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观潮教案6篇

时间:2024-07-14 作者:loser 备课教案

实用的教案设计可以让我们创造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案在编写的时候,需要注重教学过程的灵活性和个性化,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语文四年级观潮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四年级观潮教案6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观潮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三、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四、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教案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五)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六)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七)质疑

(八)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九)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小学语文四年级观潮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的内容。

2、掌握重点字句,积累文言词汇

3、反复诵读,深入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和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分析:

?观潮》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文章以精炼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和观潮人群,描写的重点又在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都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士女骈阗,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本文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与讲读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同学们,看过钱塘江大潮吧,感受如何?(学生自由说)现在我们来学周密的《观潮》,看看宋代人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是什么样子?

[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二、疏通文意:(按自然段进行,小组讨论,一人读句子,一人翻译,教师补充,纠正)

1、 翻译第一自然段:

重点字词:a、既望:农历十六日 b、方:当时 c、仅:几乎,将近 d、既而:随着 e、际天: 连接着天f、震撼激射:震撼天地,激扬喷射 g、沃:用水淋洗 h、势极:来势极其

2、 翻译第二自然段:

重点字词:岁——年。尽——穷尽。标——树立,举。倏尔——忽然。略——一点点 逝——去,??

3、 翻译第三自然段:

重点字词:文——画着 溯迎——逆流迎着 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鲸波——巨浪

4、 翻译第四自然段:

重点字词:溢——满 穹——高 僦赁——租用 容——许,使。

三、 整体感知:

提示:(教师补充)

作者所处的时代是南宋,当时的都城在临安(杭州),观潮地在当时临安城南,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时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1、 小组讨论本文四段段意:

a) 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b) 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c) 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d) 写观潮人数之多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海潮)

四、 研读赏析:

1、 指明读第一自然段:(讨论)

a、 作者对江潮从那几方面进行描写的?写出了它什么特点?

[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的写出了海潮的雄奇景象]

b、 杨万里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作用是表现钱塘潮水的雄伟,形象生动,呼应首句,为下文作铺垫]

c、 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夸张)

2、 齐读2、3、4段,回答:

本文题目是“观潮”,这些内容是不是离题?为什么?

[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总结: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语言简练。描写十分生动,既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也用了简洁的白描。

五、 学生质疑,自由发问不懂得地方

六、 布置作业:

1、 生字、解词各2遍

2、 翻译文章1遍

3、 课后1、2

4、 周记:课后三

小学语文四年级观潮教案篇3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根据思维导图梳理课文内容。

从文中示范性批注中知道文章可以从哪些角度写批注。

能借助关键词句,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齐读课题

出示牛和鹅的图片,引出课题,齐读课题。

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出示本课词语。明晰字音。

吁哩哩哩 啪嗒啪嗒 吭吭(象声词)

扳牛角 捶牛背 掐脖子 摔出去(表动作)

霖哥儿 金奎叔(人物名)

默读课文,课文围绕牛和鹅写了什么?

“我”对牛和鹅前后的态度是什么?(欺牛怕鹅)——(改变态度)

为什么“我”对牛和鹅的态度有这样的变化呢?

(欺牛怕鹅)—(被鹅追赶)—(改变态度)

三、认识批注,合作探究角度

1.出示课文,对比认识“批注”。

2.了解什么是批注,批注的意义。

3.出示篇章页,明确学习方法。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批注,了解遇到问题可以做批注。

默读课文和批注,同桌合作完成学习单。《牛和鹅》还从哪些角度来批注的。

段落 批注内容 什么角度

1 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 提出疑问

6 逃跑—被鹅咬住—呼救,那种惊慌失措写得很真实。

8 鹅之前多神气,现在多狼狈啊。

9 “挂着泪笑”,事情的变化对“我”来说太突然了。

13 看来鹅并不可怕!只要不怕它,鹅就不敢欺负人。

四、聚焦批注,体会心情

1.你觉得课文中哪部分写得最精彩?(被鹅追赶)

2.出示批注二,请生读。请生默读第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逃跑”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被鹅咬住的句子,用双横线画出呼救的句子。

3.交流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心情。

(1)逃跑的句子。

孩子们惊呼起来,急急逃跑,鹅追得更快了。

我吓得脚也软了,更跑不快了。

①联系生活说一说,你有过急急逃跑的时候吗?心情如何?

②请生朗读,你能读出这种心情吗?生朗读。

被鹅咬住的句子

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

①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老公鹅?

②老公鹅是怎么跑的?怎么叫的?谁来试试。出示拟声词,指导朗读,师范读。

③师生合作读。

齐读第6自然段,感受真实的画面。

小结做批注的方法,可以画出重要的词句,再写下批注。

五、迁移运用,尝试批注

1.在5-7自然段中,还有很多精彩的地方,请你们默读5-7自然段,运用圈画词句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批注,写到文章空白处。

2.请生分享句子和自己的批注。师生共同评价。

3.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看看对方是从什么角度进行批注的。

4.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 18.牛和鹅

欺牛怕鹅——被鹅追赶——改变态度

资源文件列表:

小学语文四年级观潮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认读“嫌、弋、柬、倩、粼”五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想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小塘春色。

3、画出能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的句子,体会它们的意思,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难点:知道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了小塘春色。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描写《小塘春色》的美文。作者笔下的春天的小塘,美在哪些地方呢?读读课文后你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词语。

2、出示阅读要求自学,思考:

(1)小塘的景色怎样,你能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到一个最合适的词语概括出来吗?(板书旖旎明媚)

(2)课文围绕“旖旎明媚”,从哪几方面描写了小塘的景色呢?

(3)你最喜欢哪种美呢?为什么?先自己读再交流。

3、重点品味句子。

(1)“春姑娘像酣睡正浓的少女,拥抱着岸边的水草,睡得那么香,那么甜,那么宁静……”

这个比喻生动地描写了小塘的静謐。

(2)“岸上的树林都在沙沙作响,像是为知音奏出古老的乐曲,又像是在对谁讲述着一个遥远的'故事。”

这个人句子连用了两个比喻句,借声音,写出了小塘岸上的树林的动态之美。

(三)小结写法。

1、画出能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的句子,体会它们的意思。

2、小结写法。

第一自然段先总写小塘的春色,第2—4自然段再分三个方面来描写:每段的第一句话是该段的中心句,也就是主要内容的概括。

(四)感情朗读《小塘春色》。

早水草鸭红蜻蜓春燕人

静“绿茵”倒影……

旖旎明媚

动波光树林……

小学语文四年级观潮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崇高品质。

2.弄清巴斯德征服狂犬病的原因和过程,体会巴斯德在给小孩治疗过程中的心情,进而体会科学家崇高的责任感。

3.会认“菌、枢、疫、疯、魂、魄、酷、寂”等8个生字,会写“助、畜、菌、枢、疫、疯、魂、魄、酷、寂”等10个字,掌握“助手、细菌、病魔、疯狗、无所谓惧、惊心动魄、残酷、惊魂不定、寂静”等词语。

教学重点

弄清楚巴斯德征服狂犬病的原因和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巴斯德在给小孩治疗过程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进而体会科学家崇高的责任感。

教学准备

搜集巴斯德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巴斯德征服狂犬病》

①启发:通过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②多媒体课件出示“学习链接”。启发:通过读学习链接,你对巴斯德获得哪些信息?

③引导:通过同学们的预习,联系生活实际,你对狂犬病有哪些了解?

④鼓励学生对课题质疑。

二、引导学生初读课文。

1.多媒体课件出示初读要求:初读小贴士

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组织学生自己读课文

2.检查初读情况。

①大屏幕出示生字、词语。

②大屏幕出示本课四字词语。启发: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与同学交流。

③大屏幕出示句子,指导学生读句子。

三、引导学生理清课文顺序。

1.启发: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巴斯德征服狂犬病的`艰辛过程。

2.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第二题。

3.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顺序。

四、引导学生学习第二部分。

1.启发:自由读课文,说一说,巴斯德为什么向狂犬病发起了进攻?

2.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3.启发:巴斯德经过五年孜孜不倦的研究,终于在狗身上,取得了成功。这种狂犬疫苗能否用在人身上,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梅斯泰尔迫使巴斯德必须继续实验,实验的过程怎样?我们小节课学习。

五、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抄写在词语花篮中。

2.读熟课文。

齐读课题。

自由交流知道的内容。

读“学习链接”,自由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

交流对狂犬病的了解。

质疑课题。

学生依据初读方法和要求,自己学习课文。

读生字、词语,交流生字识记方法。

读词语,解释词语的意思。

读句子,读正确、流利。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学生动手,在书上完成第二题。

交流顺序。

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在书上画一画,交流。

读课文,自由交流。

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巴斯德征服狂犬病

征服艰辛在狗身上成功五年

孜孜不倦

作业设计

1.积累词语,抄写在词语花篮中。

2.读熟课文。

小学语文四年级观潮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互相交流。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简洁、清楚。

2.习作练习:写一篇看图作文,通过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认真观察图画,想象当时的情景,想象要丰富合理。培养学生写作的良好习惯。

3.我的发现:能发现这些比喻句表达的不同的感情色彩。

4.日积月累:读成语,了解成语的含义,并能试着运用。

5.拓展延伸:通过宽带网,了解战争带来的危害,同时,通过课外阅读、看电影电视、听故事、参观展览等形式了解为和平而战的英雄人物。

教学重难点:

口语交际、习作练习。

第一课时 小小新闻发布会

1.激趣导入:

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变。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想一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知道新闻?(看电视、看报、听广播、上网等)

2.你最喜欢看什么新闻?指名说。

3.看新闻有什么好处呢?举例说一说。

4.既然新闻有这么多的好处,假如让你来讲新闻,你们认为应该讲清楚什么呢?

5.那我们就来开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

规则:

1.先在四人小组内讲新闻,讲后每人评议另外三人,讲得怎样,最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到班上讲新闻。

2.各组代表在班上讲新闻,讲完后班上同学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最后举手表决评选出三名"最佳新闻发言人"。

6.小结延伸: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那你们打算以后该怎么做呢?

第二课时

一、课前搜集资料交流

同学们,课前我们收集了1937年左右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背景,谁来说一说。

二、结合图形读习作要求。

1.习作有几个要求?哪几个?

2.你认为这次习作的'重难点是什么?(观察和想象)

三、根据观察,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1.这个小孩为什么要哭?

2.他的妈妈在哪里?

3.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4.这个孤独的孩子以后的命运可能会怎样?

四、根据问题自编故事。

五、方法指导

1.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图画内容介绍历史背景。

2.根据观察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编一个完整的故事,写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六、练习习作,指名交流,全班提出修改意见。

七、小组交流,评议谁讲得最精彩。

八、推选小组代表在班上交流,全班评议。

九、同学之间互评互改作文。

第三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读句子,体会带点的词表达的感情。

2.同桌交流。

3.全班指名交流。

4、小结:两组带点的词表达的感情不同。

二、教学"日积月累"

1.指名读成语。全班齐读。

2.四人小组交流词语意思。

3.全班指名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说明。

4.读读记记成语。

5.读一读,注意观察每一横排有什么规律。

6.选一个成语说一句话。

三、教学

1.举办故事交流会,评选故事大王比赛。

2.你在生活中还收集了哪些英雄人物的故事?

3.学生展开收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