带着挑选的性质。要么挑我爱的,我只有爱得死去活来的才能不在意贫穷的生活。挑不到我爱的,挑个物质不那么差的至少可以不为柴米油盐日日失眠。谁会故意去挑/择不合用的东西呢?
回到小说。《我的前半生》讲述女主结婚十三年,是全职阔太。男人突然提出离婚,寄情于一位女明星。女主爽快离了婚,开始在职场拼杀,后来辞职转做陶艺,并经由在国外念书的女儿撮合,收获了另一段婚姻。
这是本同样犀利的书,亦舒把婚姻,把人情世故,把男女两性,把闺蜜之间的小心思都写得酣畅淋漓。
比如说女主的闺蜜有男朋友了,没有告诉女主,女主竟然是吃醋的,并且发了火。而当闺蜜婚了,女主有一种失落感。这世间所有的闺蜜都不过如此,一旦结了婚,就不再是那个可以听你倾诉可以冲过来挺你的人了。
钱钟书说,婚姻是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去。女主闺蜜的婚姻就是这样的。在职场上拼杀十几年的闺蜜,选择了与老公去澳洲定居,做全职太太生儿育女。然而她感叹道,婚姻中各种难以述说的无奈。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比如说女主的前夫多像我以前认识的一个女性朋友的前夫啊,厌倦糟糠之妻,与小三结了婚。可是一旦小三走进了真实的生活,就又是那个让自己厌倦的糟糠——不是妻, 貌似前妻才更像妻,想想有些后悔,还是前妻好啊,听闻前妻有男友了或者再婚了心里酸酸的。
比如说更多的已婚男人他们厌倦家里的糟糠之妻,懦弱的他们出于责任或者面子他们不会选择离婚,而是接近身边的'女性,对其大吐对家中老婆的不满,以获得同情与认同,进一步获得情欲上的快感。
红男绿女之红尘百态尽在这本书里,而这本书对当下的我们最深刻的指导意义就是:你怎样去经营你的婚姻?为什么女主前一段婚姻走向了失败,而为什么离婚后的她却散发出了魅力让那么多男人为之倾倒?
不论你是在职场上拼杀的妻子,还是全职太太,婚姻都难免有七年之痒。为什么会痒?因为不再有激情,因为人都在不断改变两个人渐行渐远……各种原因总结起来就是:你习惯了赖在这个固有的状态中,不愿意去保鲜自己的状态。就好比一个外观过了时的花瓶里插了一束落满了灰的塑料假花,你看着就很想换个新的;就好比一个人每天心满意足地吃睡看肥皂剧,不再运动不再阅读不再关心时事不再社交,这个人一定会体重增加思维变得迟钝。之前在其它公众号上看到有文章评论王者荣耀之游戏瘾,文中写道:当青少年在家中在现实中得不到温暖,他就会沉迷到游戏中去。我觉得这句话用在婚姻中也是对的。人都是喜新厌旧之动物,当一个男人在家里找不到温暖找不到鲜活之感,他就会出去寻找。
很多年前看池莉的小说《来来往往》,这部小说也够犀利,道出了为什么男人一事业有成就外遇的本质。首先不谈男人本身就是下半身动物——至少我觉得男主还是蛮好的一个丈夫,书中的女主,家里的花瓶插着一把塑料假花落满了灰尘,穿着不合适的夸张衣服,她的言谈举止让她无法去应酬的饭局。本身就谈不上有多少爱情,这么多年来的家庭主妇生活,让她已经跟不上这个男人的步伐。而当她发现男人出轨后的那么一闹,实际上就更加深男人对她的反感把男人推向小三的怀抱,当然,小说没有给出结局。我觉得还是亦舒笔下的女主拎得清楚: 他不爱我了执意要离婚,我就拿着赡养费离开。
有一个词叫黄脸婆。一打开朋友圈很多女人都在转发公众号上那些垃圾文:女人要学习多爱自己一点不要变成了黄脸婆……女人要让老公给自己花钱不要省……真正的黄脸婆并不是外表上的衰败邋遢,而是心理上的。想要不做黄脸婆并不是如亦舒所写的那位女主那样一定要有自己的事业,而是,你怎么样在这段婚姻当中始终保持鲜活,怎样与你的另一半共同进退步调一致。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想要抓住男人的心,必须要抓住男人的胃。 我觉得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不是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如果你真爱这个男人,你会愿意为他做出每天不重样吃到不想丢的美味;你会愿意在他和大部队们去摩游的时候成为他后座上的那个家眷;你会愿意去了解他的精神世界并向他敞开你的精神世界并且共同创造一个新的精神世界。
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当你始终赖在原地——正确地说当别人都在往前走的时候,赖在原地的你其实是在退后的,当你在退后,你的婚姻就成了爱情的坟墓。而当你如《我的前半生》中的女主那样,充实自己让自己不断保鲜,首先给自己一个充盈的精神世界,以鲜活的灵魂去经营鲜活的婚姻生活,请问,你又怎么会是黄脸婆?小三又如何能找到破口?
我觉得,《我的前半生》,亦舒笔下的女主虽然在那段婚姻中已经自我作贱到慵懒衰败,但仍然是有灵气的,不过是暂时蒙了尘,比如她对服装对家居的美感仍然是在的。而电视剧中的女主一开场就让人觉得怎么那么二,二到家了,这样的女人摆现实中,应该是很难黄脸婆逆袭成白富美+知性的女子。
总之呢,一部小说,有的人看个故事图个打发时光,有的人能看出其中发人深思的部分。而我,看完之后写了这一篇长文。
最后,说一下这篇小说对我这个单身人士的指导意义。小说中女主的闺蜜对女主说:要么恨前夫,要么恨亲妈,总之你得找个人来恨一下。这句话真是把人性中的某种丑陋点到位了。因为我总要给自己的失败给眼前的不堪找一个借口啊,我总要给自己留一个余地啊——哪个人不是过度地爱惜自己呢?这部小说告诉我:不论我婚了没有,只要我还活着,我都有改变的可能,我都需要给自己的人生保鲜。所以,还是《圣经》上说得对:忘记过去,努力面前,向着标杆直跑。
我的小说读后感篇6
这一本作者自传式的书花了不到五天时间就读完了,速度应该是慢的,哈哈。豆瓣上标记“已读”之后,看到短评765条,书评只有62条,想了想,书评大概应需要对书读得比较透彻,还是先写个读后感得了吧。村上春树的书,我其实只读过两本,第一本是《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第二本就是这本了,还有本《海边的卡夫卡》没读,然而总觉得已经读了很多他的小说似的,大概因为以前最常去的地方是书店,随处可见他的作品。《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这一本,读起来很轻松,作为读者的身份就像一名记者,村上春树是被采访的作家,向你娓娓道来他的写作经历、生活经历和一些随感,作者运用的都是很平实的语言,但好多次都让人忍俊不禁:比如第二章,村上春树刚当上小说家那会,那是他的文风、写作手法还都没确定,第一本《且听风吟》写完以后不够满意,重新写了一遍,之前的旧稿没保存,“当时想,这玩意儿留着有什么用?随手就扔进了垃圾箱。” 比如第三章,获得芥川奖的提名,但始终没能真正拿到芥川奖,有次逛书店,“发现里面堆满了书名类似《村上春树为什么没能获得芥川奖》的书。我没翻开读过,不知道内容如何——自己毕竟不好意思买吧?” 其中也不乏很多能引起共鸣的人生感悟:比如,一个人但凡想要去触碰其他领域,尤其专业性强的领域,通常会被以那一领域为专业的人瞧不上,如果这个人坚持不懈,不屈不挠,久而久之,他们又会觉得,啊真拿他没办法,默许他同席就座。比如,他在写到原创性的`时候,提到“许多人本能地憎恶自己理解不了的东西”,的确是这样的,比如微信刚出来那会,很多人开始在手机里下载并使用这个app,但我当时很抗拒,觉得凭什么要让我用陌生的app,重新学习它的使用方法呢?后来发现,微信的确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方便,用起来其实超级简单。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暂不一一列举了。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他提到一点,写长篇小说,每天给自己规定一个量,不多不少,比如10页400字的稿纸,那么坚持每天写那么多,写完10页还想写,要控制不写;写不满10页也要逼自己写够数,这点是我之前不能理解的,小说应该属于艺术,艺术得是“随意而浪漫的啊”,其实,这是我们大多数人对这个行业的误解,后来村上春树自己也提到,世间大众想象的小说家,应该是过着自甘堕落的生活,置家庭于不顾...有时沉湎于美酒,有时沉溺于女人,总之是随心所欲无所不为,从这样的颓废与混沌中催生出文学来的反社会文人。事实上,至少对村上春树本人而言:肉体上的节制,是把小说家继续当下去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村上春树是个酷爱读书的人,他说:“说到书,我就像握着铁锨往熊熊燃烧的炭窑里乱铲乱投一般,一本又一本,如饥似渴地度过各种类型的书。单是一本本地品味和消化,每天就忙得不可开交(消化不了的更多),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为其他事胡思乱想。”我也想渐渐靠近这种生活方式,未必是读书,投入任何一种兴趣爱好,想必生活就不会那么艰辛,反而充实了。
我的小说读后感篇7
热播中的《我的前半生》是一部女性题材的励志大剧。剧集主要以女一号罗子君离婚后的蜕变与成长为主线,讲述了一个都市女性,在面对家庭波折,情感危机,人生风雨时的坚韧、执着与努力。
罗子君原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但由于小三的介入,丈夫陈俊生不仅出轨,而且执意要离婚。一度被家人、朋友视为和睦家庭榜样的罗子君刚开始显然不能接受这样的打击。但冷静之后,理性之中,她选择了勇敢面对。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鲁迅笔下的这句名言,套用在罗子君身上,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围观《我的前半生》,一则是因为剧情的接地气,近生活。尤其是罗子君的情感际遇,家庭危机,更是当下多少梦碎情断家庭的缩影。遭遇小三毁灭式的破坏,女性们该如何面对。哭哭闹闹,死缠烂打?还是振作起来,活出自己?罗子君的经历,无疑为当代女性提供了足可参考,且实用性超强的样本。
好的角色自然要有好的演员来搭配。如今,马伊琍好戏一部接一部。远的不说,就这两年的口碑热播大戏,无论《中国式关系》《北上广不相信眼泪》还是《剃刀边缘》,再或是这部现象级的话题作品《我的前半生》,马伊琍全程演技在线,实力果然不是盖的。
我的小说读后感篇8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作为小说家的村上春树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作为小说家对界评论的解释和看法。不过,看完全书后,我几乎不太记得他说的哪些具体观点,唯有一段话记忆深刻“当时我们(所谓我们,指的是我和太太)过着非常节俭的斯巴达式的生活。家里既没有电视也没有收音机,甚至连一只闹钟都没有。也几乎没有取暖设施,寒夜里只好紧紧搂着家里养的几只猫咪睡觉。猫咪们也使劲儿往我们身上贴过来。”
“紧紧搂着家里养的几只猫咪……”我当时就笑喷了,无法想象村上君搂着猫咪睡觉的样子!不过,我觉得村上君的确是“猫型人格”。所谓猫型人格,就是不擅长交际,当然也不屑于无聊的交际,自己安安静静过自己日子的人。而相对而言的就是狗型人格,也就是喜欢交际,或者为了达成某种目的,佯装成喜欢交际的人。这让我想起初中时,语文老师给我们读过一篇文章,是中考满分作文。作者以猫的视角写自己一天的生活,其中穿插最多的是碰到狗(或狗型人格),如何跟狗(或狗型人格)打交道(颇有点儿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的韵味)。最后总结说,猫是出世的,狗是入世的。所谓出世,就是自身有一套哲学理念,并且自认为自己的哲学体系是最好的,对于不同的观点,不屑于争辩,不屑于来往,所以不擅于跟人打交道,喜欢独来独往;而入世,是非常擅于随着时局变化改变自己的言行,比如擅于阿谀奉承,喜欢随声附和,这样的人看起来就是圆滑,也没有个性。
村上春树是个猫型人格,体现在他很少在公众视线里接受采访,阐述自己的观点,而这一次专门出书是为了给外界这些年来对他的误解做一次说明,并且在每次说明之前,他总要说这是他自己的观点,不代表大众。所以说,他是一个不喜欢抛头露面的人,不喜欢无聊的交际,另外,他是一个很珍惜自己个人观点的人,不喜欢随声附和,当然也不希望煽动别人来附和自己,说白了就像一只猫那样,清高又虔诚。比如他谈到外界对他的评论,说他两次入围芥川奖都没有得奖,随后边远离奖坛,外界说他有意为之。他解释说,首先自己并不在乎是否得奖,其次入围的两部作品(《且听风吟》和《1973的弹子球》)也不足以获奖,再次他认为对一个作家来说,更重要的是有读者愿意读你的书,买你的书,而不是得奖。这就像魏如萱唱的“有才华的人唾弃金光闪闪的奖座”。
猫型人格的人的确很吸引人,因为他有个性,有思维深度,也更专注与埋头做实事,但猫型人格的人也有其瑕疵,比如性格容易怪癖,也有些固执,更不懂得人情世故。所以,我觉得应该要做一个兼具猫型人格和狗型人格的人,有自己的个性和观点,这点真的很重要,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我们常常习惯接受别人的观点or鸡汤,却很少自己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脚踏实地做事,但同事能够懂得人情世故,懂得与人相处的原则和技巧,当然,做好这样的人会非常难(所以说人生是一场修炼)。
作为一个即将奔三(心态依然十八岁)的人,我希望自己能够通过不断地生活历练,逐渐积累和沉淀出自己的人生哲学,不被外界观点左右,也能够脚踏实地做实事,练出真正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