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定教案的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实际的教学情况,只有将教案提前制定好,才能避免教学过程中出错,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大口袋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大口袋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的内容,感受并体验故事中小动物们快乐。
2、能根据故事内容并积极参加讨论: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3、培养发现快乐、分享快乐,积极面对生活的良好的个性品质。
4、通过讨论、猜测等多种方式,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5、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制作一实物"快乐口袋"(用白布裁剪成大口袋,外面画一些体现快乐主题的儿童画,内用软棉花包裹着一可以录音和放音的随身听)。
2、与故事"快乐口袋"内容相符的电脑课件和录音。
活动过程:
一、 问一问——————设置疑点,激发幼儿兴趣。
老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快乐口袋",提问并导入课题。使幼儿对快乐口袋有了一定的具象认识。
教师用语参考:"老师这儿有一个神奇的口袋,你们看,口袋上有什么呀?"——————引导幼儿观察口袋上有关快乐的画面。教师小结:这些小朋友和小动物玩的都很开心、都很快乐,这是个快乐口袋。
"那口袋里装了些什么呢?"老师打开录音,幼儿欣赏。如:"今天是我五周岁的生日,我请了许多朋友吃蛋糕,我的心里呀,真快乐!""我的画画作业被放旱进橱窗里展览啦,我的心里呀,真快乐!""妈妈生病了,我端杯开水给妈妈喝,妈妈夸我懂事了,我的心里呀,真快乐!"教师:你们听到了什么?那快乐口袋里装的都是什么?(快乐)"有一天有只小猴也发现了一只神奇的口袋,我们一起来听听到底发生了哪些事。"二、听一听——————幼儿欣赏故事,体验作品经验。
教师打开多媒体课件,让幼儿边听故事边看动画,听完故事后进行层层递进地提问,使幼儿对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
(一)、教师讲故事幼儿边听边看动画
(二)、逐图出示,分析故事内容教师:" 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它们都是谁呢?""小猴发现的这只神奇的口袋只能装什么?那这只口袋,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口袋?"(快乐口袋)"哪些小动物跑来对着口袋说话的?它们分别说了什么?我们一起来学学。"(幼儿依次学习小孔雀、小青蛙、小鸟、小象、小猪、小猴的话,并用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表现。)"突然森林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小猴想起了什么?它是怎么做的?""最后小动物们怎么样了?是谁让小动物们又重新快乐起来的?"
(三)、完整欣赏故事教师:"这只快乐口袋真是太神奇了,我们一起再来完整的听听这个故事,请小朋友跟着故事说说小动物们的话。""我们给这个故事起个名字吧。"(快乐口袋)
三、玩一玩—————把快乐告诉口袋,巩固作品经验。
教师通过游戏,鼓励幼儿对着教具"快乐口袋"讲讲自己感到快乐的事儿(注意启发幼儿从多角度谈谈自己的快乐),帮助幼儿发现快乐、教师用语参考:"故事中小动物们有许多快乐的事儿,你们平时遇到过哪些快乐的事儿呢?又有哪些事情能让你快乐起来呢?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去说说吧。""谁愿意将自己的快乐事情对着快乐口袋说说?"(幼儿说说自己的快乐事儿)
四、谈一谈——————什么叫快乐,迁移作品经验。
教师:"小朋友们对着快乐口袋说了很多自己的快乐事儿,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呢?和你的好朋友去说说吧。"教师小结: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大家要学会发现快乐,并与别人共同分享快乐,使大家都快乐起来那才是真正的快乐。
音乐声中幼儿与客人老师分享自己的快乐。
教学反思:
幼儿非常喜欢听故事,一听老师说要讲故事,都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眼神极渴慕地望着老师,都希望快一点听老师讲故事。在完整的欣赏了故事后,孩子们不由的发起了感慨,为此,教师让孩子们互相说说自己对故事的看法,给幼儿创设了自由表达的空间,幼儿都积极发言,用语言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感受及自己的看法,随后结合挂图,分段欣赏故事,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小百科:口袋指指缝在衣服上用以装东西的袋形部分,衣兜。或一种装物用具,一般用布、皮做成;用布、皮等做成的装东西的用具。可以比喻类似口袋的包围圈、口袋阵,也可以代指钱包。
大口袋教案篇2
活动背景: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家长们总是尽自己的一切能力,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努力使自己的孩子得到最多的快乐。可越来越多的孩子脾气急躁、自私自利、经不起挫折,找不到快乐。
?快乐口袋》是篇格调欢快、充满童趣、寓意深刻的小故事,故事里的装满小动物快乐的“神奇口袋”不但让小动物们充满友爱、快乐,还能帮助小动物们克服困难、重新找回快乐,它生动、有趣、充满爱心的情感主题,既让幼儿在听赏中着迷,又留给了幼儿较大的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空间,还能让幼儿很直观地明白快乐是什么,快乐究竟在哪儿?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的内容,感受并体验故事中小动物们快乐。
2、能根据故事内容并积极参加讨论: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3、培养幼儿发现快乐、分享快乐,积极面对生活的良好的个性品质。
活动准备:
1、制作一实物“快乐口袋”(用白布裁剪成大口袋,外面画一些体现快乐主题的儿童画,内用软棉花包裹着一可以录音和放音的随身听)。
2、与故事“快乐口袋”内容相符的电脑课件和录音。
活动过程:
一、 问一问------设置疑点,激发幼儿兴趣。
老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快乐口袋”,提问并导入课题。使幼儿对快乐口袋有了一定的具象认识。
教师用语参考:“老师这儿有一个神奇的口袋,你们看,口袋上有什么呀?”------引导幼儿观察口袋上有关快乐的画面。教师小结:这些小朋友和小动物玩的都很开心、都很快乐,这是个快乐口袋。
“那口袋里装了些什么呢?”老师打开录音,幼儿欣赏。如:“今天是我五周岁的生日,我请了许多朋友吃蛋糕,我的心里呀,真快乐!”“我的画画作业被放旱进橱窗里展览啦,我的心里呀,真快乐!”“妈妈生病了,我端杯开水给妈妈喝,妈妈夸我懂事了,我的心里呀,真快乐!”
教师:你们听到了什么?那快乐口袋里装的都是什么?(快乐)
“有一天有只小猴也发现了一只神奇的口袋,我们一起来听听到底发生了哪些事。”
二、听一听------幼儿欣赏故事,体验作品经验。
教师打开多媒体课件,让幼儿边听故事边看动画,听完故事后进行层层递进地提问,使幼儿对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
(一)、教师讲故事幼儿边听边看动画
(二)、逐图出示,分析故事内容
教师:“ 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它们都是谁呢?”
“小猴发现的这只神奇的口袋只能装什么?那这只口袋,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口袋?”(快乐口袋)
“哪些小动物跑来对着口袋说话的?它们分别说了什么?我们一起来学学。”(幼儿依次学习小孔雀、小青蛙、小鸟、小象、小猪、小猴的话,并用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表现。)
大口袋教案篇3
各位领导 、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装满昆虫的口袋》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装满昆虫的口袋》是西师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课。主要叙述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件事。儿时的法布尔对昆虫充满了好奇,在一天傍晚,他独自寻找“纺织娘”,忘记了回家;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父亲的责骂也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课文并没有写法布尔是怎么成为一名昆虫学家的,而是记叙了他小时候对小虫子非常着迷的两件事。读着《装满昆虫的口袋》,一个迷恋昆虫的孩子跃然纸上。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楚文章究竟写了法布尔小时候对小虫子着迷的哪几件事,然后再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内心来体会人物的精神。教学中我努力引导学生去阅读、发现文章的美和营造氛围,使学生和“我”一起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魄力。
二、说教学目标。
?装满昆虫的口袋》这篇课文需要两个课时完成,今天我讲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根据上面的情况我制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要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2.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从而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3.学会搜集资料,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延伸,使课文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其中的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从而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是我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四、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有限的生活积淀、自身的阅读体验,在本课教学中,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激发阅读兴趣法。让学生按照“找重点句个人体会——全班交流——感情朗读(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和“在文中认识人物——从课外知识中认识人物”两个方法学习全文。让学生自主感悟、自主想象,在愉快的气氛下全面地认识法布尔,从而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五、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本课时我紧紧抓住一个词语“迷恋”,围绕着课文中的两件事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紧扣中心,先让学生学习与课文中心紧密联系的第2、3自然段,感受“着迷”;接着学习第4至6自然段,感受“迷恋”;最后在交流资料后学习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感受“痴迷”,使学生认识到法布尔对昆虫越来越喜欢,最后已无法摆脱。采用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能立体解读文本,又是以“突出重点,紧扣中心为,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为目的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复习导入,感受着迷。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回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法布尔是个什么样的人?(喜爱昆虫、昆虫迷)由课外资料入手体会能成为昆虫学家身上应该具有的优秀品质。接着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通过法布尔童年的两件事走近法布尔,到底他是怎样对昆虫由“着迷”到“迷恋”甚至“痴迷”的呢?从而进一步认识法布尔。
(二)潜心会文,体会“着迷”。
1.教学第2、3自然段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的一般运用有形、有声、有情的情境,吸引学生进入课文,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在语言训练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情感。教学中,我抓住了重点的句段。如:“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其中“三天前”“经常”“终于”这三个词是关键词,可以知道他执着寻找,找到纺织娘很不容易;“谁”“歌唱家”是次要的,但也能体会出法布尔对昆虫的情感。接着出示法布尔回答妈妈的话是让学生作一个比较:他不顾父母的担心,不顾自己辛苦的付出,从侧面反映出法布尔对昆虫真的是着迷了。接着我又让学生想象为了找到这只纺织娘,法布尔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从此走进法布尔的生活,并及时体会他身上具备的坚持不懈的精神。之后创设对话情境,入情入境地与学生对话,激发起学生对话的欲望与热情,在对话中学生自然地走进文本,与法布尔共同感受捉纺织娘的辛苦,捉住纺织娘的那份喜悦,所呈现的是师、生、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美丽场景。
(三)品读体会,感悟“迷恋”。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的体验和积累,而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恰当地、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可以融入文本进行感情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发展语言和陶冶情感。因此,课文第三大段我就从这一方面去努力。在教学时,我先学生采用2、3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大体的路子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让学生紧扣“迷恋”找出句子,画出其中的关键词,对关键词展开理解、感悟,最后有感情地朗读重点的段落。
在教学“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这句时我先出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把什么当宝贝,然后请同学们注意法布尔一系列的动作,细细地品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仔细听,也许你还能听到法布尔在悄悄地对小宝贝说些什么?通过想象画面,细细品味,是学生感受出法布尔对小甲虫照顾得很周到,精心呵护,很珍惜小甲虫。
(四)拓展阅读,深化“痴迷”。
简介法布尔一生最大的成就《昆虫记》以及昆虫史诗对他的赞颂,又使学生也钦佩他优美的文笔、流畅的语言。学生学完后,脑海中留下的,除了对课文的感知,还有对法布尔的深深钦佩。此时,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多层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一环节的设计,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有多层面地了解,学习情感体验得到自然延伸。这时,让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五)升华情感,总结全文。
在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又回到课题,解决了这篇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这一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延伸,这个口袋里还装满了什么?
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去生发,去拓展,去创造,“跳出文本看世界”,使学生受到法布尔细致观察、严谨治学的精神的熏陶和感染。
大口袋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对探究物体软硬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体验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物体软硬的乐趣。
2、通过感官感知物体的软硬,掌握感知物体软硬的方法,并且能把自己的感受正确的表达出来。
3、初步掌握软硬的概念,并且能按物体的软硬分类。
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掌握感知的方法。
2、活动难点:能按物体的软硬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
(1)两个神秘袋、一个大筐两个小筐
(2)软的物品:棉花糖、面包、娃娃、枕头、毛衣、毛巾、衣服、泡沫板、气球、面巾纸、洗碗布若干;
(3)硬的物品:硬糖、铁片、木头、硬纸盒、茶杯、勺子、积木、石头、玻璃瓶等。
2、经验准备:能说出软硬物体
活动过程
(一)摸一摸,猜一猜,感知物体的软硬
1、教师出示神秘袋(一个装软软的物品,一个装硬硬的物品),先请一名幼儿到前面摸摸,捏一捏,说一说感觉怎么样?猜一猜里面是什么?(教师把东西从神秘袋里拿出来)
2、所有的小朋友都摸一摸,捏一捏该物品,验证这名幼儿说的感觉,让所有幼儿都感受到物体的软硬,并且能说出"感觉软软的/硬硬)
(二)分一分,用不同的感官感知各种材料并试着进行分类。把软硬材料混在一起,分成若干份
3、要求: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尝一尝,敲一敲,摔一摔。
4、幼儿分组实验,把软软的和硬硬的物品
分成两组,教师做适当指导。操作完成后,交换分组进行检验。
5、教师引导幼儿互相讨论实际操作和检验
别人操作成果的感受,交流感知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物体软硬特性的认识。小结:通过手,牙齿,皮肤,耳朵等感官摸一摸,捏一捏,咬一咬,敲一敲都可以感知物体软硬。
(三)巩固:游戏"送玩具宝宝回家",学习按物体的软硬分类
1、游戏规则:
天黑了,软宝宝玩具,硬宝宝玩具都要回家了,我们一起把软宝宝和硬宝宝送回家吧。
教师将幼儿刚刚分组操作的物品再次混合。
2、要求: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尝尝,敲一敲,摔一摔。
(四)活动延伸:
让幼儿寻找并感知身边的物体哪些是软的哪些是硬的,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分类物体的。
大口袋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规范书写课后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法布尔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昆虫的迷恋。
教学重点:
认写生字,读懂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法布尔热爱大自然,迷恋昆虫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文插图,生字、词卡片,课件。
学生:了解中外著名科学家的小故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孩子们,你们的衣服口袋曾经装满过什么东西?
2 19世纪,法国有个小男孩和你们一样大,他的衣服口袋常常装满了昆虫。后来,这个小男孩渐渐长大,他对昆虫的喜爱却一点没有减少,凭着对昆虫的迷恋,他成为了著名的昆虫学家,写出了闻名世界的著作《昆虫记》。他就是法布尔。
3?你们想了解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吗?我们今天就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描写的就是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请齐读课文题目。
二、自主识字
1请小朋友们自由地读课文,勾画生字,同桌互读。
2这些汉字娃娃,你们还认识吗?(出示生字,先抽读,再齐读。)
三、合作学文
1孩子们,课文就写了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请大家自读课文,并标出课文的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写了几件事,分别是写的什么事。(学生回答后,老师要小结:课文写了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个小故事,一个故事是写法布尔捉纺织娘,一个故事是写法布尔捉小甲虫。)
2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知道了法布尔对小虫子感兴趣。下面我们齐读第1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
3读了第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板书: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
4课文用两个小故事详细地描述了法布尔对小虫子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你对哪个故事感兴趣呢?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小故事读一读,把你读懂了的地方说给小伙伴们听一听,碰到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和小伙伴们讨论讨论。
5学生开始自读自学自悟。
6同学都讨论得很热烈嘛!哪些同学选择了法布尔捉纺织娘的故事?谁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请刚才学了第2自然段的同学,说说你们知道了什么,懂了什么。以下是重点解决的知识点
(1)出示句子:“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法布尔在花园里等了三天,抓到这只虫子,多么兴奋呀!来,我们一起带着高兴的情绪读这句话。)
(2)出示蟋蟀图片。这是一只触角细长、全身翠绿的虫子,真漂亮!它还会唱歌呢!来,让我们听听!播放蟋蟀的叫声。好听吗?如果你是法布尔,我是妈妈,此时此刻,你会怎么对我说?(有感情地读好句子。)
7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法布尔对小虫子的兴趣怎样?(小结:法布尔对小虫子有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
8法布尔对纺织娘这样的小虫子有如此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对其他的小昆虫有兴趣吗?你从哪里知道的?你能把相关的语句读给我们听听吗?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抽读第3、4自然段。)刚才有的同学已经学了这两个自然段,请你们说说知道了什么,懂了什么。以下是需要重点解决的知识点
(1)出示插图,图文结合理解词语:一动不动,静静地观察
(2)读法布尔捉小甲虫的句子,借助动作理解词语“小心翼翼”。
(3)读爸爸说的话,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怒气冲冲”。分角色读爸爸说的话,体会爸爸的严厉和对儿子深深的爱。
(4)读法布尔丢小甲虫时的句子。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恋恋不舍”。你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事物“恋恋不舍”过?你能回忆当时的心情吗?
(5)读法布尔对小甲虫说的话,展开想象,琢磨法布尔内心的不舍和无奈。读好法布尔说的话。
9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法布尔对小虫子的感情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小结:法布尔对小虫子有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
10这两个小故事真是太精彩了,你们想知道后来发生的事吗?自己读一读第5自然段,就会知道。(板书:昆虫学家)
说话练习:因为,所以法布尔成为了著名的昆虫学家。
四、延伸
法布尔正是凭着对昆虫的强烈兴趣和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最后成为了昆虫学家。今天,你学习了法布尔小时候迷恋昆虫的故事,那么你们对什么有兴趣呢?今后,你会怎么做呢?
五、指导书写
1看一看,观察生字的字形,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要提醒同学吗?
2记一记,自己在桌上写写画画,记住生字的字形。
3写一写,老师范写,学生描红。
4比一比,评一评,展示学生作业,全班评价,再找出自己写得不够好的字和喜欢的字练习。
板书设计:
装满昆虫的口袋
浓厚的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
昆虫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