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做好新学期的准备,教师需要制定一份完整的教案,教案是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预先拟订的应用文种,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6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6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的:
理解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热爱生命和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学过程:
导入:神话动画片导入
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作者简介:袁珂,神话学家。
关于神话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全班集体朗读课文
探究品味
复述课文,对照《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找出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对女娲形象的认识:她哪里是神,她分明是人。
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
想像是神话的亮点,马克思关于神话的论述。
放《女娲造人》动画片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拓展运用:
读神话《盘古开天地》后回答问题。
放神舟五号飞船记录片: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神话,讲给别人听。
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想像出一种女娲造人的新办法。
6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
教学内容
自学生字词,读熟课文,理解乌塔是怎样一个女孩。
教学目标
1.认读六个字。
2.了解乌塔独自一人到欧洲旅游的故事,感受他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和课文内容,认识到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的重要。
重点难点
了解乌塔独自一人到欧洲旅游的故事,感受她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二、自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查生字表或查字典。
三、再读课文,理解乌塔是怎样一个女孩。
四、总结:乌塔是个怎样的人?
五、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怎样才能做到生活独立,思想独立?
六、对照上述讨论结果,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努力
同学们,你们听说到过一个14岁的小姑娘独立旅游欧洲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自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
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默读课文,思考,乌塔是怎样一个女孩?根据文中内容回答。
集体讨论:乌塔是怎样一个女孩?
生活独立的人:
思想独立的人:
生活独立,思想独立。
1、多做事,多实践,能自己干的,自己干。
2、不要依赖父母。
3、多学习。
4、做事要有计划性。
5、做有毅力的人。
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自己努力的方向。
自读课文。
逐段阅读课文。
边默读课文,边在文中画出来。
“罗马很热,街上小摊买的冰激凌喝水都很贵……”——很有生活经验。
“乘火车票旅行,因为年纪小,可以享受优惠……”——很有经济头脑。
“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做事很有计划
“为这次旅行准备了3年,自己打工挣钱……”——有毅力
“用自己的钱给家人买礼物”——懂事、有爱心。
“我也是家里的宝贝……”——不同意中国人爱孩子的方式,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自由发言
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自己努力的方向。
板书设计:
乌塔:生活独立 思想独立
6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3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的重大意义。
提示:a.使人积极乐观。b.使人斗志顽强。c.使人永远年青。d.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6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4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并启发学生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二、教学重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三、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列表法
五、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释题,并朗读课文补充资料:“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二)整体感知:
云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如文中所说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试着填空找出中心句,最基本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是:
“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领会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用了常常,往往,表示不是绝对化的,是表示一般情况下的如此。
(三)课文研讨
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列表:
云的种类
形状
位置
天气情况
2、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谚语:
“云交云,雨淋淋”“江猪过河,大雨滂沱”“棉花云,雨快临”“天上灰布悬,雨丝定绵绵”“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西北天开锁,明朝大太阳”“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山戴帽,大雨到”“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试着用科学现象解释你所知道的一两句谚语。
(四)、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六、总结课文,延伸探讨:
今天需要看云识天气吗?
七、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3、课文作业本
八、教学反思:
云和天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其科学知识是可以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加以掌握的,但最好的效果是放在具有文学性欣赏的过程中进行,而不是纯科学的学习,可在提问的方式上多样化,用文学的形象化充实科学的东西,这样驾驭语文教材的能力会提高的更快,除了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外,也不应忘了对其表达能力的提高。
6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识“火”字旁,掌握两个多音字“散”、“长”。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体会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识“火”字旁;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掌握两个多音字“散”、“长”。
教学准备:课文挂图,生字、词卡片或相应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图画,谈话引入。
(出示图画)乡村二月,天气暖和起来。春光明媚,风和日丽,青草生长,黄莺飞舞。春风的吹动下,垂柳的枝条正拂着堤岸。白天渐渐长了,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一个个借着东风放起了风筝。清朝有一个叫高鼎的诗人,看到这样美好的情景,写下了一首诗,名字就叫《村居》(板书课题),请大家来读一读。
二、熟读背诵古诗。
1、“村”“居”是我们这课要学的生字,你给它们组个词吗?
2、跟老师来一起读读这首古诗吧。
3、自己练习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长”在本课读zhang,它还有一个读音是什么?(chang)咱们来给这两个读音分别组组词吧。在这首小诗里,有很多个“长”,和同桌一起读读,读准“长”的发音。
4、指读、齐读。
5、质疑:关于这首诗,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6、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
练习:给意思相同的词语连线
回来风筝放学
散学归来纸鸢
7、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定位联想,识记生字。
1、读一读黑板上的字,如果忘记了哪个字的读音,就想一想它在古诗中的位置,肯定会帮你读出这个字的。
2、按顺序读黑板上的字,打乱顺序读黑板上的生字。
3、现在我们打开书,再读读这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开火车读生字组词。
3、读一读黑板上的词,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二、识字、写字
1、认识“火”字旁,指导书写。
(出示“烟”)在烟字中,有一个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偏旁,它就是火字旁。认真观察,火字做旁有什么变化呢?
2、指导书写“因”:(出示“因”。)看拼音,读读这个字。组词。注意先里面后封口的笔顺规则;大字的捺变点。
3、本课中左窄右宽的字还有哪些?(村、堤)自己观察好字。同桌之间说一说怎么记住“散、放”,在书写的时候应该注意写什么?
4、(出示“散”)请大家读读这个字。拿出字典,看看它的另一个字音是什么。你发现这个多音字的发音规律了吗?
5、写其它的字。
6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6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15)
教学目标:
1、读课文,掌握文中字词
2、再读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
3、三读课文,掌握苏州园林的特点
一、课前花絮
写古诗,品韵味,师生共欣赏。
二、先学:
1、读课文,用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解决生字词;
2、结合课下注释掌握作者的相关知识;
3、粗读课文,使用已掌握的说明文的知识分析文章的结构;
4、在分析文章的结构的基础上,总结苏州园林的特点。
三、后教:
1、学生提出讨论后不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2、小结。
四、当堂训练:
1、根据拼音写汉字
池zhǎo嶙xún丘hè
lu空qiáng薇xuān榭
2、解词:
因地制宜
别具匠心
3、本文作者原名字,江苏苏州人,家家家
4、根据语境分析加点词的含义:
(1)、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败笔
(2)、落叶树常青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寂寞
五、布置作业
进一步学习本课,完成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16)
教学目标:
1、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一、课前花絮
讲故事,谈感受,师生共赏。
二、先学:
1、这是一篇说明文,以说明为主,但也可以使用别的表达方式,试从文中找出使用别的表达方式的句子,并分析其效果。
2、结合课后第二题,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后教:
1、学生提出讨论后不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2、小结: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四、当堂训练:
1、读课文第五段,回答下列问题:
⑴第五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⑵第五段使用的说明顺序是
⑶第五段把苏州园林的树木与,突出说明了
⑷第五段使用多种表达方式,其中第句是说明;第句是描写;第句是议论;
五、课堂练笔
观察一处园林的特点,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结构,把它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