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是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想要成为优秀的教师,我们就一定要掌握写教学反思的技巧和能力,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起跑》教学反思6篇,供大家参考。
《起跑》教学反思篇1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小学生的心理及生理发展有显著的特征:活泼好动,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但因心理发展不均衡,注意力不集中,兴趣容易转移。因此,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唤起学生的情趣,丰富学生的感知,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时时产生新鲜感,寓乐于教学中。
二、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在本课障碍跑的设计中,教师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前,通过简单的讲解,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创作”思路,给学生以创作“原型”,起到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们根据各自对教师指导的不同理解,以及器材的利用程度不同,创编出不同的障碍。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和谐氛围
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并不是“放羊”,教师的指导与引导是必要的。本课中,我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尽量使整个课堂教学自始至终充满着活力。
四、最后的游戏,我安排了名叫《穿越森林》的接力跑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起跑与障碍跑的关系。
总之,本节课是能够达到我预想的目标的。
教学建议:
1、可以多增加运动明星的事例来引导学生,用具体的形象的图片来辅助教学,效果会更加明显。
2、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是好的,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
3、进行多一点教学比赛。
《起跑》教学反思篇2
蹲踞式起跑的教学内容,通过参加这次讲课,主要表现在教学的过程中,能紧贴教学对象,突出学生这一主体;紧贴所教内容,把提高学生的技能作为目标;紧贴教学环境,把营造活泼、愉悦的课堂氛围作为手段,从而达到了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相互提高,大家始终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教学过程,但与新课标的高标准相比较,本节课还从在诸多差距:
一是对课的设计还不够完美,主要是自己讲的多,组织练习少,学生活动强度达不到要求。纠正问题多对学生的启发诱导还不够,如在做蹲距式起跑练习时,可让学生自己体会,然后讨论讲评,这样效果会更好。
二是对个别学生参与练习不积极的问题,不能及时激发鼓励,
三是时间把握上有些不合理,
四是对教材的挖掘不够,蹲踞式起跑还应包括起跑后的加速跑一技术环节。这样才能更好的练习短跑的起跑技术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自己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会认真总结,加以改正。
经过这节课的蹲踞式起跑,学生在反反复复的练习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进步,但在各技术环节的'处理和衔接上,还有许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细化技术环节的学习和练习,以便学生很好的掌握动作要领。
《起跑》教学反思篇3
课前十分钟,我特意让学生观看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视屏。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运动员的姿势变化以及裁判员的口令。
以左脚为例:
“左脚距起跑线一脚的距离,右脚距左脚一脚到一脚半的距离。双手成”八“字撑在起跑线边缘,两手距离与肩同宽或稍宽一些。当听到预备时,提臀,使臀部高于肩,肩超过起跑线垂直面。听到枪声之后,两脚用力后蹬。两手推离地面,迅速摆臂,逐渐加大幅度。”这是蹲距式起跑的动作要领和方法。
本次课授课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技术分解、讲解、示范、问题引导等教学方法,及时进行技术要点总结,加深学生的技术印象。
第一步,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刚刚我们看了国际顶尖运动员的短跑起跑姿势,同学们,你们知道了什么?一下子就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学生们各抒己见,我适时追问引导,并指出本次课的学习任务。
第二步,讲解蹲踞式起跑的完整口令与动作要点,并根据口令将技术动作分为三个环节,使学生了解学习步骤,明确学习目标。
① “各就位”——听到口令后以起跑线为界,确定左右脚的位置,下蹲时右膝和左脚尖大致平行,右脚掌注意蹬地;双手分开比肩稍宽,双手不压线;做好起跑的预备姿势。
② “预备”——听到口令后,双肩稍前移,抬臀、右膝微屈,做好起跑的准备。
③ “跑”——听到哨声后,右脚掌用力蹬地,左臂快速上摆,带动身体向前跃出后快速向前跑,身体重心逐渐上抬并加快摆臂。
第三步,通过提问:蹲踞式起跑的完整口令是什么?每个口令对照的技术动作是什么?你能否根据口令完成正确的技术?加深学生的技术印象,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技术动作。
第四步,小组展示汇报。本次课成功点是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我采用临时分组的方法,学的快、技术动作标准的学生担任组长,教完本组学生再进行全班展示(同时小组长兼任发令员)。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95%的学生掌握了蹲踞式起跑技术)。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
1、对课的设计还不够完美,四人一组听口令练习次数很少,密度不够,学生对蹲踞式起跑的动作刚刚领会,还没有完全定型。2、“预备”阶段中,部分弱小学生由于手臂手指力量不够,身体的重心平稳前移没有按要求做到。
通过这次课我觉得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更多的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主动地、高兴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知识。
《起跑》教学反思篇4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课堂教学应该充分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嘴巴、眼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这节课我改变了以往上课的先讲解,后示范,再练习的教学模式,而是利用学生这一年龄段,观察能力、模仿能力特强的特点、跃跃欲试的心理,让学生观察动作,模仿动作,然后分组练习。分组练习以后,我巡回观察、指导,发现学生比我想像的要聪明的多。小组中间同学们讨论、示范、讲解、纠正错误动作,进行的热火朝天,个个俨然是一位“小老师”。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其中一个组的一个同学在做“预备”动作时,小组其他同学就帮助他“臀部稍抬高一些,要稍高于肩”
“后腿不能蹬直了,脚要踏实,不能打滑”
“不要低头,要抬头看着自己的跑道前方”在起跑的教学中发现学生练习时,有几种常见的错误及纠正方法:
(1)眼睛不看前方
教师对于这一现象应该在练习中教师出示手指1、2、3、4等数字,让学生不断的报出数字,教师采用这种方法使学生眼睛看前方。
(2)学生不按口令
学生不按口令“各就位”时,学生早以做好了动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要强调,如果再发现这种情况,应该发口令时,注意不要喊“预备”应吹哨或让学生站起来说说错误的地方。
(3)起跑中人先站后再跑
学生是先站直以后再向前跑,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用2种不同的起跑慢动作来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观察及分析,找出错误的地方,这样的教学效果不错。
《起跑》教学反思篇5
1、教材分析
?确定起跑线》是六年级数学上册的一节综合应用课,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经历运用圆的有关知识计算弯道长度的过程,了解“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要长”,从而体会确定起跑线的意义;理解相邻跑道的长度差与圆的周长以及起跑线位置之间的关系;掌握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并学会确定起跑线。在观察、比较、归纳、探究的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民主的气氛中探索出规律。通过创设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解决的问题的意识。
2、教学设计
这节课,教材上没有直接就研究比赛中起跑线的问题,而是采用的.一个比较简单的生活情景进行学习。针对起跑线的不同正是由于比赛中的弯道的不同所造成的,所以采用了“100米比赛各运动员的起跑位置在同一条直线上”到“400米的比赛,运动员也在同一条直线上起跑,公平吗?”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来简化问题的难度“只要将起跑线往前移”即可,那么“移多少呢?”。在讲例题时引导学生说出由于“半圆的半径不同,因此所走的路程也不同”。这为分析400米标准跑道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奠定了基础,在讲400米标准跑道确定起跑线的方法时,我先向学生课件展示——400米标准跑道的组成,提出问题:相邻两道之间的距离差由什么决定?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知道计算相邻跑道的长度之差与直道没关系,实质是计算由两个弯道合在一起的圆的周长之差。如果用r表示外圈大圆的半径,用r表示内圈圆的半径,那么相邻跑道的长度之差=2πr-2πr=2π(r-r)。而r-r实际上就是道宽,所以说如果题目中道宽直接告诉,则相邻跑道的长度之差=2π×道宽。如果是半圆形跑道,则相邻跑道的长度之差=π(r-r)或π×道宽。让学生知道要确定起跑线的位置,只需知道内外圆半径或道宽即可,实现了教学重点的突破。
3、反思
在巩固练习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确定环形跑道起跑线的位置时,运用“外圈跑道的总长度-内圈跑道的总长度”来计算的。这样计算比较麻烦。
这也是由于我在课堂上虽然归纳了算法,但是没有把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学生还没有明确各种算法的优与劣,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该努力的地方。
《起跑》教学反思篇6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开始设计好的教学内容,问题都显露出来。同时通过和组内老师的交流,请教。反思一下自己的本节课,自己觉得以下几方面要反思:
一、教学内容。首先,教学内容的口令有问题,蹲踞式起跑的口令是“各就位、预备、跑”,而不是学生喊得“各就各位、预备、跑”,学生没有统一的口令,必须根据现实情况,及文书的资料,来正确的表达教学内容。
二、队伍的调动及老师站位。队伍调动的把握,是本节课是否连贯的关键。如果调动的好,就能很好的把本节课串在一起。调动时用一些平时常用的口语,而不是体育教学中的专业术语。老师的.站位也非常重要,必有让所有学生看到你在做什么,说什么,而不是只要有大多数学生看到了就可以。有时候也参与到学生中去,积极的调整自己的站位。
三、练习的密度和强度。本节课让学生练习站立式起跑,四个学生一组进行练习,按二十秒练习一组,一个班练完也要近三分钟左右,练习密度和强度太小,效率太低,如果能改成以排为组进行,那练习的次数会更多,练习动作、巩固要领是本节课学生的重点让学生要有知识“生成”过程,只有通过有效的练习。学生才能较好的掌握动作。
四、自主学习的组织。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学生是课堂活动实施的主角,激发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在教学过程我发现几个较好学生,让他们来做小组长,负责整个小组的练习。但学生毕竟能力有限,而且口令什么的,基本不会。导致整个小组有瘫痪的感觉,这些小组长学习的能力比较强,但教的能力却不一定强。作为小组长应该给这些学生培训,如口令怎么叫,技术动作的关键。掌握了这些,这些小组长才能发挥作用。
总之,要真正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和课的效率,还有许多值得我去反思的东西,如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将是我追求的目标。通过这样的形式,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