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鱼的读后感6篇

时间:2023-09-02 作者:Trick 读后感

我们在阅读后产生了许多强烈的读后感,我们在阅读中领略到作者所传达的独特读后感,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人鱼的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小人鱼的读后感6篇

小人鱼的读后感篇1

很久没有一鼓作气读完一本书,上一次如此般酣畅应该是好多年以前第一次阅读《呼啸山庄》时。

第一次读东野圭吾的小说,就被其细腻的笔触吸引,无论是对人性灵魂深处的心理描写,还是人物动作、表情等细节之处的刻画,亦或是对小说故事情节出人意外的安排,处处引人入胜,不忍释卷。

本书的关键字是——爱。

熏子因为母爱,不肯接受瑞穗脑死的现实,执着地保护着女儿的“生命”;

宗吾因为爱情,移植了瑞穗的心脏,获得了重生;

星野因为对熏子的爱慕,竭尽全力利用科技手段让瑞穗虽死犹生;

和昌因为父爱,不惜重金弥补对女儿的愧疚……

文中爱情、亲情、友情纵横交错,贯穿全文,最为感动的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母爱。全书为读者从不同角度刻画了熏子、千鹤子、美晴、由香里等几位女性所展示的不同的母爱,每一位母亲都在极力保护着她们的女儿,希望她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希望医学不能治愈的疾病也会有奇迹发生的一天。

初读本书,就如同踏入探索生命的旅程,故事不算跌宕起伏,但是作者每抛出一个人物,都与主题紧紧相扣,读完后全书的逻辑便如一张网清晰地留在脑中,不得不为作者思维的缜密而拍案。

小说结尾处那栋大房子不见了,变成了一片空地,寓意是什么,不得其解,希望在二次阅读时能找到答案。

小人鱼的读后感篇2

奇葩说里康永哥在某一期里说过,“我们要练习面对告别,因为我们都得告别。”东野圭吾用了一本书讲了一次告别。

这本小说并不是一本侦探小说,而是讲了一个真实的合乎情理没有任何奇迹发生的悲伤的故事。却探讨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当我看完这本书,却仍止不住的思考,假如有一天我面对这样的场景我会做何选择。我觉得作者的目的以及想传递的信息已经达到了。

故事的开始从一个小女孩瑞穗游泳意外溺水开始说起,医生诊断为脑死亡,询问她父母是否接受器官捐献,她的父母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坚信她只是呈植物人状态,并没有真正的死去。

随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小女孩瑞穗在她麻麻精心的护理下身体也一天天的长大,在她的身上也先后采用了bmi(脑机接口技术)和aibs(人工智能呼吸控制系统手术)。靠着这些技术,小女孩能在大脑没有意识的情况下靠着电击来活动四肢,甚至面部表情。

身边的质疑声越来越大,觉得瑞穗的麻麻用这些技术,只是来满足自己的内心,瑞穗变成了她的玩具。但她麻麻却觉得并没有一条法律说明瑞穗已经死了所以自己并没有错。

最后奇迹没有发生,瑞穗在几年后身体机能退化,瑞穗的父母最后接受了瑞穗已经离开的事实,并同意了器官捐献,来帮助更多在生死边缘的孩子。

道理我们都懂,但要真正放下,又谈何容易?

我看完后思考的问题是

1、我能不能完全信任并且接受医生判定的结果,而不是心怀奇迹,觉得一切皆有可能。

2、我能不能放下“满足自己”的这种心理,接受不可逆的现实并且放手。

3、就算我接受了以上两个,我能不能接受最亲密的人器官捐献。

相对地,我处于病人的情况下,我能不能接受自己没有任何质量的活着,能不能接受器官捐献。我也不知道,只有真正的在那个情境下,才能做出判断,切断纠结的内心。更加热爱生活才是我现在该考虑的事呀,不推荐大家再去看这本书啦。

愿身边的大家新的一年健健康康,拜个早年。

小人鱼的读后感篇3

(个人觉得这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和母亲)人鱼之家讲述了一个母亲的母爱,对自己最爱的孩子突然离世的不接受,将孩子接回家照顾,并利用科技让孩子“活过来”。在很多人眼里,母亲的爱是病态的。但是设身处地的想想,当身边的人突然离开,有谁真的能在第一时间就接受他突然离世的消息呢?最后的结果是瑞穗向母亲道别,她感谢母亲几年来的付出,感谢母亲的爱。虽然“告别”这一点我们无从得知是真是假,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真的。瑞穗几年来她的灵魂一直陪着家里人。虽然东野圭吾在这本书里,母爱确实略显偏执甚至有些病态,但是放眼世界,哪个父母亲能够接受白发送黑发的事实呢?如果可以,他们也宁愿相信自己的孩子未曾离开过自己。

在这本书中东野圭吾提到了器官捐献,其实,面对器官捐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特别是经历过病痛的人,更懂得生的渴望。

这本书从一个很特别的角度诠释了生命。有人说,死亡不是人生的终点,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死亡是一个瞬间,其实死亡是一个过程。

小人鱼的读后感篇4

大概两三天的样子,用碎片时间看完了这部作品。胡先生问我,这是东野圭吾的新书吗?才发现自己根本没在乎是不是新出版,只是没看过就拿来看而已。

和这部并列阅读的还有《自卑与超越》,昨晚还刷了前些日子上映的《绣春刀2》。越发感觉阿德勒说得有道理,人穷极一生所追求的一直是那份优越感,能够让内心能够舒服、畅快的东西。

好多推理的结尾,都是相对圆满的。这部也是。主要的人物都各自找到了感情的出口和归宿,在探寻生命、爱的路上做了正确的选择。说实话,小说前面的铺陈让我有点烦,但是后半段,和昌与进藤医生的接触,尤其是熏子对自己呵护爱女的深入思考确实让我为之一振。我想,如果换做自己,一定会偏执地继续,然后活在无法自拔的苦恼与矛盾中。小说之所以能够推进到圆满的结局,熏子自我救赎的过程与做法非常有必要,而且设计得很巧妙。参加需要器官移植病患的拯救会、跟新章房子老师的聊天、直至高潮部分试图伤害瑞穗换来的更多人的理解与思考,这样的过程,包括她想让瑞穗动起来的欲念在熏子的身上都无可厚非,她的种种行为也在不断反映她内心的矛盾与纠结。

这样的题材确实值得写,也值得每个人思考。作为一个懒惰的人,读到结尾我才意识,根本没有天平的两边,无论何种遭遇,我们的心里装的都是爱。

小人鱼的读后感篇5

读完了,读的过程不断会去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看到熏子面临难题时也会停下来想想如果换成自己会怎么做。熏子的确是了不起的母亲,对女儿深切的爱,她把照料女儿时的艰难逐渐看作是另一种幸福,即使在其他人看来疯狂的行为,她也义无反顾为了女儿去做。瑞穗也的确感受到了母亲,以及身边一些人的爱,她活在浓浓的爱与玫瑰香气之中。熏子的伟大不仅在于能够忍受他人的非议,坚持内心想要为对女儿付出努力的心意,无怨言地照料没有意识的女儿三年,更在于她内心深处不是单单坚信女儿还活着,而是理智地认为女儿总有一天会离去,在离别到来之前,她对女儿倾注了所有的爱,当离别到来的时候,她出奇的冷静,接受了这场告别,也使自己的内心得到救赎。故事应该也会引发不少对于器官移植法的思考,文中讲到人熏子假扮新章那段,她发表的看法,应该也会触动很多读故事的人,不同的法律规定,也会带来很多不一样的选择和结果。 结尾处的描写让人感觉很温暖,作者也应该是想表达瑞穗的心脏在另一个可爱的孩子身体里跳动,也是一种活着,一种延续。似乎可以看到小男孩光明的未来,作者可能也想借此故事鼓励器官捐献吧。愿每个孩子都活在爱与玫瑰香气之中。

小人鱼的读后感篇6

读完了,刚开始心里有些沉重,但是看到最后,才明白,这本书讲的其实就是熏子的转变,最后的放手和释然。

未为人母,以前也不是很喜欢小孩子,认为小孩子可能都是那些熊孩子吧。但是自从成了小姨给姐姐带孩子之后,才深深体会了,当身为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和呵护,再怎样都不为过。

眼睛时时刻刻都关注着他,生怕他有一点磕碰。

前几天看了一个视频,医院里一位母亲在嚎啕大哭,因为孩子得了重病没钱医治。就觉得很揪心。没有任何一个父母愿意舍弃孩子。脑死亡和植物人,他们没有自己的意识,对家人来说护理起来也是负担,但是那么多的家庭,宁愿让病人躺在病床上,也要通过医疗手段维持他们的生命,对家人来说,那是一个精神寄托,一个希望。质疑的人或许都是幸福的人,没有面临过这样的选择,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大多数都是选择不惜一切代价也要留亲人在身边。但是也有那种活着比死亡更痛苦的人,或许那样的情况,失去比拥有更快乐。

或许因为作者的描写,对于女儿的生命力的描写,让我也觉得女儿是有机会遇到奇迹,甚至熏子梦到女儿站起来的时候,我也期待着,她是真的好了。

开头的小男孩看到了小女孩,结尾的小男孩接受了小女孩捐赠的心脏。而这中间的整个过程,就是熏子对自己的救赎。

或许大多数人的不理解,就像爷爷,邻居,同学,等等,认为熏子是强加给女儿的她的意识,熏子的自我满足。

但是实际上,熏子的妹妹和她的女儿,以及老师,是真心的希望她能好起来,不是假装。

对生死的界定,永远都会有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