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5篇

时间:2022-10-19 作者:betray 备课教案

制定教案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编写教案是教师开展教学任务前的重要准备工作,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5篇,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5篇

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篇1

教学目标:

1、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弄清作者在不同观察点听到瀑布的声音和看到的瀑布的样子,学习有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3、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作者观察点的变化

2、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瀑布的声音和样子,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你见过瀑布吗?它是什么样的?

3、讲解:瀑布就是从高山陡壁上或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来的水,远看好像挂着的布。

4、观看录像:谈谈观看后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词读音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认真听,正音;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瀑布的?

根据讨论,板书:声音、样子

三、导读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作者离瀑布还很远,就听见了瀑布的声音,说明瀑布的声音很大。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理解“叠叠”(一层一层)

一层又一层的浪涌上岸滩,声音是怎样的?(谁来模仿)

这说明瀑布的声音怎样?

谁能把瀑布的声音的大读出来?(个人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阵阵的风吹过松林”会是怎样的声音?(谁来模仿)

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

3、再听瀑布的声音

联系课文,你觉得用哪个词来形容瀑布更恰当?(板书:雄伟壮丽)

4、有感情地朗读

5、填空:瀑布的声音。

四、导读第二节:

1、从瀑布的声音,我们就感受到了瀑布的雄伟壮丽,接着,我们跟着作者继续往前走,来看看瀑布的样子。

2、自读第二节: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方法学习第二节,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把你看到的景象画下来;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美美地读一读,把你读懂的意思读出来,喜欢说说的同学,可以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瀑布的美景。

3、交流自学情况。

出示学生的画:点评

两座高大的青山,根据诗中的“千丈青山”画成

(山很高大,山上长满了绿色的村)

中是的白色的水:根据“一道白银”画成:

“一道白银”在诗中指什么?

为什么把瀑布比作一道白银?

(瀑布的水清澈透明,它从山下直冲下来,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闪,真美啊!)

请喜欢读的同学有感情地读一读。

画面定格,请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4、你们说得真好,老师不禁想起李白的两句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有感情朗读。

(读出作者的惊喜,读出瀑布的雄伟壮丽)

6、填空:

瀑布的全身像()。

7、接着作者又情不自禁地来到哪里看瀑布?(完成板书)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把你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2、完成填空。

3、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自觉第三节。

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认本课15个生字,会写其中8个生字,理解“不甘示弱、艳丽、漫山遍野、五彩缤纷、追逐、生趣”等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知道春风给大自然所送来的礼物,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感受春天的神奇美妙,激发学生对春天产生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感受春天的神奇美妙。初步了解课文的构段方式。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春天的知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导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看看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内容?

2、自由朗读课文。

(1)、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做上记号,然后去查字典掌握。

(2)、这篇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采取“总——分——总”的构段方式,以“春风”为主线,按“地上——空中——水中”的顺序来写,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立体、绚丽多彩的春景图。

3、学习生字、词。

字: wān gān pī xuān

弯 曲 甘 心 披上 宣 传

lín cuì dài zhú

来临 清脆 带鱼 追 逐

词语:

不甘示弱:不甘心显出比别人差。

艳丽:色彩鲜艳美丽。

漫山遍野:山上和田野到处都是,形容很多。

五彩缤纷:各种色彩错杂繁复,形容色彩鲜艳繁多。

追逐:追赶。

生趣:生活的乐趣。

三、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复习生字、词

二、提出问题。

1、课文是怎样描述这美好的春天的?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春风是怎样唤醒沉睡的大地的?自由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把你的发现标上记号。读完后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三、全班反馈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指导朗读。(结合课件)

1、第二自然段(地上变化)

句1:原野上,小草率先换上鲜绿的新衣……自己的活力。

句2:各种花朵也不甘示弱……紫的、黄的……

2、第三自然段(空中变化)

采用引读的形式,进一步感受春光里的小鸟、蝴蝶、蜜蜂愉快的心情,优美的舞姿。

3、第四自然段(水中变化)

重点指导朗读句子:清澈的小溪里,小鱼……一会儿像浸在水中的水墨画。

在读中体会小鱼、小蝌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情。

四、总结拓展,升化情感。

1、默读全文,结合插图,想想春风,给大自然送来了什么?你眼中的春天还有哪些美妙的景象?

2、小组交流。

3、背诵有关段落。

4、学习课文把事物当人来写的方法,把你所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写下来。

板书设计:

1、春的颂歌

小草 新衣 各种花草 披上 漫山遍野 热闹

原野上 枝头上 小鸟 蝴蝶 蜜蜂 景象

小溪里——小鱼嬉戏 小蝌蚪游戏

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快。

2.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3.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的内容,培养自读能力,并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既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先学后教

1.在草地上玩耍、去野外登山会获得许多的乐趣,但你有没有品尝过劳动的快乐?就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作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那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2.课件出示“我会读”,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合作交流,整体感知

1.配乐、配图朗读,整体感知。

2.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长句、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3.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每个成员在小组里朗读一遍课文,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评选最佳选手。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披文入情,品读体验

1.结合课文插图介绍槐树、槐花。

槐树,落叶乔木,羽状复叶,花淡黄色,结荚果,圆筒形。花和果实可以制黄色染料。花、果实以及根上的皮都可以入中药。

2.讨论:

a.槐树什么时候开花?那花苞什么样的?文中又称槐花为什么?

b.槐米有什么用处?

c.课文哪部分介绍了槐米?

读读相关的课文。

3.出示重点段落并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槐乡的孩子,( )就和槐树结成了伴。槐乡的孩子( )槐树,( )海边的娃娃( )大海,山上的孩子( )石头。

勤劳的槐乡的孩子是不会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 )来的。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体会槐乡孩子的勤劳懂事。板书:勤劳懂事

4.八月份,天很热,这炎热的天气大家都经历过,谁能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描述后读句子,交流感受,体会槐乡孩子的吃苦耐劳。(出示重点段落美读: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知了(指导学生读出天气的炎热);槐乡的孩子不怕热……就已经爬到小山了。)使学生感受到:天气这么热,可孩子们却不怕热,上山采摘槐米。可见他们能够吃苦耐劳。板书:吃苦耐劳

指名读,评价,再读。

5.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体会采摘槐米的快乐。(出示重点句、段来理解:1、男孩常常是爬到树上,用长长的钩刀一下又一下地削着槐米。2、一簇簇槐米落下来了……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板书:以苦为乐

6.学习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槐乡孩子们的快乐。师出示课件,练习用“槐乡孩子的篮子里满载着________________,满载着________________满载着________________”说话。

7.你喜欢课文中哪些句子。用笔画出来,练习一下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

指名交流朗读,并且说说自己朗读的句子写什么内容,自己为什么喜欢。

四、总结拓展

1. 快乐不只来自于休闲、享乐,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没有劳动就不能享受,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一样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出示课件:配背景音乐欣赏诗歌《一片槐树叶》,愉悦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

2.通过课文的诵读,我们认识了槐树,认识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有些什么感受呢?

五、作业超市:

1.你平时进行了哪些劳动(或活动),它们给你带来了什么收获和快乐?

2.回顾自己在学校或家里参加某项劳动的经过再把它写下来。

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篇4

学习目标:

1、学会8个字,认识7个字,正确读写生字词,结合上下文体会用词的准确与传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杏花开花吗?你知道每年第一朵杏花开花在什么时候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竺可桢爷爷,他为了了解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整整等了一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检查课前预习生字情况。

⒈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多读字音读准,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⒉同桌互查。

⒊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学生评议。

⒋快速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学习课文第1-5自然段,了解第一次看杏花的过程。

⒈自由读第1-5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⒉小组讨论(学生可互相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⒊引导学生体会:“弯下腰来”说明竺可桢爷爷平易近人。“习惯地问”、“我是问第一朵花是那天开的”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⒋指导朗读。

四、作业:收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前半部分,知道了竺可桢爷爷第一次看杏花时并没有看到第一朵杏花的开放,他说:“那我明年一定要看到第一朵杏花”。那么,第二年他看到第一朵杏花开放了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后面的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6-15自然段。

⒈读第6-15自然段,想想你又从中了解到了什么?

⒉学生交流。(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咐,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

⒊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情境一:出示一副春景图,体会“吹皱”

“吹醒”

“吹绿”“吹鼓”的景象,并配上优美的音乐有感情的朗读第6自然段。

情境二:创设对话情境,角色朗读,体会感情。

①出示投影片。(提示:想象他们会怎样说?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②引导学生体会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可桢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③师: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引导学生体会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三、学习第16自然段,明确中心。

⒈读第16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⒉小结:正如竺可桢爷爷所说,他是通过常年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⒊教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审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霜降,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式大自然的缩影。

⒋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四、作业:

课后观察大自然,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害怕、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接着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或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2、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板书

私塾读书像唱歌

唯有一人壮胆问边学边问

27不懂就要问学生惊呆静无声

戒尺拿起厉声道收获多

先生细讲学生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