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认真地写好每一个课时的教案,作为教师,一定要学会制定好全面的教案,这也是最基本的才能,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语文下册教案最新6篇,供大家参考。
语文下册教案篇1
《皮巧根桥》课文原文
同学们上学,一路上爱讲立功的人和立功的事。
“最好发生火灾,”一个孩子说,“那我就能从大火中把娃娃救出来。我就是救火英雄!”
“能逮住一条大狗鱼,也挺好的,”第二个孩子说,“一下子我就成了打鱼英雄!”
“最好是我第一个飞到月球上,”第三个孩子说,“那样,我在全国就出名了。”
可是,皮巧根没有谈论这些。他是个不声不响的孩子。
像其他同学一样,皮巧根也不喜欢绕道,而更愿意跳过急水河,抄近路去上学。这条小河两岸陡峭(dǒuqiào),水流湍(tuān)急,要跳过去很不容易。
去年春天,有个男孩儿,一跳没能跳到河对岸,扑通一声掉进河里了,还在医院里住了好几天。冬天,有两个小姑娘踩着刚冻上的冰过河。冰一裂,她们也掉到河里去了,叫了好一阵,才被救了出来。
大人们都不允许孩子们抄近路上学了。但有近路可走,谁愿意走远路呢?
皮巧根想把河边的一棵柳树砍倒,从河这边架到河那边去,他让爷爷帮他把斧子磨快,然后就动手砍柳树。
要砍倒一棵柳树可真不容易。这棵树已经长得又粗又大了,两个孩子张开双臂都围不过来。皮巧根砍了一天、两天,直到第三天才把树砍倒。大树正好架在了河的两岸上。
现在得把柳树枝全砍掉。要不树枝会把孩子们绊倒的。可是皮巧根把树枝统统砍光之后,走起来还是很危险,因为两边没有栏杆,脚一滑就容易跌进河里。
皮巧根拿定主意在木头两边加上栏杆。
在爷爷的帮助下,这项工作也做完了。一座又方便、又安全的木桥造起来了。这下,不只是孩子,连村里的大人来来往往也走这座桥了。凡是过桥的人都说:“有了这皮巧根桥,过河真是方便多了。”就这样,人们不约而同地管这座桥叫“皮巧根桥”。
后来,柳树渐渐朽(xiǔ)烂,村里就建起了一座好一些的桥,是用最好的木头造的。可这座桥还叫“皮巧根桥”。
又过了一段时间,一条笔直的公路通到这里,于是一座大桥架起来了,两边做了铁栏杆。通常,这样的桥总得叫个响亮的名儿了,叫什么“混凝土桥”或“急水河桥”。可人们还是喜欢叫它的老名字——“皮巧根桥”,并且,谁也没想过,这座桥还可以叫另外的什么名字。
《皮巧根桥》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说说皮巧根是怎样架桥的,为什么人们有了新桥,还喜欢叫“皮巧根桥?”
(4)流利、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音认读练习,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
(2)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只要是对人们有帮助的事情,都要热心去做,哪怕是一件很小,很平凡的事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说说皮巧根是怎样架桥的,为什么人们有了新桥,还喜欢叫“皮巧根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
课时划分:1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定见到过许多桥吧,这里,老师准备了几张桥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放幻灯片1—5张)
2、图片里有木制的小桥,有坚固的石桥、混凝土桥。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也是与桥有关的,课题是《皮巧根桥》(放幻灯片第6张,第七张,并板书课题)。这是一座什么桥呢?人们为什么把它叫“皮巧根桥”呢?你想了解它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皮巧根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听录音朗读课文,边听边批明自然段。
2、请同学们先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再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放幻灯片8)(学生默读课文)
3、刚才,你们听了录音朗读和默读课文,那么,你们能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口述:课文记叙了皮巧根在爷爷的帮助下,砍到一颗大柳树,在一条小河上造起一座木桥的事。)
4、那么本课的生字、新词你们能认读吗?(放幻灯片9,指名认读生字)放幻灯片10,先指名学生认读新词,再说词义,然后全班齐读。)
三、细读课文,感悟内容
1、明确任务。
师: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我们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要根据课后的“细读感悟”提出的问题,去阅读,去交流解决。(放幻灯片11)请同学们读一读“细读感悟”,看看“细读感悟”给同学们提出了哪些学习任务。(指一名学生读)
2、合作学习。
师:现在,你们明确了学习任务,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吧。请同学们记住:“不动笔墨不读书”。你们读课文时,把描写皮巧根造桥原因的语句,画上横线;把描写造桥经过的重要语句画上波浪线;把人们为什么还喜欢叫皮巧根桥的有关语句画上圆点。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找出答案,好吗?(学生读课文,做记号)
3、集体交流。
①师:现在,老师要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啦。问题(1):皮巧根为什么要架桥?
(生答:因为上学路远,跳过急水河比较近,可是水流湍急,两岸陡峭,人掉进河里,发生危险,家长也不允许,所以在河上架桥会方便些。)(放幻灯片12)
师归纳板书:架桥的原因:水流急、岸陡峭、不允许
②师:问题(2):皮巧根是怎样造桥的?你画了哪些句子?能读给大家听一听吗?
③指名学生读一读自己画出来的句子。根据学生读的句子,教师随机归
纳板书:架桥的经过:磨斧子——砍柳树——架柳桥——砍光枝——加栏杆
④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边读边想象皮巧根在造桥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朗读句子)
⑤师:你们从哪些地方读出了皮巧根造桥不容易?(学生回答后放幻灯片13)让学生读一读上面的句子。
⑥师:这座桥,人们称它为什么桥?(放幻灯片14)。有了皮巧根桥,人们,特别是孩子们过河会怎样?(放幻灯片15)
⑦师:问题(3):为什么后来有了新桥,人们还是那样喜欢叫“皮巧根桥?”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14—15自然段,再根据课文内容回答。(学生汇报后,放幻灯片16)
⑧师:虽然皮巧根还是个孩子,但他用爱心为人们架起了一座安全方便的桥,受到人们的爱戴与敬仰,为了表示对皮巧根的无限感激,为了纪念他,所以人们一直用“皮巧根桥”。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师:皮巧根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他用爱心为人们架起了一座安全方便的桥,受到人们的爱戴与敬仰。
2、师:在生活中,像这样有爱心的人还有很多,你能说一两件事来体现人物的良好品质——爱心吗?(学生说实例,教师加以引导)
五、布置作业,指导完成
1、(放幻灯片17)师:请大家看看屏幕上的两个练习题,你们会做吗?(学生口答,师演示答案)
2、师:今天,同学们听讲认真,我希望你们以后继续保持这种学习习惯。(放幻灯片18)
《皮巧根桥》教学反思
?皮巧根桥》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写了皮巧根在爷爷的帮助下,砍倒一棵大柳树,在一条小河上架起一座木桥,为过河的人们提供了便利,受到人们的爱戴和敬仰的事情。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文章结构简单,语言朴实,字里行问蕴含着真诚的“爱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不作讲解分析,只是作点拨引导,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理解感悟,受到教育和启发:为人献出自己的爱心。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在于学生接受了多少现成的知识,而在于学生是怎样地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自主学习、理解语言文字,并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这是教学的基本目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几个问题串起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思想。我们班的学生足够聪明,几个问题不但完全没有难住他们,而且激发了他们阅读、思考的兴趣与积极性。这样,经过孩子们自己的阅读与思考,他们真切的感受到了课文中主人公皮巧根的优秀品质,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同时,又掌握了好的有实效的学习方法,真是一举多得。
语文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借助批读语,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框架,整体感知华山的险。
2.运用赏析词句的方法,抓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妙,进一步感受华山的险。
3.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中,读出自己的感受。
4.从文中得到启发,感受到挑战困难,战胜自我,会有所超越,品味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1、从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中感受到华山的险。
2、在关键词句旁试着批下自己独特的感受。
课时划分 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谈话引入课题。
2.回顾批读文的学习方法。
二、学习批读,理清脉络
1.问:
齐读第一处作批,体会问的精妙。
2.第二到五处作批:
抽生读,谈这几处旁批的发现;教师点出这是概括式旁批,渗透作者的写法。
3.交代学习任务:
这节课将重点用赏析词句的方法去批读。
4、师范读全文,学生勾画好词好句。
三、赏析旁批,体会情感
第二段:
1.自读第二段,思考:哪些词句能体现华山的险?用相关符号做记号,在结合上下文写感受。
2.交流展示,重点理解:“峭壁林立,横空出世,夹,龟缩”,体会山路的险,相机指导朗读。
3.教师小结。
第三段:
1.继续运用刚才的方法赏析描写华山险的词句。
2.学生展示,交流。教师抓住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第四段:
1.激情谈话创设情景:当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征服华山时,你想说什么?想喊什么?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
2.作者怎么写的?齐读最后一段。
3.出示课件,学生欣赏华山美景。
4.齐读课文已有的旁批。
5.写自己的感受、想法,交流。
四、总结升华
在生活中做强者,去品味更多挑战的快乐。
板书设计
7 华山的险
华山天下险 山崖险
山路险 赞叹 热爱
峰峦险
语文下册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讲人物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
2、讲述者要选择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事来讲,要讲得具体生动。听众听时要认真,听后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还可以补充相关情节。
3、运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写一个印象深刻的人,要求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三、教学难点:
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写一个印象深刻的人,要求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
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人物故事的活动。
五、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同学们爱听故事吗?我们今天就来开一个故事会。
(二)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
这次我们讲什么故事呢?在我们的文学作品里,在我们看的电影、电视里,有一些人物形象一直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今天的故事会呢,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些人物故事。看谁讲的故事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听后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还可以补充相关情节。
(三)讲故事。
你印象中最深刻的人物是谁?他的什么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自己说给自己听,再在小组内交流。
各小组推举一—二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四)评选故事大王。
评评:谁讲的故事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深?为什么?
(五)总结:
要想故事讲得生动具体,要注意哪些方面?
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七
(一)明确习作要求。
1、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写一个人,这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生齐读作文要求)
2、你身边这么多人,你准备写谁,你为什么要写他,你准备抓住他的哪些品质去写?让我们先交流一下。
(二)学生交流:我准备写谁,我为什么要写他,我准备抓住他的哪些品质去写?
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指名在全班交流。学生边交流边评议。
(三)指导写法。
我们下面讨论如何写这个问题。
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想想写人,一般都抓住他的哪些方面来写?(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等)(教师板书这些词语)
你们的积累这么多的方法,我们该怎么用呢?是不是不管什么文章,这些方法一股脑儿都用上,还是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一些恰当的方法,进行细致的描写?(根据内容,选准方法)。
为了写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你准备用哪种人物描写方法?试着说一说。
学生练习说,评议。
(四)学生自己练习写,写好后,同桌交换修改。
(五)定稿。
语文下册教案篇4
教材内容
本组教材以“语言表达的艺术”为专题来编排课文的。本组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其中《杨氏之子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晏子使楚》学了晏子针对楚王的侮辱,机智应答,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有力的回击另了楚王;剧本《半截蜡烛》学了母亲和两个孩子为了保护半截蜡烛里的秘密与德国军官的机智周旋,在不动声色的话语中充满了胆略和智慧;相声《打电话》则通过夸张的语言,说明了打电话时,说话要简练,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阅读不同题材的,了解不同题材的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本组的“口语交际·习作三”安排了以“劝说”为主题的模拟表演和写发言稿的内容,“回顾·拓展三”也是紧紧围绕语言表达的艺术和形式的问题,安排了“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三项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搜集并积累精妙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和表达艺术。
3、通过学习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引导积累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
2、了解不同体裁表达方式,在学习中积累优美语言。
预计课时
?杨氏之子》1课时 《晏子使楚》2课时
?半截蜡烛》1课时 《打电话》1课时
?口语交际三》1课时 《习作三》2课时
?回顾·拓展三》1课时 共计9课时
语文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字、词典自主识字,读准“见”在文中的读音,理解“从”、“遇”、“云”、“岁” 等词的意思,积累古文中表示“说”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文,借助译文了解全文的意思。
3、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体会“余日勤读”的意思。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借助注释和字、词典以及译文了解全文的意思。
2、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体会“余日勤读”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1、 板书课题、齐读。
2、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词的?
3、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题目。看看课文,谁知道这篇课文选自于哪?
4、董遇是三国时期魏国有名的大学者,可谓学富五车。这段古文写的是他劝人勤学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 范读全文。认真听我读课文。
2、自渎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导难读句;
三、再读懂意思
1、 课文读通了。能否借助注释,根据译文内容,一句一句对照着理解古文的意思呢?
2、 交流。
(1)“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者: 的人 遇:董遇 云:说。古文中表示说的字还有哪些?
(2)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言:说 见:现。出现,明白
(3)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苦于没有时间干什么?
(4)遇言“当以三余。” “当以三余。”干什么?
(5)或问“三余”之意。 或:有的人。回顾“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中“或”的含义,进行比较。
(6)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这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日:一天。时:时令 岁:年。还有哪些词或者诗句中“岁“有年的意思?岁月、年年岁岁花相似、守岁 句意解释:古时候下雨就没法下田地干活,所以也是空余时间。冬天,不种庄稼也有时间读书,晚上在家没有现代的娱乐活动,有多余时间读书了。
3、 看了注释,读了译文,了解了古文,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 谁能连起来说说这段古文的意思。
四、三读明道理
1、 读通了古文,了解了意思,再认真读读这段古文,边读边想:关于“勤读”,你知道了 些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
2、 交流。老师点拨。
(1)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得次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不能只简单 地读一、两遍。书读得次数多,这就是“勤读”啊!
(2) 苦渴无日——不要总是“苦渴无日”,要善于挤时间读书。
(3) 冬者岁之余,夜者这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这里的 “冬者、夜者、阴雨者”就是董遇说的“三余”。这些剩下的时间用来干什么?(古时候,人们趁农闲的时间,一天中休息的时间来读书。)闲时读书,这也是“勤读”啊! 董遇建议我们用“三余”来读书,而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是利用“三上”来写课文。他们“勤读”“勤写” 出示:余平生所作课文,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 读句、理解、简单讲解。
五、拓展
1、董遇有“三余”,欧阳修有“三上”,同学们想想,你有没有“一余”“多余”可以用来 看书呢?
2、小结:学了这篇课文后,希望你们不要以“苦渴无日”为借口不读书,而要借用你的“余 日”或者片刻之时来读书。同时书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这也需要你善于挤时间来读啊!这就是“勤读”,也是课文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3、在古人勤读的名言中结束本课。 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三国志的作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语文下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比、咱、斤、答、阿、之、拾、灰8个字。掌握比的笔顺。
2、积累词语,结合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故事。
4、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阿凡提的聪明才智,试着提出问题,培养想象力。
教学重点:
1、识记本课汉字。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体会阿凡提的聪慧。
教学难点:
1、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识记汉字。
2、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认识这个人吗?贴阿和提字卡。
大家听过阿凡担的故事吗?从这些故事中,你对阿凡提的印象是怎么样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阿凡提的故事。一边听一边想,一个什么故事?
二、听读课文
1、听录音
2、简述课文内容。
3、师领读,生跟读。
4、讨论:大力士那么高大有力,为什么连一块手帕都扔不过城呢?
三、再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
2、小组认读,识记。
3、交流。
阿:左右结构,左边是个双耳刀,右边是一个可字。
比:注意这个字的笔顺。、
4、认读要求会认的字。
5、指导书写。
四、游戏活动
1、可请学生到前边当小老师,领大家读生字。
2、游戏:找朋友。
3、比一比,谁的字写得好。
五、课后作业
把阿凡提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认读生字卡片。
二、指导书写
咱、答、之、拾、灰
三、完成课后练习。
1、读一读,要读准要求会写的字的读音。听写。
2、填一填,考查学生生字的运用能力。
四、活动
1、读词语。
2、游戏送桃子
(1)自读句子:不认识的字词问问同桌。
(2)同桌商量括号里填什么。
(3)送桃子真空:注意引导答字的收写。
3、讨论生活的智慧。
多媒体实物投影出示讨论画面。
此活动可以结合教学实际过程来完成。
五、作业
1、书写生字。
2、找找阿凡提的其他故事,选其中一个自己练习讲故事。
教学反思: