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读完一本书,我都会陷入沉思,然后写下属于自己的读后感,每本书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而读后感是这份洗礼的呈现,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女人的梦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女人的梦读后感篇1
美术教育其实就是教会学生从生活中表现美,创造美。用一句话说就是:“只要在生活中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就是美丽。”最近我学习了杨景芝老师的著作《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书是一本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方面的专著,书中具体介绍了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经验,以及通过长期探索而建立的儿童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作者在书中根据自己切身经历和进行的教育实践研究,以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观念,全面系统分析和论述她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杨老师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一直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每前进一步,心中都装着国际艺术教育变幻的风云,同时也没有忘记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人情相结合。正如杨老师表示的:“我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美术教育途径,我不赞成脱离儿童实际的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反对用模仿的教学方法压抑儿童创造力。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学内容完全从儿童兴趣出发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致使教育产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后果……我主张美术教育依靠发展儿童知觉、美感和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杨老师不管对她的理论还是实践,都浸透着一种爱心,诚如她在书中指出的“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这里不仅有对其从事的艺术教育事业的爱,还有对她的教学对象的爱,对儿童作品的爱、对儿童在绘画中表达的天真烂漫的个性和情感的爱。另外,杨老师的艺术教育和实践还具有严肃性和认真性。本书洋洋20余万字,涉及了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凝聚着杨老师多年心血的结晶。
美育一般通过艺术审美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美术课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直观性,包括对自然美的直观,社会美的直观,艺术美的直观。确实,爱就是力量,它能给人勇气,它能催人奋进。相信我们的美术教育一定芝麻开花节节高。
女人的梦读后感篇2
?人的教育》这是一本著名的监狱著作。书的作者是福禄培尔,他是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也是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被称作“幼儿教育之父”。《人的教育》是一部泛论儿童时期学前和学校教育的著作。在书中,福禄培尔提倡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反对压制儿童的发展和强制性教育,重视儿童积极活动和发展儿童个性,还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主张人的一切发展阶段教育的连续性等。
福禄培尔教育理论体系的一条重要原则是教育要顺应自然。他主张让儿童在最早期的时候就不受干扰地自然的发展。因此,“教育、训练和全部教学与其是绝对的、指示性的,不如更应当是容忍的、顺应的,因为在纯粹采用前一种教育方式下,人类那种完美的发展、稳步或持久的前进将会丧失。”福禄培尔拿了身边的小事园丁修剪葡萄园这件事来当做例子:“葡萄藤应该定期被修剪,但是修剪了之后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图,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的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彻底毁灭,至少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被破坏。”这句话很值得我们去深思的。当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教育学生就好比是园丁在修剪葡萄藤,一定要去顺儿童的天性,细心耐心的指导学生,不能强制性的教育和压制孩子!对于这一点,作者还看到了儿童的个性发展,一定要去顺应儿童的天性,耐心的指导学生,不能强制性地教育压制学生。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这一点。和让儿童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的主张一致,福禄培尔也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在作为人类一员和上帝儿女的每一个人身上包含并体现整个人性,但他在每个人身上是以完全固有的、特殊的、个人的、独一无二的方式被表现、被塑造的……”对于这一点我想也就是我们在教育儿童时,一定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保护好儿童做事的积极性并予以肯定和支持,尊重儿童正确的观点,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
在书中提到福禄培尔认为,对于儿童来说的话,儿童学校教育的主要时期是学生期,他将带着信仰和信念、预感和期望去感受着他的另一个外部世界。因此,教育是把儿童作为一个人,不仅交给他学习的对象本身,而且教给他学习的对象有感知识。通过十几年的教学探索和反思我也深深地感到,师道之尊,可以使学生仿之、效之,但绝不是不可超越之。教师本身不是全部知识、全部真理的化身,那么,就应该做到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开创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语文学习应该寻找一种能和学生谈话的轻松,态度的平等亲切,心灵的坦诚和谐。语文这门学科绝对不是只依靠教师就能学好,而是需要学生自己从鲜活的文字中感悟到自己独特的情感,从平凡的生活中去感悟到高尚的情操,从一个个标准答案中体会一次次独立思考。教师要永远相信自己教给学生的和学生教给自己的一样多。对于学生成长来说,语文教学能使教师和学生成为终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一起幸福成长,这样才是真正的教育和理想的学习。
努力让学生找到自己是好学生的感觉--我不断地这样提醒我自己:“如果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了认识自己,都找到自己是一个好学生的感觉,都有了自信和创造的尊严,他们获得的是终身享用不尽的真正财富。”
女人的梦读后感篇3
?教育:让人成为人》这本书,里面的内容确实是太深奥了,看起来挺费劲的。只有这题目让我还有所感悟。一看到题目我就想到我们现在的学生一个个在家被家人们的爱包围着,他们不懂得自己要有责任感、自己要自立、自己要乐于奉献、自己要胸怀大志……,怎样让这样一群小皇帝、小公主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让他们成为大写的人。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应肩负起神圣的职责,引导、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那么,如何将这些大道理深入浅出地告诉学生、并不断地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言行素质呢?我认为,首先从“人”字的写法理解“大写的人”就是脊梁挺直、堂堂正正。然后是着重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成就大写之人。我觉得最重要的事教给孩子怎样做人?首先要做一个品德高尚,永驻爱心的人。那这种爱心如何培养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
1、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许多教师认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身上承载了太多的爱但又缺乏爱心,事实上,对于教师来说,重要的不是评价孩子的爱心,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的爱心,从而放大并培养孩子的爱心。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挖掘可以进行爱心教育的资源,并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如给生病在家的小朋友以打电话问候、亲自看望等方式对他们进行爱的教育等,使孩子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新生入学时,请学生帮助照顾安慰;扶起摔倒的小朋友,和新同学一起做游戏;在潜移默化的渗透中逐渐萌发爱心,体验奉献爱心带来的快乐,学会关心同伴。
2、在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学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有时我们老师仅仅注重了对孩子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却忽略了教学活动本身对培养孩子爱心的重要作用,失去了教育的良好契机。比如让孩子互相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交流和交往,在活动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唤起其具体的情绪情感,既能体验到游戏活动的乐趣,又能得到爱的教育。 在语文课中,我引用儿童文学故事对孩子进行感化教育,通过教师的讲述、提问和师生共同参与讨论,让孩子理解和接受。如《孔融让梨》、《游子吟》等课文,让孩子以作品中的形象为榜样,从中也让孩子识别父母、长辈的爱心和抚养的艰难,工作的辛苦,教孩子要体谅并帮助父母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对亲人、同伴给予关爱。
3、和家长一道培育孩子的爱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影响。现在的家长普遍更重视知识技能教育,而忽视对孩子进行品德爱心的培养。有些家长怕孩子吃亏,受人欺,对孩子消极引导,如“他打你,你就打他”;有部分家长自身缺乏同情心,给孩子负面影响;又有部分家长只知道给孩子爱,而不教孩子如何去关爱和帮助别人。这些因素造成了大多数孩子在关爱方面表现较差。因此,我们是指导,要转变家长观念,引起家长高度重视,使他们认识到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同时要注意随时利用身边的小事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家长认识到,只重视知识教育和智力开发是不行的,要对孩子进行良好的社会性教育,使他们从小善良,对人关心、体贴。这样不仅能使孩子终身受益,而且有助于家庭生活幸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总之,让爱在孩子心田发芽,茁壮成长,为写好大写的人的捺打下基础,这也为他们将来成为有爱心的品德高尚的社会成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女人的梦读后感篇4
想变成人的猴子成功变成人了吗?这一次又会有什么惊险刺激的故事?笑猫在这一本书里拥有了秘密山洞。一个个好玩惊险感动的故事,一直在这个美丽的夏天感动着我。猴子最终回了它该去的地方。
?想变成人的猴子》这本书讲的是。原来,猴子的家在大山里,有一天,它出去找东西吃,突然天上掉下来一根香蕉,它是多么想再掉一根呀。果然,又掉了一根,可它吃了这一根后就不省人事了。
醒后,耍猴人就教它做一些动作,做不好就用香烟头烫,它身上的几块毛都烫没了。有一天马小跳和朋友们发现了这只可怜的猴子。他们想尽办法,终于救出了这只猴子,把他藏在神秘山洞里,和笑猫住在一起。有一天下暴雨,暴雨淹没了山洞,笑猫和猴子就一起到马小跳家里面去。猴子看到马小跳的生活很羡慕,所以很想变成人。他一会儿学着马天笑先生的样子在跑步机上跑步,一会儿又学着马小跳的'样子坐在沙发上翘着二郞腿读书,可是怎么也变不成人。猴子看到人们都有自己的房间,自己也想要有个房间,就跑到冰箱里住了进去,结果差点被冻死。猴子因为想变成人,闹出了很多的笑话,也闯了不少祸。后来马小跳一家把猴子送到了深山老林里,因为那里才是它真正的家,它的幸福生活在森林里。
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它告诉我虽然动物变不成人,但是动物和人之间可以成为好朋友,人类应该爱护动物,不能虐待它们。我要向马小跳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爱护动物、敢于和坏人作斗争的精神。
女人的梦读后感篇5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想变成人的猴子》,这是我国著名儿童作家杨红樱写的《笑猫日记》系列之一。
?想变成人的猴子》讲的是一只受人虐待的猴子想变成人的故事。有一只猴子被坏人抓住了,坏人把猴子当成了赚钱的工具,让猴子表演。要是猴子不听话就用鞭子抽它。猴子过着十分悲惨的日子。有一天,马小跳和朋友们发现了这只可怜的猴子。他们想尽办法,终于救出了这只猴子,把他藏在神秘山洞里,和笑猫住在一起。有一天下暴雨,暴雨淹没了山洞,笑猫和猴子就一起到马小跳家里面去。猴子看到马小跳的生活很羡慕,所以很想变成人。他一会儿学着马天笑先生的样子在跑步机上跑步,一会儿又学着马小跳的样子坐在沙发上翘着二郞腿读书,可是怎么也变不成人。猴子看到人们都有自己的房间,自己也想要有个房间,就跑到冰箱里住了进去,结果差点被冻死。猴子因为想变成人,闹出了很多的笑话,也闯了不少祸。后来马小跳一家把猴子送到了深山老林里,因为那里才是它真正的家,它的幸福生活在森林里。
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它告诉我虽然动物变不成人,但是动物和人之间可以成为好朋友,人类应该爱护动物,不能虐待它们。我要向马小跳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爱护动物、敢于和坏人作斗争的精神。
女人的梦读后感篇6
暑假这两天在家读了德国着名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福禄培尔所着的《人的教育》一书。《人的教育》这本教育名著蕴涵了福禄培尔的许多重要思想,在教育上有很大影响。他非常值得我们去研读。
全书共分为五章,在第一章“总论”中,作者提出了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从这一原则出发,他要求让儿童从最早期开始就能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注重他们的个性的发展。对此我感受很深,也非常赞同他的观点,我们不妨看看我们身边的朋友们,他们的孩子才多大,就不管孩子有没有音乐的天赋,就送去弹钢琴、弹古筝、拉二胡等。甚至几个月大的孩子每天竟要听一小时的《圣经》,难道你不觉得荒唐吗?孩子的童年应该是快乐的而不是像赶集似的穿梭于各种培训班!
在《人的教育》中,福禄培尔还提出了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幼儿期,人的教育主要是托付给父母和家庭的,儿童与家庭成员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因此要给缺乏教育知识的父母提供内容和方法上的指导。对于这一点也是我很欣赏的,我觉得为人父母,懂得一些如何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父母的教育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父母在平时要有意识去学习了解一些育儿方法,避免错误教育对幼儿产生不利影响。
虽然这本教育巨著 读来受益匪浅,但书中提到的有两个观点,我并不赞成。第一是他的唯心主义思想,作者将一切都归结为上帝这个统一体。第二是作者在书中强调“培养精明能干的母亲的必要性居首要地位”。其实我认为,在一个健康的家庭中,父亲在孩子的心目中也是同等的重要的。如果作为一个父亲在孩子的眼中不能与母亲同等重要,那么,这个家庭一定不是一个健康的家庭。不单是母亲要精明能干,父亲也应如此。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既使是好孩子也会养成不良习惯甚至于学坏的。
总之,这本书中提到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德国教育普遍存在的那种机制的和机械刻板的教育方法具有革命意义,而且对当下的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也具有启发意义。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