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6篇

时间:2023-05-19 作者:couple 读后感

为了记录自己观影后的感悟,大家可以认真写份观后感,我们在写观后感的时候,可以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6篇

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篇1

人们常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经线”,但“起跑线”到底是什么 ?带着这个疑问,我观看了印度电影《起跑线》,对起跑线有了新的认识。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印度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千方百计地想将她送到最好的学校的故事。他们先是购买学区房,为报名连夜排队,找教育机构咨询,甚至想去贿赂校长,最后,听说排名第一的学校的校长不愿招收做服装生意的孩子时,又打起贫困生名额的主意,他们伪装成穷人入住贫民区,并顺利拿到入读名额。最终,他们却选择了公立学校。 “可怜天下父母心”,虽然他们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但不得不说,他们对孩子的爱是伟大的。我们的父母也一样,耗费大量金钱,为我们报了各种辅导班、购买学位房……想尽办法给我们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

我由衷地钦佩剧中希亚姆及他的家人。他们勤劳善良、乐于助人,无私地帮助拉吉一家。希亚姆知道拉吉的工资被扣光了,居然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一半给他们。最后,为帮助拉吉的孩子筹学费,竟不惜碰瓷,将赔偿的费用全部交给拉吉。看到这里,我感动不已,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他们虽然穷,可比起那些有钱却为富不仁的人来说,他们更值得尊敬。我要学习他们这种善良、无私奉献的精神。

电影还用诙谐的手法描述了教育的不公。上层社会的孩子自出生开始,就可以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顺利地升入名校;而普通人以及穷人的孩子只能在公立学校就读,孩子从一开始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电影的尾声,拉吉因良心爱到谴责,向校长坦白自己靠欺骗的手段获取了入学名额,希望把名额还给邻居希亚姆的孩子。没想到校长居然因为希亚姆是真正的穷人而拒绝他的请求。教育的商业化让拉吉感到愤怒,他在入学典礼上说出真相,揭露了校长的虚伪,但台下的家长们却选择了麻木、冷漠,只有妻子米塔为他鼓掌。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不禁为拉吉的正直、勇敢而喝彩。他在用行动引导女儿做个诚实、正直的人。这让我想起自己的经历,有一次,数学单元测验卷发了下来,居然是100分!我兴奋不已。老师讲评试卷的时候,我发现有一道题做错了,可老师判了正确。我的心乱了,如果告诉老师,肯定要被扣分;如果不告诉老师,这不是我真实的成绩,跟弄虚作假有什么区别?正当我纠结万分的时候,想起了老师和家长曾一再告诫我,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成绩固然重要,但如果失去了诚信,就会失去老师、同学们的信任。想到这里,我便在老师讲评完试卷后告诉了老师。事后,老师给了我一个大大的赞。看了电影,我很庆幸自己当时做了正确的选择。

父母都想给孩子画一道最好的起跑线,但如果只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那就是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反面教材,得不偿失。观看了印度电影《起跑线》,我认为,拥有一颗善良、诚实、正直的心,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篇2

最近一家三口去看了印度电影《起跑线》,电影反映的择校热问题,相信会引起不少中国家长的共鸣。对于普通家庭是否有必要送孩子上名校,名校是否华而不实满足虚荣,怎样培养健康、快乐、善良的孩子,这些问题也许能在影片里找到答案。

影片讲了印度德里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拼尽全力送孩子上名校的故事。主人公拉吉是一个时装店老板,在妻子的怂恿下,为了让年幼的女儿上一所名校,不惜举家搬迁到名校旁的富人区,尽力融入富人圈子未果。

拉吉高价报了帮助上名校的咨询机构,按照咨询顾问的要求进行了各种努力仍未被名校录取。听说名校对贫困家庭孩子有录取名额,又咬牙假扮穷人,搬到穷人区生活,接受名校派来的调查员的审核。拉吉一家因为语言、生活习惯等原因无法融入富人社会,又因为难以适应艰苦条件等原因难以融入底层社会,闹出了不少笑话。

影片既展现了富裕群体的攀比、虚荣和虚伪,还生动展现了穷苦人民的勤劳朴实、聪明善良。拉吉一家假扮穷人,认识了善良、勤劳的希亚姆一家,受到他们无私的帮助。电影观众是知道拉吉家不缺钱,施助者希亚姆家世代穷苦,却教拉吉挤公交,带着他在工厂干活,把自己的工资分给他,甚至不顾自己生命安全去“碰瓷”,将得到的赔偿送给拉吉交孩子学费,结果阴差阳错,穷人希亚姆的孩子却没上名校,拉吉的孩子入选了,希亚姆还掏钱为他们庆祝……,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想起美国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的书《我在底层的生活》,写的就是作者扮演成穷人体验底层劳动者的辛苦奔波和生活的无助,对照着这部电影看,对穷苦阶层的辛酸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影片后面也展现了拉吉为纠正自己的欺骗而努力,包括匿名捐助公立学校,到名校提出放弃孩子学籍,并当众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孩子从名校退学,去上普通的公立学校等。

家长们,如果要给孩子选择名校时,一定要考虑下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要盲目攀比,为虚荣心所累。

看了电影,一直对教育孩子充满自信的我开始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问题。最近读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卢梭的《爱弥儿》,体会到不过多干预、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的重要性。以前总觉得要多给孩子讲人生道理,帮助他分析事情的长短利弊,让他少走弯路,早明事理,其实几岁的孩子哪里懂得那些,往往会误解或者很快忘了。

家长教育起来挺起劲,觉得把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验都传给孩子了,孩子应该比自己强,这只是一厢情愿。卢梭在《爱弥儿》里说的,他在爱弥儿12岁前什么都不想教,更不会灌输什么大道理。也许有些家长一味的施压培养了当前看来学习优异,习惯好、有特长的孩子,但这个孩子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几乎都被扼杀了,长大能否成才难说,能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身心健康的人就更难说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就是这个道理。

教育孩子应该学学“无为而治”,要适当地放手。我在以前的博文里也写到过,教育孩子有点像炒股和投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长们如果没有技巧不妨练练耐性,练练忍功,让孩子慢慢地成长,不能乱折腾。电影《起跑线》中也传达了这一观点。拉吉的女儿被特别精细化地管理着,但成长受到很大限制,也难以和同龄小孩交往,但到了穷人区,和一群野孩子奔来跑去,反而学会了什么是分享和关爱,什么是善良和友情。

正如卢梭和尹建莉强调的,家庭教育宁可过宽,也不要过严,孩子的未来是广阔世界,不是父母温暖的手掌,早晚孩子要自己去历练,去成长。

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篇3

清明时节雨纷纷,小长假第一天有雨的日子,选择“躲”到影院看一场印度电影《起跑线》,上午的场次偌大的影院只有连我在内的4个人,基本上我可以把双脚搁在前排的座位上,把包包放在身边的座位上,这种貌似包场的感觉特别不错,简直是vip贵宾级待遇,这就是错峰观影的好处。

从小就对印度电影有好感,印度出美女,印度片载歌载舞美轮美奂,印度片内容往往有许多反转情节,剧情一波三折,直指人性最深处。

此番观摩的印度电影《起跑线》也不例外,说是喜剧,但是从头看到尾我没觉得有啥让我可乐的,倒是反映的都是些社会现实的问题,贫富差距、教育平等、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的尖锐矛盾。

故事《起跑线》讲述的是一对中产夫妇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千方百计为其择好的受人追捧的私立学校,在择校过程中屡屡受挫却逼得夫妇两屡屡出招,甚至不惜假扮穷人到贫民窟生活以期获得贫困生的审批通过名额,把本应属于真正的贫困生的名额给侵占了,直至中产夫妇搬回高级住所,曾无私帮过他们的贫民窟的兄弟找上门来,谎言揭穿时,男主人意识到了自身的错误,却又被道貌岸然却很卑鄙的校长而驳回,让男主人出了下下策,当众讲述自己的故事,揭露校长的真面目,最后把自己的孩子转学到了自己资助的公立学校读书了。

印度电影依旧走反映社会现实、人性善恶的路线,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钱人的思想不一定都高贵,穷人的境界不见得低俗。在印度这样一个贫富差距悬殊,人口稠密的国度里,有很多人情人性的文章可做,一如同样人口稠密的中国。

记得去年看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即便是励志电影,依然揭露出了印度官员的很多阴暗面,此番的《起跑线》也不例外,这大抵也成了阻碍印度发展的最大的绊脚石。

看电影,一方面看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领略印度风情,对印度贫民窟印象深刻,对印度最底层人民的生活感同身受,但是环境不好人却不一定不好,许多的善良真诚在人贫困的时候最看得到感受得到,反倒是富有了却有点麻木了似的。

看了电影,我陷入了沉思,若是年轻些,我一定觉得现实会像电影里一样美好,但是现在年纪也不轻了,也经历过一些挫折打击,反过来再想想若是此事放到现实里,碰到同样的情况,有几个人能做到像男主人公一样大公无私,我心里打了大大的问号谁还不是想尽办法挤破了头不让自家孩纸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啊!其实以我的个人成长经历来看,人本质好的到哪里都好,不管是私立学校还是公办学校,不管是到上层做事还是留守基层干活,自身过得硬才是根本,外因或许会干扰一时,但是内因则决定一世,所谓的起跑线都是目光短浅的人定义的,人生漫漫长路,是场马拉松跑,起跑线的作用微乎其微,要有终身学习不断进步的理念才能笑到最后。

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篇4

如果人的心被肮脏的东西所蒙蔽,要怎么做,才能让它恢复如初。

我们每个人降临在世上,都是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想要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但总有些人,走着走着就丢失了本心,自甘堕落的陷入污泥之中,并且引以为荣。

01

电影《起跑线》是关于,印度的一对中产阶级夫妇,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费尽心机的想让孩子进入私立学校,而引发的一系列事情。

男主人公拉吉,为人和善,虽然不懂高大上象征着阶级的英语,但也懂得与人同乐的道理。作为集市的商业大佬,明明有钱搬家,却因为不愿意离开邻居而居住在租房里。

女主人米塔同样出身印度公立学校,但是她主动学习英语,了解上层社会的礼仪,米塔想要进入上层社会的圈子,她希望女儿皮娅以后能够成为人上人。

02

生活很现实,在印度的阶级固化中,公立学校本身就是一种没有出路的死路。

米塔认为只有让孩子进入私立学校,才能成为上流人士,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也只有私立学校能够学习英语,英语在印度,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更是一种阶级的象征。拉吉为了皮娅的未来向现实妥协了,他们搬家,找顾问参加成人培训,学习穿搭以及应该怎样回答考试问题,他们熬夜排队报名、四处祈祷神明并且试图贿赂他人,但全都失败了。学校不想录用店铺老板的孩子。拒绝皮娅入校的理由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却又在意料之中。拉吉曾经引以为傲的事业,是皮娅上学的绊脚石。原来起跑线并不仅仅是孩子上学的起跑线,现实中父母的阶级,也是孩子的起跑线。在现实的生活中,中下层阶级的孩子,一出生就输了。

没有公平可言。

03

最后受顾问的点拨,拉吉夫妇决定装穷,重新入住贫民窟,争取贫困名额。往日的邻居排挤他们,但也有例外。希亚姆站出来帮他,在保存生存的前提下,他们分给了拉吉一半的工资以及一半的粮食补给。

政客偷窃穷人的粮食,建筑商偷窃穷人的土地,富人偷窃穷人孩子上学的权利。即使希亚姆碰瓷被车撞后选择私了,有钱让他的孩子去上学时也不行了。希亚姆错事名额,被抽中的是拉吉的女儿皮娅,因为拉吉贿赂相关人员,非法占用保证皮娅被录取。装穷的事情被发现后,希亚姆愤怒的想要去举报拉吉,但走到校长办公室前,却发现根本不忍心举报拉吉。同样为人父,希亚姆知道父母为孩子做的都是他们能做的一切。他也知道拉吉因为愧疚向公立学校捐钱,教室翻新,孩子们有英语图书读。希亚姆的愤怒变成了悲哀,也许他应该感谢拉吉,在这样的时代,拉吉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现实里,为了孩子能够实现阶级跳跃,父母们忍辱负重,不择手段。事情突然有了转折,拉吉良心发现到校长办公室坦白自己装穷。令人惊讶的是,这位贫苦出身看似刚正不阿的女校长,竟是教育产业灰色链条中的一环。

拉吉愤怒的想要举报,你能向谁举报?政府?媒体?警察?他们的孩子也在这里上学。阶级的固化让人无法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原生阶级,没有办法向上流动。我不会教我的孩子如何窃取他人的机会。电影的最后,拉吉办理了退学手续,放弃了进入私立学校的名额,把皮娅送入了公立学校。

这部电影是喜剧也是悲剧,用拉吉夫妇假装不属于自己阶级时的搞笑,描写真正的现实,也是印度生活现状。留给穷人为数不多的机会被占有,阶级的固化让他们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以前,我还没懂得人性是如何的矛盾。如今我是充分懂了小气与大方、怨怼与仁慈、憎恨与热爱是可以并存与同一颗心中的。

要记得在庸常的物质生活之上,还有更为迷人的精神世界。

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篇5

印度电影起跑线与其说在说印度教育,不如说在描绘全世界的社会现实。贫富差距仿佛将人隔成不同世界。

无论是穷人和富人,在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上,都力求得到最好的教育。可是教育资源就那么多,优质教育资源更是少之又少。为了获得优质资源,无数家长动用各种资源,学校也逐渐有了“选择权”,大家不过在各取所需,获得最大化利益罢了。

所谓的教育公平,不过相对中的相对。影片中虽然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名额,但这也只能满足一小部分穷孩子的需求。即便有幸获得名额,也还要考虑学校课余的活动费用,又有多少家庭能够承担得起呢?

即便孩子能够顺利入学,他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有着天壤之别,孩子如何能够适应调整呢?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呢?从这点来看,这似乎是教育可以思考的问题。

所以,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是千千万万真实生活中的角色。不是每个有钱人最后都能幡然醒悟,影片最后那些想站起来鼓掌却瞬间放弃的镜头告诉我们有太多的家长不能、不想也不敢,因为拿孩子的未来开玩笑每个人都不敢。也不是每个穷人都像影片中那样善良。也并不是每个学校的领导人都像或不像影片中的校长。

其实,看清楚现实不是妥协。那些喊着改变命运、促进公平的确很美好,不过几千年来的人性和游戏规则告诉我们,有些事情是无能为力的,解决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就会以另一种面貌出现,所谓防不胜防。

认清了现实再来谈教育,教育不该放的太低,因为下一代需要。教育也不该放的太高,太高会站的不稳。

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篇6

?起跑线》,在看之前在网上看了简介。感觉挺好。看了之后,感觉是隔靴搔痒。

故事是这样的。

在印度的旧市街,生活着拉吉他们家,拉吉家是裁缝。青年的拉吉在这里遇见了米塔,一见钟情。于是之后两人结婚了。后来孩子要上幼儿园,米塔觉得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不能像她们一样生活在下层社会,必须去上流社会。米塔每次讲起女儿的未来,总以吸毒结束。经过严格的培训,他们的女儿还是被刷了下来,原因是拉吉虽然是旧市街的大亨,但是只是个生意人。

于是拉吉又到处求人可是依然一筹莫展。就在这是,他听说有25%的贫困名额后就造假递交了贫困证明,在得知还要上门审查后还搬进了贫民区,装起了穷人。

在贫民区,他们结识了善良的夫妇,那对夫妇帮助他们适应穷人的生活,甚至为了他们女儿的学费差点被车撞死。可是,最后他们的女儿进了,那对穷夫妇的儿子却被刷了下来。两人很内疚,就感觉是他们的女儿挤掉了那对穷夫妇的名额。拉吉就资助了公立学校来求得心安。可是没想到,最终谎言还是被拆穿,那对穷夫妇无意间发现了他们是富人的事实。最后,穷夫妇选择不告他们。可是,拉吉幡然醒悟,他放弃了私立学校,让女儿进入了公立学校,和那对穷夫妇的儿子一起。

拉吉最后在私立学校的入学典礼上进行了自我反省和对这种严重阶层社会的抨击,可是下面的上流社会们并没有任何触动,故事到此结束。

为什么我感觉是隔靴搔痒呢?

因为,私立学校的校长说了,你要到哪里告我呢?政府,警察?他们的孩子也在这里上学呢!

也就是说,这种阶层划分是整个社会的现实单靠一人是无法改变的。就像现在结婚要买房一样,整个社会都这样,是无法改变的。

想起了杀老师曾经说过,当你们走进社会,你们会发现社会上好多事情都和你们想象的不一样,但是,你们只能适应因为你们没有能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