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教案可以起到辅助作用,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以便调整教案,使其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目标,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写教案模板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写教案模板篇1
课型:造型·表现 、欣赏·评述
课时:1课时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小学四年级学生,美术基础也比较好,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和发现线条的曲直在视觉反应上产生的静止和流动的感觉,并且能够运用粗细不同的、不同颜色的线条来表达情感。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美术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课。属于造型·表现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使学生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观察、体验、对比、讨论等方法知道曲线与直线分别能够表示动与静的感受,并能够说出自己对直线与曲线的独特理解并进行有趣的创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观察力、表现力以及创新再造能力。
2、能用曲线或直线进行主题创作。
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美术学科的线:直线与曲线、绘画中线条的运用。
五、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道具、各种画笔、颜料、纸张。
教学过程:
自我介绍:
同学们,大家好!这节课我将带着你们走入奇妙的“线”的世界。今天我还带来了几位线宝宝,现在就让它们出来跟你们打个招呼吧!
一、创设情境:
1、师:现在先让我们看看这些线都分别叫什么名字吧!
设计意图:复习以前学过的线,直线、弧线、波浪线、折线
2、游戏:(下面让我们先来做个冰与水的游戏)
a、游戏说明:假如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是一潭清澈的湖水,老师的音乐响起你们的身体如湖水般随风荡漾,老师的琴声嘎然而止,湖面结冰了,身体要随着冻结,然后音乐响起,冰裂开了,春天来了,冰又融化成水。(学生游戏)现听音乐,在大脑里用线条记录你身体的动作,琴声停止后请同学说一说
小结:人运动时会产生不同的线条。如:老师的琴声响起你们的身体如湖水般随风荡漾产生的波浪线、老师的琴声嘎然而止,湖面结冰产生的直线和冰裂开产生的折线
b、问,这三种线当中,哪种是表示静止的,哪种是表示运动的?
3、全班交流教师归纳:
平直的线如:冻结的.冰面、门框、墙角线还有马路等会给人以静止、稳定的感觉。如果我们表现静止的感觉就可以多用这样的线条。而各种曲线或让人感觉流畅或让人感觉激烈,适合用来表现各种动的感觉。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线条的动与静。(板书:线条的动与静)
二、积累资料,感受新知:(先让我们欣赏几组图片:)
1、欣赏中国古代及中外现代建筑,让学生了解建筑中直线条的运用:(分别播放古代建筑课件和播放现代建筑课件)说说这些建筑都运用了什么线?(指名说)师总结:平行的线条,会使人联想到平直的地平线,有静止的感觉。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建筑中直线条的运用
板书:平直的线条——静止
2、问:生活中还有那些具有挺拔直线的物体?直线还能表现那些物体?怎样表现?(指名说,并用简单的线条画一画)
师总结(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总结,如果学生答不出来可以做相应的提示,如:公路、高压线铁塔、路灯、长江大桥等)并指导学生用直线表现简单的物体。(根据学生作品简单评价)
3、老师今天还给同学们带了很多漂亮的图片,同学们想不想欣赏一下?(播放课件:烟花、海浪)如果让同学们用线条来表现这些画面,你将如何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刚才的活动,体会生活中的线条运用广泛且丰富多彩,艺术大师们也恰恰利
用了它的丰富多彩创作了不朽之作
4、欣赏大师作品:(播放课件并逐一作简单的介绍)
师:荷兰画家蒙得里安《红黄蓝格子》造型简洁,用平面、直线、矩形表现出规矩与自由之间的平衡;吴冠中《山水人家》用曲、直不同的线表现出村落静谧且充满生机;国家游泳馆――水立方,以不失中国传统的方形壁与梦幻般的水泡形成了鲜明的静、动对比;法国著名的埃菲尔铁塔也用曲、直不同的线表现了塔身的稳定与高度;敦煌的飞天壁画、城市中标志性的雕塑作品、民间剪纸作品及节日里舞龙的欢腾又给了我们极强的动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艺术家们用多样变化的动感线条和富有节奏、充满强烈的韵律感的艺术手法表现画家们丰富的思想内涵。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欣赏,我们了解到弯曲的线条,会使人联想到蜿蜒的河流,有流动的感觉。
板书:弯曲的线条——流动
5、师:线有曲、直之分,其实音乐也有舒缓和欢快的区别,让我们听听下面的音乐,你能用你刚才认识的线把音乐的节奏表现出来吗?歌曲《小桥流水》,《小竹桥》学生用线表现)
三、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A、请同学们选用平行或弯曲的线条表现静止或流动的感觉的作品。
可用绘画(多样的绘画工具)、剪贴、剪贴添画等作业形式进行表现。
B、教师做简要示范。
学生绘画,课件循环播放图片。同时启发有困难的同学,展示、鼓励有创意的作品。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开拓学生思维,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并促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四、作品展示:
1、学生自评、互评
2、教师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最终目的是学生在评价后有所收获,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因此我采用互评的评价方式来肯定学生。并再次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思维拓展:生活中有很多以线造型表现的事物,比如现代越来越多的建筑采用曲线设计,给人以流动、延伸的感觉,例如:鸟巢、悉尼歌剧院、流线型跑车、甚至我们家里用的窗帘、床单和衣服上的图案也都用到了奇妙的“线宝宝”,只要我们善于用眼睛发现美,艺术尽在我们身边!
六、收拾与整理
作业完成后,应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先回收可再利用的材料,再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板书设计:
2。线条的动与静
平直的线条——静止
弯曲的线条——流动
小学写教案模板篇2
教材分析:
这次习作要求给远方的亲朋好友写一封信,选择一两个方面介绍自己的家乡。介绍要生动、具体。
教学目标:
1.根据例文,对照“习作要点讨论”,了解写作方法及要求。
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有重点地介绍自己的家乡
3.熟悉写书信的格式。
教学重点:
记叙要有重点有序。
教学难点:
写出家乡的与众不同之处。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例文,了解书信的格式。
2.懂得具体、生动地介绍自己家乡的风光、风俗。
教学过程:
一.例文引路
1. 学生默读信的内容,思考:王磊给自己的好朋友写了一封信,信中他写了什么,内容吸引人吗?为什么?
2.分小组交流回答
小结:作者写出了自己家乡的特色,重点选了两个与众不同的方面来写……因此写得生动具体,很吸引人。
二.明确本次作文要求
三.启发交流
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有什么独具特色之处吗?你准备选拿一个或者两个方面来介绍呢
学生讨论交流,学习例文介绍具体生动。
小学写教案模板篇3
教学内容:课本第55页及第59、60页的1-6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动手操作,熟练掌握8和9的组成,为8、9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有规律的掌握8、9的`组成。
教学用具:教具一箱、学具一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拍手游戏6、7的组成。
师:凑成6。我拍2,生:我拍4。
2、口算7以内的加减法。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8、9的组成。板书课题。
二、新授。
1、8的组成。
(1)让学生拿出8个五角星,把它们分成两堆,看有几种分法?
(2)学生汇报,师板书。
(1)这7种你只要记住哪几种就可以全部记住。得出:
小学写教案模板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读懂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借助多读,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对话,知道公鸡、麻雀、大白鹅、大黄狗这四种动物爪子的作用各不相同。懂得看问题、做事情要从自身特点出发,不能盲目学样。
教学难点:
读懂猫妈妈所说的话,知道小猫咪再也不想穿鞋子的原因。
教学用具:
头饰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猫钓鱼》的故事吗?
2、能不能说说小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今天小猫咪又闹出了一个笑话,它竟然穿上了人的鞋子。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啊?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5课《小猫咪穿鞋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猫穿鞋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读时不加字,不丢字。
2、同桌互相读课文,要读通顺,读连贯,并画出自然段。
3、指名读课文。要求其他同学注意听,听读得是否正确、流利,读后交流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品味,入情入境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后小组交流“小猫咪为什么要穿鞋子?”引导学生理解“羡慕”和“好奇”两个词语,并试着用羡慕和好奇的语气读文。
2、继续读文,看一看小猫咪穿上鞋子以后都遇到了谁?练习朗读他们的对话。
3、分角色朗读,集体评价。
4、说说公鸡、麻雀、大白鹅、大黄狗为什么不能穿鞋子?引导学生归纳出它们爪子的`用处。
5、听了其他小动物的话,小猫咪心情怎样?
谁能读一读小猫咪的这段对话?读成什么样的语气好呢?(教师指导朗读)
6、分析小猫咪听了妈妈的话
①小猫咪穿上鞋子很高兴,为什么又不想穿鞋子了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最后两自然段,再在小组内交流,看那一组能找到答案。
②分组汇报。教师课件演示“听诊器”介绍“听诊器”的功能。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个小实验:学生一手敲打桌面,一手掌心向下贴住桌面感觉动静。体会小猫咪爪子的作用。
妈妈的话应该怎样读?(学生感悟)
7、带头饰分角色表演
四、自主归纳,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了本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并汇报。
小学写教案模板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民间美术的简单知识和特点
2、体验感受花样形式的魅力
3、大胆描画或剪贴图案花纹
教学重点:花样图纹的赏析
教学难点:自主表现花样图纹,激活审美情趣。设计的花样适合物体
教学准备:教学用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说花样
1、课件演示:民间美术中有许多花样,它们的造型大方质朴,手法生动自如,形象逗人喜爱。
2、经历了漫长历史形成的民间美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是祖国面族文化的结晶。
二、欣赏——赏花样
1、师:花样是民间美术的结晶。在很多方面都有应用,如:刺绣,陶瓷,剪纸,房屋等。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上台来电及电脑上的各类各种花样,进行欣赏。
2、师问:这话样是画、绣还是剪的?是什么内容?有什么感觉?有什么特点?
3、小结:内容主要是自然之物,朴实,温馨。表达了美好的意愿。色彩或单一,或和谐。
三、给花样命名(课件)
1、课件出示范例,如何命名:如:二龙戏珠等等。
2、生:给花样命名。讨论。
四、找花样游戏(课件)
(1)出示剪纸花样(圆形适合纹样),问:漂亮吗?
(2)师小结:花样应适合被装饰的物品。将圆形适合纹样放置在方形的物品上,让学生纠错。
(3)做花样适合游戏。将花样与相适合的器皿物品对应起来。
五、自主表现
1、生自由选择瓶、扇或者盘,衣服的外形进行装饰。
2、师出示范图:要求适合,和谐。范图:瓶的装饰,衣服装饰等。
六、作业展评。
小学写教案模板篇6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朗读全文,有感情朗读第1、2自然段。
2、了解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景,练习长文短读。在朗读品味中领悟将场景描述具体的方法,并学会迁移运用。
3、继续培养边读边想、咀嚼品味、圈划批注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景,练习长文短读。在朗读品味中,领悟将场景描述具体的方法,并学会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
在朗读品味中,领悟将场景描述具体的方法,并学会迁移运用。
教学资源:
西部缺水的视频;学生已经积累的描写场景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初读
谈话交流,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出示词语:
(1)指名读(2)学习生字:“窖”、“储”、“勺”字(3)发现词语排列的规律,朗读
2、学习多音字,读出长句的节奏美。
三、长文短读,理清文脉
1、交流初读感受:课文中什么是你没有想到的?
随机出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设计意图:文质兼美的语言唯有在运用中,才能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语言,进而促进言语能力的发展。借用课文语言,畅谈初读感受,进行说话训练,是简单而有效的教学策略。】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场景,试着用简短的语句说一说。
3、交流讨论,完成板书。
4、小结:读着读着,我们将长长的课文读成了三个场景,读成了三个小标题。
?设计意图:“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三个场景,在阅读思考中概括归纳,将课文的脉络理得清晰明了,让阅读变得通透。】
四、感受艰辛,领悟写法
1、【视频情境】让我们一起走近马朝虎的家乡,走进这个小村庄,来到一个取水点。
2、课文是怎样描写这样的场景的呢?请你默读第一自然段,边思考,边圈画出关键词语。
3、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4、讨论交流,指导朗读,随机板书:珍贵
5、小结:这一自然段中没有出现“艰辛”这个字眼,却用一连串的数量词,让我们处处感受到挑水的艰辛,水的珍贵,这就是马朝虎的独具匠心之处。
?设计意图:化繁为简,清简透彻。视频播放,引向课文情境;抓住关键词语,咀嚼品读,感受语言的质朴和表达力。】
五、感受快乐,迁移写法
感受快乐:
1、将目光聚焦那一场雨。出示相关句子,自由朗读。
2、那是怎样的一种痛痛快快呀?自由朗读体会。
3、引导想象,体会“雨中洗澡”的快乐,指导有感情朗读,体会水的珍贵。
领悟写法:
4、默读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雨中狂欢的氛围的。
5、讨论交流。
迁移仿写:
6、回忆生活中的场景;选择一个场景中最精彩的瞬间仿写片段。
7、学生练笔,集体评点。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生活经验,在阅读想象中移情体验,触摸文本的意蕴和情感所在;“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狂欢的氛围的?”促使学生从关注内容转移到自觉关注语言,细细品味、揣摩,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味词句的表达效果,并学着迁移运用。】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附板书:水(珍贵)
取水艰辛雨中洗澡勺水消暑
小学写教案模板篇7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诗人郭小川的资料。
郭小川(1919~1976)本名郭恩大,当代著名诗人。河北丰宁人。1933年到北平,曾在高级师范及工学院补习班读书,并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6年开始诗歌创作。他一生写了许多反映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的诗歌,被誉为“战士诗人”。他的诗歌富于性,感情真挚,豪放自由,语句铿锵,所写的诗歌样式以“新辞赋体”著称。他的著名诗作有《团泊洼的秋天》、《边塞新歌》、《乡村大道》、《三门峡》、《甘蔗林―青纱帐》、《将军三步曲》等。他的诗歌创作在新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
1、采用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在美和形式美,感悟朴实的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
2、通过教学,让学生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本诗,读透字面背后的内容:经历风雪,生活才有意义,才会美好。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及内在联系,懂得要经过千锤百炼才会体会到生活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路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你们都走过什么样的路,能说一说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2、学生交流。
3、:同学们走过很多不同的路,有的平坦,有的坎坷,有的畅通无阻,有的曲曲折折。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踏着这样的路,走出家门走向小学,走向中学,走向广阔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关于路的诗歌:《乡村大道》。(板书课题)
4、学生交流本诗作者郭小川的个人资料,弄清诗人写诗的背景。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补充。)
[点评:此环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上课时利用学生搜集到的资料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让学生展示劳动成果,实现资源共享。]
二、初读感知,读通诗歌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提醒学生读好生字。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2)认清字形。重点指导“簸”、“匍匐”的写法。
(3)学生独立书写,师巡视。同位互检。
(4)同位检查读课文,要达到正确、流利。
(5)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乡村大道”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点评:让学生独立读书,扫清生字障碍,通过检查生字的读音,指导难写的生字;学生相互检查读课文,生生互动,初步感悟诗歌。]
3、交流汇报。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理解重点语句。诗人都把乡村大道比作了什么?乡村大道有哪些特点?(全班交流。)
2、自己读课文,小组内学习,解决不理解的词语,集体解决问题。理解:无始无终、遥远、天地之交等词语。
3、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把乡村大道比作什么?(桥和丝绦)
4、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指名读,想一想。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这又是什么样的丝绦。
乡村大道在作者眼中不是普通的一条路,它很长很远,通向天边,它美丽壮观,贯穿了我们的祖国。然而,乡村大道总是这样美好的吗?
5、自己读诗歌,说说作者又把乡村大道比做什么?(一条条险峻的黄河、一道道干涸的沟壑)
6、指导朗读,说说自己体会出了什么?(作者认为,既长远又险峻,这就是乡村大道。)
7、理解词语“颠簸、干涸、沟壑”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匍匐”、“侏儒”。
8、朗读诗歌,谈谈对诗歌的体会。(乡村大道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9、你能从中了解作者对乡村大道的感情吗?引导学生理解“不经过这样的山山水水,黄金的世界怎会开拓!”“如果只会在花砖地上旋舞,那还算什么伟大的生活!”
10、指导朗读,采取自由读、默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11、最后一小节与前三小节有什么联系?
(最后一节是对前三节诗歌进行概括和,是照应关系。)
12、你懂得了什么?(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体会到生活的伟大)
13、有感情朗读。小组读、男女生对读、齐读等。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熟读成诵。
四、感受内容,拓展延伸
1、作者写“乡村大道”有什么特别的意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乡村大道”既指自己家乡的道路,也指人生之路的起点,抒发了诗人扎根生活、植根人民,永葆劳动人民本色的情怀。)
2、:学完了这课文,老师想起了一句歌词: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我们人生路不光是平坦的大道,还有艰险的小路,希望同学们在今后遇到坎坷的时候,鼓起勇气,不怕挫折,勇于战胜困难,走向成功。
3、推荐文章,课外阅读。
(1)《甘蔗林——青纱帐》;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点评: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明确提出加大阅读量,此环节体现了落实课程标准,以教一带多甚至一本,一方面素材,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积累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