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阅读的收获化为文字,留下属于自己的心灵印记, ,书中的哲理点醒了我们,引发出深刻的读后感,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1600字的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1600字的读后感篇1
?世界简史》是英国著名作家赫伯特•乔•威尔斯所著,这本书引领我们追寻人类祖先前仆后继所创造的伟大文明——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亚利安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引领我们去晋见亚历山大大帝、阿育王、罗马皇帝、中国皇帝、罗马教皇、俄国沙皇,去感受他们风云激荡的人生和他们的雄才大略;引领我们拜谒人类伟大的灵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孔子、老子等,去触碰他们不朽的思想脉搏;引领我们去领略伊斯兰教、、佛教所蕴含的真义和神韵,去感悟其灵性、灵气和灵修。然而我本人对已经发生的历史不是最感兴趣,因为那些都是有依据可寻的,令我最感兴趣的是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和生命究竟如何起源。
对空间世界的认识
希伯来经典《旧约》上说,地球是在公元前4004年被突然创造出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这些神学见解已经被世人所抛弃,但是地球究竟从什么时间开始存在,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人们普遍认为,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早就存在,而且已经存在了无限久远的时间,究竟有多久远谁也不知道。地球是一个直径1.28万千米的略微有点扁的椭圆形球体,就像橘子的形状。然而,在2500年前,人们都认为地球是一个平面,尽管在今天看来这十分荒诞。人类居住的地方距离地心有6400千米,而生物生活的空间深入地下不超过5000米,高出地面也不超过8000米,其余的茫茫空间是空洞、无生命的空间,在这个浩瀚的空间里,我们真正了解的只是生活在地球表面的生命而已。
对时间世界的认识
随着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人类推测地球的年龄越来越长,从现在来看,地球在20亿年前就已经存在,并围绕着太阳运转了,可能实际上地球存在的时间比这更久远,甚至久远得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在地球分离出来之前的漫长时间里,太阳、地球及其他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可能是一些由空中弥漫的物质组成的巨大漩涡。这个漩涡体经过无数次的凝结,经历久远的年代,也就是我们推测的25亿年前,地球和月亮才有了现在的雏形。如果我们能回到25亿年前,看一下最初的地球,那时的地球可能是一片翻滚沸腾的熔岩海洋,当时还没有水。几百万年过去了,熔岩慢慢冷却,天空的蒸汽结成雨落到地面,或许经过千万年的循环往复,地球表面形成了海洋、湖泊。
对生命起源的认识
岩石记录着地球大约16亿年的历史,通过持续不断的研究这些岩石记录,可了解地球上的生物历史。地质学家称最古老的岩石为原生岩,原生岩至少可以向我们展示8亿年的历史,从这里看不到任何生命的迹象,事实上它意义重大,这说明自陆地和海洋分离至今的至少一半时间里,地球上没有出现过生物。因为尽管这些原生岩上留有许多潮汐和暴雨的遗痕,但是却没有任何生物的足迹或遗迹。然而,还有一种可能是出现的原始生物没有骨骼或者其他坚硬的部分,比如像水母一样,没有留下足以证明其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的任何化石痕迹。从有生命迹象的岩石记录来看,在古生代早期,生命开始的最初迹象是比较简单的低等生物,如海藻、海虫等动物。
对生物进化的认识
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法则,自然界生物是不断进化的,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从目前了解的知识来看确实是这样的。现实报道中,有发现远古核反应堆和镶嵌在远古石块中的螺丝帽,这让我对生物进化有两种猜测,一个是拥有更高等文明的生物体来到过地球,并在地球上留下痕迹。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地球上的文明曾经毁灭过,我们可能是第n个循环往复,或许经过漫长的岁月,人类文明又会消亡,再经过漫长的岁月,人类文明又会在地球上重新孕育。
对原始人思想的认识
进入新石器时代,每当播种季节到来时,会精心挑选出童男童女进行宰杀祭祀神灵,这表现出原始人的有着极其迷信的思想。那时社会上出现了女巫和男巫、女祭司和男祭司。最初的祭司,与其说是宗教专家,不如说是使用科学家。他们的科学通常是经验式的,他们小心谨慎地守护着这些知识,以防为众人所知,维护自身的权威。
历史是过去的现在,而现在又将成为未来的历史。通过阅读《世界简史》不仅仅是对世界上的重要时期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透过历史了解世界,把握未来的发展。
1600字的读后感篇2
1997年王小波去世后,我才知道他,才开始读他的书,1997年,我二十岁,现在二十年过去了,回过头看,觉得王小波算得上是我的“思想启蒙”老师,写下“思想启蒙”这几个字,有点儿惶恐,斯人已逝,不是能够站起来拒绝和反对的情况,而且尽管已近不惑之年,可我也尚不能明确自己有何“思想”。
一提思想,还让我想起王小波一篇名为“思想和害臊”的文章,王小波曾经在云南插队,老乡们为了表示自己有“思想”,在会上发言时,要说一句时髦话,所谓的时髦话就是当时的革命口号或者最高指示,比如“狠斗私字一闪念”,“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等等,对知青来说张口就来的口号,却让老乡们难以启齿,觉得很害臊。
王小波分析说“当年那些时髦话语都表达了一个意思,那就是对权力的忠顺态度,但是同样的话,有人讲起来觉得害臊,有人讲起来却不觉得害臊,这就有点深奥。”对老乡们来说忠顺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感情,当众讲出来就会觉得肉麻,让人害臊。
所以在民风淳朴的云南乡村,“有思想”这种状态,又成了“害臊”的同义语。我不是要标榜自己淳朴,不过一提思想,我真的有点害臊。
但是,我还是想给他戴上这顶“思想启蒙”帽子。
王小波推崇罗素的“参差多态才是幸福本源”,对我有启蒙意义,参差多态意味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由,它的反面是“一种声音,一种选择”的专制。参差多态意味着“和而不同”的包容与宽容,意味着“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的意思。
豆腐脑儿我喜欢咸的,你喜欢甜的,我可以友邦惊诧,可以看不惯你,口诛笔伐,但我拿你毫无办法,我不能禁绝店家卖甜豆腐脑儿,也不能在你吃甜豆腐脑儿的时候硬给你换成咸的,这是你的选择,你的自由。
不过话说回来,甜豆腐脑儿是什么玩意,那能吃嘛?!
王小波推崇“有趣和智慧”,推崇“科学和求知”,反对愚蠢无趣和假正经。对我也有启蒙意义,我之所以不太正经,追根溯源,也许能追到他身上。
王小波不是中文系科班出身,他的家庭出身、插队、读书、求学的独特经历,决定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能够写出怎样的文章。他的文章有种特别的`节奏和风格,松弛,甚至有时零碎,处处都是冷幽默,在结尾的地方奇峰陡起,你才明白前面的铺垫所为何来,读来忍俊不禁,掩卷还要沉思一阵。
我特别喜欢他的那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因为不服从自己的角色和命运,居然学回了模仿汽笛的声音,被定为了“破坏春耕分子”,为什么学会汽笛叫,就被定义成“破坏春耕分子”,我建议你读原文,总之这只猪最终逃离了猪圈,重回丛林,长出了獠牙,过上了自由的生活。王小波尊称它为猪兄,表达了他对这只敢于挑战“生活设置”的猪的尊敬。
还有一篇是《谦卑学习班》,哎呀,允许我先笑会儿。
?谦卑学习班》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帮名人、明星交了2000美元的学费,在一座山上的破房子里,住不好,吃不好的呆了两个星期,学什么呢,学习谦卑。但是两个星期里,只是吃素,睡破床垫,并没有人来教授谦卑,最后一天,来了一个貌似气功大师王林一样的人,这个人说我的课只有一句话,那就是“you are an asshole”,翻译过来就是“你是个傻瓜”,说完扬长而去,听课的人觉得很有道理,觉得2000美元花的很值,果然学到了什么叫谦卑。我看了之后,笑的心肺肝都碎成了片片。
智商税,有时候很重,不仅仅要钱,还要命。那些为了偶像疯狂而自杀的,不是把命献出去了吗,还有气功粉,国粹粉,这粉,那粉的,算了,他们势力都很强,我也别得罪他们了,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嘛。
王小波去世后,推崇王小波的年轻专栏作家,曾经出版过一本书叫《王小波的门下走狗》,模仿王小波的行文风格,但是读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的那点还挺重要,是提起来让我害臊的东西,就是“思想”。
不仅仅少了思想,掩藏在王小波“插科打诨”的讽刺与幽默背后,是他对这个世界抱持的善意和深情,他的挖苦和讽刺,都源自于对吾国吾民的一种深沉的爱,这点也是那些为了讽刺而讽刺,为了幽默而幽默的“门下走狗”们没有学会的。
1600字的读后感篇3
泪已干,花已枯。一切都被埋没,一切都已消逝。曾经的辉煌已不复存在,变成了落魄的废墟。生是死的灵魂,死是生的节操。在那个时代,注定了那样的命运。无论多少的盛世,终究会化为乌有。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惹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曹雪芹先生对晴雯的态度可以由这首词看出来,曹雪芹先生认为她是霁月在天,她的人品很是难得,光明磊落,她会寿夭是因为周围环境的黑暗,可见曹雪芹对她的基本态度还是肯定的。
但是我却要反过来说一说,因为曹雪芹先生写这部书时,常是照着本来的面貌还原生活,所以他即使偏向这个有傲骨的奴才,但在写作中仍是写出了她众多的毛病,其中当然也有很多是她致死的原因。
首先,很多书里为了表扬这个拥有反抗思想的奴才就会把她描写成一个先进的战士,其实呢?她真的有大家说的那么有思想吗?错,她充其量也就是和宝玉一样,一方面,她认识到这种看似舒适的生活其实就有着对她们这样人的压迫,但另一方面,她却是离不开这种生活的,她只能依附于这种生活,离开这种生活回到贫困的家中,她也就象刚开的剑兰送入猪窝一样,夭折了。
其次,她是不是真的就是个奴才呢?当然不全是。虽然她身份低微,她是没有父母被卖入贾府的,但是她却被老太太收在身边,而且还可以将自己的哥哥也介绍进府,后来跟了宝玉,也是房里数一数二的大丫头,在贾府的金字塔结构中,这种大丫头其实就是仅次于主子的二主子。什么是奴才呢? 在大观园中有比她身份更低微的人,婆子,老妈子,即使就在一个怡红院,其中也有一干小丫头是听她们差遣的。这种大丫头有时权利很大,可以代主子管教小丫头,如果说主人欺负奴才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无奈的话,那奴才之间互相比大小,互相争斗就是可悲,在有一回中,晴雯处罚偷东西的小丫头坠儿时,先掐先打还拿簪子戳,最后就一句话把她赶出去,还让别人无可辩驳,这中间,小丫头有错,但是晴雯也确实是有倚势压人的嫌疑,而且那狠辣的态度,也很有凤姐遗风。
第三,晴雯是不是真的不爱宝玉呢?我个人意见,她是爱的。请看,她总是与袭人拌嘴,虽然这有很大一部分是她看不惯袭人,但是其中就没有一点嫉妒吗?袭人说了句我们,就被她抓住把柄大加讽刺。她还讽刺麝月,看不得麝月得了两件太太给的衣服就喜笑颜开,但是后几回,她却抢着送东西说也要去显个好,宝玉给麝月梳头时,她躲 在门口偷听,她其实很多时候都在注意这宝玉,注意着和宝玉接近的丫头,例如小红和宝玉略有交集,就被她粗暴打断。她曾笑着说没什么我不知道的就是因为她时时在注意!但是晴雯是有骨头的奴才,她不愿卑微的爱一个人,她总想要和宝玉站的平等一点,她不能象袭人那样谦卑的爱一个人,她有她的特点,有点象野蛮女友,漂亮却不温柔,袭人曾笑宝玉每天不挨她两句硬话衬你,是再也过不去的,可见,晴雯这种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的手段还是有用的。
第四,晴雯的志向,晴雯能有什么志向呢?她反抗性再强,她能知道反抗什么吗?她茫然的斗争着,其实都不知道斗争什么,她期望得到的是什么呢?平等?怎样的平等?她一个从小生活在富贵乡中的女孩,也算是娇生惯养的了,她离开这个富贵锦绣地,她能做什么?她的苦恼有很大程度上是不知道该怨什么该争取什么,她明白自己身份卑微,是无法和宝玉站在同一高度的,但是她却想能那样,她的最高目标,也不过就是可以成为小姐与宝玉谈个平等的恋爱。她的悲剧就是因为希望的比得到的多,她的心太高,所以永远无法和袭人一样随遇而安,于是总是痛苦着。
第五,晴雯的人际关系,晴雯为什么会落得那个下场的,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她极度失败的人际关系,她不能得到上级的垂亲,这很正常,即使现在一般人也是不喜欢这种倔强人的;她也没法得到下级的好感,她喜欢仗势欺人,她看不起比她更卑微的人,凡事都要占先,所以一但事发,一群人就将她告倒,最后落个被扫地出门的下场。这点在我看来真的不如袭人,袭人远比她有交际的手段。
浅谈几句,觉得还是辞不能达意啊。
1600字的读后感篇4
先说我是怎么读完这部小说的——用了四天时间,每天晚上用手机看它的电子版。
虽然未来将要从事it方面的行业,但是要说读书,还是喜欢读纸质书。本来用手机看《一座城池》的时候,只想先看个开头,然后再去图书馆借书的。但看了个开头后,被吸引住了,一有时间就看,于是还没也没去找纸质的书了。
后来别人告诉我,看韩寒的小说,很容易被他的思路带着走,还有点“跟不上”他。这种说法倒是挺有意思的,想来,韩寒同学的书这么畅销,应该和他的行文风格有关系。很多作家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各不相同,其中“语言简练,不罗嗦,言之有物“最为读起来不费力,非常适合像我这样的男性读者。要是再能幽默些,那就更见作者功力了。
?一座城池》就给我这样的感觉,言之有物。且说这“物”,乃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我们的这个时代。
我们是在孤独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因为一项国家大计——计划生育。而我们成长的时代又是一个变革的时代。
小说中,“我”的女友在听说“我”永远不打算买房子后,就消失了。我就在想,等毕业了,我一样要面临这个问题。女友和我多次表态,她愿意跟着我,不管我是不是有房。但是她没有考虑到的是,我未来的丈母娘是不是也愿意让自己的女儿和这么个没有房子的小伙子结婚。这是个硬件问题,我暂时无法从技术角度解决它。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我并不孤单,有很多人已经因为这个问题,被拒绝在了神圣的婚姻殿堂门外。
虽说姑娘们不是要嫁给房子,但有房子似乎成为了现在新郎的必备条件。说到这些,不免很苦恼。韩寒在书中,很明白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们为什么要花一辈子的时间去买一堆瓦砾?
再说大学生,韩寒没有读大学,这一点曾被李敖抨击过,不过李敖先生抨击韩寒的观点倒是非常的“在理”——“读过大学,受过系统的教育,层次就是不一样”,小说中的三个主人翁就是当代大学生的典型代表,那层次,呵,妥妥的。说回来自己,我和小说的主人翁在对时间的利用这一点上,倒是不相上下,可以一觉睡几天这样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可能发生。
虽然小说以三个年轻人的荒唐经历作为线索,但是,这些经历何尝不是现在每天发生的事情呢?所以说,不是我太疯癫,只是现实太荒唐。其中的众生相,仔细读来,确实就是我们身边的各个或猥琐,或邪恶,或丑陋,或扭曲的人脸。
被韩寒拿来一搅和,这些本来平常的事情,就显得那么有意味起来。或许是我读的高雅装逼文学不够多,我总是能从韩寒简单幽默的字里行间读出些不和谐的东西来。我们这些年轻人,虽然每天都做着不对国家有贡献的事情,但求不给国家添麻烦,但是我们也关心这个国家,还是会放到心里想一想的。即便在祖国的眼里,我们这些小屁孩儿太幼稚,我们也喊不出自己的观点。
另外就是爱情了。“我”高中同桌和“盆腔炎”的爱情,在小说里,是两个重点描写的爱情之一。不能说这样的爱情真实,它带着一点青春期的荷尔蒙味道,但这荷尔蒙味道很正,很纯,没有一点情欲的媚俗。想不出还有怎样的青涩爱情是这样的,除了《朗读者》里的那段爱情。所以我说,这段以悲剧结尾的爱情,美。
再有就是“我”勾搭未成年小萝莉的那段了。韩寒不算怪叔叔吧,但是把那个卖萌小萝莉写得各种可爱,让我想起我妹妹小时候的样子。其实每个男人在他的有生之年里,都希望有这么个小萝莉,把他当作偶像偶下一样来崇拜,如果年轻的时候没有找到这么个小萝莉做女友,那就会期待着自己有个小萝莉小女儿。我也不例外。对自己的崇拜者的感情,算得爱情么?
最后就是小说的结尾了。其实《一座城池》的结尾多多少少让我想到了村上春树的小说。村上先生很多小说都是不知从哪里开始,结尾又不知道怎么就结束了。这一点上,韩寒和村上春树还蛮相似的。结尾“我”和艺术家的女友抱在一起,在两人的对话中就结束了。当时我就想,是不是我下载的电子书不是完全版,于是第二天早上一起床,就去网上验证我的这个电子书是不是完全版。得证后,我就感觉——恩,这才是韩寒。
到现在就看了韩寒两部小说:《1988》,《一座城池》。挺喜欢韩寒的,喜欢他这个人,顺带着欣赏他的才华。得空了,再看他的其他小说。
1600字的读后感篇5
著名学者孙绍振先生曾说:“余秋雨之所以在九十年代崛起,就是因为他在自然景观面前,将激情的抒发和智性的文化沉思结合了起来。”读《文化苦旅》,读《山居笔记》,我们都会鲜明地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艺术个性,即以自然景观为核心意象,使激情与智性相互渗透,把对自然景观的赞叹和文化景观的阐释统一起来。《都江堰》就是这样的一篇佳作。
这篇散文抒情激切、高亢。文章开篇就奠定了一种厚此薄彼、褒贬分明的情感基调:“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我以为”“最激动人心”“不是……而是……”这些字眼,将作者的理性判断镀上强烈的主观情绪色彩,它统领下文对都江堰自然地理景观(水)和文化景观(李冰之于水利建设的杰出贡献)等的描述与议论。
激情的抒发需要具体形象的铺垫,否则感情势必空洞浮泛。《都江堰》一文形象刻画角度多变,生动空灵。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正面描写,或从听觉角度切入——“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未见其形,先闻其声,以极度夸张的比喻摹拟江水惊心动魄的声响;或从视觉角度摄取,抓拍堰中江水股股叠叠或合聚飞奔或分流直窜的动态镜像,突出其规整中的强悍的精神,展示它“壮丽的驯顺”的个性。侧面烘托,有欲扬先抑,如写去都江堰之前的先入为主的偏见、懒懒的心绪、散散的脚步,来反衬之后亲睹真容的震惊与叹服;有对比映衬,如以海水的“雍容大度”与江水的“精神焕发”相比照,突出江水“踊跃喧嚣”的气韵。这些自然景观形象的描绘,饱含钦敬欣羡之情,为下文文化景观的智性反思张本。这些感性的丽句里潜藏着作者对都江堰内蕴的精神风度之历史价值的深邃反思。
智性的沉思需要具体形象的承载,否则思考势必单调枯燥。文章在从声、形、神韵等多侧面写足了都江堰自然景观的壮美之后,接着将视线聚焦于“李冰”这一形象及其历史文化的内涵上。作者对李冰形象的刻画是粗线条的,主要用夹叙夹议的手法,纵横今古,浪漫飘逸,充满诗情。作者先是遗貌取神,“取其一点,不及其余”,以类似速写的笔法,寥寥数字勾出他想像中的蜀守李冰的形象:“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然后叠加上“画外音”:“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声声入耳。”再点缀以妙语连珠的议论,展开与人文景观的对话。如“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又如“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等等,这些潇洒出尘的智性判断把李冰形象深厚的精神内涵纵深挖掘出来,坦呈在读者面前。这些智性的睿语中奔涌着作者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资源的敬重与热爱之情。
智性的沉思,不仅要借助于思接千载、心骛八极的想像,更须有纵横捭阖的联想,从而让议论的锋芒更犀利。本文第三部分,在阐释李冰的治水韬略时,作者顺水推舟的点到:“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这是借题发挥的神来之笔,换句话讲,这才是都江堰这一人文景观的核心隐喻,它与长城所象征的“保守、僵硬、封闭”形成一种潜在的对照。此外,作者还善用穿插笔法以拓宽阐释空间,如第三部分倒数第2自然段,插叙了石像出土后,一位现代作家面对残损的塑像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发出的诘问——“活着或死了应站在哪里”,这是对当下那些尸位素餐者掷地有声的当头棒喝。其实,这也是作者在向读者追问:我们今天,应该向李冰学习什么?那不就是曾经有过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不就是天下为公、泽被万民的务实行动?……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以小见大,由表及里,因少总多的选材与立意的运思方式,是秋雨文化谋篇布局的常规。本文着重从都江堰这一人文景观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的层面来抒情议论的,因景及人,因人及事,因事及理,如抽茧剥丝,将其精神个性、文化人格、政治理想的追求跃然于纸上,感性与理性交融,谱写了一曲浩浩荡荡的激情与智性的二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